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名称由来起源关于八极拳的起源,被武术界广泛认同的说法是由吴钟所创[17]。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回族)遇一自称癞的南方云游武林高手。[17]“癞”认为吴钟忠诚可嘉,收其为徒,授以拳术,数年后离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孟村又突来一自称“癖”者,说“奉师命访师弟吴钟”,再授吴钟拳术与“六合大枪”等,并赠《拳械秘诀》一卷。癞与癖除留一字之名外,余无考。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吴钟向其女吴荣、族孙吴钟毓、族曾孙吴氵荣等传授八极拳法[18]。尽管对八极拳的起源评判不一,但是吴钟先生对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的技术体系构成和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八极始相[19]。 历史传承吴钟没有儿子,中年得一女,名吴荣。为了学习八极拳,吴荣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学习八极拳的人也越来越多。乾隆四十年左右,吴荣和族弟吴钟毓[yù]开门授艺[20]。 主体内容八极小架八极小架是八极拳门中的重要基本功,也被称为“八极架子”,由16个动作组成,是以“两仪”为基础架子组成的套路[15]。包含拳法、掌法、肘法、拥法、靠法、缠法等各种技击动作[22]。八极小架第一段动作名称:1、两仪顶肘;2、狮子张口;3、霸王开工;4、丹凤朝阳;第二段动作名称:5、冲天炮;6、闭地肘;7、合子手(然后恢复两仪顶肘);第三段动作名称:8、揣裆;9、托枪式;10、挖眉;11、跳山;12、跪膝;13、拥肘;第四段动作名称:14、左右摞手;第五段动作名称:15、三回头;16、单翼顶[23]。 八极打、对打八极拳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是八极拳的代表套路,由24个动作组成,是“六大开,八大招”变化以及“两仪”的纵向“四象”变化的体现[23]。此套路分为单练(单打)和双练(对打),初学者先学单打,再学对打,在学习对打的过程中,前者一攻一防,后者一防一攻,待熟练之后方可学习“拆手”,学习“拆手”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先从慢到快,精益求精,如果可以灵活自如的运用“六开八招”,便可称为“枪手”,再由“枪手”的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的自然变化,最终使招式达到“无形”的境界[15]。 四明宽明宽是“两仪”的横向变化,此套路可分为“四郎宽”和“四郎提”两路,此套路一直只流传于孟村吴氏一脉,一些旁系的八极拳门派未能得到传承。但是为了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八极拳第七世掌门吴连枝特将此套路做成光盘。八极拳拳谱中针对“四明宽”有这样的记载:“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氧裆腰步i点手,亮翅顾后亦盼前;狮子张口挂塌进,童子拜佛是单连[15]。” 六大开“六大开”,即顶、抱、担、提、挎、缠,是六个基本动作的小组合,意为先开门后进招,主要练习腰胯的灵活和开合劲力等。“顶”是上领、下沉、左顶、右拉四面八方劲发力的十字整力;“抱”是紧缩一团,枕戈待发,寓攻于防,防中有攻的技法;“担”是以拳轮为力点,由上往下的盖、砸拳法;“提”是指腿法之变化;“挎”是弯臂短击拳法和快摔法;“缠”有小大之分,小缠缠腕,大缠缠臂[21]。每一种手法都具有较强的技击性,简朴刚烈,凶猛异常,使用时,招不离胯,前手拧钻如螺旋,后肘发力催前手,沉肩、坠肘、松胯、合膝、结合冲闯步,使肩、肘、胯、膝、足、手都能攻击[7]。 八大招“八大招”是八极拳的技击散手,亦是八极拳的基本动作组合。每个动作可单独练习亦可随意结合成组、成套练习。八大招强调准、狠、灵活、眼明手快,注重远近距离的巧妙结合。主要手法有“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封朝阳掌”“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爪”“立地通天炮”[22]。它与“六大开”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辅相成,可合而不可分[7]。 基本要领身法:所谓“十大形意”,就是运用龙、虎、熊、蛇、鹤、鸡、猿、鹿、鹏、鸵十种动物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体现于八极拳中,以提高习练者稳步、快捷、多变、勇猛、涵蓄、虚实之效[24]。 手法:基本手型为掌、拳、勾[14]。掌型以“荷叶掌”为主。在动用掌、拳、勾等传统手型的基础上,由吴秀峰先生根据“锤、瓦(刀)、斧、杆、刺、叉、锛[bēn]、镰”八种劳动工具,创出三锤手(捶)、三抄手(瓦)、三起手(杆),三把手(斧)、三按手(镰)、三刺手(刺)、三钗手(叉)、三扑手(锛)等多种手法技巧[24]。 步法:八极拳要求脚不离地,行如趟泥,拧腰坐胯,跺、碾、闯[14]。除马、弓、仆、虚、歇五种基本步型外,另盘提步、击步、里拨提、外拨提、提提步等很多灵活多变的步法。抬腿举足讲究“吃根埋根”行若趟泥,进如闪电,动静分明,落地生根[24]。 拳法:拳型以“虎拳”为主[14]。上盘“云、掳、提、按、叼、抱、缠、战”;中盘“挨、崩、挤、靠不容迟缓”;下盘“吃根、埋根、毒蛇摆头”三盘合击,硬闯中门,无力可抵[24]。 文化内涵武理:是八极拳技击之术的变化理论,是在“意理”指导下的具体行为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六大开”、“八大招”,合称“六开八招”或“六开八打[14]”。“六大开”包括顶、抱、单、提、挎、缠六种不共的发力形式,六力合一,落地成招[7]。八极拳的动作朴实无华,注重身法和功力的练习,通过练习八极拳,培养人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信心[10]。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学理论,是用于招式和动作设计的理论。八极拳特别注重“手型”、“步法”、“形意”等方面的自然协调配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技击术的独到理论。他认为交手时,要稳、准、狠,行“一引、二进、三打、四摔、五擒、六扣,猛、刚、挑、穿、空、领”之“六行合术”;施以“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头,输头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的“六不输”原则。突出了一个“进、进、进”的思想,体现传统拳谚“一胆、二力、三功夫”的八极技击风格[14]。 医理:是指强身健体之理。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而“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讲究“以意推力,意催力行,吐纳哼哈二气(行气)”在其各种招数中大量运用了理论。八极拳还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调节气息运行,吸收大自然之灵气,对习练者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此外,历代传人都对推拿、正骨之法有着很深的造诣[10]。 德理:是指道德伦理。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在八极拳拳法要诀中最后两条提出“尊师重道”和“动手留德”,就是重点强调“德”在习武过程中的重要性[10]。 分支流派孟村八极拳在沧州、京、津地区八极拳主要是孟村八极拳,截至2023年,在北京、天津、沧州流传的八极拳流派是由孟村一支传承下来的,孟村八极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先生祖孙三代[9]。八极拳一代宗师吴钟将八极拳传给独女吴荣,吴荣对八极拳内容进行了丰富创新“将夫家(戴氏)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并贯以八极拳理。”其后,各世掌门中对八极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主要有:八极拳五世掌门吴会清又新增黑虎拳、六合刀、四门刀、双刀等内容对八极拳套路进行改革;六世掌门吴秀峰创立开拳、廿[niàn]四连手拳、十二形抱拳、单形拳、扶手、青龙剑等;至七世掌门吴连枝又运用现代力学、人体学知识科学地运用于八极拳的研究,在八极拳原有古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得现在的八极拳动作更加流畅、风格更加具有特色、积极效果更佳明显实用,并且还大胆将八极拳中的套路和技击战术移植到艺术舞台上,为孟村的八极拳对外传播和推广做出了贡献[16]。 ![]() 03:21 孟村八极拳代表人物介绍(来源:方寸大观 国图视听) 罗瞳八极拳罗疃[tuǎn]八极拳虽源于孟村八极拳[9],但其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传播范围也相对更为庞杂。罗疃八极拳的传承主要包括:东北八极拳分支、西北八极拳分支以及台湾八极拳分支。东北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霍氏八极拳”,其传播范围主要集中在以长春为中心的东北三省[25],传承代表人物主要是霍殿阁、霍庆云叔侄。东北八极拳保留了传统八极拳的古朴和庄重,其特点为遒劲霸气、简练朴实、实用性强;西北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马氏通备八极拳”,其传播范围主要包括甘肃为中心的西北五省,传承代表人物主要是马凤图、马英图兄弟[26]。西北八极拳强调各家拳法兼而习之,其特点为通融兼备、豪放粗犷、快速灵活;台湾八极拳的拳法传承主要为“台湾螳螂八极拳”,其传承范围主要在台湾地区,传承代表人物是刘云樵。台湾八极拳更注重实战,其特点是简练实用、节奏鲜明[27]。 发展现状非遗保护现代传承![]() 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 ![]() 交流会开幕仪式 师徒传承![]() 八级拳传人举行收徒仪式 校园传承![]() 八极拳进校园 八极拳名家吴钟![]() 吴钟画像 王长典![]() 王长典 吴昊![]() 吴昊 影响和传播影响文化经济八极拳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八极拳能给人们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八极拳经济上的价值功能所表现出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例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集文化、经贸于一体的活动在全国十分引人注目。例如“武林大会”“太极拳年会”、“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传统体育项目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八极拳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与“人文旅游”相结合,还是附属产业如:八极拳的图书、音像、器材、服装、办班、年会、交流大会、竞赛等开发和运营,都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39]。 教育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的教育,练习八极拳有利于培养习练者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八极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坚持练习能够培养习练者做事严谨的态度。同时,八极拳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重内外兼修,其内修炼身心,其外培养习练者讲礼守信、律己宽人、尊师重道的精神[6]。此外,八极拳的功力练习过程相当累且枯燥,所以说八极拳练习不仅能培养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39]。 传播八极拳的大众传播(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