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极拳

 6道法自然6 2024-08-30 发布于黑龙江

历史发展

名称由来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淮南子·坠形训》“大地之间九洲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之所以以“八极”命名,其基本理论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八极拳创始人吴钟是“天方教”(伊斯兰教)人,自幼学习“天经”(《古兰经》),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深受伊斯兰教“阴阳”理论和“无形”理论影响。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吴钟公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之境界的。他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13][14][15]

起源

八极拳的起源始终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因在明代大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载有:“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和马明达先生的“吕红八下”说都是以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为依据,两种说法都认为八极拳起源于明代[16];一种说法是八极拳起源于武当,由道士据其内家拳法所创;一种说法是八极拳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所创等[7]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被武术界广泛认同的说法是由吴钟所创[17]。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山东省庆云县庄科村人吴钟(回族)遇一自称癞的南方云游武林高手。[17]“癞”认为吴钟忠诚可嘉,收其为徒,授以拳术,数年后离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孟村又突来一自称“癖”者,说“奉师命访师弟吴钟”,再授吴钟拳术与“六合大枪”等,并赠《拳械秘诀》一卷。癞与癖除留一字之名外,余无考。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吴钟向其女吴荣、族孙吴钟毓、族曾孙吴氵荣等传授八极拳法[18]。尽管对八极拳的起源评判不一,但是吴钟先生对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的技术体系构成和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八极始相[19]

历史传承

吴钟没有儿子,中年得一女,名吴荣。为了学习八极拳,吴荣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学习八极拳的人也越来越多。乾隆四十年左右,吴荣和族弟吴钟[yù]开门授艺[20]
自吴荣之后,八极拳被分成两支传习,孟村也成为八极拳的发源地。吴氏本家及其门生是八极拳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传习谱系。吴楠、吴恺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等都是造诣颇深的吴氏本家八极拳传承者,其近亲马凤图对八极拳的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瞳村张克明,张克明传其子张景星及弟子黄士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等[7]
李书文,字同臣,沧县东南乡人,农家子弟,自幼跟随近邻孟村金家学习八极拳。之后又学习劈挂掌,并将两门武学融合为一,相得益彰。清末,李书文至北京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地授徒,八极拳这才流传出来[17]
1928年,张之江[a]老先生,重聘全国武林高手,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21]。马英图、韩化臣成为馆内首批武术教官,开始在中央国术馆传授八极拳。在中央国术馆时期,八极拳不但逐步形成了定型的模式,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擅长八极拳术的人才。其中,李书文的高徒霍殿阁后来成为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与侍卫;而另一个弟子刘云樵后来为民国总统府侍卫队武术教练,随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台湾继续教授和传播八极拳,由其教导出来的八极拳名家甚多,广泛地推动了八极拳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和发展[17]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国术馆开始迁徙,至1940年5月迁至四川重庆,八极拳开始在巴蜀传播,代表人物为郑怀贤王树田等人。而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八极拳在各地的传承和习练过程中则呈现出适变与创新的特点[17]

主体内容

八极小架

八极小架是八极拳门中的重要基本功,也被称为“八极架子”,由16个动作组成,是以“两仪”为基础架子组成的套路[15]。包含拳法、掌法、肘法、拥法、靠法、缠法等各种技击动作[22]。八极小架第一段动作名称:1、两仪顶肘;2、狮子张口;3、霸王开工;4、丹凤朝阳;第二段动作名称:5、冲天炮;6、闭地肘;7、合子手(然后恢复两仪顶肘);第三段动作名称:8、揣裆;9、托枪式;10、挖眉;11、跳山;12、跪膝;13、拥肘;第四段动作名称:14、左右摞手;第五段动作名称:15、三回头;16、单翼顶[23]

八极打、对打

八极拳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是八极拳的代表套路,由24个动作组成,是“六大开,八大招”变化以及“两仪”的纵向“四象”变化的体现[23]。此套路分为单练(单打)和双练(对打),初学者先学单打,再学对打,在学习对打的过程中,前者一攻一防,后者一防一攻,待熟练之后方可学习“拆手”,学习“拆手”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先从慢到快,精益求精,如果可以灵活自如的运用“六开八招”,便可称为“枪手”,再由“枪手”的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的自然变化,最终使招式达到“无形”的境界[15]

四明宽

明宽是“两仪”的横向变化,此套路可分为“四郎宽”和“四郎提”两路,此套路一直只流传于孟村吴氏一脉,一些旁系的八极拳门派未能得到传承。但是为了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八极拳第七世掌门吴连枝特将此套路做成光盘。八极拳拳谱中针对“四明宽”有这样的记载:“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氧裆腰步i点手,亮翅顾后亦盼前;狮子张口挂塌进,童子拜佛是单连[15]。”

六大开

“六大开”,即顶、抱、担、提、挎、缠,是六个基本动作的小组合,意为先开门后进招,主要练习腰胯的灵活和开合劲力等。“顶”是上领、下沉、左顶、右拉四面八方劲发力的十字整力;“抱”是紧缩一团,枕戈待发,寓攻于防,防中有攻的技法;“担”是以拳轮为力点,由上往下的盖、砸拳法;“提”是指腿法之变化;“挎”是弯臂短击拳法和快摔法;“缠”有小大之分,小缠缠腕,大缠缠臂[21]。每一种手法都具有较强的技击性,简朴刚烈,凶猛异常,使用时,招不离胯,前手拧钻如螺旋,后肘发力催前手,沉肩、坠肘、松胯、合膝、结合冲闯步,使肩、肘、胯、膝、足、手都能攻击[7]

八大招

“八大招”是八极拳的技击散手,亦是八极拳的基本动作组合。每个动作可单独练习亦可随意结合成组、成套练习。八大招强调准、狠、灵活、眼明手快,注重远近距离的巧妙结合。主要手法有“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封朝阳掌”“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爪”“立地通天炮”[22]。它与“六大开”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辅相成,可合而不可分[7]

基本要领

身法:所谓“十大形意”,就是运用龙、虎、熊、蛇、鹤、鸡、猿、鹿、鹏、鸵十种动物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体现于八极拳中,以提高习练者稳步、快捷、多变、勇猛、涵蓄、虚实之效[24]
手法:基本手型为掌、拳、勾[14]。掌型以“荷叶掌”为主。在动用掌、拳、勾等传统手型的基础上,由吴秀峰先生根据“锤、瓦(刀)、斧、杆、刺、叉、[bēn]、镰”八种劳动工具,创出三锤手(捶)、三抄手(瓦)、三起手(杆),三把手(斧)、三按手(镰)、三刺手(刺)、三钗手(叉)、三扑手(锛)等多种手法技巧[24]
步法:八极拳要求脚不离地,行如趟泥,拧腰坐胯,跺、碾、闯[14]。除马、弓、仆、虚、歇五种基本步型外,另盘提步、击步、里拨提、外拨提、提提步等很多灵活多变的步法。抬腿举足讲究“吃根埋根”行若趟泥,进如闪电,动静分明,落地生根[24]
拳法:拳型以“虎拳”为主[14]。上盘“云、掳、提、按、叼、抱、缠、战”;中盘“挨、崩、挤、靠不容迟缓”;下盘“吃根、埋根、毒蛇摆头”三盘合击,硬闯中门,无力可抵[24]

文化内涵

文理:是指意识形态理论,用于指导八极拳的文化理论基础。由于八极拳自古主要在人群中传承,回族人自幼学习《古兰经》,接受伊斯兰文化的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八极拳的先辈们正是将伊斯兰文化和道家文化结合,并完美的阐释了八极拳,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10]
武理:是八极拳技击之术的变化理论,是在“意理”指导下的具体行为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六大开”、“八大招”,合称“六开八招”或“六开八打[14]”。“六大开”包括顶、抱、单、提、挎、缠六种不共的发力形式,六力合一,落地成招[7]。八极拳的动作朴实无华,注重身法和功力的练习,通过练习八极拳,培养人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信心[10]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学理论,是用于招式和动作设计的理论。八极拳特别注重“手型”、“步法”、“形意”等方面的自然协调配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技击术的独到理论。他认为交手时,要稳、准、狠,行“一引、二进、三打、四摔、五擒、六扣,猛、刚、挑、穿、空、领”之“六行合术”;施以“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头,输头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的“六不输”原则。突出了一个“进、进、进”的思想,体现传统拳谚“一胆、二力、三功夫”的八极技击风格[14]
医理:是指强身健体之理。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而“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讲究“以意推力,意催力行,吐纳哼哈二气(行气)”在其各种招数中大量运用了理论。八极拳还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调节气息运行,吸收大自然之灵气,对习练者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此外,历代传人都对推拿、正骨之法有着很深的造诣[10]
德理:是指道德伦理。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在八极拳拳法要诀中最后两条提出“尊师重道”和“动手留德”,就是重点强调“德”在习武过程中的重要性[10]

分支流派

孟村八极拳

沧州、京、津地区八极拳主要是孟村八极拳,截至2023年,在北京、天津、沧州流传的八极拳流派是由孟村一支传承下来的,孟村八极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先生祖孙三代[9]。八极拳一代宗师吴钟将八极拳传给独女吴荣,吴荣对八极拳内容进行了丰富创新“将夫家(戴氏)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并贯以八极拳理。”其后,各世掌门中对八极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主要有:八极拳五世掌门吴会清又新增黑虎拳、六合刀、四门刀、双刀等内容对八极拳套路进行改革;六世掌门吴秀峰创立开拳、廿[niàn]四连手拳、十二形抱拳、单形拳、扶手、青龙剑等;至七世掌门吴连枝又运用现代力学、人体学知识科学地运用于八极拳的研究,在八极拳原有古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得现在的八极拳动作更加流畅、风格更加具有特色、积极效果更佳明显实用,并且还大胆将八极拳中的套路和技击战术移植到艺术舞台上,为孟村的八极拳对外传播和推广做出了贡献[16]
03:21
孟村八极拳代表人物介绍(来源:方寸大观 国图视听)

罗瞳八极拳

[tuǎn]八极拳虽源于孟村八极拳[9],但其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传播范围也相对更为庞杂。罗疃八极拳的传承主要包括:东北八极拳分支、西北八极拳分支以及台湾八极拳分支。东北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霍氏八极拳”,其传播范围主要集中在以长春为中心的东北三省[25],传承代表人物主要是霍殿阁霍庆云叔侄。东北八极拳保留了传统八极拳的古朴和庄重,其特点为遒劲霸气、简练朴实、实用性强;西北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马氏通备八极拳”,其传播范围主要包括甘肃为中心的西北五省,传承代表人物主要是马凤图马英图兄弟[26]。西北八极拳强调各家拳法兼而习之,其特点为通融兼备、豪放粗犷、快速灵活;台湾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台湾螳螂八极拳”,其传承范围主要在台湾地区,传承代表人物是刘云樵。台湾八极拳更注重实战,其特点是简练实用、节奏鲜明[27]

发展现状

非遗保护

八极拳作为回族传统武术拳种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并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

现代传承

1985年,八极拳的发祥地——孟村,成立了“中国开门八极拳研究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20],开创了八极拳发展史上的新纪元。自1982年以来,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八极拳爱好者纷至沓来,考察访问拜师学艺:以八极拳七世嫡传吴连枝先生为代表的数名八极拳弟子也多次应邀出国讲学,极大地促进了孟村八极拳的对外交流[29]
吴连枝先生特别注重八极拳的传播和面向海外的推广,在吴连枝先生的倡导下于2006年成立了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该中心是截至2011年,中国首家集八极拳教学、科研、外联于一体的正规培训机构,自2007年1月1日投入运营以来,吸引了来自于世界各地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八极拳爱好者100余人前来拜师学艺和众多武术爱好者来访。此外,吴连枝先生还曾多次亲自前往日本韩国对八极拳拳理、拳法进行宣传推广[30]
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
2023年7月30日,首届全国武术国家级非遗八极拳传承发展交流大会在沧州体育馆拉开帷幕[31],来自全国各地54支代表队的639名教练运动员齐聚狮城,共同传承武术文化、展示武术魅力[32]。此次交流大会以国家级非遗传统武术项目为核心,通过策划和实施“赛、论、展、游”系列活动,对国家级非遗传统武术项目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全方位展示。本次活动四个板块分别在两个地点进行,沧州承办“赛、展”两个板块的活动,孟村回族自治县承办“论、游”两个板块的活动[33]
交流会开幕仪式

师徒传承

八极拳创始人吴钟的第七代传承人吴连枝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孟村县城创办了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常年面向世界各地招生,学期或长或短,主要依据习练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这种以武术场馆实施的师徒传承模式,为八极拳在中国的普及和向海内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地的八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传承、研究八极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4]
八级拳传人举行收徒仪式

校园传承

孟村教育局聘请了活跃在本地的八极拳知名教练,针对八极拳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编排成既易学、易练又充分体现该拳种特点的传统武术教材。将复杂的武术套路通过图示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便于练习和快速地掌握其技术要领。世界各地许多武术教练都善于将武术的一些套路进行适当改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便于中小学生等其他初学者习练。根据2015年底在孟村的调查,孟村县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95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人人都会八极拳;不仅体育教师人人都具备带领学生习练的技能,在所有的中小学校,许多普通教师都练习过八极拳。孟村回族高中有120多名教师,练习八极拳的就有110多名[34]
八极拳进校园

八极拳名家

吴钟

吴钟,字弘声,回族。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原住在沧州城里,至明朝万历年间,吴氏第六代吴钟的曾祖父吴师孟落户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吴家家境殷实,吴钟的父亲吴天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吴钟自幼喜欢拳术,年少跟着父亲学艺。一日有对老夫妇前来要与吴钟切磋,他见二人武学造诣不凡,知道是世外高人,拜二人为师。夫妇二人将毕生所学尽数传授给吴钟,他日夜苦练,拳法技艺都已学到。见吴钟武艺大成,二人便说离开,吴钟及家人苦苦挽留,他们才定居下来。吴钟将夫妇二人所授与多年功夫融会贯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内存八意”“外俱八形”“劲发八面”集健身和技击于一体的独门八极拳[35]
吴钟画像

王长典

男(1911~1999),原籍山东省枣庄市。1948年后定居上海,八极拳门谱七世。王长典先生七岁随祖父练拳,十岁拜玄真子道人刘金林学拳,得绝技混元气、津丹道和铁布衫功法。1933年拜八极拳六世大师吴秀峰为师,专攻八极拳,后随劈挂名家彭瑞庭(盐山人)习劈挂拳,人曰“申城八极王”。王长典先生终生习武,忠义可嘉。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成绩优异。曾担任过上海卢湾区武术协会顾问,孟村开门八极拳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年入选“中国武术名人辞典”,1999年入选“世界优秀人才大典[36]”。
王长典

吴昊

男,回族,武术六段,国家一级运动员,武术兵道一级裁判员,2018年12月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自幼随祖父吴连枝、父亲吴大伟系统学习八极门拳械、技理,潜心研究八极拳拳法,深悟八极拳拳理,曾多次代表沧州市河北省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先后随祖父、父亲应邀赴日本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讲学,16岁只身赴英国伦敦留学,并在伦敦最大的中国拳馆—唐龙武术馆任教练传授八极拳[2]
吴昊

影响和传播

影响

八极拳法,遍及华夏,传至海外。形成重大规模及影响的有:霍殿阁霍庆云的八极拳以长春为中心,传播遍及东北三省;马凤图、马英图栖身甘肃,传八极拳法于西北五省区;吴秀峰在津授徒数百人;王景祥、田金钟、等人在津,广传八极拳术;马贤达马明达授艺世界各地,其著述在世界各地均有影响。沧州尹树春受业于吴秀峰;青县孙福太受业于冯林潮;肖官屯黄玉柱受业于狼儿口张福顺,均传艺于沧州市重点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吴连枝曾一次接待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艺、讲学。1982年,香港《技击》杂志刊载介绍尹宗琦的文章。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团来沧考察。[37]

文化

八极拳的基本理论体系“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八极拳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深植于传统美学、传统道学、传统心理学等多科中,吸收了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有价值。推广八极拳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能让世界各地的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38]。具有八极拳故乡之称的沧州[jī]之地,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28]

经济

八极拳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八极拳能给人们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八极拳经济上的价值功能所表现出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例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集文化、经贸于一体的活动在全国十分引人注目。例如“武林大会”“太极拳年会”、“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传统体育项目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八极拳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与“人文旅游”相结合,还是附属产业如:八极拳的图书、音像、器材、服装、办班、年会、交流大会、竞赛等开发和运营,都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39]

教育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的教育,练习八极拳有利于培养习练者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八极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坚持练习能够培养习练者做事严谨的态度。同时,八极拳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重内外兼修,其内修炼身心,其外培养习练者讲礼守信、律己宽人、尊师重道的精神[6]。此外,八极拳的功力练习过程相当累且枯燥,所以说八极拳练习不仅能培养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39]

传播

八极拳的大众传播(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