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以黄(安)麻(城)起义、商南(商城南 部)起义和六(安)霍(山)起义的一部分工农武装为基础,于1931年 10月建立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是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全盛时期,拥有黄安(今红安)、 商城、霍邱(也写作霍丘)、英山、罗田、广济六座县城,建立了红安、 麻城、河口、黄冈、陂安南(黄陂、黄安南部)、陂孝北(黄陂、孝感北 部)、光山、罗山、潢川、赤城(商城及其北部)、赤南(商城南部)、固 始、信阳、六安、霍山、五星(霍山西部燕子河地区)、霍邱、红山(英 山)、罗田、蕲水、广济、黄梅、太湖、宿松、潜山、舒城等26个县的 革命政权,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人。这个地区南濒长 江,北抵淮水,东接江淮平原,西控平汉(今京广线北段)铁路,大别山脉雄峙中央,武汉、南京、信阳、安庆、合肥等城市均在其俯瞰之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鄂豫皖边界地区的人民同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在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旧中国,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过着极其悲惨的 生活。这里的土地,百分之七八十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农民深受封建地 租、高利贷的盘剥。反动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连年的军阀混战,帝国 主义的大肆商品倾销及资源掠夺,使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田园荒芜, 疮痍满目,民不聊生。为了摆脱剥削、压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进行斗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鄂豫皖边界地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给革命斗争以强大的动力。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 秋等就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地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和发展中 共组织。五卅运动后,他们曾动员和组织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深 入黄安、麻城等地,宣传中共的主张,从事农民运动,在鄂豫皖边界地 区建立了中共组织、农民协会和青年群众团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1926年10月,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鄂豫皖边界 地区中共所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在鄂东北十余县蓬勃发展起来。到年 底,鄂东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的有黄陂、孝感、黄冈、黄安、麻城、黄 梅、蕲春、广济等县。豫东南的信阳、商城县农会和光山、罗山、潢川 等县的一些区、乡农会,也于1927年春相继建立。农民运动的迅猛发 展,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引起豪绅地主的极大恐慌、仇恨。 他们纠集反革命武装,疯狂反扑,破坏农民革命运动。他们利用红枪 会、大刀会,并组织商团、民团等反动武装,到处捕杀农会干部,拷打 农会会员,禁止农会活动。为了对付阶级敌人的暴力行动,巩固农民政 权,保卫革命成果,鄂豫皖边界地区人民积极建立农民武装。其中,黄 安、麻城两县尤为突出。共产党员吴焕先、吴先筹等利用红枪会的组织 形式,首先在黄安北乡箭厂河(今属河南新县)一带建立起三堂红学队伍,以大刀、长矛为武器,捕捉土豪劣绅,打击反动武装,成为当地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稍后,黄安的七里、紫云和麻城的乘马、顺河等 区,都建立起农民自卫队、义勇队等武装。到1927年4月,鄂东的黄冈、 孝感、黄安、麻城、黄梅、罗田等县,都成立了农民自卫军。这些武装 力量有力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反扑和进攻,促进了农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反 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背叛革命,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这时,中国共产党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领导 下,致使鄂豫皖边界地区的革命同全国一样,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 到惨重失败。但是, 一批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经过斗争考验,并和群众 有着密切联系的共产党员,坚决贯彻中共八七会议所确定的实行土地革 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按照中共湖北省委制订的秋收暴动计划,继续 组织和武装农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使鄂豫皖边界地区革命之火又燃烧起来。 1927年11月,爆发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参加起义的农民自卫军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久,即 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这支最初创建的武装,在黄(安)麻(城) 起义遭受失败后,转入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走上 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开辟了以光山柴山堡为中心区域的鄂豫边革命 根据地。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编为红军第11军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1929年5月,商 南(商城南部)爆发起义,建立了红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 其虚,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又领导了六(安)霍 (山)起义,组成了红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姜镜堂(张明)任政 治部主任,随之建立了皖西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为了加强鄂豫 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和武装斗争,正式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区特 别区委员会,郭述申为特委书记,并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将第31、第32、 第33师合编为红军第1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原第31、第32、第33师,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 全军共2100余人。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1931年 1月,红1军与蔡申熙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在商(城)南长竹 园胜利会合,随即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 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 治部主任。全军两个师,共15200余人。同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 局成立,张国焘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同时设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省委书记。 1931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及地方武装群众, 在取得第一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粉碎敌人新的“围剿”, 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领导下,抓紧时机,深入进行政治动 员,筹集军需物资,整顿和扩编部队,发展地方武装,积极做第三次反 '围剿'的准备。到10月间,全区赤卫军(不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达 到15个师,脱产的地方武装,仅各县独立团就有20多个。在整顿和扩 编地方武装的同时,主力红军也得到了发展,从6月到8月,就有7460多人参加红军。 1931年10月25日,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中 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皖西六安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 王平章。辖第73、第74、第75师。第73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该师师部由红4军12师师部改编,下辖第217(原第10师28团)、 第218(原第11师31团)、第219团(原第12师34团)。第74、第75师正在筹建中。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徐 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4军 和第25军,总兵力近3万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是中共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了四 年革命战争的胜利成果。从此,红25军在红四方面军编成内,在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直接领导指挥下,投入新的反'围剿'斗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