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校校史(1924-1927)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8-28

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后半段的进程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在那个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列强横行,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年代,涌现出大批立志要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者,国民党和共产党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黄埔军校就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产物,那时候孙中山先生还在,国共两党还亲如兄弟,那时候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那时候的三大政策还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就是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下通过苏联和中共的帮助,陆军军官学校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成立,因位于黄埔区,故也称黄埔军校。

1924年至1927年间,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其中不乏日后威名远扬的将领。他们凭着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军事实践,登上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在后来的东征、北伐、抗日战争和二战期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曾经那段至今仍要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许崇智担任,但是蒋介石在军校筹备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用了陈果夫等人的关系将大量江浙人运到广州做军校的干部和学生,等到孙中山发现时想反对已经来不及了,局面已经无法掌控,孙中山不得已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图片

    (台湾国民党党史资料库内保留的书信原件)

早在黄埔军校筹备阶段,第一期招生时,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毛泽东、何叔衡、恽代英等共产党员积极引荐考生,毛泽东还主持了在上海地区的考生复试。

苏联方面为黄埔军校除了提供办学经费、物资和武器以外,还提供来了大批军事顾问和教官。1923年,政治顾问鲍罗廷与军事顾问参与了军校的筹办工作,以及建校后的教学、训练和日后的东征、北伐等一系列事情。

图片

                      (黄埔军校宿舍)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给全校师生致词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此后一直作为校门口的对联)。

图片

                      (黄埔军校对联)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

黄埔军校,成了众多在那个时代欲要挽狂澜于既倒的热度青年最崇高的理想。其中最著名的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也是蒋介石最为看中的三人,分别为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1924年冬,粤军将领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谈判之机,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纠集三万余人,在英国及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东征,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为右路军,由校长蒋介石统领,作为东征的主力;滇军杨希闵部为左路军,桂军刘震寰部为中路军。但杨、刘按兵不动,暗中勾结陈炯明。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由于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又得到海陆丰等地农民的配合和支援,从连战皆捷:2月15日攻下淡水,27日进占海丰,3月上旬连克普宁、潮安、汕头,13日破林虎主力于棉湖,18日又克五华,20日攻占兴宁。第一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军主力。

图片
                      (东征誓师大会)

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英国和军阀段祺瑞、唐继尧的支持下,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广东形势危急。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立即回师镇压,在广州工人和市郊农民的配合下,迅速平定叛乱,全歼叛军两万余人。之后,(由于孙中山之前在3月12日于北京病逝)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编练的军队及粤军、湘军、滇军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五军。

陈炯明利用革命军队回师广州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并企图勾结盘踞在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何应钦、李济深、程潜分任三个纵队纵队长。东征军自10月1日起陆续出发,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攻占惠州。三个纵队继续分路进击,11月初收复潮安和汕头,全部歼灭了陈炯明军在东江的主力。在第二次东征的同时,国民政府派鲁涤平率部进击粤北连山一带的川军熊克武部,派陈铭枢率部进击粤南高州一带的邓本殷部。粤北迅速平定,熊军余部退入湘境。粤南初战失利,后以朱培德、李济深相继为总指挥,分兵四路进击,于11月20日占高州,29日克廉州(合浦)。1926年1月,第四军渡海登海南岛,收编了邓本殷军余部。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胜利,统一了广东全境,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图片

                   (庆祝海丰被攻克)

1926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国民革命胜利的局面,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开赴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

图片

                         (蒋先云灵柩)

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南北统一。

随着蒋介石手中掌握的权力逐步扩大,其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抛出了“整理党务案”,排挤和打击共产党,并于1927年4月18日在黄埔军校“清党”,相继发动“四一二”,国共双方彻底决裂。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中约80多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其中有10多人英勇牺牲。

图片

          (南昌起义指挥部--江西大饭店)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中约有10多人参加了秋收起义。其中卢德铭牺牲。

图片

                      (秋收起义旧址)

1937年秋收起义十周年纪念日,原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指战员合影。前排左起为张宗逊(黄埔军校五期,共产党员),后排左三为毛泽东。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参加南昌起义的人员在皖南合影。右起:一为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文书),二为周子昆,三为宋裕和,四为粟裕,五为李一氓(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招生委员会委员),六为叶挺,八为袁国平(黄埔四期),九为朱克靖。

图片

           新中国黄埔军校将帅人员名单

图片

黄埔军校自创办之日起,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奠定了黄埔军校作为近代新型军校的基础。他们在黄埔军校这个革命熔炉中磨练成长,在两次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为革命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史和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注定会永载史册,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