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坝张良庙紫柏山小记

 穆小 2024-09-04

中秋过后,自驾去汉中市留坝县,去时走川陕公路经凤县至留坝,拜谒张良庙,游历紫柏山风景区。沿着抗战时期西安临时大学从西安南迁汉中的路线,体会当年师生的艰辛。从太白县、陈仓返回,途中先后四次翻越高山、穿越云雾,山间无数盘旋的弯曲,感受前所未有的惊险与心跳。穿行秦岭深山中县乡道路,尽情饱尝秋天山水云雾美景,体味非同一般的清新与宁静!






一、川陕公路——云雾美景

早上7点半出发,走西宝高速2小时到达宝鸡姜城。然后走川陕公路,进入秦岭大山,林木葱郁,山间云雾缭绕。过益门镇、杨家湾、二里关、观音山等,路旁农家小舍零星分布,“白云深处有人家”。当年,安史之乱祸起,唐军沿着此路护送皇帝南逃四川,车辚辚,马啸啸,阴雨连绵,刚刚在马嵬驿失去爱妃的唐玄宗多么孤寂忧郁悲伤,前路茫茫,国家动荡,不知何时平复叛乱?何日得以还都?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缓缓上行,山势逐渐陡峭,道路愈发崎岖。途过“川陕咽喉”大散关,想起南宋诗人陆游《书愤》其一中的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眼前依稀出现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南宋军队在此与金兵进行一场艰难的遭遇战,战旗猎猎,战马嘶鸣,喊杀阵阵……多年后,诗人年过花甲回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颇感抑郁悲愤。

山间坡陡弯急,车行缓慢。随着海拔升高,山中浓雾越发弥漫,凝结成雨滴,光线愈发昏暗,车灯闪烁。进山大约一小时,经过嘉陵江源头,突然柳暗花明,蓝天白云,令人豁然开朗,进入另外一翻新天地。许多自驾车辆停下来,观赏高山云雾美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令人痴醉!回望去云雾飘浮,山路隐隐,如在天界。原来车子已经穿过山顶云雾层,爬升到秦岭南北分水岭处,这里也是秦岭最高的地方。



随后,沿山路一路南下,途经凤县境内岭南公园、红花铺、黄牛铺、通天河风景区、凤州镇、消灾寺景区、双石铺、凤县、酒奠沟、留凤关、南星、柴关岭等地。沿途青山绿水掩映下的村庄房舍整齐排列,白墙青瓦,干净整洁。道旁柿红如灯高悬绿树,白杨挺立叶片泛黄稀疏,翠竹修长茂密,河道边一片金黄色的大豆很养眼诱人,空气湿润,清新爽目,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尽情享受仲秋之后山林美景,令人神清气爽、劳顿全无。

过柴关岭城门,稍停。这里是凤县和留坝县的分界处,两山之间修了一座高大古朴的城楼。留坝一侧有一碑亭,亭子为六角形,精致典雅,碑石高约三米,'柴关岭'三字为民国二十五年赵祖康题,旁边有一通一九九六年所立的柴关岭石碑。碑文简要记录了316国道修建的过程以及赵祖康先生的简历。登上关城,极目远眺,群山叠嶂,巍峨秀丽,云遮雾断,山头隐没,林木茂盛,满目苍翠,绿水青山,美景无限!









过了柴关岭,很快就到了留坝县庙台子村。国道从村子穿过,张良庙紧挨着国道。1997年春天参加培训班曾来张良庙参观游览,至今印象深刻。到达庙台子时已经是下午2点半了,从宝鸡开车过来用时5个小时。这一段路,80年前的1938年3月,来自平津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师生1500多人,徒步用了8天时间。之后,再行走4天抵达汉中,开启为期八年的抗战烽火教学生活,为西北教育播撒了宝贵的种子。




二、张良庙——洞天福地

当年西安临时大学师生们沿川陕公路师生们一路上翻山越岭,艰苦跋涉,晓行夜宿,饥餐渴饮,经受了艰苦的考验。到张良庙后,在祠庙内借宿休整。虽已筋疲力尽,许多同学仍饶有兴趣地参观张良庙,饱览紫柏山秀丽风景,瞻仰万世谋圣张良的塑像,追忆他的传奇经历和高深智慧。张在军在《西北联大》中写道:地处留坝县的庙台子镇街上有留侯祠(俗称张良庙),“门首有额,大书'汉张留侯祠’五字,崇阁杰楼,白石如玉,四周题碑如林,翠簧曲阶,极铙风趣。楼下正殿塑有张良像,技术颇佳,颇称一代名臣之风度,出回廊,转曲阶,登危楼,高据山上者又有授书楼,塑有黄石老人像儒雅古奇亦到好处。”“所谓授书楼在焉,登楼远望,四面山水风景尽在目中,旧有小西湖之称,经过者多流连不忍去”,这里可算是行军途中所见风景最佳之地。庙宇整洁森严,本不收女客,自西安临大行军女生进驻才开先例。

相传汉高祖刘邦开国谋臣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隐居紫柏山中,最终辟谷成仙。东汉末年,其后裔汉中王张鲁修祠庙以祭祀。经历代修缮,遂成为中国道教第三洞天,因张良被封为留侯,故又称为汉张留侯祠。

公路旁边有一座牌楼,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五重垛拱,简瓦裹脊,劵门有由清代蔡文瑾所写着的“汉张留侯祠”,两侧有精致的砖雕门框,远看好像关着的两扇大门,刻着一幅对联“圯桥三进升云霞,博浪一声震天地”,牌楼高大典雅,古朴庄重。门口有清道光年间程恩泽所题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的石碑。.







进入牌楼,过进履桥木廊道,进入第一道大门,回看背面门楣两副匾额分别写有“离德昭光”、“法戒精严”,一副楹联为“善运筹英雄本色,知进退圣贤气质”,是对张良一生的概括和评价。道观院落较为宽敞开阔,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汉代两层八重飞檐高翘的灵官殿,供奉着王灵官和赵灵官。左侧为东华殿,内为张良生平展厅。灵官殿对面为主建筑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个道教至高神。






灵官殿右侧为张良大殿,有三进院落,第二道大门座西向东,门口有一对狮子石雕,与孩童戏玩,极为可爱,表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门楣上挂有“帝王之师”的额匾,门联为“知足知机黄石素书酬大志,克谦克让赤松仙踪仰高风。”殿内清代牌匾及碑石较多,第二座殿上书“功成身退”,米芾所书“第一山”碑,书法飘逸。1915年陆军少将旅长冯玉祥过张良庙时题写长联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意境深远。于右任草书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最为珍贵。第三座建筑即为大殿,悬挂光绪九年贺培芬所书“高尚绝伦”匾额,有两幅长联。











沿右侧偏门进入碑廊,碑廊有十几通碑“古今一人”“智深勇沈”等,是后人对张良最高的评价。花园中有几棵树龄260年的紫柏松,形态弯曲,木色发红,据说不是材质低劣,当地人多弃之不用,因得以长存。花园内大丽花、一品红盛开,红色鲜艳惹眼,环境优雅。再向前行来到拜石亭,亭前竖立“英雄神仙”石碑,为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所书,游人争相在石碑前照相留念。拾阶而上,来到廻云亭,取张良功成后隐居紫柏山,云回雾荡,心与天游之意,为公元1845年道光年间所修,为歇山式八角亭,全部用汉白玉石材所建。沿继续上山,来到一座圆顶草庐,对联为“天下人间敬张良,地上万竹跪子房”。山上的竹子因敬拜张良而生长弯曲,故名拐拐竹。缓慢上行,沿途路旁边有众多摩崖石刻:“飞翠”“功成不居”“英雄神仙”“英雄蝉蜕”“知止”“淡泊明志”等,书法遒劲,气势雄浑,盛赞张良的功德。
















入山门,汉白玉石台阶陡峭,上行来到授书楼。此楼建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取自黄石公授书之典故,两层阁楼,重檐八角飞翘,巍然挺拔,凌空欲飞,尽显神仙福地之妙。楼内墙面有黄石公向张良授《太公兵法》的彩绘图。凭栏远眺,四周山势重峦,林木青黄欲凋,一条小河蜿蜒而下,景色迷人。








下山右行来到竹园,观看拐拐竹和石牛,传说老子坐骑青牛驮经书至紫柏山,忽遇疾风,经书散落成竹,青牛便化作石牛在此守护。竹林茂密,青翠挺拔,这里的竹子大多在一米左右处有明显弯曲,然后直上生长,故名拐拐竹,此竹仅在张良庙可见,目前原因仍不明确,很是神奇。出竹园,来到五云楼,许多名人雅士曾在此停留。楼前院中有一水池,池水清澈,过石拱桥来到辟谷亭,张良在此辟谷成仙。水池旁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娑罗树,七片树叶,五月开花,九月落果,相传是张良手植树。










最后,出张良大殿来到道观区的东华楼,参观张良事迹展厅。张良,?—186年,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人(河南禹州)。本姓姬,祖父及父亲为韩国相,曾侍奉韩国五代君王。张良以其出色的智慧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史记高祖本纪》中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也被称为“汉廷第一名臣”“秦世无双国士”“古今一人”,后人对他评价极高。他的主要经历有椎秦报韩、圯上授书、巧遇沛公、智取咸阳、谏主安民、鸿门救主、火烧栈道、谏联三雄、借箸安刘、计扶彭韩、劝都关中,辞汉万户、谏封雍齿、举荐四皓、紫柏归踪等,大多数耳熟能详,张良知足知止、功成不居,其非凡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得到后世历代百姓的称赞和崇敬。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信奉兵法和黄老之术,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主要是求一个无为而有为,因此他在汉初建国后,得以自保而善终。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令人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三、留坝县城——山水之城

晚上,住宿于县城老街上的留坝宾馆。老街明清以前商贾云集,车马喧嚣,是褒斜古道上第一重镇。前几年县上重修投资重建老街,修旧如旧,饮食住宿便利,店铺鳞次栉比,夜晚红灯高悬,环境优美,清新宁静,让人感受到了山城小镇的清新宁静。街道中段有一家万邦书店,书籍种类繁多,后院住宿的楼梯和过道均设有书架,让人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随时可以享受阅读的喜悦和收获,让游客在小城老街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道,山水与文化相映衬,使山城城更具文化品位。清晨,漫步小城老街,仿古建筑整齐排列,街头雕塑栩栩如生,颇具山城秦风蜀韵特点,空气清新,干净整治,远处山上云雾缭绕,河边水流潺潺,广场上有健身的居民,滨河路上有叫卖各种新鲜蔬果的农民,清晨山城格外清秀、魅力无限。
















四、紫柏山——人间仙境

紫柏山景区从张良庙旁边进入山中30多公里。文献记载主要有,《陇蜀余闻》:紫柏山在柴关岭南,相传留侯辟谷于此,下有留侯祠。《通志》:一名紫柏坂。有洞,在山巅,石壁峻险,人不可到。《周地图记》云:其山两头高,状如龙形。一名龙如山,山多紫柏。《方舆胜览》:山中有七十洞,仙人多隐于此。

第二天早上,驱车1个半小时,走了40多公里山间小路,翻越了光华山,来到了留坝县紫柏山宽沟服务区。天空阴沉,远处山顶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游人不多,山区气温较低,让人似乎感到秋末冬初的清冷。进入景区,走了大约500米的森林浴场大路,尽情呼吸富含负离子的空气,令人舒爽轻松。乘索道缆车18分钟可上到海拔2200米的紫柏山上。山高沟深,林木高密,湿润泛黄,一幅秋天胜景图。游人稀少,无需排队,更不拥挤,感觉很清爽宁静。沿着木栈道上行,山间雾气腾腾,冷风嗖嗖,不能看见草甸山丘以及天坑奇观。徒步1个多小时,登上了2410米的银顶,建有一座5米高的人造铁架亭子。山上风大,雾气在亭子上已经凝结成雨滴。上山时雾雨将头发打湿,感觉特别清冷,于是穿上冲锋衣,将头部包裹得严严实实,手脸感觉很冻。山顶冷风呼啸,雾气快速飘移,沾满水珠的山茱萸在风中摇曳,一丛挂满小白果的无名树在高寒的环境中顽强的挺立,生命的顽强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白雾茫茫,高处不胜寒。在山上稍作停留,即行下撤。途中遇到背木板的山民,他们栈道用的木板,每条长2米宽20公分左右。据介绍,从索道处背到山顶,每条7元,每次背7条,能挣到49元。每天能背4-5次,收入大约200元。我们上山未带多少东西都气喘吁吁,他们如此负重,拄着一根木拐,步履缓慢,很费力,很辛苦。山民的辛勤劳动,换来景区的条件改善,目前景区 正在维修,创建国家5A景区。

山顶浓雾弥漫,未见紫柏山的真容。从山下远望山顶白云笼罩,空气清新,河水淙淙,感觉如入仙境,真不愧为洞天福地、道教名山!







小别都市的喧嚣和浮躁,走进秦岭深处,赏青山绿水,看云卷云舒,采山水自然精华,学鉴古代圣贤处世智慧,让内心空静放松,仔细思考人生真谛,理性选择人生方向,以恬淡平静的心态,自信豪迈走向人生美好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