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画枇杷很是泼墨大写意手法,笔墨浑厚,笔法苍劲。毛笔蘸浓墨,两笔画出枇杷之形体,枇杷调色用中黄加淡墨,时而加一点赭石。画一串枇杷时,先用重色画前面的一颗,依次减淡墨色画出后面的果子。 吴昌硕受过西画的影响,懂得利用明暗来表现体积,所以左右两笔画果身时,中间适当的位置留一点白,形成高光,而在另一边加点淡墨画成暗面,枇杷即显得圆润有立体感。 画枇杷蒂时,考虑在墨色半干时用浓墨点,太干则不好衔接。枇杷作品中,主次分明,主体部分,色泽浓艳,依次下来越淡、越灰、越暗。 吴昌硕在画扇面枇杷图时,叶子是用没骨技法画的,落笔要快,慢则墨色易糊;枝干用枯笔勾勒,纵横交错,安排疏密有序,再点苔处理节奏。背景石需用大笔挥洒,饱蘸水墨,一气阿成。吴昌硕以草书入画,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如老藤攀墙,书画相得益彰,意境已成。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孝丰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喜欢记得点在看、点赞、转发三连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