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的3个治病心得:治泄泻首重脾阳、疗腹痛勿忘疏肝、破积聚极须引经

 毓秀书童 2024-09-11 发布于广东

I导读:本文介绍了三个临证的心得。第一是说腹泻必审脾阳,久泻即使是湿热为标,也要顾护脾阳。第二是腹痛一定要想到疏肝。第三是积聚要辨经络病位,并且用引经药物。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本文约1702字,预计阅读5分钟—


临证一得

作者/赵焕东

一、治泄泻首重脾阳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脾阳,温运呆滞,湿气不化,故现泄泻,腹胀,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之之法无非益脾胃之阳,使其阳复湿化,泄泻自止
赵某,男,45岁,教员,1979年8月24日诊,
述及昨因会客,恣食寒凉之物,又值天气凉爽,是夜即泄利无度,恶寒发热,胃脘胀满欲呕。
诊见精神困顿,舌淡苔白厚腻。以藿香正气散加干姜治之而愈。余治泻利,即是阳明湿热作祟,亦常在方中加入温阳之品,收效颇著。

正如《张聿青医案·泄泻》中说“久泻既使肠有湿热,也还有脾虚的一面,因此当需用苦寒时,应与木香,炮姜配合应用。”

二、疗腹痛勿忘疏肝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

五行生克,土木关系至密,土受木约,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太过或不及均能导致腹痛为患。肝主疏泄,条达气机。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痛不通,气血壅,通不通,调和奉。”

腹痛多兼有气滞之象,如脉弦,苔薄白便为其徵。所以在治疗时疏通肝气不可忽略。
王某,男,44岁,胃脘痛五年余。
每值秋天气温转凉,发作频繁,曾在某医院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986年1月15日因恣食油腻,胃痛复发,服西药甲氰咪胍,普鲁苯辛,胃得宁等药无效,三日后来诊,见其两手按腹,额汗淋漓,疼痛异常,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滞,询其三日未能食,稍食胃脘疼痛难忍,俟呕出始缓,口苦,大便干。
诊为肝胃不和,痰食凝滞拟四逆散,二陈汤加减治之。
处方
柴胡、枳实、陈皮各10克,白芍15克,半夏、云苓各12克,赭石24克,栀子、炙甘草各6克,生姜8片,大枣5枚。

药服三剂,疼痛缓解,能进流质饮食。原方加减,调理数日,食增纳馨,诸症悉除。

余治疗此病时,除辨明寒、热、痰、食、血、虫外,并酌加疏肝理气之品,如:苏梗、柴胡、玫瑰花、川楝子、青皮等,收效颇佳。

三、破积聚极须引经

积聚泛指腹内之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的临床特征,其为脏腑所生。

如:《难经·五十五难》谓:“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又有五脏之别,

《难经·五十六难》又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肺之积名曰息赉,在右胁下。”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

於此可见结块的位置不同,标志所病脏腑各异。
现在一般认为脘腹之积属胃,右胁腹属肝胆,左胁腹属肝脾,大腹属肠。病位不同,其治疗方法亦稍有出入,若据所病脏腑的不同加入相应的引经药,使其直达病所,获效颇速
代某,女,50岁,农民。
近年来食欲不佳,食后作胀,右胁下有肿块,按之则痛。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肝血管瘤,回家疗养,1983年8月12日邀余诊。
见其面色萎黄,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询之体倦乏力,纳谷不香,时有便溏,切其脉弦而不任重按,肿块按之不硬。
诊为积聚,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
处方
黄芪30克,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各10克,夏枯草15克,青皮、甘草各6克。

服10剂症减,后按此方配成丸药,早晚两次,服用半年,肿块几近消失,体力倍增。
30年来余治腹内肿块,根据所病部位不同,适当的加入不同的引经药,如积在脘腹,常加木香,在右胁腹常加青皮,左胁腹加陈皮,在大腹加枳壳犹军之有导,直入病窠,速去其邪,病愈霍然。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山西中医》(1990)本文作者/赵焕东
·值班、荐稿/小贾排版/宋衢校对/赵平利丨视觉/十三丨导读/依伊审核/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