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人类的理想,是科学等文化之术的终极追求。科学进步,飞跃宇宙,不是要征服宇宙,而是为人类找到第二个生命家园,为遥远的将来,地球毁灭之时,让人类有“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生存条件。 太阳系、地球还处于青年时期,只要人类不为非作歹,不毁天灭地,是有充足的时间发展飞跃宇宙,找寻到第二个生命家园的。人要成仁,要消除野性之争,令科学等文化之术走人道,强势者有仁心、行义路,大家能齐心协力,这是找寻,并迁移到第二个生命家园的前提条件。贪婪无度,你争我夺,找寻、迁移第二个生命家园的能力可能都发展不出来,人类就会失去安身立命的场所。 现实的文化生存状况是,科技进步污染了自然,市场竞争紧张了社会,西方文化制造出许多“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文化障碍,科学等文化之术在很多时候,不是维生、护生、养生的工具,而是你争我夺的武器,具备了毁天灭地的巨大力量。 2.至人境界。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 至人的境界,“益其寿命而强者也”。文化境界决定人的境界,人的境界决定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决定人的生命。 “淳德全道”的文化,熏陶“淳德全道”的人,引导人们“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理性有为,所以能“积精全神”,强健生命,尽终其天年。 西方文化鼓励市场竞争,倡导超前消费,将活生生的人摁在滚滚红尘之中,为个人得失相互厮杀,远离“四时阴阳”之道。人心是功利之心,观念是物质观念,看不见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没有不知“淳德全道”,不为“淳德全道”,失四时阴阳之道、离生命关联之道、背仁义爱人之道。肉体为真,实验为本,数据客观,没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真,客观自然之本,我命在我的客观,谁能“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科学等文化之术有了巨大发展,人之德却在败坏。文明被西方文化歪曲,人性被西方文化异化,没有以人为本的内涵,没有自然生命的客观,如何保障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维护我命“形与神俱”的健康? 没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文化就像盲人,在物质迷雾之中,沿着物道前行。人被物质化、实验化的理论前路,万丈深渊,无比黑暗!文化生存时代的人类,走物道、兽道,为物质利益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盲人瞎马,临深渊而不俱,履薄冰而不回,破坏了自然生存关系,干扰了天地气交气化,动摇了地球生命的根本,可就是没有人问责西方文化,没有人呼唤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西方文化,凡有“术”皆文明,物质也文明,航海也文明,大陆也文明,甚至海盗也文明。何谓“淳德全道”,如何才能“淳德全道”,文化没有意识,人没有思考,强势的欧美,找不到维生、护生、养生的方向了。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的古圣贤们“心远世纷,身离俗染”,在战乱纷争的人世之中,反思生命的立身之本,反思文化的强生之用,树立起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大旗,点亮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文明灯塔,为人类达成“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生存远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人,仁者爱人而不害人,走义路则维生、护生、养生。在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人们身不困于物,心不念于争,理性有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有能矣。”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 物质利益诱惑无处不在,人们要“去世离俗”,很难。中国僧人、道士、隐士等,远离城市喧嚣,在庙宇、在道观,在青山绿水之间修身养性,即便如此,也有一些人经不住市场经济文化大潮的冲击,把清修之地变成敛财之处,成贪婪之徒了。 生存危机、疾病蜂起,我们只在自然找客观,没有在文化上找根源;只在肉体上求本质,不在精神求原因;只寻求神的保佑,没有“淳德全道”的作为。 西方文化主导下的科学等文化之术,不是“和于术数”的术,而是“与道相失”的术,越是发展,生存危机越重。文化无德,人无德,天昏地暗,谁能够“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3.圣人境界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中国文化有多种含义,这里的圣人,是指善于养生的人。 圣人德行修养,次于至人,生命境界“自得为功”。王冰注:“外不劳于形,内无思想,故形体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此盖全性之所致耳。《庚桑楚》曰: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