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好的状态:外在不争,内在不扰

 阿国宝 2024-08-15 发布于广东

Image


古语云:“心静自然凉,心安自然康。” 

心,是身体的舵手,情绪的主宰。

若心灵常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情绪终将失控,身体亦将受损。

因此,最上乘的养生之道,莫过于养心。

步入中年,平心静气,调和性情,人生自会平和安详。



Image


01


外在不争,心安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懂得放下。”

深以为然,遭遇不顺,若不放手,只会陷入僵局;

遇到不快,若过于计较,只会自寻烦恼。

进而让自己陷入负能量的漩涡,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淡泊名利,常以诗酒自娱,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这种超然态度,使他在纷扰的官场中保持了心灵的宁静,享寿七十五岁,远超当时的平均寿命。

书中有一言:“允许一切发生。”

人生短暂,与谁过不去,都是在与自己过不去,与幸福过不去。

不必与友人纠缠,赢了面子,却伤了和气;

不要与爱人争论,赢了道理,却生了隔阂;

别与父母争执,赢了一时,却留了遗憾。

过于计较的人,大都难以享受人生。

试着放下他人的过错,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善意,也是为自己求得一份轻松与安宁。



Image


02


内在不扰,心静

古语云:“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一个人,内心若承载过多,病根便会种下。

相反,若能放下万般,便胜过世间一切良药。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他总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

在《赤壁赋》中,他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的这种超脱心态,使他在逆境中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享寿六十四岁,在当时已是高寿。

心结一开,许多病症自会不医而愈。

生活中亦是如此,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心。

庄子有言:“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身体的痛苦,内在的疲惫,皆源自内心的妄念。

故凡事别往心里搁,所有事皆郁结于心,精神便会崩溃。

世间,没有多少放不下的事,只有频频想不开的人生。

过往的坏事,看开点,不去想;

无法更改的破事,看淡点,不在意。

人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

心清空了,许多愁绪也就没了。

保持内心平和,留给余生一片宁静惬意,生活自会过得健康顺遂。



Image


03

最高级的养生,其实就是养心

《人生最美是清欢》一文中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活于世,有些破事避不开,有些得失逃不过,还有些浮沉躲不掉。

若心态太差,便会使自己陷于苦闷,忧心伤神,从而厄运连连,百病缠身。

而心态好的人,遇苦不悲,见难不哀,各种负面情绪皆不会加诸于身,自能心安体康,少病少灾。

现代医学家钟南山,八十余岁高龄,仍活跃在抗疫一线,他的养生秘诀是:“心态要好,要乐观,要积极。”

钟南山的这种积极心态,使他在高龄时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即便事情来临时,心中会浮现各种杂念,但事情一过,内心就要重归于宁静。

古人言:“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就像小小的水泊,会因为徐徐微风而犯起阵阵涟漪;

但辽阔的海面,却不会因为小小的石头而浪花四溅。

心胸宽广之人,对于生活的鸡零狗碎,总能寻到属于自己的甘甜,通透豁达,少忧少疾。

所以余生,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生活。

不抱怨、不计较、不烦扰,养一颗宽容也从容的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Image

END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