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循环引领下的阳谷县 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simayan 2024-09-11 发布于山东

新型绿色农业

  阳谷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山东省畜牧强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全国知名的农业强县。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绕县境东南而过,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阳谷县以绿色循环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强化创新,走出了一条“大农业、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阳谷县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其兼顾农产品保供和生态环境增绿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阳谷县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目标,全力推进阳谷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从顶层机制、产业布局、市场构建等多方联动,形成了“管出来、产出来、卖出去”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管出来:高位推动,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阳谷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农业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专班等,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网络,并于2022年成功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认定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二是制定扶持政策文件。阳谷县密集出台《阳谷县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阳谷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阳谷县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阳谷县创建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三是创新管理模式。组建西湖镇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各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联合发展,建立了“政府统筹资源、中心统一调配、村社组织生产”的经营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维和方式,形成“党建红+农业绿”的绿色发展组织管理模式。

  产出来:种养循环,提高资源化利用率。阳谷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和畜牧养殖强县,以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为主线,立足于县域统筹,整体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主体小循环、村镇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体系,推进畜禽养殖业主、种植业主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就地消纳或异地利用,达到循环利用、农户增收、生态保护“三赢”效果。

  从主体层面看,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配套了还田种植面积,以吸纳其废弃物的产生,并建立粪污产生与利用记录档案,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相互衔接。如阳谷县勇新奶牛养殖厂通过建设生态发酵卧床来分解牛体的排泄物,将粪污还田进行二次利用,并流转500余亩土地消纳牧场养殖粪肥,实现种养结合的产业循环。

  从村镇层面看,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在中间搭建起桥梁。阳谷县以“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养殖户+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还田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种植农户”等试点项目实施机制,扶持壮大粪肥收集、处理、施用市场主体规模,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种植主体对接,提供粪肥还田全程服务。

  从县域层面看,基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阳谷县根据养殖区的分布情况建立两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收集养殖专业户、散户和部分规模场无法处理、消纳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销售给周边的种植户,在县域层面基本实现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转化优质肥料)—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养殖业”种养循环。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已达到100%。建立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种养相对平衡、农牧共生互动、生态良好循环的现代绿色畜牧业发展格局。

  卖出去:畅通渠道,为优质农产品保“价”护航。阳谷县通过实施有机肥生产公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向全要素保护、全区域修复、全链条供给、全方位支撑转变。一是为有机肥投入做担保,推进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最大的障碍在“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阳谷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创新,结合种养循环资源化利用项目,对使用有机肥生产的主体及相关农产品进行公示,增加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任度,同时引入采购方,推进产销对接,直接产生农产品溢价。二是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围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加工这三个层级,开展农产品技术集成研究,提升增值空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动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品牌建设,建设集标准化种养殖、分级储运、加工、品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示范模式。如东大生态农业产业园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成为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种植过程严格执行“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五统一原则,建立了先进的标准化管理方案,实现日常种植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精细化、标准化。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进一步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一百米”的监管服务责任,针对蔬菜种植散户“人多、面广、难监管”这一普遍痛点,结合“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在蔬菜种植散户聚集的村庄,创新构建了“163智慧农安监管”模式,实现了监管对象精准化、质量监管智慧化、技术服务全程化及产销衔接规范化。  

标准化新型养牛场

  存在问题

  阳谷县在构建多层级资源循环和搭建绿色产业链方面做了有效探索,但仍然面临着技术、市场、生产规模方面的共性问题。

  绿色技术使用存在门槛。首先,绿色技术的使用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做支撑,但是对众多普通的小农户来说,他们年龄偏大,采用绿色技术的动力不足,绿色技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但其带动效应不足以满足绿色技术基本覆盖的要求。其次,绿色技术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从经济性上不具备较强的替代优势。从阳谷县的部分专业种植合作社了解到,像自走式中心支柱式水肥一体化装备、大田地埋式伸缩喷灌水肥一体化装备等设备价格昂贵,一些生产有机肥的畜禽粪污处理厂投资巨大,产品利润极薄,在实际中往往以政府试点的方式存在,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

  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信息不对称是监管失灵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品种、技术、加工、储存、运输、物流、标准、品质、管理等生产环节和投入要素各不相同,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的差异信息。阳谷县聚焦问题较为突出的农产品,在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遴选蔬菜集中种植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监管服务站,但是在监测过程中是由农民个人带着农产品到监管服务站监测,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

  绿色技术推广市场化程度不高。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市场动力不足,使得整个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技术—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社会资本不愿进入该行业,导致绿色技术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占有率小。阳谷调研发现,在畜牧业粪污处理环节,除了当地一家上市公司开办了用于处置自家粪污的处理厂之外,几乎没有社会资本自行进入该领域,全县的粪污处理主要依赖一家由政府扶持运营的企业,现有堆肥技术比较单一。

  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当前,阳谷县农业服务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农业通过形成服务的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但总体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仍不高,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调研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代表反映,一些先进的绿色技术装备,对耕地集中连片要求较高,需要规模化来保证,现在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导致技术和装备推广难度大。祥瑞农机专业合作社表示,地块分散是阻碍农机作业服务开展的突出因素,田埂多、土地不平整的问题限制了大型机械的应用,50亩是使用大型农机的最低要求。

  对策建议

  加大绿色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绿色发展能力。人才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培养农业绿色生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撬动阳谷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增加农业绿色生产技能培训课程,强化绿色发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作用,增设农业绿色发展专业,在生产一线建立科技小院、实习基地,指导科研人才参与绿色技术推广。另一方面,引导小农户应用绿色技术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实施科技服务小农户行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专家巡回指导、现场观摩、网络宣传等形式,落实关键技术和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切实提升小农户绿色素养,引导农户因地、因户、因作物制宜,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  

高标准农田

  强化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有效合力。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坚持市场化思维下的市场化发展导向,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政府资金吸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发展领域。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市场的培育,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扶持绿色技术研发推广企业的发展。要瞄准生态农场、专业合作社、新农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绿色技术在重点群体上的推广应用。要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有效合力,政府资金要引领社会资本进入绿色技术行业,并为社会资本后续发育壮大做好服务,社会资本要做主力军,成为绿色技术行业发展的主流力量,促进绿色技术行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成为绿色兴农的主力军,应进一步发挥好推动小农户绿色生产“好帮手”作用。一是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培育各类服务主体,坚持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综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政府引领下,以经营性服务为主体,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开展绿色服务,鼓励服务组织开展统测统配统施服务、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在绿色服务领域有所突破。三是优化创新服务机制,针对小农户地块分散、流转困难、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探索形成“农业服务主体+村两委+小农户”等服务联结机制,激活村集体统筹功能,有效组织和动员农民,提高土地流转或购买服务积极性,实现规模经营。此外,注重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小农户权益的保护。

  (作者:庞洁、张哲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李贵民,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农业农村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