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年的顽固失眠,有救啦!(二)

 nancia200 2024-08-29 发布于北京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种,上节课,王文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桃红四物汤,肾四味,二至丸,还讲了日常养护的方法,陈皮煮水,陈皮结合竹茹等等,特别讲到了一张针对失眠的通方——黄连温胆汤,以及它的加减化材,这期节目王文龙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失眠的成因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剂和典型代表方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大家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复习哦~

👇👇👇

多年的顽固失眠,有救啦!

【案例】

一位先生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其睡眠模式缺乏规律性,时而睡眠质量不佳,时而又表现出良好的睡眠状态。经过中医脉诊,其脉象显示为弦脉,伴有轻微沉降,这通常表明体内存在某种程度的沉降与沉浮之性。此外,该先生的饮水习惯亦不规律,有时饮水量多,有时又偏少。

对于这种情况,王文龙老师建议采用苓桂姜甘汤进行调理,其药物配比为茯苓2,桂枝2-4,甘草1,生姜3。若无口渴感且胃部存在停饮现象,导致失眠,可考虑使用去浊水作用的生姜配合苓桂姜甘汤进行调理。若胃部或横膈膜积水导致晕车、晕船或晕机等症状,则推荐使用苓桂术甘汤。

若肚脐下方持续出现类似胎动不安的动感,建议采用苓桂枣甘汤进行改善。对于无外感症状但存在怕冷和咳嗽的情况,需根据咳嗽的性质(热性或凉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热性咳嗽可用麻杏石甘汤,凉性咳嗽则可使用小青龙一类散寒方剂。若咳嗽纯粹且不存在皮肤表证及怕冷症状,可考虑苓桂味甘汤。

对于饮水过多、过猛,即使不口渴也频繁饮水,导致胃部停饮,且小便频繁但量不多的患者,推荐使用苓桂姜甘汤加龙骨牡蛎进行治疗。常规配比为生龙骨15,牡蛎30。若患者存在气往上冲的症状,可将龙骨和牡蛎的用量调整为等量30。

适合人群:

针对脑力劳动者,如教师、企业家、领导干部等,因日常工作繁重,思考事务繁多,脑力消耗较大,推荐桂甘龙牡汤作为辅助调理之选。

图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图片

方组: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作用:因火逆、烧针烦躁者,症见心悸,失眠,遗精,阳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方解:本方以桂枝温通心阳、甘草补益心气为主,辅以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平肝潜阳,主治伤寒误下复因火致逆导致的心阳手上,心神被扰诸证。肝阳上亢之实火所致的心悸、失眠者不宜用。

摘录:汉·《伤寒论》

王文龙老师习惯在桂甘龙牡汤的基础上加茯苓,桂枝用15,炙甘草用30,稳定心率,桂枝平冲降逆之气,往下沉降,龙骨牡蛎重坠安神,引火下行,茯苓凝心安神,去除浊水。对于那些因心事繁重而引发的失眠、心脏不适、心脏异常跳动、心绞痛以及大病术后失眠等症状的患者,王文龙老师推荐采用桂甘龙牡汤加茯苓的方剂进行调理。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半夏秫米汤

图片

方组: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皆可)、秫米(高粱米)。

作用:化痰和胃。

应用:主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方中半夏交阴阳,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中焦和,则“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血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摘录:《黄帝内经》

王文龙老师讲半夏秫米汤是一张专门改善失眠的方剂,其组成为半夏15、秫米20,半夏具备半阴半阳,半表半里的特性,属阴阳入阴之品,半夏针对眉棱骨疼,青光眼,眼压高效果很好,此外,半夏能清除浊水,尤以头面部浊水效果为佳,且能迅速促进人体入眠。

至于为何王文龙老师认为半夏秫米汤在他手中更为有效,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制备方法。具体而言,在煎制时,采用长流水,总量八升,且需经过万遍的扬动。此制备方法中,以苇薪作为燃料,遵循古法,确保了方剂效果。

若经常感到颈部不适,容易落枕,或在颈部受风后感到不适,大概率属于葛根汤证。葛根的性质清凉柔润,能够上达头目,具有解表之功。

王老师建议使用粉葛,性质清凉柔润,具有润燥作用,能调动体内水液,使其由下至上流动。因此,对于部分感冒患者,其手脚冰凉,身体发热,颈部不适,口鼻眼及脸部干燥等症状,粉葛根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调节水液代谢,缓解体内燥热,且不容易出现嘴角起泡的症状。


栀子豉汤

图片

方组:栀子、香豉。

用法:先煮栀子,后纳豆豉,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用:清宣郁热,除烦止躁。

方解:本方栀子清泄郁热,解郁除烦;豆豉解表宣热,和胃气。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气分有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发热、虚烦不得眠、舌红苔微黄、脉微数为辨证要点。凡属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摘录 :汉·《伤寒论》

图片

【案例】

一位患者在治疗高热的过程中,通过某西药来降温,由于可能存在剂量计算不精确的情况,药物的副作用虽成功降低体温,但导致患者连续三个夜晚失眠,对此,患者深感痛苦与烦躁。
在此期间,患者食欲不佳,尽管并无进食欲望,但尚能勉强进食。他手脚并不凉,体温也是正常的,唯独就是睡不着觉。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他尝试栀子豉汤并辅以甘草,希望能够帮助他。果然,在尝试了这个方法后,差不多两三天,睡眠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恢复正常睡眠。

俗话说:“睡觉睡得好,八十不见老。”可见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仅使身体得到休息,还有助于大脑恢复认知功能,巩固记忆,调节情绪,促进生长和修复组织,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