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最后的里程碑

 新用户23188689 2024-09-11 发布于山西

              走进《元曲》中的散曲

中国古诗词,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慰人找回曾经的初心;它们,历尽滚滚红尘,静静地远古而来,自带清香、醇润与芬芳,似乎,可以涤荡这人间所有尘埃;似乎,可以滤尽这世间所有纷扰。

而元曲(散曲)重重地給中国古诗词的美轮美奂的画面,添上了最后一抹艳丽色彩。

元曲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支鲜艳的花朵,它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分散曲和杂剧两类。散曲是一种由诗词变化发展来的新诗体,分为北曲和南曲。

杂剧是一种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综合性艺术。在元代短短的几十年间,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品,涌现出不少伟大的作家。在这些作家中,最著名的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四大家(主要是指杂剧大家)。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虽是元代文学主体,但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在当时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公认的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也是以杂剧为主。所以散曲犹如大河旁的一条清澈隽逸的小溪,和蓬勃生机的大河一起奔流向前!元杂剧当时演出的盛况我们无法身临其境,那就穿越时空走进元曲中的瑰宝--散曲吧。

散曲和宋词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体裁,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押韵方式:曲的用韵比词要更密,几乎每一句都押韵,也就是逐字押韵;而词一般是隔句或者隔两句再进行押韵。

二 衬字运用:曲可以在本调之外另添衬字,既保持曲调原有的腔格,又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更加自由地表达作品内容。

三 语言风格:宋词是一种高大上的文学体裁,注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强调抒发内心世界,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地细腻地表达情感;而元曲则属于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通常配以音乐演唱,因此在音乐和歌词的结合上有独特的韵律感。

              甲辰.仲春于青岛琴园


关汉卿,金末元初杂剧作家,号已斋,汉族人,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有关他的史料比较的零散,在元代后期,根据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他应该是一个医生,其他同时代的史料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的一生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有《窦娥冤》,散曲至今在的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间墙头马上》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枢密院判。不过幼年的他却遇到战乱,所以他在惊恐惶惑度过,他虽喜好山水,但看到残酷的现实之后,充满了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所以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马致远,汉族人,他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因为写了一首《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晚年之后,归隐山林,过起了田园生活。


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

郑光祖,字德辉,他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因为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官场上的人也很瞧不起他。但是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他凭借着高超的文学素养,让他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一生共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唐诗、宋词、元曲为中华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三者各有特色!唐诗格律严谨,意境高远。宋词笔调灵活,善于抒情。

而元曲则最为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写照。以下10首元曲,颇负盛名,吾侪共赏之。

01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02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同样写秋,同样是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03

《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

04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此曲采用作者惯用的重词叠字手法,善用数词人曲,如“一声”、“一点”、“三更”、“十”、“二”等,给人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之感。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对,贴切自然。

05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潮起伏。秦宫汉阙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公元1329年,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亲睹民间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他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曲中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民间疾苦,及对历史的思索。

06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语言较浅近朴实。

07

《天净沙·即事》

元代: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天净沙·即事》系叠字小曲,28字全都用叠字,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写出久别重逢后喜悦的心情,也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

08

《山坡羊·道情》

元代: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

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

陋巷箪瓢亦乐哉。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此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不管谁人成败,谁兴帝业,我绝不依附,永葆自由之身。

09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代: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10

《蟾宫曲·怀古》

元代:查德卿

从来谁是英雄?

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