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开篇之作《五帝本纪》详细记载了远古时期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这些传说虽远古,但通过司马迁的严谨考证与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武,平定了诸侯纷争,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新纪元。他通过一系列战争,如阪泉之战击败炎帝,涿鹿之战擒杀蚩尤,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黄帝不仅武功卓越,还注重文治,推行德政,发展农业,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颛顼、帝喾等帝王继续传承和发展黄帝的事业,他们各自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帝王的事迹,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远古时期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的演变。 《五帝本纪》不仅是一部帝王简史,更是一部反映远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状况的重要历史文献。司马迁通过精心选材和巧妙安排,使得这篇本纪既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又充满了文学魅力。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信息,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神灵的气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在轩辕黄帝的时代,神农氏一族的势力已经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侵伐,残暴地对待百姓,然而神农氏已经无力去征讨这些暴行。于是,轩辕黄帝开始学习并使用武器和兵法,以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国。他的英勇和正义使得各个诸侯国纷纷前来归顺和服从。然而,在这些诸侯国中,蚩尤的势力最为残暴,没有谁能够战胜他。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炎帝想要欺凌各个诸侯国,但诸侯们却都归顺了轩辕黄帝。于是,轩辕黄帝开始修养德行,整顿军队,研究四时节气的变化,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四方的土地,又训练熊、罴、貔、貅、䝙、虎等猛兽,准备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进行一场大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黄帝终于战胜了炎帝,实现了他的志向。 然而,不久之后,蚩尤又发动叛乱,不遵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再次征召各诸侯国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的郊野展开了一场大战,并最终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这场胜利使得诸侯们更加尊敬轩辕黄帝,他们一致推举他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的由来。 黄帝成为天子后,对于那些不顺从他的地方,他都会亲自出征去平定。他四处奔波,披荆斩棘,开辟道路,从未有过安定的居所。他致力于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功伟绩。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荚。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向东扩展疆土,一直到达海边,他攀登了丸山,并登上了泰山(即岱宗)。向西,他到达了空桐,并攀登了鸡头山。向南,他走到了长江边,并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他追逐并驱逐了荤粥部落。在釜山,他召集了各部落首领,进行了合符仪式,并在此地建立了都城于涿鹿之阿。黄帝的部族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将军队作为保护和守卫的力量。他的官员命名都以云为字,军队则被称为云师。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察万国。由于万国的和谐共处,鬼神山川的祭祀与封禅之事也变得更为频繁和庄重。 黄帝还获得了宝鼎,并用它来观测太阳的运行,推算历法。他任用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能之人来治理民众。他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洞悉阴阳变化的奥秘,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他按时节播种各种谷物和草木,使鸟兽虫蛾得以繁衍生长,同时他也广泛了解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宝石等自然万物。黄帝勤劳心力,用尽耳目,节约用水和火源,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物资。由于他具有土德的祥瑞之兆,因此被称为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到姓氏传承的有十四人。在古代,姓氏是区分不同家族和部族的标志,黄帝的子孙们通过获得姓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族群,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各自的足迹。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他娶了西陵氏的女儿作为妻子,这位女子就是嫘祖。嫘祖成为黄帝的正妃后,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后代都曾在天下称王。其中一个儿子名叫玄嚣,也被称为青阳,他后来迁居到了江水附近;另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他则迁居到了若水附近。 昌意在若水定居后,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这位女子名叫昌仆。昌仆为昌意生下了儿子高阳,高阳是一位具有圣德的君主。后来,黄帝去世,被安葬在桥山。黄帝去世后,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了帝位,这就是后来的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性格沉静深邃,富有谋略;他头脑清晰,通晓事理。他善于培养人才,根据土地的特点来安排生产;他遵循时令的变化来行事,以顺应天道的规律。他依靠鬼神来制定道义和规则,通过调节民众的性情来进行教化,他秉持着虔诚的态度来进行祭祀活动。 他的疆域辽阔,向北到达了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向南到达了交阯(今越南北部),向西到达了流沙(今甘肃西部、新疆东部一带的沙漠地区),向东则到达了蟠木(传说中的极东之地,或指极远的东方)。在他的统治下,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事物,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神灵,只要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都归顺并依附于他。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颛顼有一个儿子,名叫穷蝉。然而,在帝颛顼去世后,继承帝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穷蝉,而是黄帝的另一个孙子、玄嚣的孙子高辛。高辛即位后,被称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而蟜极的父亲则是玄嚣,玄嚣的父亲便是黄帝。在玄嚣和蟜极的时代,他们都没有能够登上帝位。然而,到了高辛这一代,他成功地继承了帝位。从家族关系上来看,高辛与帝颛顼是族兄弟的关系,即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但并非直系血亲。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高辛,刚刚出生起便显露出非凡的神灵气质,聪慧过人,而且能够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泽,给予万物以利,而不求自身私利。他聪明睿智,能够洞察远方的情况,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他顺应天道的规律,深知百姓的疾苦和急需。他既仁慈又威严,既施恩惠又讲信用,通过修身养性使天下之人归心服膺。 帝喾高辛善于利用大地的资源,但又能够节约使用,不浪费一丝一毫。他抚养教导万民,给予他们有益的教诲,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他敬畏日月星辰,按时节进行祭祀和迎送。他的面容庄重而威严,他的品德崇高而伟大。他的行动合乎时宜,他的服饰简朴而庄重。 帝喾高辛的恩泽遍布天下,无论日月所照耀的地方,还是风雨所到达的角落,没有不顺从他的统治。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 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娶了陈锋氏的女子为妻,生下了放勋。他又娶了娵訾氏的女子,生下了挚。后来,帝喾去世,挚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帝王。然而,挚在位期间表现不佳(有说法是他并没有真正去世,而是因某种原因失去了帝位),于是他的弟弟放勋被拥立为新的帝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爱如同天一般广阔,他的智慧如同神明一般深邃。人们亲近他,就如同亲近太阳一般温暖;人们仰望他,就如同仰望云彩一般高远。他虽然富有,却不骄奢;他虽然地位尊贵,却不放纵自己。他头戴黄色的冠冕,身穿纯色的衣裳,乘坐着红色的车子,驾着白色的马匹,显得威严而庄重。 帝尧能够明察事理,驯服人心,他以身作则,亲近并团结自己的九族亲人。在他的努力下,九族之间的关系变得和睦融洽。接着,他又将这份和睦推广到百姓之中,使得百姓们生活得和谐有序,社会一片昭明。最终,他的影响力遍及万国,使得万国之间也实现了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于是,帝尧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并将这些历法知识传授给百姓,以便他们根据时令来安排农事活动。 他分别派遣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各自前往东、南、西、北四方,负责观察天象和时节变化。羲仲被派往东方的郁夷,也就是旸谷,他负责观察日出,并根据日出的时间来确定东方地区的农事活动。当白昼时间逐渐增长,夜晚的星空中朱雀星宿显现时,便知道春天已经到来,此时百姓们开始耕作,鸟兽也开始繁衍。 羲叔被派往南方的交趾,他负责观察南方的时节变化,并据此安排农事。当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夜晚的星空中大火星显现时,便知道夏天已经到来。此时南方地区的百姓们根据时节调整生活节奏,鸟兽的毛色也随季节变化而有所改变。 和仲被派往西方的昧谷,他负责观察日落,并根据日落的时间来确定西方地区的收获季节。当秋分时节夜晚的星空中虚宿显现时,便知道秋天已经到来。此时西方地区的百姓们生活安逸,鸟兽的毛羽也变得更加丰盈。 和叔被派往北方的幽都,他负责观察北方的时节变化,并特别关注冬季的寒冷天气。当白昼时间最短,夜晚的星空中昴宿显现时,便知道冬天已经到来。此时北方地区的百姓们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鸟兽也长出了细密的绒毛以抵御严寒。 通过这四位官员的辛勤工作,帝尧制定了精确的历法,每年有三百六十天,并设置了闰月来调整四时。他严格地要求百官恪尽职守,使得各项事业都得以顺利发展。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帝问道:“谁能来继承我的事业呢?承担这项重任呢?”放齐回答说:“您的儿子丹朱开明可以胜任。”但尧帝摇头说:“唉!丹朱性格顽劣且凶暴,不能任用。”接着,尧帝又问:“那还有谁可以呢?”这时,驩兜推荐说:“共工虽然有些旁门左道,但他也做过一些功绩,可以一试。”然而,尧帝对共工的评价并不高,他说:“共工虽然能言善辩,但他的行为却常常偏离正道,表面上恭敬,内心却傲慢无礼,这样的人也不能任用。” 尧帝再次叹息道:“唉!四方诸侯之长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着山岭,淹没了田地和屋舍,百姓们正遭受着深重的灾难,有谁能来治理这洪水呢?”大家一致推荐鲧。但尧帝却担忧地说:“鲧曾违背天命,毁坏了家族的名声,这样的人恐怕难以胜任。”然而,四方诸侯之长却坚持说:“虽然鲧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可以先试用一下,看看效果如何。”于是,尧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启用了鲧来治理洪水。然而,九年过去了,鲧的治水工作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尧帝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继承我的使命,接替我的位置呢?”四方诸侯之长恭敬地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足以担当帝位。”尧帝于是说:“那么,你们就推举一些贵族亲戚中德才兼备的人,以及那些虽然出身疏远但隐藏不露的贤能之士吧。”众人纷纷向尧帝推荐说:“在民间有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听后,表示听说过这个人,并询问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虞舜是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性格顽固,母亲则喜欢说人闲话,弟弟也傲慢无礼。但虞舜却能够以孝道和和睦来感化他们,使他们一家和睦相处,没有做出奸邪之事。”尧帝听后,觉得虞舜是个值得一试的人选,于是决定考验他。 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虞舜,通过观察虞舜如何对待自己的女儿来考察他的德行。虞舜对待尧帝的两个女儿非常恭敬有礼,如同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尧帝对虞舜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又让他去协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虞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接着,尧帝又让虞舜参与各种政事,百官在他的管理下都各尽其职,井然有序。虞舜还接待四方宾客于国都四门,四门都因此变得庄严肃穆,连远方的诸侯和宾客也都对他表示尊敬。 为了进一步考验虞舜,尧帝又让他进入深山密林、大江大泽中去,即使遇到暴风雷雨,虞舜也从未迷失方向。尧帝认为虞舜是个圣人,于是召见他说:“你谋划事情很周全,说出来的话也能够成功实施,已经考验你三年了。现在,我决定把帝位传给你。”然而,虞舜却谦逊地推辞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意接受。但在尧帝的坚持下,虞舜最终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尧帝的文祖庙中接受了禅让,正式成为新的帝王。这里的“文祖”指的是尧帝的高祖庙。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于是,当帝尧年老时,他命令虞舜代理天子的政务,以观察他是否能顺应天命。虞舜在执掌政务期间,运用璇玑玉衡等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以调整历法,使日月星辰的运行得以和谐有序。他还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上天、六宗神灵以及山川诸神表达敬意,并辨别群神的旨意。 虞舜手持五方诸侯进献的瑞玉,选择吉日良辰,会见四方诸侯之长和各州牧守,分发瑞玉以示信任和授权。每年二月,他前往东方巡视,到达泰山时举行柴祭,并依次祭祀沿途的山川。在东方,他会见各部落首领,统一历法、音律、度量衡等制度,并修订五礼,规定诸侯朝见时进献的礼物规格,包括五种玉器、三种丝帛以及两生一死作为挚礼,这些礼物都需按照规定的礼器来准备,并在巡视结束后返回时再次确认。 除了东方的巡视外,虞舜还在五月前往南方、八月前往西方、十一月前往北方进行巡视,每次巡视的仪式和目的都与东方相同。巡视结束后,他回到祖庙和父庙,用特牛之礼来祭祀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虞舜规定每五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四方诸侯需在此期间四次朝见天子。他通过言语来告诫诸侯,通过实际行动来考验他们的功绩,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赐予车马服饰等奖励。此外,他还开创了十二州的行政区划,并疏通了河道,使水流得以顺畅。 在刑罚方面,虞舜制定了典刑,以象征性的方式来惩罚犯罪者。他规定了五刑的流放制度,以及鞭刑、扑刑和赎刑等不同的刑罚方式。对于因过失而犯罪的人,他给予宽恕和赦免;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危害社会的人,则坚决予以惩处。虞舜强调刑罚的公正和谨慎,要求官员们必须严格执法,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虞舜以“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作为告诫,强调刑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要求人们必须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以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驩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驩兜向尧帝推荐共工,认为他可以胜任某些职务,但尧帝认为共工不可任用,然而为了考验他,还是让他担任了工师一职。结果,共工果然放纵邪僻,行为不端。接着,四方诸侯之长推荐鲧来治理洪水,但尧帝同样认为鲧不适合,然而诸侯之长们坚持请求试用鲧,最终尧帝还是同意了。然而,鲧治理洪水并未取得成效,反而给百姓带来了不便。 与此同时,三苗部落在江淮、荆州一带多次作乱,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于是,舜在巡视归来后,向尧帝报告了这些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建议。舜请求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以改变北狄地区的风气;将驩兜放逐到崇山,以改变南蛮地区的习俗;将三苗部落迁徙到三危之地,以改变西戎地区的局势;而将鲧则处以极刑,在羽山殛杀,以警示东夷地区。 舜的这一系列举措,针对四个有罪之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同时也考虑到了对各地风俗的改善和治理。他的决策得到了天下人的信服和拥护,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和稳定。这一历史事件也展现了舜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智慧和决断力。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尧帝在位七十年后才找到了虞舜这位贤能的继承人。又过了二十年,尧帝年老体衰,便让虞舜代理天子的政务,并向上天推荐他。尧帝正式退位后,又过了二十八年才去世。百姓们对尧帝的去世感到无比悲痛,就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尧帝去世后的三年里,全国各地都没有举行任何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帝的深切怀念。 尧帝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因此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将天下交给虞舜,那么天下将因此受益,而丹朱可能会因此感到不满;但如果将天下传给丹朱,那么天下将会陷入混乱,而丹朱却能从中得利。尧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即不愿为了一个人的私利而让天下受苦。因此,他最终决定将天下传给了虞舜。 尧帝去世后,虞舜按照礼仪为尧帝守丧三年。丧期结束后,虞舜虽然曾谦让并避居于南河之南,试图将帝位让给丹朱,但诸侯们并不认可丹朱的统治地位。他们纷纷前来朝觐虞舜,而不是丹朱;有诉讼案件时也来找虞舜裁决,而不是丹朱;人们歌颂的也是虞舜的功德,而不是丹朱。虞舜感叹这是天意所归,于是他便在中原地区即位称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虞舜,他的名字叫做重华。重华的父亲是瞽叟,瞽叟的父亲是桥牛,桥牛的父亲是句望,句望的父亲是敬康,敬康的父亲是穷蝉,穷蝉的父亲则是颛顼帝,而颛顼帝的父亲是昌意。从穷蝉到帝舜,这七代人虽然出身显赫,但他们的后代却逐渐沦为了平民百姓,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段历史记载了虞舜家族的世系,以及他们家族从显赫到平凡的转变过程。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去世后,瞽叟又娶了一位妻子,并生下了儿子象。象性格傲慢不羁。瞽叟偏爱后妻和象,经常想要杀害舜,舜因此不得不躲避逃离。但即便如此,舜只要犯下一点小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舜对待父亲、后母以及弟弟象,始终保持着顺从和恭敬的态度,他的行为日益笃厚谨慎,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或改变。舜的孝道和品德,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淦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是冀州人。他曾在历山耕田,到雷泽捕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各种家用器物,还在负夏地区从事各种劳作。尽管舜的父亲瞽叟性格顽固,母亲言语粗野,弟弟象更是傲慢无礼,他们三人都曾想要杀害舜,但舜始终保持着顺从和适应的态度,不失为儿子的本分,对待家人依然孝顺慈爱。即使他们想要杀害舜,也找不到机会;而当他们需要舜的时候,舜总是随时在他们的身边。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嫂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在二十岁时就因孝顺而闻名。到了三十岁,帝尧询问谁可以继承他的帝位时,四方诸侯之长都一致推荐虞舜,认为他可以胜任。于是,尧帝决定通过两个方式来考察舜:一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在家中的品行;二是让九个儿子与舜共处,以观察他在外面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湾,他的行为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而骄横地对待舜的亲戚,而是表现得非常有妇道。同时,尧的九个儿子与舜相处也更加融洽。 舜在历山耕田时,当地的人们都相互谦让田界;在雷泽捕鱼时,渔民们都互相礼让渔场;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时,他所制作的陶器都质量上乘,没有次品。舜的德行和才能使得他在短短的一年内就聚集了很多人,形成了村落;两年后,村落发展成了小镇;三年后,小镇又壮大成了都市。尧帝对舜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赐给他细葛布衣服、琴,并为他建造了仓库,还赠送给他牛羊。 然而,舜的父亲瞽叟仍然想要杀害舜。有一次,他让舜爬上粮仓去涂泥,然后瞽叟的妻子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舜急中生智,用两个斗笠护住自己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脱了火海。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在挖井的同时挖了一条暗道通到外面。当舜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想要活埋舜。舜从暗道逃出,离开了家。瞽叟和象以为舜已经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他还与父母一起瓜分了舜的财产,并霸占了舜的住所和琴。当舜回家时,象惊愕不已,但随即又假装悲伤地说:“我正想念舜呢,他怎么就死了呢!”舜却平静地说:“是呀,你这样做也算是尽了兄弟之道了。”之后,舜对待父亲和弟弟依然非常恭敬和关爱。 尧帝对舜的考察非常全面,他让舜掌管五典和百官的事务,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尧帝因此对舜非常满意,最终决定将帝位禅让给舜。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作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从前,高阳氏有八位有才能的子孙,他们世代为民众带来福祉,被尊称为“八恺”。同样地,高辛氏也有八位杰出的后代,他们被世人称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历代都继承并发扬着他们的美德,使得他们的名声永不陨落。 然而,在尧帝的时代,尽管这十六位才子的美名远扬,但尧帝却未能及时地将他们全部举荐出来,委以重任。直到舜帝即位后,他慧眼识才,将这八位“八恺”举荐出来,并任命他们负责管理土地和农业,同时负责审度各种事务,确保一切都能按照时令和规律有序进行。舜帝的英明决策使得“八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和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舜帝还举荐了“八元”,让他们到四方去传播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亲要仁爱,母亲要慈爱,兄长要友善,弟弟要恭敬,子女要孝顺。这五种道德观念在舜帝的倡导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使得社会内部和谐稳定,外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从前,帝鸿氏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他掩盖正义,隐藏邪恶,喜欢做凶恶狡诈的事情,因此被天下人称为“浑沌”。少皞氏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他毁坏信义,厌恶忠诚,还擅长用恶言恶语来中伤他人,所以天下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同样有一个难以教化的儿子,他既不接受教育也不听从劝告,还听不懂好话,因此被天下人视为“梼杌”。这三个家族的后代,因为他们的恶行而世代受到人们的忧虑和警惕。 然而,在尧帝的时代,尽管人们深知这三凶族的恶名,但尧帝却未能彻底地将他们铲除。此外,缙云氏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子孙,他贪婪无度,沉迷于饮食和财物,被天下人称为“饕餮”。这四个人,因为他们的恶行而臭名昭著,被人们与前面提到的三凶相提并论。 后来,舜帝即位后,他广开才路,在四门设宴款待四方贤士。同时,舜帝也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将这四凶族流放到了四方边远的地区,以抵御那些危害人间的妖魔鬼怪。这样一来,四门之内就变得清净无虞了,再也没有凶恶之人敢来扰乱。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舜进入大森林的时候,即使遇到猛烈的风暴和雷雨,他也没有迷失方向,这显示出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尧帝因此认识到舜是足以托付天下的人选。随着尧帝年事已高,他让舜代理天子政务,并亲自巡视各地。舜在代理政务的二十年里,深得人心,政绩卓著。最终,尧帝决定让舜正式摄政,而自己在摄政八年后去世。 尧帝去世后,舜帝为尧帝守丧三年。丧期结束后,舜帝曾谦让帝位于尧帝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却都归心于舜,认为他才是最适合的领袖。在此期间,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贤能之士,从尧帝时代起就已经被举荐并重用,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分工。 于是,舜帝来到文祖庙,与四方诸侯之长商讨国家大事。他广开才路,大开四门,使信息畅通无阻,四方的情况都能及时了解。舜帝还命令十二州的州牧讨论并颂扬帝尧的功德,推行厚德,远离奸佞之人。在这样的治理下,不仅中原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就连周边的蛮夷之族也纷纷归服,天下呈现出一片和谐安定的景象。 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舜帝对四方诸侯之长说:“有谁能够奋发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尧帝的功业,我就让他担任官职,辅助我处理国事呢?”大家都推荐说:“伯禹担任司空之职,能够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尧帝的功业。”舜帝听后表示赞同,并对禹说:“哦,是这样的啊,禹啊,你就负责平定水土,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吧。”禹恭敬地拜谢并接受了任命,但他又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帝则坚持让禹担任此职。 接着,舜帝又分别任命了其他官员。他任命弃为后稷,负责农业,播种各种谷物以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任命契为司徒,负责教化百姓,推行五种伦理道德,强调宽厚待人;任命皋陶为士,负责司法,制定五刑并公正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任命垂为共工,负责水利工程等事务;任命益为虞官,负责山林川泽中的草木鸟兽等资源的管理,益又推荐了朱虎、熊罴作为自己的助手。 此外,舜帝还任命伯夷为秩宗,负责祭祀等礼仪事务,但伯夷又谦让给夔和龙,舜帝便让夔负责音乐教育,教导年轻人正直、温和、宽厚而又不失威严,同时要求音乐能够和谐美妙,不要相互干扰。夔则高兴地表示,他敲击石头都能让百兽起舞。舜帝又任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自己的命令和意见,要求他做到诚实守信。 最后,舜帝告诫这二十二位官员要敬职敬责,相互协作,共同辅佐他治理天下。他规定每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考核,根据政绩进行升降奖惩,使得远近各地的各种事业都得以兴盛发展。同时,舜帝还采取措施分化并打击了北方的三苗部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时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这二十二位官员都各自成就了他们的功绩:皋陶担任大理,这一官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皋陶在尧、舜、禹时期担任的“大理”或“士”、“士师”,是当时的司法长官,负责处理刑狱诉讼等事务。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位法官形象,还因其宽平的刑罚思想和卓越的司法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司法鼻祖”。 他公正无私,使得民众心悦诚服,各得其所;伯夷主管礼仪,他以身作则,使得上下之间都懂得谦让;垂负责百工之事,他管理得当,使得工匠们都能尽心尽力地工作;益则专注于山林川泽的管理,他开辟了新的资源,使得山泽得以更好地利用;弃作为后稷,他精心耕作,使得各种谷物都能按时茂盛生长;契作为司徒,他推行教化,使得百姓之间关系亲和;龙则负责接待宾客,他的热情周到使得远方的客人都愿意前来;十二州的州牧也各司其职,他们执行舜帝的政令,使得九州之内无人敢违抗。 在这众多功绩之中,禹的功劳最为显赫。他披荆斩棘,开山通河,疏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个大泽,挖通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的疆界。在他的努力下,各地都按照各自的职责前来进贡,没有丝毫的延误或不适宜之处。舜帝的统治范围因此达到了方圆五千里之广,甚至远及那些荒远之地。 在南方,他安抚了交阯和北发等部落;在西方,他征服了西戎、析枝、渠廋、氐、羌等民族;在北方,他镇抚了山戎、发、息慎等部落;在东方,他则与长、鸟夷等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四海之内,无论是哪个角落,都感戴帝舜的功绩和恩德。 当时,禹为了庆祝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以及自己治理水患等重大功绩的完成,他创作了《九招》这一乐舞。同时,他还召集了各地的奇异物品来展示,以彰显国家的富强与多元。在这样喜庆与祥和的氛围中,连凤凰这样的神鸟都飞来盘旋,为这一盛世增添了吉祥与美好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天下人对于明德(即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的崇尚,都是从虞帝(即舜帝)开始的。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舜在二十岁时就因孝顺而闻名遐迩,到了三十岁被尧帝选拔为接班人,五十岁时开始代理天子的政务,五十八岁时尧帝去世,而舜在六十一岁时正式接替尧帝,登上了帝位。他在帝位上执政了三十九年,期间南巡至苍梧之地时去世,遗体被安葬在江南的九疑山,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零陵。 在舜帝登上帝位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即使是前往朝见自己的父亲瞽叟时,也依然高举着天子的旗帜,但举止却极为恭敬谨慎,完全像是一个尽孝的儿子。他还将自己的弟弟象封为诸侯,以表彰他的功绩。然而,舜的儿子商均却并未能继承父亲的贤德,因此舜在生前就预先向天举荐了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舜帝去世后的十七年,禹也接替了舜帝的位置。 禹在继位后,同样遵循了舜帝的遗志,先为舜帝守丧三年。丧期结束后,禹也像舜当年对待尧帝的儿子丹朱那样,谦让地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但是,和当年诸侯归心于舜一样,诸侯们还是一致推举禹为天子。于是,禹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天子之位。 值得一提的是,尧帝的儿子丹朱和舜帝的儿子商均,虽然都没有继承帝位,但他们都得到了封地,用以供奉祖先的祭祀。他们穿着自己的服饰,享受着与天子相近的礼乐待遇。然而,当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拜见天子时,天子并不把他们当作臣子来对待,而是以示不敢独断专行,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从黄帝到舜、禹,他们虽然都拥有相同的姓氏,但却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国号,以此来彰显他们各自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功绩。黄帝的国号为有熊,表明他如同熊一般勇猛有力,领导人民开拓疆土;帝颛顼的国号为高阳,象征着他如太阳般高悬天际,普照万物,引领人民走向光明;帝喾的国号为高辛,则可能寓意着他勤劳智慧,如同辛勤耕耘的农民,为人民创造幸福;帝尧的国号为陶唐,或许是因为他注重陶冶人心,以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而帝舜的国号为有虞,则可能意味着他如同虞舜一样,具有深厚的孝道和仁爱之心。 至于帝禹,他建立了夏朝,成为了夏后氏的首领,因此他的别称为夏后,而他的姓氏则是姒。同样地,契作为商朝的始祖,他的姓氏是子;而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他的姓氏则是姬。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弃是周族的始祖,被尊为农耕之神。他教导人们种植农作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后稷。周朝建立后,追尊弃为始祖,并以其姓氏“姬”作为周朝的国姓。所以,当我们说“弃为周,姓姬氏”时,就是在描述弃作为周朝始祖的身份以及他所属的姓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们常常称赞五帝,认为他们的时代非常久远而崇高。然而,《尚书》这部典籍中,仅仅记载了从尧帝开始的历史;而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但这些记载的文字并不典雅规范,因此,那些有身份的士人往往难以启齿去详细谈论。孔子传授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两篇文章,有些儒者并未传承下来。 我曾经向西到达过空桐(今甘肃平凉市一带),向北经过涿鹿(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地),向东则几乎走到了海边,向南则渡过了长江、淮河,每到一处,我都发现当地的长者都常常谈论起黄帝、尧帝、舜帝的事迹,虽然各地的风俗教化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那些与古文记载相近的传说更为可信。 我观察《春秋》和《国语》这两部史书,它们对《五帝德》和《帝系姓》的内容有所阐发和印证,只是没有深入考察罢了。它们所表述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自《尚书》以来,历史记载虽有缺漏,但关于五帝的逸闻轶事却常常在其他典籍中得以保存。如果不是好学深思之人,能够深入理解并领悟其中的意义,那么这些对于浅见寡闻的人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我将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编排,并选择了其中文字较为典雅的部分,作为本纪的首篇来撰写,即《五帝本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让后世之人能够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