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一本名著,说实话,写这本书的读后感,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打开电脑,连怎么敲下第一个字都犯难。不过好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多得很,要是实在没灵感,先看看别人怎么写的也是个办法。 "金字塔原理"这个概念,最初是来自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提出这个方法的是芭芭拉·明托,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明托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还是麦肯锡公司里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她加入麦肯锡后,因为写作和表达能力出色,公司就让她去帮助那些不太会表达自己观点的同事,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她就慢慢总结出了"金字塔原理"这套方法。在芭芭拉·明托之前,还真没有人提出过一套清晰的方法,教我们怎么逻辑清晰地表达、思考和解决问题。直到明托,金字塔原理才被总结出来。 这本书的评价好得不得了,很多人都说,只要好好研究这本书,写作能力、结构化思考能力都能提高,表达也能更有重点,甚至还能帮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管理者。 但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这本书空洞无物。他们说所谓的"金字塔原理",其实半分钟就能讲清楚:任何事都能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可以由3到7个论据支撑。每个论据本身也可以成为论点,同样可以被3到7个论据支撑,这样一层层下来,形状就像金字塔。他们说"金字塔原理"不过是我们中学语文课上学的议论文三要素的简化版。有人觉得作者为了讲清楚这么简单的事,写了一本29万字的书,实在不值得推荐。这种看法也不少。 那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会这么两极分化呢?是有人在过度神化这本书,还是这本书真的很有价值,只是很多人没读懂呢?其实,不管是批评还是夸赞,都源于金字塔原理的一个特点,就是这套方法非常简单、清晰。后面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虽然不至于像批评的人说的,半分钟就能讲明白,但10分钟左右,足以让你完全掌握金字塔原理了。 虽然有人觉得,这么简单的理论,好像没必要大书特书。但恰恰是金字塔原理的简洁明了,让它有了两个特别大的优势。 首先,金字塔原理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比如说,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表达,不管你是想在1分钟之内快速讲清楚一件事,还是需要用1个小时的演讲来深入讨论一个问题,金字塔原理都能帮你组织思路。再比如,工作中接手一个项目,要完成它通常得经过三个步骤:自己先想明白,然后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最后说服别人来协助你。这三个步骤,金字塔原理都能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做事更快、更有条理。 其次,因为金字塔原理简单清晰,它还能衍生出许多其他方法。老实说,《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已经出版四十多年了,里面一些方法用现在的眼光看,可能确实有点落伍。但后来很多人,基于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找到了更多更新、更好用的方法。甚至有人惊讶地发现,自己以为独创的方法,其实和金字塔原理的理念不谋而合。 金字塔原理就像一个操作系统,虽然自带的软件有的不太好用,但你可以在系统上安装更多、更好用的软件,甚至还能根据这个原理,开发出自己的软件。而且这个系统不仅限于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都能安装,让你用一套系统就能处理各种大小任务。即使遇到从没处理过的任务,至少你还有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法。扩展性强、适用性广,这就是金字塔原理最大的优点。
我们先来看,到底什么是金字塔原理,之前咱们说过,有人觉得“金字塔原理”不就是咱们中学语文课上学的议论文三要素的简化版嘛,就是中心论点下面找3到7个论据,论据下面再找3到7个分论点。 但其实啊,这只是金字塔原理的表面现象。那金字塔原理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种系统化管理信息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说过一句特别到位的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因为它揭示了写作的底层逻辑,也指出了写作技术含量最高的地方:怎么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想法整理好,变成一条连贯的文字线,这是写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而且,这不光是写作的过程,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我们的思考方式,通常也得经过这三个阶段:网状、树状、线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其实是停留在网状阶段。就是脑子里有很多相关信息,它们似乎都和某个主题有关,但这些信息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而我们对外表达或行动时,往往需要遵循线性逻辑。 比如说,我现在跟你聊这本书,得先讲哪部分,再讲哪部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都得提前计划好。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也一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像程序员编程一样,得有一个详细的步骤指南,才能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也是线性的。 所以,很多时候,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读懂了,没问题。但一到实践,就懵了。让你给别人讲讲这本书,讲不出来。让你按照这本书去行动,也做不到。因为网状思维和线性思维不匹配,中间还缺了关键一步:让网状的思维变得有逻辑、有组织。 就像我们看悬疑剧,侦探手里有很多线索,都和案件有关,但这些线索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他还没弄清楚。他会做一面线索墙,各种照片、剪报、笔记都贴上去,然后在线索之间连线,找出逻辑,确定下一步怎么行动。这才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价值,所有这些技巧,就是找到一套系统的方法,构建一个层级清晰、逻辑严密的树状思维。这一步做好了,从思考到表达,从思考到行动,这条路才算彻底打通。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最重要的意义:构建我们的思维中台,系统管理信息,打通思考、表达、行动的各个环节。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把金字塔原理用到实际中去。先说说怎么用金字塔原理来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自己就是嘴笨,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其实,大多数人说不清楚,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想明白。要是思路清晰了,表达和行动自然也就顺了。 书里有个例子,你同事想改个会议时间,原定明天周三,现在要改。他给你打电话,说:“营销的老刘明天有事儿,研发的小王明天11点前不行,产品的小马得从上海赶回来,大会议室明天也订满了,只有小会议室,可能坐不下……周四上午11点行吗?” 你看,刚才我那么一长串话,你可能就听见了“周四上午11点有个会”,其他信息都忽略了。现在咱们换个说法,同事这么说:“咱们原定明天的会议,改到周四上午11点怎么样?因为老刘明天有事儿,小马在上海,小王周四更合适,而且周四大会议室也空着,可以请部门同事都来。所以,改到周四上午11点,行吗?”这次你听,是不是清楚多了?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你能直接听到结论。就像刚才的例子,你最先听到的是“会议改到周四上午11点,行吗?”一下就抓住了重点。在组织信息的时候,作者特别强调“结论先行”。 但注意,不是随便总结几个问题、几个原因就算是结论了,结论得是个明确清晰的观点。比如咱们开会或写文章,经常看见“我们公司现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或者“项目成功有三个原因”。作者说,如果你把这当作论点,说明你还没想清楚,因为从你这两三个问题、原因里,我们得不到任何具体信息。 书里给咱们提了个建议,说咱们得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如果你要分析员工管理上的问题,你可以直接说:“公司在员工责任和激励制度上不匹配,这导致员工绩效不高。”这样的观点就很有料,你一说出来,别人立马就知道你的意思。 但要是你的想法没组织好,想做到结论先行就挺难的。那怎么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想法、碎片化的信息整理起来呢?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没那么复杂,组织信息的逻辑无非就四种: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或者是逻辑演绎的顺序。掌握了这四种逻辑顺序,你就能搞定大多数信息的整理了。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这些一听就明白,那逻辑演绎顺序是啥呢?就是我们说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比如,大前提是所有人都需要呼吸,小前提是我是人,那结论就是我需要呼吸。 如果你有一个观点,就可以在这四种顺序里挑一个,把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整理出来,然后概括出主题思想。这样,这些信息就不再是一盘散沙了,而是变成了有明确结论、有清晰结构的完整表达。 不过,到这步还没结束,表达之前还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检查。书里给咱们列了个检查的标准,就是得符合“MECE法则”,意思是一个论点下面的论据得是相互独立,但又全面覆盖的。简单来说,MECE原则就是“不重不漏”这四个字。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要表达小王工作能力很强,这是你的论点。你给出了三个论据:第一,领导交代的任务他总能按时完成;第二,他和同事关系都很好;第三,他从不拖延工作交接。 这三个点可能是按重要性排的。但是用MECE法则一检查,问题就来了。首先,它们不是互不重叠的,比如按时完成任务和不拖延交接,这俩有点重复。其次,这三点也没全面覆盖一个工作能力强的职场人的所有要求。 所以啊,咱们在组织思路的时候,不仅要逻辑清晰,还得用MECE法则再过一遍,确保信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来,我给你总结一下,要把一堆零散的想法和碎片化信息整理成逻辑清晰的完整信息,你可以分成四步走。第一步,先归类,把相关的想法归到一起;第二步,横向梳理,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或者逻辑演绎顺序,把信息逻辑理顺。第三步,纵向思考,提炼出主题;最后一步,用MECE法则检验一下,看看各部分是不是独立不重叠,内容上有没有遗漏。要是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那你的思考就差不多完整了。 怎么锻炼这种思考的能力呢?《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头,倒是没给出啥特别好的方法。不过,我倒是在另一本书里找到了个不错的锻炼方法,这本书叫《零秒思考》。巧了,这本《零秒思考》的作者也是麦肯锡出来的。这个方法叫做“A4纸笔记法”。 第二步,在左上角写上笔记的主题,比如说“怎么让自己的思考更有逻辑”; 第三步,得在1分钟内,赶紧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内容。理想状态是写个4到6行,每行20到30个字。 为啥要限制1分钟呢?这是为了让人更集中注意力。要是不限制时间,写笔记的时候就容易走神,或者钻牛角尖,写两行觉得不行就撕了重来。一开始可能觉得有点难,不知道写啥。这个阶段,你就先写够3行就行。尽量每天都写几页A4笔记,写个几十页,慢慢你就找到感觉了。 等你A4笔记法练熟了,就能用它来锻炼逻辑思考能力了。一个主题下,你写了4到6行内容,然后你就得自问,这些内容怎么排逻辑?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还是逻辑演绎的顺序?最后,再用MECE法则检查一下,看看内容是不是不重不漏。 说完思考,我们再来说说怎么用金字塔原理提升表达能力。 在职场上,咱们几乎天天都得表达点啥。口头上的,比如开会、述职、演讲。书面的就更多了,写方案、汇报、申请,哪怕发个邮件,那也是书面表达。 咱们都知道,让别人愿意听你演讲或者读你文章,这可不容易。那表达到底难在哪儿呢?可能你觉得是缺口才,或者文笔不行,但这本书里说,这些其实不是最关键的。想要表达得清楚,最重要的是得减少听者或读者的认知负担。 咱们大脑认知有个特点,就是短期记忆容量特别有限。科学家发现,人一次短期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加减2,也就是说,记性好的能一下子记住9件事,差点的一次最多就5件。不信咱们来试个实验,我这有12个英文字母,我念一遍,你听听看一遍之后能记住多少。 你看,这么一念,就好记多了。这就好比咱们大脑里只有7个抽屉,满了就装不下了。但没谁说每个抽屉只能装一个字母啊,所以咱们可以把字母分分组。这样,只用四个抽屉,就能把这12个字母全装进大脑。这种把复杂信息打包的技巧,就叫“组块化”。 即使你的文章很短,就一页纸,那也得有好几十句话。读者得读每句,理解每句,找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反复思考,这活儿可费脑子了。你越能让人少花时间就明白你的意思,你的表达能力就越强。
那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减少对方的认知负担呢?你需要一个清晰的金字塔结构。我做了个总结,有三个要点: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个原则。咱们对照这张图,说一说这三个要点。
 先来说一个目标,金字塔结构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问题把信息串起来”。比如,咱们看那张图,“表达的逻辑”那部分,从“减少认知负担”到“大脑的认知特点”,这根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为啥表达的逻辑要围绕减少认知负担来展开呢?因为我们大脑的短期记忆就像有7个抽屉,满了就放不下别的了。再从“减少认知负担”到“金字塔结构”,这根线背后也藏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办?”怎么减少认知负担呢?答案就是用金字塔结构来搞定。 这就是金字塔结构的精髓,用问题把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找到对的问题,就找到了对的连接方式,也就理清了逻辑。这就像是找到了一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一个个串起来,这样不仅好看,还不会丢。咱们在表达的时候,如果能用问题来引导,听的人或者读的人就能顺着你的思路,一步步跟着你走,这样交流起来就顺畅多了。 说完了这一个目标,现在再来说说两个构建方向。搭建金字塔结构的时候,你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简单来说,从上往下就是带着问题找答案。先确定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接着你就想,对于这个答案,别人会不会有新的问题呢?如果有,你就继续延伸,这样一层一层地,就能构建出一个金字塔结构。 当然了,你也可以反过来,从下往上构建金字塔,就是先有答案再找问题。很多时候,咱们的想法都是零零散散的,还没法确定那个核心问题,这时候你就先把逻辑放一边,把你所有想表达的点都列出来。然后,再把这些点分类,看看哪些是相关的,它们背后有没有共同的主题。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你就能提炼出那个核心问题。 书里还有个小贴士,建议你优先尝试从上往下的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更快地帮你搭建起结构。从下往上虽然难点,因为要从碎片中找联系,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好处,它能更好地锻炼你的创造性思维。 就像是咱们做菜,从上往下就像是先定了菜单,然后再想需要哪些食材和步骤;从下往上呢,就像是先把冰箱里的食材都拿出来,再想想能做出什么菜来。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选,怎么用。
首先是纵向原则,意思就是你文章里头,上一层的思想得是对下一层思想的总结。就像大树的树干到树枝,树枝再到小枝,得一脉相承。 第二是横向原则,但这个说的是每组思想得是同一类,得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就像把同一颜色的珠子串在一起,不能乱了套。 第三个原则,还是横向的,就是每组里的思想得按逻辑顺序来排列。就像咱们吃饭,总得先喝汤再吃菜,最后上饭,不能乱了顺序。 你要是想写篇文章,或者准备个演讲,就按这三个原则来组织内容。先定个中心思想,然后用问题把信息串起来。好的表达就像放风筝,听众或者读者就是那风筝,你手里攥着线。你不停地放线,让风筝飞得越来越高,但时不时还得拽一下,让风筝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提问题就像是拽线,给出答案就像是放线。你的内容就可以按照这个节奏,提问题、给答案,一直这么推进下去。用问题吊起他们的好奇心,用答案传递你想表达的信息。  咱们现在知道怎么组织一篇文章了,那问题来了,怎么让别人乐意听你讲,或者愿意读你的文章呢?换句话说,怎么让别人对你的议题感兴趣?这就要聊到文章的开头了。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总说作文要“凤头豹尾”,一个吸引人的开头,能让人愿意继续读下去。那怎么写出个好开头呢?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头,给咱们提供了一个超实用的模板,叫SCQA模型。SCQA其实是Background(背景)、Complication(冲突)、Question(问题)和Answer(答案)这四个词的首字母,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说S,也就是背景。在给别人介绍观点或分析问题之前,先介绍背景信息,这样能和你读者或听众之间建立起共识,同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样更容易引出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完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些我都知道,但这又怎样?”或者“为啥要告诉我这些?”这时候,就该引入C,也就是冲突了。就像咱们有个共同的目标,但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背景加冲突,就构建出了一个挑战。 面对挑战,人们通常有四种心理反应。第一种是同理心,就算这困境不是我的,我也能感受到难受;第二种是想摆脱困境的欲望;第三种是想走捷径,目标我想要,但障碍真烦人,能不能快点解决;第四种是好胜心,这虽然是个挑战,但我必须得战胜它。 不管是哪种心理,对方都会开始更关注这个话题,你也就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这时候,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怎么办呢?”你就可以给出SCQA模型的第三个要素,Q,也就是问题,把他们心中的疑问给点出来。然后,你的听众就会自然产生期待,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候,你再给他们答案A。 接下来,你就可以继续用一个问题加一个答案的方式,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再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一种确定感。这样,他们就会跟着你的思路,继续听下去。 说到这儿,你就懂了,如果你想让听众对你的话题感兴趣,不用刻意迎合,讲一个你觉得他们会关心的话题,你需要做的是设置一个挑战。这个SCQA模型,就是利用了大脑对冲突的好奇心,激发我们继续阅读,这和我们愿意听故事,是同一个道理。 说完了SCQA模型的用法,作者还特别给了两个小贴士。首先,模型里的S,也就是背景,这个得特别注意。如果你知道看你文章或者听你汇报的都是哪些人,那引入背景就简单多了。大家都熟悉,共识自然就容易建立。比如你在公司内部写邮件,或者给部门同事做汇报,这时候就轻松。但如果你是在杂志发表文章、出书,或者在公开场合演讲,面对的是一大帮人,那背景的引入就得花点心思。你得确保你介绍的背景信息能和读者搭上桥,得是你们都明白的事。
书里的第二个建议,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SCQA的顺序,这样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想直截了当,一上来就亮出主题,那就先把答案摆出来,再说背景,最后引出冲突;如果你想先吊吊人胃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那你就可以先摆出冲突,再说背景,最后给出答案。 咱们简单总结一下,想把事儿说清楚,就得尽量减少对方的认知负担。你不能给对方一堆零散信息,得是内容完整、层次分明的信息。你可以用金字塔结构来组织内容,注意三个要点: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个原则。如果你想吸引别人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读、愿意听你讲的内容,就可以用SCQA模型,先用背景和冲突搭建一个挑战,然后按问题加答案的方式,让人家愿意关注你讨论的内容。这样一来,你的表达就更有吸引力了。 你可能会想,刚才说的那些方法听着还有点复杂,要是我想从零开始练,有没有更简单的招儿呢?经济学家何帆老师根据金字塔原理,总结出了他的写作方法,叫做“何帆三招”。 第一招: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第二招:每个自然段后面的几句话,得有逻辑上的联系。不管是递进、并列还是对比,总之得有逻辑关系。 第三招:一段落的开头第一句和下一段的开头第一句之间,也得有逻辑上的联系。不管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总之得有逻辑关系。 何帆老师不光总结了这三招,还给了咱们一个重要的经验:对于写作者来说,清晰比生动更关键。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减少读者的认知负担,这才是表达的精髓。如果你想练写作,就从何帆这三招开始吧。 这就像是学功夫,先从扎马步开始,基础打牢了,后面再学什么招式都容易。写作也一样,先把这三招练熟了,清晰表达的基础就有了,再往深了走,你的文章就能写得既明白又深刻。 咱们最后再聊聊,怎么在金字塔原理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肯定知道,“解决问题”可是麦肯锡公司的拿手好戏。咨询行业嘛,就是给其他企业“开药方”的。企业一有问题,就找麦肯锡,他们就像大夫一样,给你来个全面检查,然后告诉你,你们公司现在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啥,建议你接下来该干点啥。但问题来了,咨询公司在接受委托前,可能对你这个市场,对你的经营并不熟。他们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找到问题的根儿,给出解决方案。 通常咨询公司会先收集一大堆资料,公司的、行业的、市场的,越多越好,再把它们汇总起来。结果呢,往往是资料堆成山,细节一大堆,浪费了不少时间。要是截止日期快到了,还没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就只能把这些材料分分类,起个笼统的标题。比如“我们的发现”、“结论和建议”,再堆上一堆数据、图表。看起来挺充实,但对解决问题没啥实质性帮助。 当然,前期的信息收集不是不重要,这是分析的基础。但要是让自己陷在信息碎片堆里,不仅效率低,最后可能连关键问题都找不出来。那怎么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呢?作者提醒咱们,得建立结构化思维,把信息搁进有结构的框架里。 先给你介绍个麦肯锡内部的经典思维模型,“空雨伞”。这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吧?其实就是个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步骤。“空”就是抬头看天,发现今天阴天,这是事实,得先有重点地陈述事实。“雨”就是可能要下雨,这是根据信息做出的推理和判断,也就是预测接下来的变化。“伞”,出门得带伞,这是根据前面的预测,确定接下来的行动。 这么一看,“空雨伞”就是从事实到判断再到行动的过程,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 不过在现实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要复杂得多,《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就对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步骤做了拓展,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得先界定问题。这就像有经验的医生一样,只有找准了病因,才能开对药方。
书里头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和咱们之前聊的SCQA模型是相通的,就是背景、冲突、疑问、答案这四个步骤。不同的背景和冲突,会引出不同的问题。书里总结了一下,其实问题也就那么7大类。我把这七大类问题列了个清单,建议你保存起来。下次你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先对照着看看,你的问题属于这7大类中的哪一类。 这就像是有了一张地图,遇到问题时拿出来看看,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儿,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路径就清晰多了,你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办法。  找到问题之后,咱们该怎么解决呢?作者给咱们支了一招,说咱们得学学科学家们的做法。虽然商业咨询和科学研究看起来是两码事,但其实核心差不多,都是分析现象,找结论,最后拿出行动方案。 科学家们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总结出一套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们的方法更依赖结构化思维。你想啊,研究企业,你可以收集公司和行业的信息。但如果你是天文学家,怎么收集整个宇宙的信息呢?所以,先收集信息再分析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几百年来,科学家们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步骤是,先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设计关键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排除错误假设,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 100年前,胡适先生把这套科学方法介绍给中国人,用了八个字来概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八个字真是精炼到位。意思是说,你先得让自己放开了想,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都先考虑进去,哪怕这些原因听起来不太靠谱,没关系,先大胆假设。 然后,你再有的放矢,收集资料去验证这些假设,看看哪些是真的能解释问题的,哪些不是。这样一来,你就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具体怎么求证呢?书里给咱们出了个主意,就是要呈现出一个有形的结构,这样能帮助咱们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你看,任何企业或者行业的领域,它其实都是有清晰结构的,就像是由不同单元组成的系统。如果你能画出现状或者理想状态的系统示意图,这图就能帮你确定到底有没有问题,还能帮你找到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在家看书,突然台灯灭了,我得怎么找问题呢?我会先把台灯拔了,换个灯泡插上那个插座试试,如果新灯泡亮了,那就是原来那台灯坏了;如果新灯泡也不亮,我就去别的房间试试别的插座,要是别的房间插座好用,那就是我这个插座出了问题;要是别的房间插座也不好用,那可能就是家里停电了,我得看看电表,是不是忘交电费了,或者看看配电箱,是不是跳闸了。如果这些都没事儿,我再瞧瞧楼道的灯亮不亮,问问邻居家有没有电,如果邻居家也没电,那就是整个楼停电了。我还得看看别的楼有没有电,如果别的楼有灯亮着,那就是我们这座楼停电了,得给物业打电话修理。如果周围楼也都黑着,那可能就是市政大面积停电了,得给电力公司打电话。 为啥得这么一步步确定问题呢?因为电力系统它是一级一级传导的,从小区到楼,再到户,再到房间,最后到插座。我心里有了这个有形的结构,那我找问题的时候,就一级一级往上找,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哪了。这就像是侦探破案,得一步步缩小范围,直到找到真正的线索。 我们来做个总结,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种系统化管理信息的方法。为啥咱们需要系统化地管理信息呢?因为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往往是网状思维,脑子里一大堆信息,感觉都和主题相关,但又没啥逻辑。可真到了要表达或者行动的时候,就需要线性思维了。 这网状思维和线性思维之间不匹配,就差了关键一步:得让这网状的思维变得有逻辑、有组织。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系列技术,帮我们构建出层级清晰、逻辑严密的树状思维。这一步做好了,从思考到表达,再到行动,这条线路才算是彻底打通了。 接下来,咱们聊了聊具体怎么应用。比如说,怎么把一件事想明白,就是怎么把零散的信息或想法组织成完整的表达。你可以用时间、空间、重要性或者逻辑演绎的顺序来梳理逻辑,然后归纳出结论。不过别忘了,在归纳出逻辑之后,还得用MECE法则来检验一下,确保信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再比如,怎么把一件事说清楚,也就是怎么让对方迅速理解你要传递的信息。你得记住金字塔结构的三个要点: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个原则。你可以用SCQA模型,先用背景和冲突构建一个挑战,再按问题加答案的方式,吊起对方的兴趣。 至于怎么用金字塔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关键的就是建立结构化思维。借助“空雨伞”这个模型,你就能记住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先界定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向科学家学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助有形的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如果你能画出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具体领域的清晰结构,就能帮你确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并找到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一来,你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