前言:独立思考是揭开历史真相的关键,要审慎地分析各种历史资料,辨别真伪,从而挖掘被掩盖的真相。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要敢于质疑权威,不被固有观念所束缚。
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因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至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时结束。稷下学宫历经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齐王建六代,达150余年。
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所撰《齐地记》记载,“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稷下学宫
齐国开创的稷下学宫有着150年的历史,祭酒为学宫之长,可流传至今的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唯荀况一人。但江湖上还流传着孟轲也曾担任祭酒一职,至于其他担任过祭酒的人,却无任何文献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百度AI智答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个学说,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分别为: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儒家。
迄今为止,留存于文献的学者有:孟轲、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驺奭、荀况等。稷下学宫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齐宣王执政时,邹衍与淳于髡、田骈、慎到等七十六人一同被赐为“上大夫”。
《孟子.滕文公》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六代齐王,累计近150年,怎么可能只有一位祭酒?有 “稷下之冠”的淳于髡被贵列“上卿”,除去淳于髡和荀子,其他的祭酒呢?哪去了?
独尊儒术
荀子的著作,据传曾有三百多篇,经过西汉刘向的修订,最后定著三十二篇。所以儒家荀况的原著到底写了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但若研读过《墨子》、《管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孙子兵法》,就能知晓《荀子》的水平处于什么段位了。
荀况成为历史文献中唯一的祭酒,说明了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史记》是西汉时期著作,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下,想要“尊儒”,就必须得给世人一个信服的理由!那么把荀况推上学术领域的最高位——稷下学宫的祭酒,而且还是文献记载中的唯一一位,儒学学术的权威性立马就树起来了。
为什么是荀子?答案并不复杂,孔丘、孟轲、荀况,三人的著作,唯有荀况一人的著作是系统性的论述。这也 同时解释了《荀子》三百多篇为何会被刘向修订成三十二篇,求精嘛。(读过《韩非子》,估计就能懂我在说什么了。)
其实推荀子还有一个原因,荀子是主张“法后王”的,而孔孟二人是主张“法先王”的。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西汉淮南王刘安是历史上第一个立孔庙的诸侯王,这位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继八王之乱后又一位想要造反的刘姓诸侯。考古发掘出西汉第二位尊孔的诸侯王,海昏侯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