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管理. 管理者的知识服务平台。这里有更新鲜的管理案例、更前沿的管理理论、更精准的大势研判,助你更好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彼得·德鲁克/稻盛和夫/明茨伯格……宝贵学习资料触手可得,更多大咖洞见等你发现! 人生最终的修行,是认知能力的不断升维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距,而认知外化到行为层面,就是格局。 “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在新书《格局》中从战略的角度来为你解读“格局”,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以下,Enjoy:常识君|有话说 认识管理 作 者:王志纲,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原名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格局》作者。来 源:本文摘编自《格局》,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01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对每个人的人生而言,有无格局,可谓天壤之别,格局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但“格局”一词又带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很多人往往用而不得其法,谈而不解其意,培养格局更是无从谈起。 “格局”一词最早见于书面文字,目前可以追溯到宋代蔡條的《铁围山丛谈》一书:“而后操术者人人争谈格局之高,推富贵之由,徒足发贤者之一笑耳。” 随着时代的发展,“格局”一词的内涵逐渐泛化,至明代后期,有了其他的含义,如“审格局,决一世之荣枯;观气色,定行年之休咎”中的“格局”。 时移世易,“格局”一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小到个人,中到组织,大到区域,乃至国家,各有各的格局。但究竟何为格局,仍然众说纷纭。 具体来说,有人解释为气度,有人解释为修养,有人解释为筹谋,有人解释为胸襟,有人解释为眼界……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尽全面。 作为战略咨询师,从战略的角度来解读“格局”,我认为一句话足矣: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共识往往难以达成,但在众多的道理中,往往有且只有一条最核心的道理,即“大道理”。世界是复杂、辩证、动态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多种矛盾同时存在并得以解决的过程。 而在诸多矛盾中,必定有一种起着主导、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又有提纲挈领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做到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所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个人层面,就是要分清事情的大小要害、轻重缓急;在企业层面,就是要找准核心竞争力、关键驱动环节和战略破局点;至于区域层面,就是要在一盘棋中找到棋眼,棋眼活,则全盘活。 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复杂纷呈的世界,人们对小道理知道得越来越多,对大道理却懂得越来越少,人们往往只考虑如何适应游泳池人工的水温与波浪,而无视大海自然的波涛与深沉。 当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掌握信息的多寡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时,如果不辨“大小”,即使日日废寝忘食、悬梁刺股,依然有被时代淘汰之虞。分清台前与幕后、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是打开格局的关键之所在。
02 大格局的益处
大格局对人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我想起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格局有助于每个人在更宏观的尺度上认识人性。 天意难测而识者少,人心可察而变数多。古往今来,历史在变化,人物在更替,唯有人性,能够击穿时空,抵达永恒。这是古今之间能够理解沟通的基础,也是培养大格局的逻辑。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奔流不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政治立场、艺术审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上的流行理念,都在时时变迁,唯独人性变动极少。 《圣经·传道书》中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本质上讲的都是人性。对人性进行洞察,从而判断个人应如何自处,是通往大格局的起点。 第二,大格局有助于每个人在更抽象的维度上判断事物。 从做记者到后来做战略咨询师,这么多年,我见过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总结下来,无论小到一个人,还是大到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区域,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其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的大势、规律和自己所处的位置。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贸然行动则事倍功半,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孙中山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组织的领导者而言,打开格局往往意味着对具体业务层面的大胆超越,有利于领导者跳出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事务,思考关乎组织存亡的重大抉择。对每个平凡的个体来说,打开格局也有利于认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联,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第三,大格局有助于每个人在更底层的逻辑上认识自己。 认识他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对每个人来说,社会就像一个筛子,是米是糠,由不得自己。不论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沙子往哪里走,最终都会各归其位。不少人之所以经常碰壁,不被别人认可,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差异太大。 认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注定是悲剧。更加可悲的是,这种人通常会认为是社会对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滑向愤世嫉俗的渊蔌;又或是无限度地自我合理化,绞尽脑汁寻找借口,以此来为失败或者错误辩护。 格局固然重要,但并非万能药。如今有不少人宣扬“格局决定人生”“格局决定高度”等论调,未免给人以贩卖心灵鸡汤之感。 空有格局而无韬略者,容易落入“志大才疏”的窠臼。格局小而机心重者,即使偶然有所收获,也只是昙花一现。根据我和数以千计的企业家打交道的经历来看,大格局并不一定会直接导向成功,但是如果连格局这关都没有过,则必然不会成功。 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人,无一例外,其格局都超乎寻常地大,并且也有着过人的韬略。
03
如何修炼格局?
格局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修炼呢?一言以蔽之,我认为格局修炼的本质在于认知的不断升级。
格局的大小和知识的多少并没有决定性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认知。一个人和他人的终极差别,不在于他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在于他的官位高低或财富多寡,衡量一个人最终水平的就是他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终局。 人生最终的修行,既不是钱财的积聚,也不是地位的升迁,而是认知能力的不断升维。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圈里,这个圈就是人的思维和认知。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呢? 在我看来,认知就是哲学上认识论的时髦表述模式。简单来说,认知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自我的总和。认知能力是一种在面对万事万物时洞烛探幽直抵本质、穿越偶然抵达必然的能力。 认知能力和天赋有关,但照样可以培养、锻炼。只要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你的认知能力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即使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你的人生也将会截然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认知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看山是山”。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种人,他们职位很高,或者生意做得很大,但看问题还处于“看山是山”的层面,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个人认知处于这种层面,偏偏又能调动巨大的力量,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认知的第二个层面,是“看山不是山”,就是我们有了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江湖的磨炼之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表面的“山”,而是一个个侧面。比如地理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说这座山是由什么构成的,经过了怎样的地壳运动;军事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说这座山是否具备军事价值,如果要进攻山头,该怎样部署兵力;文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 在这个层面,认知能力体现为专业性和纵深度,很多专家和在某一行业浸淫多年的老板,都处在这一层面。专业性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信任自己的专业判断,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就会陷入作茧自缚的窘境。 认知的第三个层面,是“看山还是山”。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后,你看到了山的朴素整体,同时也看到了构成山的底层逻辑和必然力量。在这个层面,你看到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看到了万般风景的生成和消逝,看到了人心的复杂易变,因此你才能有极大的包容性,让山川河流、草木鱼虫皆为我所用,成就一番事业。 一言以蔽之,从认知入手,修炼格局。 格局的修炼不见得都是宏大叙事,小到吃饭买单,中到做生意合作分利,大到人生选择,其实都是格局的“修炼场”。很多人看似精明,但其实只是在针头线脑的问题上算得精明。 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有些人考虑周到,八面玲珑,算得很精,但一出问题就是致命问题;有的人平时身体很好,但一生病就是大病。面对人心浮躁的时代, 如果无法以更宏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而局限于小的得失,那么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走入歧途。悲哀的是,有些人到老都没有醒悟,只知不停埋怨客观环境,平时却连和朋友吃饭买单都要算计半天,根子上的问题都是出在“格局”上面。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如果想要减少一些个体或者整个社会的悲剧,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尽可能多地把一些阅世识人的经验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讲给年轻人听,帮助他们打开眼界,不再只是盲目地跟风,而是通过修炼自身的认知与格局,认识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及未来的发展大势,认清他们所应该选择的方向和道路。因此,《格局》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 在《格局》中,我竭力避免陈词滥调的说教,更不希望以某种“权威”的形象示人,而是将我关于格局、认知和人生的思考和盘托出。本书的内容源自我近40年来阅世识人的战略实践,源自行走于庙堂江湖间的丰富经历,更是源自见过太多成王败寇后的经验总结。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都适用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道理。你关于人生道路的思考不会终止,《格局》也不会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只希望它可以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睁眼看外面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