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文献来源:赵京生.“经隧”概念术语研究[C]//安徽中医学院,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10:3. 全文3780字,阅读12分钟 ![]() 经隧,出《内经》,有多篇论及而以《灵枢》为主。专论营气在经脉内循环的《灵枢·营气》说: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上述内容,从功能的角度被概括为“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水》)。篇中营气行经之脉,名称、数目及顺序都同于记载十二经脉内容的专篇《灵枢·经脉》,明白地说明经这里的“经隧”义同经脉。只不过这两篇的论述角度,一在经脉之体,一在经脉之用而已。 按照《灵枢·脉度》所计脉的长度,经隧所指不仅是十二经脉和督脉,还有任脉及蹻脉。原文如下: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三丈。手之六阴……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四丈八尺。足之六阴……合三丈九尺。蹻脉……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从末句特别区分经脉与络脉来看,经隧当包括经脉和络脉(即经络),一十六丈二尺的总长度仅指经脉,诚如张志聪所说“只以经脉为数”,所以谓之“大经隧”。 那么,将经脉称作经隧,是否还有特别的含义呢? 《内经》中言及经隧时,往往与血相关。认为化生于水谷精微的血“独得行于经隧”,这种运行状态的血称为“营气”,在与血或脉并见的语境中常略作“气”,如《灵枢·脉度》称“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营卫生会》解释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因此,经隧是相应于血气运行的概念,用以形象表达流通血(气)的结构,具体说明经络与血(气)的关系。“隧”字在此形容行血的通道,布于体内犹如隧道。 血(气)的产生关系脏腑,所以,言及经隧的另一个角度是脏腑,如“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灵枢·玉版》),“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这与《灵枢·经别》对经脉作用的表达是一致的:“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所谓“守经隧”,就是从经脉调治,具体调治方法在篇中有许多论述,如“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补泻于经隧,即补泻于经脉。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涉及经隧和血、凝涩、痹、经络等概念的论述,可助理解: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 总体来说,在《内经》中,经隧所指即经络,多指经脉,后者有时以大经隧表示;较之经络、经脉等术语,经隧出现的不多,集中于《灵枢》,说明该术语的使用及影响还是有限的。 《难经》将经隧作经脉理解,第二十三难解释《灵枢·脉度》经文作“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内》《难》之后,现存最早对经隧概念做出解释并有重大影响的是唐代杨上善和王冰两位注家,都明确指出经隧同于经络。 杨氏说:“……身之所贵,莫先于血,故得行于十二经络之道,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隧,道也”(《太素·营卫气别》卷十二)。又说:“人之血脉,上下纵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纬。□□足左右各有十二,合二十四脉、阴乔、阳乔、任脉、□□□二十八脉,在肤肉之里,皆上下行,名曰经脉。十五络脉及□络见于皮表,横络如纬,名曰络脉。皆是血气所□□□称为隧也。”(卷十三《身度·脉度》)(所缺之字,萧延平按:“'所’下原缺三字,拟作'贯注故’三字。”可参。)都表明了这一点。 杨氏以络脉(别络)解释《灵枢·官能》《素问·调经论》中的经隧,并不合于经文原义,但突出反映杨氏从行血角度的理解,注云:“经,正经、奇经也。隧,诸络也。故曰泻其经隧,无伤其经,即其信也”(《太素》卷十九《知官能》);“经隧者,手太阴之别,从手太阴走手阳明,乃是手太阴向手阳明之道,故曰经隧。隧,道也。欲通藏腑阴阳,故补泻之,皆取其正经别走之络也”(卷二十四《虚实补泻》)。 王冰虽然只通注《素问》,而经隧多出现在《灵枢》,但他对经隧含义的理解是准确的,“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流之道,大经隧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从其注文引用的文献可知,他不但参考《灵枢》,还包括其他文献,如:“《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又《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此故水谷精气,合荣气运行,而入于脉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其后的理解,大抵如此。阎明广的《子午流注针经》还绘有“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十二经脉环形排列,以示经脉气血流注。该图被《普济方》编入针灸门的经络总论中(见卷四百十二)。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自序》中说:“上古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其有疾,率取夫空穴经隧之所统系,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而灸刺之,以驱去其所苦”,滑氏还创出一个新术语“隧穴”。 偏于从脉之主干即经脉解释者,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卷一:“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若经隧支络懵然不分,按寸握尺,妄意疾证……”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经脉》:“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素问注证发微·调经论》:“盖十二经中皆有经隧”。 偏于从行血之脉角度运用、解释“经隧”者,李东垣《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卷上:“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伤寒门(上)·病机》卷十三:“人之充满一身,无非血气,亦有十二经脉、大小络脉、经络血海以为行血停血之隧道。”李时珍《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马莳亦如此,《灵枢注证发微·玉版》:“……血气行于十二经之隧也”。尤其喻昌《医门法律·一明胸中大气之法》卷一所说:“讵知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气,而非空洞无着之比矣。”明确反映了这种理解落实于有形结构。 较为特别的是张志聪,将经隧释作经脉中具有功能区别的一个系统,“转输血气之经脉,即脏腑之经隧也”(《灵枢集注·百病始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腑所出之气血,充于皮肤分肉之间者,从脏腑之大经而外出于皮肤”(《灵枢集注·刺节正邪》);“盖十二经隧之络脉孙络,与十二脏之经脉络脉,并行于形身之上下”(《灵枢集注·阴阳二十五人》),认为经隧是气血从脏腑达至肌肤的直接通路,经脉为气血循环的通路。这种解释也影响了一部分人。 此外,一些医家对经隧的认识还涉及宗气,以马莳为代表,认为宗气与营气同行于经隧中,“……然营气阴性精专,随宗气以运行于经隧之中,故谓之营行脉中者是也”(《灵枢注证发微·经脉》)。“此言营气之运行,一如宗气之所行也。(宗气所行之次,尽见于《经脉》篇。此篇论营气所行,与宗气无异,辞虽不同,而其次同也。)宗气者,大气也。大气积于胸中,出喉咙,司呼吸,以行经隧。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肝经”(《灵枢注证发微·营气》)。这是对《灵枢·邪客》所论“三隧”的误解,经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此处“三隧”是三条路径之谓,即杨上善所释:“宗,总也。隧,道也。糟粕、津液、总气,分为三隧”(《太素·营卫气行》卷十二),“食入胃已,其气分为三道,有气上行经隧,聚于胸中,名曰气海,为肺所主”(见《太素·四海合》卷五)。 张介宾说得最为明白:“宗气,大气也,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喉咙为肺之系而下贯于心,故通宗气而行呼吸”(《类经·疾病类·八十三》卷十八)。马氏误以为皆指“经隧”。 注家之外,经隧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中医各科医著乃至本草书中均有出现,用以说明医理和药物作用机理。使用这个术语较多的医书,要数《临证指南医案》《类证治裁》等,外科医籍中出现的也较多(与多用刺血法有关)。对这一概念表述清楚的要数明代医家王纶,他说:“大经小络贯串一身谓之脉。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无停”(《明医杂著·风症》卷四)。 综上,“经隧”所指,笼统来讲即经络,也用于专指经脉。后人从字义推敲,多释为行血的脉道。在理解和使用上,是基于血(气)之运行认识的一个概念。 针灸师:李宝金 特别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