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6日凌晨,中原野战军六纵战士在与敌对峙的浍河南坪集附近,抓住了一个探头探脑的国民党特务军官。 这名国民党军官与其他被俘的军官明显不同,他主动上前束手就擒,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后,非但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十分的激动。 解放军战士有些不解,问道:“你这个国民党军官倒挺识相,是不是看到解放军的宽大政策,主动前来投降啦?” 只见国民党军官脸色一正,说道:“兄弟,终于等到你们了,我不是投降,是归队,我有重要情报要向首长汇报,你赶快向上级通报!” 此时的中原野战军六纵指挥所内,王近山司令员和杜义德政委双眼通红,他们已经在指挥所的地图前站了一天一夜,为了扎紧包围黄维的口袋,六纵将士们死死的堵在敌人向东南逃窜的路线上。 ![]() 电话铃突然响起,邓政委的声音从话筒中传来:“王近山吗?你那里情况怎么样?你们所在的双堆集东南位置非常重要,不但是黄维盯着的地方,军委也关注着你们那,一定要坚决顶住。” “请邓政委放心,敌人企图在我部署还没有完全就绪前突围,简直是痴心妄想,我部坚决完成任务!”王近山刚放下电话,就看到司令部的作战参谋武英,领着一个带大檐帽的国民党军官,笑嘻嘻地走进指挥所。 王近山和杜义德的面色一沉,作战处长贺光华赶紧拉上了作战地图的幕布,还狠狠地看了武英一眼。 武英猛地一激灵,坏了,见了同志太高兴,忘了提前通报了,他大声报告:“司令员、政委,这是我党在国民党110师的潜伏人员杨振海同志,他有重要情报汇报。” 王近山闻言大喜,仔细一看,果然是自己人。他快速上前,握着杨振海的手用力摇了起来:“振海,让你受惊了,我们见过面的,你曾经联系过110师起义的事情......” 杨振海来不及和司令部人员寒暄,从怀中掏出黄维突围计划等绝密文件,在作战地图上向王近山进行汇报,并请示国民党110师要在阵前起义,请首长配合。 王近山高兴地说道:“果然不出所料,黄维四路并进,还是挑选了我们六纵的防线。看来你们廖运周师长已经成竹在胸,是等不及了!” 110师的起义,打乱了黄维四路并进突围的计划,使中原野战军从容部署,将黄维死死的包围在双堆集。19天后,国民党第12兵团10万余人被歼,黄维集团灰飞烟灭,淮海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第二阶段圆满收官。 黄维后来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特赦后,看到身着解放军少将军装的廖运周,仍咬牙切齿地说:“我这一生只恨两个人,一个是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另一个就是你110师师长廖运周!” 这两人都是潜伏在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优秀将领,12兵团全军覆没,黄维一直被廖运周蒙在鼓里,耍的团团转,算是上了大当了!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探究淮海战役中那段惊天动地的战争奇迹! ![]() 1948年11月22日,随着一声枪响,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长官黄百韬毙命沙场。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取得伟大胜利。 在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最关键的时刻,军委下了一盘大棋,准备同时消灭黄百韬、邱清泉和李弥三个兵团。 淮海战役总前委审时度势,认为这样打是不切实际的,不如集东野部分和中野全部兵力歼灭黄维兵团。据此上报军委同意后,中原野战军发起了围歼黄维兵团的决战。 从11月22日开始,中原野战军边阻击边包围,给黄维军团设了一个大口袋,到了25日晚,黄维兵团被死死的包围在浍河岸边的双堆集,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已经到了最紧急时刻,因为中野与12兵团的兵力对比约为1比1,按照《孙子兵法》来讲,根本不具备围困敌军的条件。 而12兵团下辖的18军,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全美械装备,光是105毫米的榴弹炮和山炮就有48门,而中野最强的1纵只有三门山炮,能不能扎紧口袋,谁也不敢保证! 解放军方面紧张,国民党方面更是惊慌失措,黄维下了死命令,让85军和14军掩护10军和18军转移。18军军长杨伯涛接到这个命令非常无奈,黄维这个书呆子,这不是开玩笑吗? 18军和10军都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比85军和14军强多了,自己就能转移,哪用得着85军和14军掩护,徒增烦恼。 可是黄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只要向西南方向与李延年靠拢,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尽快实现目标,他专门派军事参谋给85军军长吴绍周送去掩护命令。 可是左等右等,这个参谋连同吉普车一起失踪,就是不见人回来。杨伯涛急劝黄维行动,可黄维却在这个生死关头,让大军在南坪集列队死等,一直等到25日晚上未见人,部队才开拔,走到达双堆集后,再也走不动了,被中野大军扎进了口袋里。 这个参谋去哪了?原来是送命令途中,连人带车被中野二纵先头部队俘获,经过审问,弄清楚了黄维大军的动向。 这个参谋的消息和110师杨振海带来的情报相互印证,黄维的动向被摸得一清二楚,王近山加紧在双堆集东南方面布下层层防御梯队,就等着黄维从这里突围。 不过在这之前,有一个问题非常棘手,那就是如何在四个师齐头并进的突围战中,成功接应第110师战前起义,这让解放军中鼎鼎大名的“王疯子”也十分的挠头。 ![]() 国民党85军第110师,是一支长期身处中央军嫡系部队中的杂牌武装。该师成立于1938年1月,其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的第2师,由杨虎城旧部独立第46旅、豫北师管区部队和东北军部分骑兵合并组成,成立之初就被编进汤恩伯亲任军长的第13军。 第110师参加过台儿庄等战役,在对日作战中屡立战功,虽然被汤恩伯多次改编,但其中还有很多进步力量被保存了下来。 1942年10月,第110师与第85军第4师对调,才脱离汤恩伯部战斗序列。1948年,被编入陈诚的嫡系部队——12兵团,归属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统一指挥。 可以说,第110师自成立那天起,就在蒋介石嫡系精锐的窝子里挣扎,这对于一只向往共产主义的部队,确实是非常煎熬的。 第110师师长廖运周,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和许光达是同桌,1927年经孙一中、靖任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在国民党部队中潜伏了下来,并且一路升迁,任第110师少将师长。 中共一直重视第110师的争取工作,从军委中央到北方局、中原局、华东局,多年来一直向廖运周部署任务,并多次选派干部秘密进入110师,帮助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并成立了中共地下师党委。 第110师下辖328团、329团和330团,其中329团团长由中共预备党员刘协侯担任,330团团长由党员发展对象金汉章担任,都是师党委可以掌握的稳定力量,只有328团团长姜继鑫非常反动,要不是大战在即,廖运周就推荐他升职礼送出去,这是他掌握部队的一大法宝。 随着解放军在数次大战中不断胜利,国民党倒台只是时间的问题,110师将士们忍耐不住,廖运周也多次派人向中原局提出起义的请求,都被邓政委否决了,他指示廖运周:
![]() 按照邓政委的指示,廖运周和第110师潜伏在国民党军序列,焦急地等待着起义的时机。11月26日晚上,黄维把廖运周叫到了师部。黄维是黄埔一期生,是廖运周的学长,对廖运周非常的看重。 黄维询问廖运周,解放军对12兵团的包围已经形成,正在构筑工事,对此有何策略? 廖运周看到黄维有突围的打算,便反问黄维:“司令官有何决策,尽管下命令,我师保证完成任务。” 黄维说:“我准备挑选4个师齐头并进突围。” 廖运周听到这个消息一惊,而大脑却在极速地运转,12兵团装备仍然完好,有很强的战斗力,四个师齐头并进,解放军兵力不足,很有可能跑出去。 他灵光一现,对黄维说:“司令官的决策真是英明,我们师请求打冲锋,保证突破他们临时构筑的掩体,请司令批准。” 黄维大感欣慰,廖运周真乃良将,有这样对党国忠诚的勇士,何愁不能通过共军的重围。 得到黄维的同意后,廖运周忽然哪里觉得不对,如果按这个方式突围,第110师夹在三个师中间,根本没有战前起义的条件,恐怕会丢了夫人又折兵,也就达不到邓政委要求他“在最有利的时机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再次向黄维建议:“四个师齐头并进,不如三个师好,可以把18军的主力11师留下来当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我110师打头阵,如果先期得手,其他师再跟进扩大战果。” 听到此处,黄维真是大喜过望,廖运周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在这样紧急的时刻,有一位大将愿意当开路先锋,为整个兵团大局着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拿出一瓶白兰地,斟满一杯酒放到廖运周手中:“廖兄,你真是我的好师弟,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飞机、坦克、榴弹炮,只要你张口,我全都应允。” 顺利忽悠黄维把部署调整成功,廖运周与黄维碰杯,一饮而尽杯中酒。司令官真是书呆子气十足,他突然有点可怜黄维这个天真的人了。 廖运周回到军部,向军长吴绍周汇报黄维的安排。吴绍周说你们突围用不了那么多人,把328团给我留下来吧,我要用他当预备队。 真是瞌睡碰到枕头,正愁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听话的328团,军长的要求正中廖运周的下怀,他装作不高兴,最终还是同意了。 ![]() 回去以后,廖运周与师党委研究突围的细节。这一次,中野已经把12兵团层层包围,廖运周再也忍不住,提前派副官杨振海到对面送绝密情报和联系起义事宜。 六纵司令部那边也没有闲着,全都聚精会神地听杨振海介绍起义的准备。 杨振海兴奋地说:“我师请求解放军前沿部队在突围处左翼闪开一个口子,等110师全部通过后,再把口子封上......” 杨振海觉得这个建议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听在王近山等人的耳中,却有千钧之重,万一接应衔接不好,被国民党军突围出去,那可就是大麻烦了,场面气氛顿时凝重了起来。 杨振海有些急了:“首长,是不是不相信我们,是不是觉得其中有诈?” 杜义德政委笑着说:“振海不要多心,我们相信长期在敌营中艰苦工作的地下党同志。问题是110师还不全是共产党的天下,如果哪里出了纰漏,被黄维将计就计突了出去,可就打乱了总前委的整体部署了!” “这个情况我们反复考虑过,黄维现在一门心思突围,师党委的部署是绝对可靠的,请首长放心。” 王近山让武英陪着杨振海出去先休息一会,见过大风大浪,打惯了硬仗、恶仗的王近山,碰 到这样一个难题,下决心是无比的艰难。他看着杜义德,再看向政治部主任李震和作战处处长贺光华,大家同时沉默了下来。 怎么办?他是纵队司令,总前委一直提醒他要注意东南方向,如果这样还被黄维突了出去,他王近山这一世英名付之东流不要紧,总前委满盘皆输,他可是担待不起啊! 正当他准备下决心之时,杜义德笑了起来:“我说王司令,你就这样下决心了,不给邓政委打电话请示一下?” 王近山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真是急糊涂了,廖运周的情报邓政委更了解,他接通了邓政委的电话,汇报了接应110师起义的情况。 邓政委显然是成竹在胸,他了解的情报更多,听完王近山的请示后,他平静地说道:“好,完全同意”,就挂了电话。 首长同意这个方案,证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可是我们不能大意,要做好一切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别让黄维狡兔三窟给跑了! 王近山和杜义德等人商量好接应部队、阻击部队,计划好接应的路线,把杨振海请回了司令部。 王近山把杨振海叫到身前,自己亲手画了一张行军路线图,交到他的手中,说道:
杨振海和武英向王近山郑重行了个军礼,转身走进昏暗的夜色中。 那边廖运周也在焦急地等待着杨振海回来,看到雾气中杨振海与武英一前一后走进110师师部,廖运周急切的心情终于放了下来,他拿着路线图,珍重的放进了怀里,就要回到组织的怀抱了,这一天等的太久太久了。 ![]() 这时离规定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武英催促廖运周说:“师长,以我为向导,由杨振海、刘协侯同志的329团为前卫,师部居中,330团为后卫,立即准备出发。” 廖运周说:“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两个团5500余人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出发。” 虽然一切都准备完毕,但是真正出发,还是整整晚了一个小时。杨振海急得直跳脚,可是廖运周却明白,越是关键的时候,越不能着急,如果这个时候被黄维看出了破绽,可就功亏一篑了! 出发以后,天公作美,一片大雾,110师在武英的带领下,快速向预定的路线急进。等到了地点,三发信号弹升空,六纵方面却没有任何反应,坏了,雾气太大,接应部队没看到。 这时黄维命人用报话机联络廖运周:“长江、长江,我是武昌,你们到了哪里?” 廖运周沉稳回答:“武昌、武昌,我是长江,一切正常,我们正在抵近敌军,请司令官放心!” 时间在一秒一秒中过去,天亮以后如果雾散了,肯定会被国民党的侦察飞机发现。武英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身向解放军阵地摸去。 “谁?口令?” 听到解放军战士问口令,武英大喜,一边回口令,一边说道:“我是司令部武参谋,我要王司令员!” 此刻的王近山,心情比廖运周还要紧张,他在掩体后面,双眼紧盯着接应的路线,可是前面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他的心窝里仿佛有一团东西卡在那里,吞不进,吐不出,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忽然,前面传来急促的车轮声、脚步声和马蹄声,国民党军的身影出现在王近山望远镜中,这时武英也跑到前沿指挥所:“报告司令员,110师顺利到达。” 王近山觉得压力突然就没了,他怒喝一声,为什么不发信号? 武英更委屈,大声说道:“发了两次,是雾,是雾,看不见!” 王近山命令:赶紧告诉廖师长,让起义部队快速通过,我们准备要封口子了。 王近山看着起义部队一个不少的通过,马上命令两个团封上缺口,随后跟进的18军第11师立即遭到六纵的伏击。 黄维这时候也顾不得用密语了,在报话机内大声地喝问廖运周:“你们到了哪里,第11师遭遇共军密集火力突袭,伤亡惨重......”黄维气坏了,廖运周在前面畅通无阻,后续部队却遭遇打击。 国民党突围部队整整打了一个上午,到下午1点,黄维仍然期望廖运周能有好消息传来。 吴绍周在报话机中呼叫廖运周:“廖师长、廖师长,你现在在哪里,情况怎么样?” 廖运周哈哈大笑,他拿起报话机,装作手足无措的样子,结结巴巴的报告:“报告吴军长,我师突围、突围很顺利,谁知中了共军的圈套,钻进了包围圈,全师被围......” 说完之后,他扔下报话机,命令通讯人员把电台、报话机全部停掉。吴绍周和黄维听到廖运周的话,对目而视,都不知该说什么,最终突围失败,黄维又灰溜溜地逃回了双堆集。 三日之后,110师重要军官家属被妥善安置,廖运周率部起义的消息由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黄维听到这个消息后,像被打了七寸的蛇,从此一蹶不振,军心也彻底动摇。 ![]() 1948年12月15日,在廖运周起义19天后,蒋介石王牌之一的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全歼,活捉黄维、吴绍周、杨伯涛、王元直等国民党将领及以下官兵4.6万人,毙伤4.6万余人,起义5500余人,投诚3300人,缴获了无数武器装备。 多年以后,蒋介石仍气愤难平,他说:“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叛变,是加速黄维兵团失败之关键!”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第110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第14军第42师,廖运周任师长,该师参加了渡江战役,进军江西、广东、云南和西藏等地。 廖运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我军中为数不多,先后被授予过国民党少将军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的人之一。 廖运周潜伏敌营二十余年,为解放军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他在淮海战役最关键时期的反戈一击,彻底打断了黄维的筋,成了压倒12兵团最犀利的一根稻草,也推动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