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传习录》- 拒绝精神内耗 开启智慧人生

 地瓜5gbq29yd5l 2024-08-26 发布于湖北

王阳明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最终成为“真三不朽”之人,与孔子齐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其弟子整理而成。书中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友人之间关于心学的探讨和教诲,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中收录最多的,当属王阳明与弟子徐爱的对话。

让我们一起阅读王阳明经典名著《传习录》,体味大哲学家的思想,拒绝精神内耗,开启智慧人生。

0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的本质,善恶是心随着外界变化产生的。人要保持心灵的本真,拒绝内耗,明辨是非,辨别善恶,行善去恶,这才是智慧的体现。

图片

02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人虽各有不同,但内心的最本真的善良即“圣人”是都存在的。我们需要抛开外在世俗繁琐的牵盼,向自己内心探求最本真的良知。

03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自身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人生才能日臻成熟。同时,也要认识到错误的的客观规律,这样既能督促改正错误,也能有一颗正确对待别人犯错时包容的心态。

04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长怀学习和反思的习惯,指责别人,甩锅别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自己没有提高,也容易造成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多反省自身,解决问题,又能提高自己认识水平,避免更严重问题发生。

05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无论圣人还是普通人,内心都拥有良知。只是,圣人能够辨别是非并保护良知,不受外在干扰因素蒙蔽。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坚守初心,守护内心的良知,又要不断学习,掌握辨明是非,识别善恶的能力,努力强大自己。

06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不是他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而是圣人平日刻苦钻研,有能力敏锐洞察自己内心。当他内心善念萌生时,他能迅速捕捉并培育善念,使其茁壮成长,最终化为实实在在的善举;而当他心中恶念初起时,他更能够即刻警觉,果断遏制,以防其蔓延成祸。

07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修身者,养心为上。心的一静一动,是产生我们善恶念想的根本。心就像是果实的蒂,蒂要是不好,果子容易发育不良,结不出硕果。

我们的品德又是我们内心一次次动念所激发的。我们善于养心,避免恶念,培植善念,我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合乎品德。

0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古话说“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做人窑心怀若谷,方能包容万物。“宰相肚里能撑船”,才能成就事业。做人内心一定要保持谦虚,胸怀要宽广,能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较大的成就。

09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当内心达到“纯洁善良”的时候,那么一个人就很容易保持初心,倾听自己内心判断,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这也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

图片

10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我们要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认识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开始,而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1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当一个人懂得了一个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只能说明他只是初略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懂得他的本质。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知离不开行,行也离不开知,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12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悔悟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能利用它把错误改正就是他可贵之处。如果我们把悔恨埋藏在心底,不去积极行动改正错误,那这悔恨就像是药没用对,反而给人添了新病。有了悔悟之后,关键是要付诸行动,要做到知行合一。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心里有致良知,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我们对外在世界的吵杂干扰就能自然过滤,避免由外在影响内心。

14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发现自己内心的本真和良知。记住书本知识,理解书本知识,都是认知的两个初级阶段。死记硬背,就不能理解知识,只理解知识本身,而不认识知识与内心本真的联系,都不是读书最根本的原则。读书最根本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进入社会,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骄傲,结果脱离群众,把自己的无知和傲慢彻底暴露在大众眼前。治好骄傲病症唯一的良药就是赶紧把骄傲的小尾巴收起来。

图片

16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自己的恶念萌发的时候,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善恶就是随着我们内心动态变化而产生,随着我们臻于至善的良知,不断修炼而去恶存善。

17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无论圣人还是凡人,良知人人皆有。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顺乎自然而存在,人人皆可学习修养身心。

18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人心就像是天渊。心的本体,包罗万象,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就丢失。心中的良知还在,原本也就

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丢失。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障碍统统去扫干净,内心的良知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9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精神、道德、言语、行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内心良知行动并向外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万物都是这样。

20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现在的人即是在吃饭的时候,虽然只有吃饭一件事情摆在眼前,他们的内心仍然忧虑不止,只因为自己的内心忙碌惯了,所以常常收敛不住。我们要培养自己内心,不被外在嘈杂影响。

图片

2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交,应当谦虚谨慎,相互谦让,这样就能收获友谊,增进感情,而如果,彼此高傲,相互攀比,朋友之间的友谊就会受损,成长间隙。

22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应该通过平时工作来磨炼自己,通过锻炼,在关键时刻才能立得住,才能在外界宁静时自己内心也能平静、有定力,外界变化聒噪时,自己内心依然能平静、有定力。我们要在平日里通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多锻炼多磨练自己,让自己内心安定、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