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秋宪,文学爱好者,工作三十余年,供职于济南市钢城区文联。 ![]() 农历七月十五,老家非常隆重的一个节日,仅次于过年。 坐在屋里,窗外飘来缕缕熟悉的味道:微凉的秋风,充满着火纸燃烧散发的清新,同时伴有烧香的芬芳。这与过年的气息相同,这是老家请家堂的味道。感受淳朴厚重的传统,心情瞬间静下来,故去先人的音容若隐若现,但是父亲的笑貌则是清晰可见,那稍有驼背的身影就在眼前。 这样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老家就叫七月十五,现在多其为“中元节”,又有人叫“鬼节”。而我一直以为,七月十五就是七月十五,不似八月十五又叫中秋节。 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实乃道家的叫法,而鬼节一说则来自佛教。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有天、地、水三官。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值地官诞辰之日,既可祈求地官慈悲,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享用;又可由世人烧纸焚香设斋,为先人祈求冥福,地官赦罪,先人早日升入天堂。由此可见,中元节之祭祀,既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又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实乃是慈悲为怀,很有人情味。 佛教所称“鬼节”,也应跳脱鬼的角度,此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可见,在佛教看来,七月十五为纪念目莲救母,宏扬孝心孝道,更具有现实意义。 由此看来,不管是中元节的慈悲,还是鬼节的孝心,都是在宏扬孝心,与我深知的七月十五并无二意。 儿时的印象中,七月十五最大的讲究就是请家堂,将故去先人的牌位敬于八仙桌上,八仙供桌摆放供品,并且焚香以示恭敬。 按当年父亲的说法:自过年请家堂已有半年,况且正值秋收,此时节请家堂就是把各位故去的老人请到家里看看这半年过得如何,祈求先人保佑自己家庭五谷丰登,大人小孩子旺祥祥的。要是生活中有一些不如意的事,也会给先人说道说道,像拉家常似的,诉说烦恼与无奈,说完之后心里敞亮多了,同时也祈求先人保佑一大家人生活工作学习圆满顺利。所以,有先人在这,一定要恭恭敬敬,不能大声说话,要轻声细语,要有供品,还要满茶斟酒。 到了下午要送家堂。 先人故去即为神,不请不可随意回家,七月十五回家一趟吃饱喝好,当该回去了。送家堂时在胡同的地上划好圈,西南方留有缺口,一个牌位一个圈,意即一位先人一个位,辈份最高的在最前方,依次排列。每个圈里都要放上火纸,我们放火纸的时候并非平均,辈份最高的先人给的火纸最少,爷爷和父亲的位置则放的最多。我们边放火纸边念叨:这些老人们在那边待的时间长,积蓄多,就少给你们点。俺爷爷和父亲没有多少积攒,得多给。似乎这样一解释,请回家的先人很能理解我们的用心。毕竟火纸焚烧后即为那边的银两,先人们手里有钱在那边便能过得快乐幸福。 老家请家堂只有男的参与,女的不跟随,但是送家堂时,家中的男男女女,都要相送,恭恭敬敬地烧着火纸,念叨着老人们走好。最后放鞭炮,泼米汤敬酒,这才算把先人送走。 场面很隆重,仪式感满满。 或许,只有请家堂,才让人知道,根在哪里,才再次提醒,传承与感恩,因为家中的男男女女都在场,尤其是家中的女人,也正是在送家堂时知道了家族中的祖父、高祖、曾祖……于是便捋清同村同辈人中,与谁是几服,与谁谁是几服,哪家的血缘近一辈,哪家的血缘远一辈,并不是住得近血缘就近。 我们老家不像南方那样,没有建家祠的风俗,对家族的传承多来自口口相传,只有请家堂之时才可追寻自己的血缘。这样的风俗与仪式,实在是不应该弱化与消失的。 只是,随着村庄的拆迁与消失,请家堂变得越来越难,好多人住进楼房,已经没有了家堂之地,无奈之下,只好改为去祖林上坟,以示怀念与感恩。 在我看来,祖林上坟已经弱化了七月十五的原来用意,更多的时候像是走个过场罢了。上坟缅怀先人,远没有请家堂有仪式感,也远没有送家堂的人多。况且,在我们老家女人是不能上坟的,这更与请家堂无法相比。请家堂,是让先人回家看看,上坟,也仅仅是给先人烧些纸,不让先人在那边生活受难为罢了。这好比过年的时候,远在外地的游子不回家过年,只给父亲寄些钱来,到时打候电话问候一下,实在是没有过年的味道。 这个说法或许不妥,话糙理不糙。 故而,我还是支持七月十五请家堂,这隆重的仪式里,蕴含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孝心孝道的传承。那一堆堆火纸,那一柱柱香烟,是我们对先人的虔诚和感恩,那一辈辈的牌位,既是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对世人的保佑与激励。 这就是香火,这才是七月十五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