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见一个数据,说宋朝时候,人均寿命只有31岁。 然后我想到了宋朝最有名的人苏轼。想起来他的那句诗: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七十古来稀,苏轼活到了64岁,按照当时人均31岁的寿命,他算得上是长寿之人。 这个四川眉山人,1101年的8月24日死在现在的江苏常州,第二年葬在了现在的河南汝州郏县。 我查了一下,现在从郑州东站乘坐高铁,到汝州郏县,只需要48分钟。48分钟,64岁,1013年的跨越。 02 王水照先生是研究苏轼的著名学者,他说了一句很好的话,现实人生是很功利性的,一般人很容易沉溺在其中不能自拔,但苏轼成功地把现实的功利的人生转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
审美能够给我们的感官、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愉悦。苏轼把人生变成一种审美的人生,他的情感、精神世界都充满了愉悦,那么他就能够超越功利,超越是非,也超越荣辱,他就容易生活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里边,他的人生状态跟一般人就不一样。 在林语堂笔下,苏轼是这样的人: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据说他临终前,留下了四个字: 著力即差。 意思就是做人做事不可用力,过犹不及,平常心最好,不要刻意,有很多事,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求不得,一刻意,一用力就坏了。 这很像他说自己的为文之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03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从须弥山上垂下来一根丝线,在山底有一只绣花针,如果丝线要正好穿到针孔里,概率极低,难上加难。 意思是生命难得,肉身难得。世事如丝线,人心如针眼。 《五灯会元》载南宋青原禅师的一段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苏轼在看过庐山烟雨和钱塘怒潮后,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到得还来别无事,未到千般恨不消,看来64岁的苏轼在撒手人寰时也心有不甘,就如他在《次前韵寄子由》里说的:
“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好一个“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令人想起来他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楞严经》上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因此有《琴诗》存世: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04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这样评价苏轼: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苏轼喜欢活着。活着才有意义。 05 关于“意义”的十六种定义:
1.一种内在的属性。
2.一种与他事物之间的、独特的、无法析解的联系。
3.附加在辞典中某个词之上的另外一些词。
4.一个词的内涵。
5.一种本质。
6.投射于某对象的一种活动。
7.a某一意向中的事件。b某种意愿。
8.某物在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
9.对某一事物在我们未来的经验中的可行的推断。
10.由一个陈述所包含或暗指的理论推断。
11.被某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12.按照特定的关系,与某个符号实际相关的东西。
13.a.一种刺激的记忆结界,所获得的联想。b.与某一事件的记忆效果相应的某些其他事件。对某一符号按其存在的样子所做的解释。对于象征符号来说,即其所象征的任何事物。某一象征符号的使用者所实际指涉的事物。
14.某一象征符号的使用者应当具有的指涉。
15.某一符号的使用者自己所相信的指涉。
16.某一符号的解释者a.所指涉的事物。b.他自己所确信的指涉。c.他所确信的该符号使用者的指涉。 ——奥格登·瑞恰兹:《意义的意义》
06 许知远:所有伟大的东西一样存在缺陷,《红楼梦》的缺陷是什么呢?
白先勇:我讲不出来,我希望有曹雪芹的才气,那是天才,大天才。这本书太了不起了,所以我叫它“天下第一书”,我八十岁了,才敢讲这个话。
许知远:你说它是“天下第一书”,你觉得它比莎士比亚戏剧或者塞万提斯的小说,这些不同地方的经典,高在哪里呢?
白先勇:一本小说最高最难的地方,是能达到雅俗共赏。《红楼梦》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儒家、佛家、道家这些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有很复杂的结构,那些神话、预言、象征,说都说不完。
还有一点,和别的小说不一样,它好看,你翻到哪一回看,都雅俗共赏。贾宝玉初试云雨好看,贾琏和多姑娘那回也好看,很俗的东西他会写,宝玉出家他也写得好。拔得那么高,降得那么低,他来去自如。
这个在西方小说还不大做得到。我最敬佩的几本,《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追忆似水年华》,它们都讲很深刻的东西。像《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公爵要死了,看着天空,出来一大堆哲学的东西,多少页,烦啊。
《卡拉马佐夫兄弟》不得了,惊天动地的一本书,可是你能随随便便看它吗?不行的。你得正襟危坐,吃力死了,看完一身汗,很了不得,很深刻,也很难。它不像《红楼梦》好看,有这么琐琐碎碎、这么平常的生活。
讲到宝玉出家,我的解释有一点可能跟大多数解释不太一样。最后一回,他出家的时候,穿着大猩猩红的斗篷,一僧一道夹着他走了。那时候下雪,雪掩盖了佛教讲的所有的嗔、贪、痴、哀,七情六欲通通被掩盖,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是你想想看,贾宝玉穿的是红斗篷,别忘了,红色在《红楼梦》里有极重要的象征意义,红代表红尘。所以我的看法是,贾宝玉出家,不是逃避。林妹妹死了,我看破红尘,不只如此,我认为那个红是很沉重的,我想他担负了人世间一切的情,替世人背负了情的十字架。
这本小说有好几个名字,《红楼梦》《石头记》,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忽略的名字,《情僧录》。里面有一个空空道人叫情僧,你不要被作者蒙骗了,我认为,那个情僧指的就是宝玉,记录他一生的事情,所以叫“情僧录”。他是个情僧,情是他的宗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李后主的词是以血泪成,像释迦和基督担负了人世间的痛苦、罪恶。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到宝玉身上。他不是逃跑,不是逃禅。
王国维有一句词:“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曹雪芹没有说自己超然物外,他还在滚滚红尘里,他是偶开天眼看红尘,他也知道自己可怜,“身是眼中人”。他能用大悲之心来看世人。
我觉得《红楼梦》的好处就在这种地方,它是一本天书,有太多密码。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感觉东坡亦如是。 苏轼一个人身上,扛得起一个时代,也扛得起一部《红楼梦》。某种意义上,他是有宋一代的大百科全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释道佛,贪嗔痴,镜花水月,梦里看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切的一切,他全都有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