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1-120回赏析

 时间煮墨 2024-08-19 发布于泰国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书共120回,前80回以贾家为中心,描写贾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后40回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写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曹雪芹对《红楼梦》倾注了毕生心血,创作历时三十年之久。他写了20多万字的文字,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为自己在小说中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艺术形象而骄傲,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完成这部伟大作品而遗憾。

第一回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梦中之所见是“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儿子贾珠和丫鬟娇杏的故事。贾家、甄家是世代书香之族。甄家有个女儿,乳名英莲,7岁那年被拐子拐走,卖给冯渊做妾,改名香菱。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悲剧。香菱有一首咏菱角的诗:“菱角鸣塘秋气清,谁家儿共女横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她在甄家被拐子拐卖后的悲惨命运。

甄士隐梦中见了女儿英莲,遂令其入塾读书。他在外读书时,遇见了一个跛足道人。道人给他一包“风月宝鉴”,叫他在看完那“风月宝鉴”后看清楚自己的命运。

第二回

话说贾政因今日有事,不能去请安,遂命人来接宝玉。宝玉见父亲面带愁容,也不敢多问,只得随了出来。贾政看着宝玉,只微微一笑,并不言语。宝玉想问他何事,因见贾政面上有忧色,忙又不敢造次问他。到了正厅上,贾政问道:“近来你那几个先生学得如何?”宝玉笑道:“虽有几个字,还没有写在纸上;这不过是他们学里的东西,他们并没有真学。”贾政听了这话不像:“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样?”宝玉道:“也不过如此。”贾政冷笑道:“你又做了什么事?我如今问你一句话。”宝玉连忙答应道:“已是全听先生的话了。”贾政道:“你因听见家里有些事,所以今日才来……”宝玉听了这话,心下疑惑不解。贾政见他不肯说,只得问道:“难道你不知道家里的事?”宝玉把昨儿和老爷的话并方才太太的话,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又说:“昨日送我的那一吊钱呢?”贾政道:“你还拿着这钱做什么?明儿还有的呢。如今且把家计穷了。明年起你叔叔大了,他又爱出些花样儿来。”宝玉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一般,再想一想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

第三回

第三回是全书的序言,是全书的总纲,是对全书的总评论。曹雪芹先从序言入手,为全书做了一个总的交待,然后把全书分成四大部类,即《金陵十二钗》《闺塾诗友》《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主要写了十二位女子的身世经历,写出了她们在爱情、婚姻等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遭遇。曹雪芹在序言中说:“作者欲先使闺阁昭传,故借'闺塾’之名。”

这里主要讲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朋友。但在林黛玉到贾府之后,她对贾宝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同情、爱护而变为憎恨,由希望他“金玉良缘”到“木石前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两人的爱情经历了曲折、坎坷和艰难。

第四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断了一桩人命案子。贾雨村审理完案件,便到荣国府拜见贾政。这一天,贾政在家读《礼记》《尚书》等书。晚上,贾政和一班门客在书房饮酒作乐,见一人进来,却不认得。原来这人便是雨村,便问:“你姓什么?”那人回说:“我姓张,名新,字时飞。”贾政道:“原来是张大老爷!”张老爷忙起身笑道:“久仰久仰!”于是一同坐下饮酒。张太医说他中了状元,要荣国府请他进宫去为皇帝治病。

冷子兴说起贾府的家事来了:贾府虽系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祖上也曾做过两朝的国公,只是现今不是咱们的了。

第五回

贾政闻听,十分恼怒,因说:“他两个又不经事,一伤风就病了,一哭又气坏了。以后还怎么见人呢!”

宝玉听说,忙出来和贾政说笑道:“是我的不是了。他原要告假,我劝他两句,他就不肯了。”

贾政听了,便向宝玉道:“你且站住。你妹妹还在屋里没出来呢。”

宝玉听了,便站住问:“怎么不叫她出来?”

贾政冷笑道:“你是个聪明人,难道我不知道?她心里原不是这样想的,她是和你一样的想呢!我看她这些日子也不得快乐,也失了青春,不如我们来替她做媒,配给宝玉做三房妾室如何?”

宝玉听说,便笑道:“这倒是好事。我正想要给你做媒呢。你既这么说,就立刻告诉我母亲去。”

贾政听了这话,气得浑身乱战。

这里宝玉、宝钗、袭人都出来解劝。宝钗还说:“你先打发他们回去再说吧!看他们闹到什么时候?”

贾政说:“他们太闹了些就罢了。”

宝玉又对袭人说:“我母亲说了:叫我们来作'媒’的。”

袭人笑道:“母亲又笑话我们不知礼数了。是呀,你也是要作'媒’的人呢!”

宝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气又愧,便说道:“你还不出去呢!”

袭人只得陪笑向贾政道:“母亲说的极是。但我们这样人家的人,原不比那起寒酸(寒酸就是贫寒、简陋、寒酸)的人。所以我们家也很知道规矩,凡有亲戚朋友来家者,不论贵贱都一样的款待。所以我们家虽穷的响叮当的(响叮当是一种形容语)也还没失过身份……”

贾政听了这话,便说:“你倒说得这么好!我竟不知这些话。若不告诉你母亲去,她还不知要生多少事呢!”

宝玉听说“生多少事”四字,吓得忙接道:“我也知道这些话!只是说不得我又怕母亲生气。若不和他说去,他心里自然要笑我们小家子气;若和他说了,他知道了又以为我们想着他们顽呢!”

贾政听了这话更气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第六回

第六回中,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雨村见了门子,先打个问讯,然后问道:“令尊大人如今哪里?”门子道:“就在这府上。”雨村笑道:“原来是故人。幸会,幸会。”雨村问:“令尊大人如今那里?”门子道:“如今虽病着,却不很忙。前儿我去了,说了几句话,我就起身了。”雨村笑道:“既然这么好的地方,何不请令尊过来住几天,我也时常来拜望拜望的。”门子笑道:“只恐又不便了。请老爷便上家塾读书去罢。”雨村笑道:“既这样,也不枉你我一场同科读书的缘分,我就送你个名字罢。”门子听了,如得至宝,忙作揖笑道:“学生何幸,能得令尊大人青眼相加。学生愿把一切都告诉令尊大人。”雨村听说了大悦,说:“你回去后便说我也曾学过几年文字,如今方来了这都不中用了。既如此说时,你就拜我为师何如?”门子笑道:“学生不敢。若学生拜大人为师时,是学生有眼无珠,不识大人的贵体矣!还请大人恕罪!”雨村忙作揖笑道:“有眼无珠大不敬之罪。还求老师不要见怪才好。”门子道:“学生何敢!学生虽不才,却也是个清高的人。因家里贫困无法生活,才来应天府求取庇护。”雨村道:“原来老师是个富贵者。我怎么不记得!”

在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了雨村的傲气、才华和对官场的不屑;同时也看到了他与门子之间的互相恭维、互相吹捧的关系;也看到了他对官场的不理解和对人生的不满。

第七回

贾雨村偶进贾府,在贾母等人面前赞起了林黛玉的才貌,把贾政说得十分欢喜,令他“非常爱惜”。贾母让黛玉住到潇湘馆,并对她说:“你在这里,我放心。你哥哥嫂子们不敢欺负你。”

黛玉刚进荣府,便见宝玉和一群丫头婆子们玩闹嬉戏,她并不在意。她见宝玉在自己屋里,便让丫头将他领出去了。宝玉问她为什么不去看林妹妹,黛玉说:“我最不喜欢看那些画。”宝玉笑道:“林妹妹是最爱看画的,我把这些画给她看。”

宝玉让黛玉坐在他身边,自己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西厢记》里的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讲完了还让黛玉猜莺莺是谁。黛玉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谁?”宝玉告诉她说:“我听见别人背地里说你的好处,已经把我撕烂了……”黛玉笑道:“你这样一个读书识字的人,竟然也会说这种没良心的话!”

两人正说笑着,忽见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凤姐等都来了。宝玉忙起身请安,一一见过。贾母笑着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他刚坐下,黛玉就过来了。贾母叫她“爱听你作诗”。

第八回

贾母听了,便叫:“快给我倒杯茶来!”王夫人忙起身,命人倒了一盏茶来。贾母因问:“宝琴怎么不见?”王夫人回说:“才刚从老太太那里过来。”贾母道:“我的丫头呢?”王夫人回说:“都出去了。”贾母道:“他们在这里做什么?快带了来见我。”王夫人道:“太太且别问,等进去就知道了。”说着便带了宝钗、黛玉、李纨和迎、探、惜三个女孩儿进来。宝钗、黛玉见过贾母,又见过王夫人,然后在贾母的正面坐下。大家坐下,又问起贾母和王夫人的身体状况,贾母便说自己已全愈了。王夫人向贾母请安,贾母便拉着王夫人的手,说了许多安慰的话。然后让王夫人带黛玉和宝钗进里间来坐下,又问她们读何书?薛姨妈忙回答读的是《四书》,宝钗则答以《女四书》。贾母又问:“我今日带了你们来,不为别的,只因方才你四个人在这里做什么?”王夫人忙回道:“我们原是到园子里看姑娘来的。”

第九回

贾母将“软烟罗”给了刘姥姥,自己用的却是“银红纱”,这种纱料比软烟罗更轻薄,比软烟罗更透气,还可以隔着窗纱看到窗外的风景。刘姥姥就用这样的纱料做了一件“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衣服。

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等人都不喜欢刘姥姥,可是刘姥姥却用自己的智慧使众人信服了她,因为她是“一家子的命根子”。她不但会说话,而且说话滴水不漏,有心计又会办事。虽然贾母不喜欢她,但是她的女儿巧姐却很喜欢她。

妙玉送了刘姥姥两盆水洗手,水里有点茶,于是刘姥姥就喝了一口,谁知妙玉拿起一枝梅花来插在了刘姥姥的头上。这也是妙玉的一个小计谋。在别人看来那是无礼之举,但在妙玉看来这是对自己的尊重。妙玉有文化有教养。

妙玉将自己写的一首《好事终》诗送给了刘姥姥,让刘姥姥猜着了这首诗的意思后再作解释,这样既不让刘姥姥难堪,又能讨得她的喜欢。

第十回

贾母开夜宴,黛玉初来

这一天晚上,贾母带领贾宝玉、凤姐、薛宝钗等人来到怡红院。大家坐好之后,贾母吩咐让大家喝酒。于是,贾母高兴地说:“咱们大家吃一杯为贺。”贾珍、贾琏等人忙上来回道:“大哥哥,二哥哥,三哥哥都来了。”贾母说:“我有三个孙子,都来了。”于是,大家举杯喝酒。但是因为他们来的人太多了,所以席上还有两个空桌子。

众人正吃着酒呢,只见贾蓉进来请宝玉过去喝酒,宝玉见他形容丑陋,所以没有去。宝玉心里很不高兴,回到怡红院就躺在床上不肯起来。黛玉见他这样生气,就赶紧劝他。贾宝玉一听黛玉说话也就变得很老实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饭的时候,贾珍、贾琏和王熙凤一起过来请贾母吃饭,顺便说了些让贾母高兴的话。但是吃完饭之后,因为宝玉不肯去上学的事情被贾母狠狠地训了一顿,宝玉只好去上学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林黛玉见他不愿意去上学非常生气。这时候袭人过来劝她:“姑娘请你吃一杯再去吧!”

袭人回到房间之后就哭了起来:“我说他不听罢了!”因为她觉得宝玉现在已经长大了,而自己的年纪却不大,如果说再像过去那样跟他说话、管他的话那就太不懂事了。所以袭人想通过让宝玉去上学来感化他、改变他、教育他。

袭人的这番话把黛玉感动得又是哭又是笑的。然后黛玉就问她:“你也爱看这些杂书么?”袭人说:“我倒不爱看那些杂书!”黛玉又问她:“那你为什么不读书呢?”袭人说:“我家里原也穷。”

第十一回

贾琏受贾赦之托,向王熙凤借钱,凤姐不借,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凤姐借着酒劲把尤二姐、尤三姐介绍给贾琏、贾蓉,三人都有了婚配。贾琏到宁国府与贾母商议此事,贾母说:“你哥哥要娶你姐姐,我主张他娶。你要娶你姐姐,我也主张他娶。如今且把二姐赏花取乐,等过了这几日再说。”

贾琏说:“这事太大了也不好,二奶奶怎么好到府上去?”贾母说:“他是个不受礼的人,谁也知道他的为人;况且已经娶了二房,等过几天办喜事再商议。”贾琏说:“好也罢了,只是有一件——”

贾琏说:“什么事?哥哥要什么只管告诉我。”贾母说:“你问林姑娘去。那孩子性格儿乖巧。如今他来了,你就和他说了吧。”

第十二回

雨村在上任途中,路过甄家古庙,里面的甄士隐为其倒了一杯茶。雨村饮了之后,感念甄士隐对自己的资助之恩,便送了他一封银子以表感谢之意。雨村并不接受,而是让他去庙里给自己烧香。雨村在庙里待了几日,就觉得这庙不吉利。又见庙外有一老尼,自称“破落户”。雨村便以“足下”相称,老尼自称“足下”是“小尼姑”之意。这老尼名叫“智通寺”是个破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被卖到了贾府。她在贾府内经常摆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自称是出家人,不会与贾府里的人来往。她对贾宝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老尼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贾府包养了。

贾雨村将那封银子和一些旧衣服给了老尼,让她去庙里化缘。贾雨村在路上遇到一个很穷的书生叫冷子兴的人。冷子兴是一个老道士,他认为贾宝玉就是未来的宝玉,于是就将他带到了贾府。

贾雨村到了贾府后见到了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向贾雨村介绍说:“这是我哥哥……”林黛玉见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又听贾雨村说他是一个“落第进士”(即考中了进士)之后,心中十分敬佩。林黛玉见贾宝玉举止风流、言语不俗、人品贵重,心中也十分喜欢。

第十三回

贾母的生日,请戏班子来唱戏。史湘云想要去看戏,却被她母亲阻止,只好作罢。她母亲为了哄她开心,又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做一件什么“好事”。原来,贾母生日那天,王夫人、薛姨妈等人都要送礼物给贾母,贾母推辞不掉,只好答应了。众人纷纷向贾母献媚讨好。史湘云的母亲趁机说:“我们家已有了个宝玉。”

这一回中提到了四大家族的关系:薛家是皇商,与贾府关系密切;贾家祖上曾是国子监祭酒的职位;王家曾是国公府,势力较强;史家和薛家同属于史侯府,关系密切。

四大家族的关系如此复杂,难怪作者要把他们放在一起描写了。

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五姐妹被称为“原应叹息”。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迎春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大家对她的印象还不错:“眉目传情”、“粉面朱唇”等都说明她不是个寻常女子。但是随着与贾宝玉的接触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在贾母和众人面前的表现逐渐不一样了。她与贾宝玉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对贾宝玉深切的爱都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薛宝钗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气质和风度。她说话温文尔雅,举止稳重大方,还很有心计。薛宝钗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和她高超的情商有关。

第十四回

贾母等忙命人送了刘姥姥去,又命人到荣府去叫鸳鸯和平儿,又打发人到宁府去叫,一面又吩咐要了坐轿的人。刘姥姥心里想道:“这里是什么贵客,我去了一遭,得了多少好处。那刘姥姥还说了许多粗话,自己觉得没面子,便抽身回去了。这会子又要叫他坐轿子,岂不没见当日宁国府中贾敬死了的时候的光景?——所以我就回来了。”贾母道:“你放心,我知道你是不去的;既去了,就该快些。”

周瑞家的送刘姥姥走后,鸳鸯便找平儿问:“老太太、太太们今日不在家吗?”平儿笑道:“是呀。今日他们姊妹们都在老太太那里呢。我这一进来可就不能出去了。”鸳鸯道:“那就回来罢。”

平儿道:“可是呢?你们一天三餐都是吃的什么?”鸳鸯道:“也没什么吃的。不过是几样蔬菜,几个鸡蛋,几碗饭罢了。”

平儿道:“这有什么稀罕!外头吃去。”

鸳鸯便出去叫厨房里再拿些菜来。平儿又问:“有什么好东西?”鸳鸯道:“外头有一种药很好的,老太太、太太都说那东西好。只是大夫不在这里,不知道怎么样?”

平儿便向平儿道:“你告诉他,叫他再别听那些混帐话去打发人请大夫。”

第十五回

这一回主要写了黛玉葬花。黛玉葬的是落红,花虽美好,落得却很可怜。她的葬花之举是对美好生命的惋惜,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黛玉对落花是如此一往情深,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黛玉葬落花的时间不长,但她为宝玉做的却很多。她把宝玉“玉”带到了自己身边,为宝玉送去了玉;她又让宝玉戴上玉,自己则以身做了玉人;她还教宝玉如何作诗、吟诗……

黛玉是一位很有主见的人。她在大观园里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权威:在“螃蟹咏”中,她敢于直抒胸臆,大胆地把自己对于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看法表达出来。这一回中,黛玉还写了《西厢记》中《题帕三绝》等篇章。

黛玉在大观园里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在黛玉看来,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是束缚人性的枷锁。在宝玉身上,黛玉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聪明敏感、才华横溢、热情似火、浪漫多情的青年男子形象。因此黛玉不愿意自己成为宝玉身边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她要挣脱这一枷锁,成为独立、坚强、充满个性与才华的新女性形象。

她对贾府面临的危机早已有所察觉,她对贾母已是极度不满;她看到大观园里姐妹们生活奢华,又为她们将来的命运感到担忧;她不愿意自己成为宝玉身边“离不得人”的小女人;她更不愿意成为贾宝玉“红颜祸水”的牺牲品;因此黛玉对自己在大观园中生存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清醒而深刻地认识。

第十六回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因他“未见过世面”而要他在仙山和美玉、美人石上多做功课,并要他用“情”的文字写成《金陵十二钗》。宝玉为林黛玉而“情”,黛玉为宝玉而“情”,结果在梦中两人都成了神仙,宝玉也因还泪的需要,在梦中完成了对黛玉的追悼。但在这一回中,作者写了许多“情”的文字: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以及“多情公子空牵念”、“薄命红颜独憔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

这一回中有许多描写宝玉的词,如《临江仙》:“冷月葬花魂。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梦醒西楼月上窗,人去梁空巢亦空。断肠声里忆平生。”《西江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第十七回

贾政听宝玉说“金玉”之论,又听王夫人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心中甚是不悦。又见宝钗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下面系着银红撒花洋缎窄裙,越发显的肤色雪亮。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因此上只有宝玉和宝钗二人相敬如宾,不相往来。

王夫人在薛姨妈处吃了晚饭,因想着宝玉也该回来了,遂叫李纨和凤姐儿一齐来商议。李纨说:“从前日我这样想着,如今三姑娘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这两日也并没见他们姊妹们回来。你这会子又这么想着往他们身上使银子去了。”凤姐儿说:“太太这话错了:如今我们家里也有许多姑娘们,难道没有一个像宝姑娘这样的人?就是有,他见了女孩儿也不该好色贪财吧?”

李纨说:“我们家的规矩大。从小儿三姑娘守在这里呢。太太一进门就交给了姑娘们管家管账了。”王夫人说:“既这样说,明儿叫他们来商议着给林姑娘配个女婿。”李纨说:“太太这话错了。林姑娘年纪还小呢。虽然和老太太处得好,到底还没出阁的人,还是再想想的好。”王夫人说:“你倒是快告诉他们去罢!”

李纨说:“如今要找这样的人来也不容易。你们别管我们的事,到了太夫人那一层自然是好的。”王夫人说:“你太费心了!还是叫林姑娘来吧!”

第十八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警幻仙姑将贾宝玉领入太虚幻境,神游太虚境时,警幻仙子对宝玉说:“汝今独得此女,亦不枉生此家。家父家母及兄弟姊妹皆没于今矣。”(第六十回)警幻还说:“汝今既悟人生之真体,则凡所有名,皆非实累;汝今既悟人生之真体,则凡所有名,皆非实累。”(第六十一回)警幻还说:“汝今既悟人生之真体,则可将昨日所述之梦,仔细回想一番。”(第六十二回)

警幻仙姑让宝玉与林黛玉在太虚幻境重逢,并向宝玉讲述了警幻仙子的故事。贾宝玉听后恍然如梦。(第七十四回)警幻又向贾宝玉说:“汝父年将半百,早无儿女,今日天缘安排你与他作儿女之实。”(第七十五回)


贾雨村因甄士隐赠银助他上京应举而受恩,便在甄士隐家当教读。

一日,因甄士隐女儿英莲丢失,甄士隐便到葫芦庙里去化缘。因见智通与板儿在一起玩耍,便问智通为何不去化缘,智通说自己身上无钱。这时,正巧来了贾雨村,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贾雨村听后觉得此人甚是可怜,于是就决定帮助他。后来,贾雨村便把葫芦庙旁的一所空屋赏给了智通,自己也住到那所空屋中。

一天,雨村到了一座庙里去拜访一位和尚。到了后看到庙里有个女子在哭。雨村便问她原因。女子哭诉自己被拐子拐走后又卖给大户做妾。后来遇到一个书生并在一起过日子。但是她丈夫对她不好,被她丈夫打死了。和尚就告诉他用银子赎身的办法来报答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