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万三在吴江的轶事传说

 苏迷 2024-08-21 发布于上海
原创:陈志强

        沈万三像(左)、周庄沈厅沈万三塑像(右)(陈志强提供)

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颇有名气,在江南一带更是家喻户晓。关于这沈万三,在和周庄毗邻的吴江有着多个与其有关的轶事传说。


分湖陆氏资助沈万三致富

元代,吴江分湖有一富室,主人名陆德源,字静远,又字志宁,号采芝,系唐代农学家、诗人陆龟蒙的十一世孙,好学博古,曾创立义塾,迎陆子方、龚子敬、柳道傅等人为义塾之师。陆德源又创甫里书院,在城南拨良田给学徒们。有司举荐才德出众之人,陆德源遂担任甫里书院山长。任期届满后,调任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德源其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即今汾湖高新区,他在元末明初之际,将家中所拥有的田产全部送给了沈万三。以前,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农业是主要的经营手段,沈万三的财富,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积聚,肯定与“通番”一样是重要的因素。


清道光《分湖小识》载陆德源(左)与沈万三(右)(陈志强提供)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沈万三(左)与沈万三得陆氏田产(右)(陈志强提供)


陆德源将田产送掉后,与妻子出家云游而去,有人说他是去当道士了。当时四周人们都笑他。后来,沈万三因财遭受灾祸,大家始服陆德源有远见。其后人中有陆行直,洪武年间为翰林院典籍,有《致仕还分湖问讯海棠》诗,为人所称道。

沈万三在雪巷

关于沈万三如何致富,在吴江汾湖一带则还流传着沈万三在雪巷挖得第一桶金的传说。

雪巷是一个自然村,在现汾湖高新区金家坝集镇的东北方。走进雪巷村,只见南北向的雪巷港纵穿着,港东一条东西向的浜岸上,垒砌着整齐的石驳岸,足有百多米长,临水躺卧着三座双落水河埠,西边那一座的面石,长有1.5余米,宽有1.2余米,甚是宽阔。雪巷港也绵延着百多米长的石驳岸,四、五座单落水、双落水河埠参差其间,六根方方正正的船坊石矗立着。据当地人言讲,这些遗迹是当年沈万三和乡绅陈氏遗留下来的。

雪巷港(陈志强提供)

传说元朝末年,沈万三母子从浙江南浔来到雪巷村定居,母子俩先是在港西陈家帮工,沈万三做放牛娃,沈母当佣人。母子俩起早摸黑干活,日子过得很是艰辛。一天,沈万三到北边白蚬湖畔去放牛,看见前面有一只野鸭在叫,仿佛是在跟沈万三打招呼。沈万三觉得很好奇,就追起野鸭来。追到一个坟坑头,野鸭突然间不见了。沈万三找寻时,见到坟坑头有一个洞,往里一瞧,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到了晚上,沈万三将白天所见之事告诉了母亲。随后,母子俩去湖边把银子全部背了回来。第二天上午,港西陈东家见沈万三母子不来干活,就跑来港东找。到了沈家门前,只见房门紧闭,往门缝里一眯,只见屋里全是银子,沈家母子正在忙着清点。陈东家知道沈家发了大财,就找了媒人来提亲,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沈万三。从此以后,沈万三买田地,盖房子,做生意……当年,沈万三在雪巷建有大小房屋几百间,宅屋沿河是长长的石驳岸、宽宽的瓦船坊和高高的大围墙,门口则立着两只威严的石狮子,宅后建有一个大花园,园内池塘、假山、石舫、九曲桥应有尽有,亭台楼阁样样俱全。后来,沈万三为扩展生意,去了周庄,通过“通番”将生意做得更大而致富。

沈万三在盛泽

在江南丝绸重镇盛泽各种建筑的对联中多处出现“红梨”字样。中和桥坐落在盛泽王家庄街,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桥,桥两向各镌刻着一副对联,其中北向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中有“红梨渡”。盛泽镇区西北有红梨园,园前石牌楼上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红梨渡畔万机争响,融圆明钟韵;绿晓庄前众贾纷来,涌华夏绸潮”,也有“红梨渡”。红梨园东侧是圆明禅寺,寺前矗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坊上镌刻着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白马越千年,南国佛光含螮影;红梨滋万树,东暘春色满绸乡”,中有“红梨滋万树”。圆明禅寺东侧有白马桥,亦称圆明寺桥,桥上也镌刻着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红梨万树,一泓湖水映虹螮;白马千年,百八钟声传越吴”,中有“红梨万树”。

盛泽中和桥(陈志强提供)


原来,“红梨”是盛泽的一个湖荡名称,在盛泽镇区的西北,因湖的南面有白马桥,故红梨荡在当地俗称为桥北荡。为何得“红梨”之名?相传沈万三曾植万株红梨树于此地,“红梨”也成为了盛泽的别称,柳亚子先生《哭苏曼殊》诗中有句云“潇潇暮雨过吴门,一水红梨旧梦痕”即是。

盛泽除了红梨荡,还有几个地方与沈万三有故事。盛泽有前窑村和后窑村,为何得此名,原来盛泽有万三窑,相传这里为当年沈万三造碗的地方,有前后两只窑,后即以“前窑”与“后窑”命名村。清朝诗人仲湘有《沈万三窑》诗,中云:“吴兴沈秀称大豪,金银气焰薰天高。一门食指动千万,制器特傲何滨陶。前窑突兀半空起,后窑相距不二里……”。盛泽还以“前窑”和“后窑”来命名桥梁。前窑桥,亦名前姚桥、福海桥,明洪武十七年(1384)建造,另一说是在明永乐五年(1407)由道士徐某建造,钱汝楫有写该桥的诗:“夹岸流莺矢好音,左看福海任浮沉。桃花水汛春风煖,红引婵娟出汲深。”钱萼千和其诗为:“桥上人呼桥下应,一篙新涨碧沉沉。孤舟送客情何限,奚啻桃花潭水深。”后窑桥,亦名下姚桥,其沿革与前窑桥相同。

清乾隆《盛湖志》(二卷)载前姚桥(陈志强提供)

盛泽有妆楼,相传是沈万三之妾九娘当年所居。清代诗人钱云有《妆楼》诗:“可有村人拾坠珰,曾闻楼上艳新妆。春风不异分湖路,只是无谁问海棠。”还有九娘坟,在中山桥北堍,坟上自生水仙花,去掉后会重新长出来。清代诗人蒋宝龄有《九娘坟》诗:“富称敌国原不祥,一请犒军身受殃。豪奢半世亦何有,芳名空自传九娘。九娘为谁乃小妻,荒冢三尺留湖西……”清代盛泽诗人仲枢的《盛泽怀古》诗中也有句云:“寻芳空上九娘坟,再生有树碧霞护。”

清乾隆《盛湖志》(十四卷)载万三窑和妆楼(陈志强提供)


沈万三与沈庄漾

吴江桃源镇广福村有一座古桥,名曰“长坂桥”,桥上镌刻着这么一副对联:“排齿雁,留夕阳,西是浔镇白苹远水;点睛龙,去秋水,北只沈家红蓼空庄”,下联记录着一个与沈万三有关的传说。

传说长坂桥附近的沈庄漾明初时为一块平地,沈万三的府第就建在这里,名沈庄。沈庄高院大宅,围墙上塑有两条盘踞着的银龙,气势不凡。沈万三迁居南京后,沈庄只作为休闲场所。一年,沈的幼子回这里来消暑度夏,见墙上有银龙,常用垃圾塞在龙嘴里耍玩。丫环见了上前劝阻遭到呵斥,只好每次用水细心洗刷,以保持银龙洁净。一天傍晚,丫环见龙眼赤红,疑是幼主染成这样,正欲清洗,有人招呼她去帮厨。丫环手握锅铲,突然,身后窜出一只狗来,叼着锅铲就逃。巨富家里锅铲是金子打的,丫环急忙追赶。丫环追得快,狗逃得也快,丫环停下来,狗也停下。追出数里,狗蹲在了地上。丫环上气不接下气,跑到狗面前,夺下金铲,正欲举拳拷打,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是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不一会,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沈庄渺无踪影了。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漾畔狗逃走蹲下的地方称作“陶墩”(逃蹲),丫环追狗追到时,天色微明,因此,这里的河浜叫为“天亮浜”。现陶墩为桃源镇的一个村,天亮浜则为青云社区的所在地。


沈庄漾(左)与陶墩村(右)今貌(陈志强提供)

 从这一则传说流传的地方和传说中的沈庄漾地理位置以及桃源长坂桥上所刻对联来看,沈万三的原籍应在现吴江桃源镇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交界的地方。有关史籍所载也可印证这一点。如《明史 太祖孝慈高皇后传》中称沈万三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富民沈秀(“秀”是当时对官僚贵族子弟和有财有势的人的称呼)。至于周庄,那恐是沈万三后来随其父迁居、经商而发迹的地方了。


沈万三身后遗物的传说

吴江方志上还转载了一则沈万三过世几十年后,由其遗物引发的一个传说。说明朝天顺年间,邑人李某一天晚上在市中看到一条沟渠里有光,偷偷前去,得到一把壶,原来是当年沈万三家的玛瑙酒壶,其质通明,颇似水晶,壶中有葡萄一枝,“如墨点号月下葡萄”。当年沈万三家产被没收后,这把壶被官吏梅元衡所得,不知何故堕落在沟港之中。李某得了此壶,有一刘姓人对他说:“若将此物献给镇守张太监,可除佥嘉兴一郡盐钞。”李某高兴地应诺,遂将壶献给了张太监,果然获大利,得了三千金,刘姓人分其三分之一。李某拿了两千金过江,谁知船到江中倾覆了,钱都没了。嘉兴知府杨维宗追捕前失之钞,结果李某被抓捕,最后病死在狱中。刘姓人下场也不好,废掉产业来偿还先前所得之金。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沈万三家酒壶(陈志强提供)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

吴江通公众号 24.8.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