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六国联军(实为五国,楚并未实际出兵),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并顺势攻下临淄,然后分兵五路,以期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兵败如山倒,齐军节节败退,燕军没有受到更多阻抗,仅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70余城,齐国就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 在济西之战大势已定后,楚国为捞取战争余利,以援助名义出兵齐国,实为攻击齐国,楚国大将淖齿弑杀齐湣王。公元前283年,齐国大臣王孙贾等杀死淖齿为齐湣王报仇,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军,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即墨军民在守将战死之后,共推齐之宗室田单为将,坚守抵抗燕军。燕、齐两军以即墨为中心,拉开了攻防相继转换的即墨之战。大致可区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燕攻齐守。 齐国70余城相继落入燕国手中,仅存莒和即墨两城。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极大激发了齐国军民的团结精神和战斗力量,焕发出超乎寻常的作战能力,致使燕军围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乐毅遂改用攻心战,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命燕军撤至距两城九里的地方设营筑垒,并向城内通告凡城中居民有出来的不加拘捕,有困难的予以赈济,以争取齐民。但齐国的军民铁了心抵抗到底,如此相持三年之久,两城依然完好坚守。 久攻不下必生变,是客观无能所致还是主观另有详因,不同立场的人自然会因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此时,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谗言,曰: 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资治通鉴·周纪》) 后世知道历史的人看完这段文字,会毫不犹豫、毫无疑问认为这是谗言,但当时环境下,没有证据能够完全排除这不是乐毅真实想法的可能。所以,最高掌权者的立场和看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燕昭王亲设盛大酒宴,当众质询说这话的人,说:我即位以后,广纳贤才共谋强国强军之路以图报仇,而且有言在先,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于是下令将谗言之人斩首。燕昭王的这一举动,是对乐毅最大的支持,也是对前线战士最大的鼓舞。 这一阶段,总体上是燕攻齐守。燕攻的势头随长期征战有衰退之象,且战场在异国他乡,受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军队疲战、厌战情绪恐很难免,后勤补给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势气。相反,齐守的决心毅志越发强劲,整个守卫战逐渐变成了全民战争,激发出来的能量无比强大,越到后期越发明显,致使攻势和守势相对形成均势,需要有新的因素出现才能打破平衡。 这时候,发生了催生战场形势发生失衡的2个主要因素: ①燕国国君的更替。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逝世,其子秋奉继位,是为燕惠王。“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史记·燕召公世家》)。齐田单抓住这一可生变的矛盾点,使用反间计,处处传播说:“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史记·乐毅列传》)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再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对乐毅的不满,于是派骑劫取代乐毅。这是战役生变最大的确定,临阵换将,犯兵家之大忌,况骑劫与乐毅的为将能力有天壤之别。 ②齐国主将的更换。济西之战,“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田单在济西之战后,其才能渐被齐人所识,城中竞相推荐,田单最终立为主将,率军据守即墨。这是战役生变最主要的确定,后续战事的发展,都是沿着田单的主导进行推进,使战役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齐攻燕守。 骑劫接任后,在没有完全掌握战场情势下,即一反乐毅的做法,对即墨实施强攻。可以说是下车伊始不完全了解战场情势下即一通乱指挥。由于齐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齐军由攻转守的策略显然奏效不了,面对僵局,骑劫也显得毫无办法。 相反,齐军主帅田单,则是足智多谋,面对僵局,连续实施五计,最终扭转战局,取得复国胜利。 ①反间计。如前所述,田单借别人的口(应该是齐国预置在燕国的间谍)把燕惠王长期担心的事说出来,使事情变得更加确实,更加认为乐毅有反叛之心,即便没有以前过节也会乘此机会一扫前臣。这好像是历朝历代评判或衡量昏庸君王与明哲皇王的重要标尺之一。 ②培植权威。指定一名士卒奉为神师,“每出约束,必称神师”,其目的不仅是让齐军内部更是让燕军相信,神师是神的代言人,下凡人间是“神来下教我”。这是无中生“有”,树立假想中的权威,树的越牢固其后续为达目捏造的假消息就越能使人轻信,这是在做铺垫。 ③凝心聚恨。一切准备就绪,田单接着假借神师之口散布两则假消息:一是“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二是“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人如获至宝俱照做,其结果是激起齐人无比的仇恨,“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达到了田单激发齐人愤怒和怨恨,激起战斗精神,凝聚强大战斗力的目的。 ④收复人心。田单身先士卒,与战士一起训练、备战,把自己的妻子编到队伍中以示决心,把食物发给士卒以示犒劳,等等。这一切都是收复人心,使全城军民更加信任自己的统帅,更加原意听从统帅指挥。这种人人主动、人人为战的态势一经形成,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最重要前提。 ⑤隐真示假。“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让燕军认为齐军战斗力下降巨大,已无强壮兵卒。“遣使约降於燕,燕军皆呼万岁”,又装扮要投降的打算,迷惑燕军。收集民间黄金一千镒,让即墨城里的富豪前去送给燕国将军,请求说:“即墨即降,原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摆出一幅可怜兮兮的样子,恳求放过自己的妻儿,任凭谁分析,这都是“临终”前最后的乞求了,意思是燕军被齐军打败是迟早的事了。这一连串的动作,致使燕军“由此益懈”,放松了警惕和备战准备。 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之后,田单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使出了“杀手锏”武器即“火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人借牛势,牛助人势,两势相融,形成千钧之势,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举拿下即墨城;鉴此,齐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面反攻,成功收复所失70余城,取得了即墨保卫战也或齐复国战争的全面胜利。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奇谋诈略,在即墨之战特别是田单的指挥决策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挑拨、反间、散布虚假舆论、隐真示假、“改造装备”、夜间突袭等综合施计,激发了即墨城内军民无限战斗力,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发后人对为将者的至善思考。孙子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在田单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就现实而言,何能为将、何以为将:一是遇大事能够做到沉静如表、冷静思考、不惊不慌,这是首要。如果“头”都慌了,下属更是如此,怎能合理判断高效处理事情?二是坚如磐石的信念、坚定如一的行动、善始善终的坚持,这是成事的保证。就是朝着目的既定的目的坚定前行,这样才能久久为攻。三是百折不挠的毅力、越挫越勇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执着,这是途径。说一千道一万,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才是成事的唯一办法。四是确有真招实策、锦囊妙计、灵丹妙药,这是最终目标。这也是为王者评价将帅真能用、能管用的最后一着。 《十七史百将传》对田章有客观的评价:“孙子曰:'能愚士卒之耳目。’单托神教而使众。又曰:'杀敌者怒也。’单令燕军劓齐降卒。又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单卑辞约降,而奇兵奔击是也。” 对于济西之战和即墨之战,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燕国和齐国先后取得两役胜利后,都是乘胜长驱,一个攻取齐城70余座,一个成功收复70余城,两役成为攻取和收复的关键之战。至于攻取和收复过程中的历次战役,各种古籍中都少有提及,细究其原因,也或是战役都太小不足描述,也或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战役,都是闻风丧胆式缴械、弃城。再分析为什么攻取是一气呵成,收复也是顷刻之间,这里不得不提及决定战争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势”。 “势”,在汉代以前的典籍中,势字一般写作埶。战国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简上有这样一段话:“埶大象,天下往。”这是说势力强大的地方,天下的人们就会归附。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上,所有的势字都写作埶。东汉时期人们在埶字下面加了个力字,以凸现该字与力量的关系。所以,“势”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最重要的一则含义就是“力量”的含义始终没变,今天的很多词语大都借用此义进行组构,尤其是成语部分。遴选其中与战争相关的成语,最能体现这种战争形势发展的可有三个:蓄势待发,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结合对济西之战和即墨之战“势”的分析,三个成语从“势”的角度逐次递进诠释了两个战役的发展规律。首先是“蓄势待发”,就是通过战前全面准备,积聚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势,等待薄发的那一刻。再就是“势不可挡”,像拉闸放水一样,闸放之后的水,以不可阻挡之势突破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率领”水流一往无前,好比军队打攻坚战突破战。最后是“势如破竹”,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指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很容易分开了,形象比喻了战争之势就像劈竹子一样,攻坚战突破战取得了胜利,乘胜之势就会取得后续一连串战争的胜利。以上就是济西之战和即墨之战的攻坚意义,以及攻取70余城和收复70余城的内在的要旨。 上述阐释的道理,正贴切地验证了孙子所强调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本质内涵,战争就是要营造如同满弓待发弩的险峻态势和掌握触发弩机短促的节奏。“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强调善于指挥军队营造胜战的态势,就好比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此役学到的“势”以及在成势之后如何释“势”的节奏,具有普遍性规律,不仅适用于战争领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以此互鉴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