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雒晓东,深入阐述了李可老中医对真武汤的独特见解与灵活应用。真武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其在阳虚水泛、少阴水饮等症状中的疗效尤为显著。李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与治疗思路,展现了深厚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功底。 真武汤证概述真武汤主治症状包括筋惕肉瞤、振振欲僻地、眩晕、心悸、浮肿等。相较于单独的眩晕、心悸、浮肿,苓桂术甘汤虽可应对,但一旦出现筋惕肉瞤、振振欲僻地等更为严重的阳虚水泛表现,真武汤则成为首选。两方虽同治阳虚,但分属太阴与少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 真武汤的归类与配伍真武汤在左季云及李老处均被归类为理中汤类方,而非四逆类方,这种归类法源于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真武汤与附子汤相似,均体现太阴少阴并治的思想。方中白芍之用,意在降胆(甲木),酸以敛之,使肝气(乙木)回归肾水,成为坎中一阳,彰显“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中医理论精髓。 症状解析与治疗原则筋惕肉瞤:此症可引申为一切风木妄动之象,如小儿双目眨动不停、大人面部或身体肌肉跳动等。李老认为其病位在脾,治则应以补土生火、壮元阳以消阴翳为主。木克土的本质不在于木气过强,而在于土气虚衰,故需着重补土。 振振欲僻地、眩晕、心悸、浮肿:这些症状均为水气(痰饮)泛滥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痰饮治根。治疗时需考虑三阴并治,以太阴为主,强调脾胃功能的恢复与提升。
李老的临床实践治疗小儿眨眼病与面肌痉挛:李老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多伴有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食少便溏等太阴不升的表现。因此,他直接采用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治疗,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疗效。同时,他强调避免过度使用平肝熄风等“抑”木之法,以免损伤生机。 真武汤的灵活应用:在治疗少阴、太阴两虚之证时,真武汤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李老不仅在附子用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从30克逐渐增加至100-300克,甚至生附子也用到了100克),还结合了破格救心的思路进行加减化裁,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煎煮法与用药间歇:李老对药物的煎煮法极为重视,要求严格按照一定比例与时间进行煎煮。同时,在治疗大病重症时,他采取“旬7”法即上旬10天服7天药停3天药的方式用药,以防乌头碱蓄积中毒。
固本散的应用李老还推荐了固本散加破壁灵芝孢子粉与蛤蚧的组方作为后续调理之用。此方尤其适用于慢阻肺等肺系疾病患者,旨在固本培元、敛肺止咳。 结语李可老中医对真武汤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不仅展示了中医经典方剂的魅力与潜力,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思路。他强调的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以及注重患者整体状态调节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传承。 真武汤组成:茯苓:9g(或按不同版本有3两、24g、30g等不同用量) 芍药:9g(或按不同版本有3两、24g、白芍15g等不同用量,注意有白芍与赤芍之分) 生姜:9g(或按不同版本有3两、30g等不同用量) 白术:6g(或按不同版本有2两、24g等不同用量) 附子:9g(炮附子,或按不同版本有1枚炮去皮破8片、60g、制附子12g等不同用量)
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或按不同版本有茯苓去皮二钱半等描述) 桂枝:9g(去皮,或按不同版本有桂枝9g等不同用量) 白术:6g(或按不同版本有白术二钱半、白术6g等不同用量) 甘草:6g(炙,或按不同版本有甘草8分等不同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