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教授的拐杖 2024-08-19 发布于北京

不读王勃,难以领略何为绝世才华;深读王勃,方能体悟何谓才高八斗。王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初唐的文学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王勃,字子安,出身名门“太原王氏”,乃“五姓七望”之一。其祖父王通,乃隋朝大儒,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门下弟子众多。父亲王福畤,历任要职,王家可谓人才济济,文名远扬。王勃兄弟七人,皆有建树,其中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更是被誉为“王氏三株树”,深得杜甫伯祖父杜易简的赞誉。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王勃的文学才华,在其代表作《滕王阁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序全文仅773字,却用典40多处,成语20余,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等佳句,令人叹为观止,无愧“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然而,天妒英才,王勃年仅27岁便不幸离世,实为千古憾事。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经典诗篇之一。诗中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名句。关于诗中的“杜少府”,有人推测极有可能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王杜两家世代交好,且杜审言曾在蜀川为官,与王勃生在同一时代。虽缺乏确凿史料佐证,但此推测也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王勃自幼聪慧过人,9岁时为颜师古的《汉书》作注解,撰成《指瑕》十卷,展现出深厚的文史底蕴;10岁时博览六经,出口成章;12岁赴长安,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医术,以期孝敬父母,后又深入研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精通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他还曾为历朝历代用五行术卜算天命,认为唐朝应继承周、汉的正统地位,并撰写了《唐家千岁历》一书,其理论在玄宗朝得到了高度重视。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公元664年,王勃上书直陈政见,得到宰相刘祥道的赏识,赞其为“神童”,随后被举荐入朝。次年,16岁的王勃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入仕后,他所作的《乾元殿颂》深得唐高宗赞誉,高呼其为“奇才”。随后,王勃擢升沛王府修撰,修撰《平台秘略论》,备受沛王赏识。然而,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为沛王助阵而写的《檄英王鸡文》,却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此文被唐高宗视为挑拨离间之举,王勃因此被逐出沛王府,罢废免职。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离开长安后,王勃来到蜀地,与儿时伙伴薛华重逢。薛华乃薛收之孙,王薛两家世代交好。薛华字异华,是唐时著名的书法家,为瘦金体之祖。王勃在蜀地期间,常以诗寄怀,创作了大量悲叹之作。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重别薛华》:“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以及《秋江送别二首》:“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还有《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些诗作,无不流露出他在蜀地的落寞与惆怅。

王勃:千古奇才,风华绝代

王勃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他的才华如同流星般耀眼,却又匆匆消逝。然而,他留下的文学瑰宝,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敬仰不已。不读王勃,我们难以想象世间竟有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深读王勃,我们方能感受到他的才情与魅力,领略到文学的无尽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