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胜在淮海

 依薷书坊 2024-08-25 发布于福建

这是#艰难的胜利历史系列文章的第七篇。

这个写作系列计划从解放战争开始,一直写到1990年代。如果你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点个关注吧。

之所以说解放战争决胜在淮海,是因为淮海战役重创了蒋介石绝大部分的嫡系军队,比如五大王牌军里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师和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

如果再算上淮海战役之前在孟良崮被全歼的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老蒋的五大王牌军已去其三。这次真把家底给掏空了,这也直接导致实力大损的蒋介石被桂系等军阀逼宫,最终下野。

今天想讲讲这段历史。

01

粟裕将军是淮海战役的设计师,不过最开始他只是认为军委提出的跨过长江作战的方案过于冒进,而且他判断我军有能力在长江以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于是,粟裕设计的战略成为了淮海战役的1.0版本。

事情要从1947年说起,这时候解放战争已经打了一年了,这一年的情况是国军从我军手里夺取了100座城市,但是却被我军打掉了100万军队,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蒋介石做全面出击了。

1947年蒋介石调整了战略,不再全面出击,而是集中兵力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也就是东西两个方向,被称为“哑铃战术”。

陕北自不用多说,那里有我军的最高指挥中心,而之所以选择山东,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以外,那里还是我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解放区。

不得不说,老蒋给解放区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大到啥程度呢,我们总是说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几万人带着胡宗南几十万军队在山沟沟里打转转,但现实情况是由于解放区遭到破坏,彭的军队已经快吃不上饭了,战斗异常艰苦。

山东这边的压力更大,包括临沂在内的大部分解放区都被攻陷了,山东到东北的海上运输线也被切断了,还乡团在解放区大肆破坏导致我军的补给线也出现了问题,被迫做战略转移,当时许世友将军甚至被逼到了离海岸线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情况十分危急。

必须要把战场引入到国统区,给解放区减压,于是这才有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陈谢挺进伏牛山,思路上是一致的。

山东这边最开始的部署是把华野分为外线和内线(也叫东线和西线),外线是由陈毅和粟裕离开解放区向中原靠近,内线是由许世友指挥,在山东解放区内部维持防御状态。

但这种部署没有解决解放区压力太大的问题,所以中央才建议陈粟率领外线军队南下,渡过长江,把战火引向敌人的地盘。这个建议遭到了粟裕的反对,这才有了后面淮海战役的蓝图。

这里得说一下我党和国民党军队在指挥上特别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我党在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上会充分征求前线指挥官的建议,有分歧就充分协商,直到把分歧解决。这才能做到上面和下面的目标一致、思想统一。

但是国党不是这样,我在《国民党的江湖杀》里说过,国军的结构是一个围绕蒋介石的同心圆,和老蒋关系越近的将领就越“听话”,比如陈诚、杜聿明,反之就越不听命令,比如白崇禧、薛岳。

于是,老蒋的军事指挥有两个重大的毛病,第一是“微操”,第二是“忽悠”,所谓微操就是他会绕过兵团司令直接指挥“听话”的嫡系部队,比如东北战场绕过卫立煌直接指挥廖耀湘。

所谓忽悠就是他不会把战略目标告诉指挥官,比如在共军围城的时候,老蒋往往会发电报说“老弟,你要坚持住啊,援军马上就到”,事实上,这座城市很可能已经被战略放弃了。

这就造成了国军一线将领要么是唯命是从,哪怕老蒋给的指令是错的也要照章办事,这样才能避免事后被追责;要么就是保全军队,因为他们明白,手里没军队了就随时会被放弃掉。

这是国军在战争指挥上的巨大缺陷,在山东战场上,坐镇济南的王耀武就是这么被干掉的。

02

济南战役是淮海战役的序幕。

当时济南实际上已经是个孤岛了,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北、东、南三个方向的都已经被我军切断,而国民党军队是很难远离铁路作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国军的补给是依靠铁路运输的,农民可不会像对待解放军那样给国军送粮食。

孤岛的守望者正是老蒋的嫡系王耀武,他非常清楚济南根本守不住了,于是找到蒋介石寻求对策,老蒋一如既往地给前线将领加油打气,说老弟你要好好守城,我在徐州备下了十几万军队随时北上和你南北夹击共军。

直到济南解放,王耀武都被俘虏了,他还没等到蒋介石承诺的援军,倒不是蒋不想去救,而是还能救的时候他在犹豫要不要救,等到决定要救了,却已经来不及了。

济南的解放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山东境内的国军再无抵抗的意志,山东这个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地区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大后方,华野南下再无后顾之忧。

于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南下,从东西两面夹击国军重兵部署的徐州,淮海战役正式爆发。

03

整个淮海战役,我军的思路都很明确:切断徐州守军的南下路线,把敌人困在徐州附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

国军的思路在初期也还算清晰:为防止被逐个歼灭,各兵团都逐渐向徐州靠拢,拢在一起就不容易被一口吃掉,然后等着共军来犯,再和北上的援军一起南北夹击、寻求大决战。

思路还行,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首先被歼灭的黄百韬兵团就是在向徐州靠拢的时候被干掉的。

黄百韬原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是因为特别听话,也算是受重用了,在各个兵团向徐州靠拢的过程中,黄百韬兵团负责殿后的工作,本来是没问题的,可以安全撤离。

问题出在蒋介石身上,当他发现华野在向黄百韬兵团靠拢时,希望黄兵团就地完成一次“小决战”,于是给出的命令是暂缓去徐州,就地修建防御工事。

战争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其中一个变局就是第三绥靖区的我党秘密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军起义了,他们负责驻守的地区正好在徐州和黄百韬军团的中间。

于是,我军的一支部队就插入到了徐州和黄百韬的中间地带,相当于掐断了黄的退路,和追击黄兵团的华野实现了前后夹击,战争的结果毫无意外,黄百韬本人战死,黄兵团全军覆没。

事实上,黄百韬的覆灭可以说是蒋介石一手造成的,老蒋最喜欢的就是在战争的过程中“临时起意”,或者叫“灵机一动”,也不征求战区司令的意见,直接指挥一线作战兵团,如果失败了,又会把责任推给下面人。

杜聿明也是这么被坑的。

04

驻守徐州的国军指挥官原本是刘峙,但这个人应该算整个国民党高级将领里最无能的一个了,除了听话一无是处,所以后来蒋介石又把杜聿明调了过来指挥战斗。

但杜聿明面对的却是一个烂摊子,首先是宿县被我中原野战军给攻克了,这是南下蚌埠铁路线的必经之地,这也就意味着徐州和济南一样也成了孤岛了。

第二个坏消息是,按照原来的计划是:固守徐州+以待援军,然后南北夹击,但现在来支援的黄维兵团因为跑得太着急,不小心落入到了中野的包围圈里,也就是说,徐州的援军也被围了。

多说一句,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正是在黄维兵团里,而黄维本人虽然是黄埔一期,但是已经有好几年没怎么打仗了,主要在做军事训练的工作,这个人的优点也是“听话”,他之所以跑得太急,也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

于是现在的局面是,徐州被围,徐州的援军也被围,杜聿明着急了,和济南的王耀武一样,他也飞去见蒋介石,寻求对策。

不过和王耀武不同的是,这次蒋介石允许他从徐州撤出来,可能是因为太了解蒋介石的“灵机一动”了,所以杜聿明唯一的要求是:要放弃徐州就别恋战,跑快点。意思就是,大哥你别中途又改主意了。

一语成谶!

还是杜聿明了解蒋介石,本来可以全身而退的杜聿明,带着30万人跑到一半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亲笔信,让他去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遇到这样的领导真是倒了霉了。

救还是不救呢?杜聿明非常清楚,接到亲笔信的时候他已经必死无疑了,去救黄维则必然陷入我军的包围圈,必死;如果不救,逃出了包围圈,则面临军法处置,一样是必死。

杜聿明选择了最后一次向蒋介石尽忠,结局不出所料,杜聿明集团被全歼,杜被俘。蒋介石的王牌军之一,也就是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师也被全歼,邱清泉本人被击毙。

黄维的命运和杜聿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另一个王牌军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只是被重创,胡琏本人也逃了出去,下一次他再登上的历史舞台叫作金门,那一次,胡琏终于报了一箭之仇,给了我军自解放战争以来最为重大的伤亡,这段历史我们以后再讲。

至此,淮海战役结束,我军以60万对80万的劣势赢下战役,最终歼敌55万人,蒋介石最嫡系的部队在淮海战役里损失殆尽,包括他的两大王牌军,如果再算上东北战场被歼的新一军、新六军,还有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老蒋的五大王牌军全部被歼

解放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局面是这样的:华北还有傅作义的50万大军,不过已被我军团团围住;山西还有被围困在太原的阎锡山;西北还有二马和胡宗南,这俩掀不起什么大浪;长江以南的军队大多没什么斗志了,汤恩伯正在帮着蒋介石搬家,而长江以南比较难对付的只剩下小诸葛白崇禧了。

这些国民党军队又是如何被一一歼灭的,我们后面的文章再说。

夜深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如果觉得写得还行,就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吧。

随手一赞,养成习惯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