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焦辩证入门 回顾:皮水、风水、溢饮,虽说都是肿,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 悬饮 ★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或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己,脉沉而弦,十枣汤主之。 ✐什么力量使得水停胸肋膜,而不影响胸膈膜?只有一个正气不虚的人可以使病变部位局限。如果正气虚,饮邪就不能停于胸肋膜,就会往下走到胸膈膜成支饮。 ✍比如鼻炎鼻涕始终擤不出来,也不会倒流,是因为正气/肺气托着邪气往外走,挡住邪气,打不过但挡得住。 ✐用十枣汤的关键点:正气不能虚。 ✐这里的直接病因是原来胁下就有停饮,喝了水以后加重了这个现象。 支饮 ★支饮—偏寒饮: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生姜汤主之 ✍如果咳喘突出就不一定是中焦的支饮了 ✍橘枳生姜汤利胃气以化饮,此仿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支饮的位置可以在中焦心下,表现为头重、眩晕;可以在上焦影响了肺,不得息、短气。 ✍其脉平指脉并不弦。 →其脉平脉弦为饮,饮也可能脉平。 →“平”可能通“抨”——“抨抨然”,脉摸着鼓鼓的,可能是短暂的正邪相搏很厉害。 →仲景:偏单弦为饮,双弦为寒 ✍《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比例5:2。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用生白术,支饮就更热一些,用炒白术支饮就凉一点 →冒眩:像戴帽子一样,头重重的。眩:转。这是饮阻滞了阳气不得上发,所以冒眩。 →不喜欢喝水,有饮,腹部摸着凉。 →背恶寒如巴掌大,中焦停饮会出现这个情况。 ★支饮—偏热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脉弦数(有力)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根据饮停的位置高低,看饮的发展:饮从水停心下→水气犯胃→水走肠间 ✍用穴位来分类:紫宫穴、膻中穴往上的饮为悬饮;膻中穴到中脘穴的饮为支饮;巨阙中脘一片往下走为痰饮。 ✍如果不在心下—胃—肠这条线路上,饮走表成为溢饮。 ➽知识点 ☆喝茶多的基本都有饮,舌头水汪汪的 →治茶饮就得缓消缓补,因为轻症症状不突出,用泽泻汤、枳术丸、枳术汤、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等平和的药,用量小一点,改变喝水习惯,慢慢地化掉饮。 →上班一点都不喝水,口干舌燥,也是有饮,摸脉特别软的(其脉平),可用枳术丸合上防己茯苓汤、枳术丸合上防己黄芪汤,如果在虚的基础上还有气滞可以加点木香,陈皮,用来顺气。党参不行会加重他的气滞。 →岳美中的一味茯苓饮:茯苓打成粉,每天早上吃一勺化饮,治斑秃。适用于不是特别虚,不是特别热(寒),就只有饮。 溢饮 ★溢饮 《金匮要略》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如果同时有身体疼重+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的症状,可以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如果没有恶寒发热,直接归入皮水 ✍如果受了表寒,郁热很重,可以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中,麻黄六两,这么重的剂量,意在解表寒,解决了表寒郁肺,肺主行气,气行可以推动一身之水,这是麻黄治饮,大青龙汤治溢饮的道理。 →用大小青龙汤,需要“下焦不虚,表证突出”的条件 ✍溢饮重可以借用大青龙汤来治,还可以用治饮代表方:越婢汤,也是表里相兼的 ✍用方关键点:有没有汗出 →寒、热、湿都可以把腠理闭住 →①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②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四肢的水肿,无汗 ✍如果下肢水肿,脚汗出,考虑脾肾问题。脾虚也会眼睑浮肿。 ✍肾阳不虚,手没有逆冷,没有小便清长,没有腰膝酸软,要考虑用实脾饮而不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有表证(表寒),寒动其水或者表寒闭住了,使得不汗出而浮肿 参考资料 从三焦论水饮 姚荷生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