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后有感:《异乡人》的荒诞审判

 阿榧榧香 2024-08-28 发布于江苏
《异乡人》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又译《局外人》。阿尔贝·加缪,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代表人物,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全文6万余字,分为篇幅大致相当的两部分,第一部是一个在法属阿尔及尔公司上班的小职员莫禾梭的生活,无力负担母亲的晚年生活而把她送到养老院,在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已经一年多没有去看望母亲。他拒绝最后看一眼母亲的遗体,在停尸房与门卫抽烟、喝咖啡,在葬礼上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按部就班按照养老院的计划为母亲送葬,甚至不如母亲晚年的老友雷蒙来得伤心。回到公司,他努力工作,听邻居唠叨他的狗,为邻居雷蒙写信给他的情妇,与女友玛丽约会,看的电影还是一部喜剧片。在无意间,他成为杀人犯。第二部分就是莫禾梭被捕后,在法庭上进行审判,没有人关心他的说法和心理历程,检察长控诉他应该被执行死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控谋杀,其实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没有掉泪”。事实上,检察长在问讯过程中,一直在有意识地诱导证人的言论,把证言往他想要的方向引导。根据我们中国人长久以来的观念,“杀人偿命”原本并不是什么有争议的问题,但莫禾梭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行为,在律师看来并不至于死刑,甚至刑期不会太长。而最终落到死刑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这个听起来着实有些荒诞的理由。
莫禾梭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他的生活态度是“无所谓”,或者认为“无意义”。这样的表现,让他记不住母亲的年龄,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冷淡,在葬礼后如常生活……他是这个社会的“异乡人”,或者说是“局外人”,他拒绝迎合世俗的价值,甚至没有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对于玛丽,他并不承认自己爱她,但又不反对与她结婚,如果这是她想要的。他对待生活总是摆出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于母亲葬礼的表现,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与这个世界的秩序格格不入。他在狱中果断拒绝神甫的探视,不接受神甫高傲的怜悯。加缪用冷静而简洁的语言,述说着异乡人最终的荒诞结局。事实上,莫禾梭本人在社会生活和法庭审判中,表现得都不像是一个当事人,更像一个冷眼旁观者。面对自己生死存亡的审判,他如同一个“局外人”,甚至对自己的结局都表现得无动于衷。
小说开篇“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确定”。我不知道别的读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读了这一句话,就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叙述基调太冷漠了。事实上,小说的整个基调,都很冷漠。以母亲的死亡开篇,最终以莫禾梭的死亡结束。在他看来,“既然人都会死,怎么死、何时死,就没有什么大分别了”,所以,面对死刑的宣判,他什么都没有补充,就是这样冷漠地对待自己的终局。他没有信仰,从始至终都拒绝神甫的探视,他不信任上帝。或许他的一生都在迷茫,何为生何为死,人又为何要生为何会死。他在心灵上永远是这个社会的异乡人,是局外人,在这个既定社会里,他孤独的灵魂从来都无处安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