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在一起,霁风朗月,很是开心。当班主任,早早站在教室门口迎候同学们,早自习的铃声响了,远远看见本班几个同学一路狂奔,突然有个小子停下来嘀咕了什么,于是狂奔变成了大摇大摆。摇摆到教室门口,我对嘀咕的那小子说:“跑也是迟到。是吧?”他满脸傻笑:“我要他们跑快些。”引起众怒,在大巴小掌的叭叭声中,大家欢快地跑进教室。大清早绝不能训斥学生,不然会破坏他们一整天的心情。在另一个教学班上课,发现少了一位同学,询问,七嘴八舌地告知“请了婚假”,大吃一惊,班长报告:体检晕针,发昏请假了。这位同学假满后我问候他,他说:“谢谢老师。头昏。”惹得一阵大笑:“你还要几昏啊?”幽默搞笑,使得课堂氛围异常宽松。如果这时板着面孔唬一声“严肃点”,欢快的气氛即刻死寂,长期板这种面孔,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又一届高三,另一个班同学告诉我,他们准备写班史,借鉴我班同学写班史的体例。我才知道本班班史分两部,一部编年体,年号“秦王*年”;一部纪传体,每位老师一传。在班会上告诫大家:“已经秦王三年了,还有闲心…… ”话未落音,全班哄堂大笑,被笑懵了,大家纷纷说“问编修”。编修是语文科代表,他说:“没有秦王三年,因为有三就意味有四,我们不复读!”“那高三的年号?”“秦王末年。”又一阵哄堂大笑,我也跟着畅怀大笑。有人曾经问我,你的课堂怎么笑声不断。可能与个性和理念有关吧。笑声源自心情的愉悦,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缓解了学习压力;师生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教学必然相长。何况学生的语言鲜活,思维活跃。我不做道貌岸然、满嘴说教的老师。当然,我也反感一味自诩“母爱”,一味的“母爱”,苍白、虚伪,甚或是规避责任;为什么不能还要点“爹严”呢?“爹严”就是要有惩罚。不过惩罚要讲究原则,像罚围操场跑几圈、写检讨、做清洁,这与荒唐年代侮辱人格、下放劳动如出一辙,我是坚决不干的。有时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自愿认罚,问怎么罚。我如实回答“还没有想好”。于是向科任老师了解这位学生的学科弱项,科任老师有的放矢,拿两道可以跳起来摘桃子的试题,然后罚他自习课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要求思路清晰,步骤完整,计算准确。通常“罚”完以后,获得一片掌声。也有调皮的家伙说“把我带到云里雾里了”,结果成了众矢之的,一片”他欠罚”强烈的呼声,给他领了两道物理题。在讲题的时候,他模仿物理老师标志性的动作和语气,把大家笑得人仰马翻。这家伙把罚变成了表演,变成了享受。所以鼓励教育与惩罚教育应该并举,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品质和身心健康有好处。1998年,在学生的怂恿下买了台电脑,不会打字,他们跟我注册了QQ,昵称“秦大王”,说QQ聊天最能提高打字水平。每次闪亮登场,班级QQ群热闹非凡,我手忙脚乱,但每打出一行文字,有喝彩的,有竖大拇指的,还有鲜红的嘴唇。时间长了,打字能力确实提高了。 学生帮我注册的QQ 多年担任班主任,负责两个班的教学,兼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十余年。惭愧没有一个荣誉称号,哪怕是每年教师节荣誉称号大放血,我也从未被洒上一滴。不怨不尤,云卷云舒。2010年退休,被某中学聘用到2022年。虽然没有站讲台,但与年轻人为伍,同样受益匪浅。 父亲送给我的退休礼物 不知多少次充当学生婚礼的证婚人。也参加学生的各种类型聚会,如毕业20年、25年等纪念活动,活动通常有两个内容,前部分在校内,后部分在酒店。校内有个节目是我上一堂小课,有一次,我刚说完“上课”,班长叫道:“起立!”全体同学齐刷刷站立,脱掉外套,清一色当年的校服。顿时台上台下泪眼朦胧,我哽咽道:“同学们请坐下。”不论是婚宴还是聚会酒桌上,热闹非凡,一个个拿出有冤伸冤有仇报仇的架势,王炸斗地主,即使当年的淑女也变成了女汉子,端起酒杯:“老师当年重男轻女。”“哪里话。”“如果不是,敬您一杯。”“我长得丑,老师从来不点我回答问题。”自然,又一杯。 在1989届毕业25周年纪念册上留言 每年春节,学生登门拜年,毕业的头几年是成群结队,后来是携家带口,娃儿进门便奶声奶气叫道:“爷爷新年好!”同时推开爸爸妈妈阻挡的手,抢过红包,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抽出纸币,对着光,做出辨真伪的模样,煞是可笑可爱。妈妈一旁摇头:“太调皮了。”我指着爸爸说:“同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