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氏(即Getae即哥特)的迁徙

 张戈1963 2024-09-11 发布于四川

屈产=屈地=贵霜

《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杜注:屈地生良马,垂棘出美玉,故以为名。《春秋公羊传·僖二年传》何注:屈产,出名马之地。徐疏:谓屈产为地名不似服氏谓产为产生也。余太山案:“'屈产乃与'垂棘对言,指为地名於义较长。(《古族新考》第37页)垂棘为古地名,以出美玉著称,在今山西潞城县北。在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中屈产与垂棘对言,乘与璧对言;垂棘既是古地名,屈产当亦是古地名。《太平寰宇记·隰州·石楼县》记有屈产泉屈产泉在县东南四里,土人相传,昔有白马母饮此泉生得龙驹。《春秋》曰: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盖此地生良马也。今石楼县的屈产河即得名于屈产泉,它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屈产之称。

溪物、jué群物、见物,郑张尚芳(溪物)khlud(區勿)、(见物)klud(九物),中古khuudkuudguud,越南语khuất,王力《同源字典》作khiuət。安世高译pūr为不(帮物、有、尤,非虞),支谶译pūrput为弗(非物)、译ut为鬰(影物)、支谶译bud为勿(微物),昙果译ur为鬰(影物),康僧铠译mud为勿(微物),支谦译gulv)为掘(群月、群物)、译kuṭ为崛(群物、疑物)、译puṣ为弗(非物);屈可还原为*khut/*khud*kut/*kud*gut/*gudkuṣ/guṣ等。玄奘《大唐西域记》译Kusānika为屈霜你迦,译Kulūta为屈露多;屈对译kus-kul-。龟兹又称丘兹、丘慈、屈茨等,均为古代龟兹语kutsi的不同译法。季羡林称:此处玄奘根据Kutsi的梵文形式kuci译作屈支。”tsi即梵语ci,支谦译ci为支(照支);玄奘屈支对译的是Kut-tsi,屈对译kut。地名屈产和晋国之屈表明晋国存在屈*khul/*khur*kul/*kur*gul/*gur人。*kul即鬼((见微)kul?(居伟))也、周[周在上古为舌根音,汉语的通假字可以为证。古书通假,《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孙周,《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公孙纠,《史记·晋世家》公子周,《集解》引徐广曰:一作纠。纠jiū居黝切(见母黝韵)、jiǎo《集韵》举夭切(见母小韵),在上古当是见母。《说文·木部》:椆,木也。从木周声。读若丩。。丩,《集韵》居尤切(见尤)音鸠(支谶译ku为鸠(见尤));周声读若丩是周的本读,这也证明周在上古汉语中为见母。康僧铠译cu、康僧会译cyu(v)ju为周。周之古音为*cu,缀加流音作衬音尾为*cur/*cul,衬音尾换位成中垫为*cru/*clu。周声旁字的澄母dr、定母d读音表明周所带的音尾当是l]也。産chǎn为所简切(审产),郑张尚芳(生山)sŋreen?(所简),中古ʂaen?,越南语sản,金尼阁chcànçcàn。在正常的情况下,产的今音应读shǎn;但发生了意外情况。不知何故,产之声母发生了音转;在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中产之声母并非x(相当于今sh),而是chc(相当于今普通话ch)、çc(相当于今普通话c)。王力《同源字典》将山韵归入文部ən和元部an,山一(艰)eən、山一(间)ean、山二(鳏)oən。山、产、襇为同一韵母的平上去,俞敏先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未出现山、产、襇韵字,可能是其带有介音之故;亦可能是山、产、襇韵字尚在文部或元部,尚未分离之故。又所蹇切先上声(《康熙字典》)蹇jiǎn见狝,昙果译kaṇ为骞(溪仙),安世高译gan为乾(群仙、见寒),支谦译grāṇ为焉(影仙),康僧铠译caṇ、支谶译cancāntyāyan为旃(照仙),支谦译(vjanyan、竺律炎译yān为延(喻仙、喻線),帛延译yān为衍(喻狝、喻線),康孟祥、竺大力译rañ为连(来仙);仙狝線为同一韵母的平上去;产韵当有an之读音。支谦译(vṣa为沙(山麻、山祃)、舍(审祃、审马)、译ṣam为睒(审琰、透阚)、译ṣik为瑟(山栉)、译ṣu为瘦(山宥)、译ṣya为疏(山鱼)、驶(山志),竺律炎译ṣan为沙,支谶译ṣā为裟(山麻);山母(审二)可对译梵语。《广韵》审二字的反切上字在越南语中的读音:所sở、山sơn、疎sớ、色sắc、数sổsố、砂sa、沙sa、疏、生sanhsinh、史sử。《广韵》审三字的反切上字在越南语中的读音:式thức、书thư、失thất、舒thư、施thithíthỉ、伤thương、识thức、赏thưởng、诗thi、始thỉthủy、试thí、矢thỉ、释thích、商thương。审二在越南语中读s、审三在越南语中读th,从越南语审三字的读音可以发现审三出自透母th;汉语睒(审琰、透阚)和湿(透合、审缉)的双读正反映出透母向审母的音转。产字的古音可拟为*than*san等。端透定泥同为舌头音端组,它们之间可以互转,产*than可能出自*tan*dan。屈产可拟作*Khut-than*Kut-than*Kut-tan=*Kutan*Kud-dan=*Ku-dan*Gut-tan=*Gutan*Gud-dan=*Gu-danKus-san=KusanGus-san=Gusan等。

-d-t可以音转为-sh-dan-tan可以音转为-shan。以-shan结尾的地名在古代埃兰Elam就已存在,如大名鼎鼎的安鄯Anshan。楼兰所改之名鄯善*Shanshan*Sansan[鄯(禅仙)djen?s(常演)、(禅仙)djens(时战),中古dʐeon?dʐeons;善(禅仙)djen?gj(常演),中古dʐeon?;支谦译sin为是(禅纸)。且末,佉卢文犍陀罗语(和阗文)作Calmadana,回鹘文Sarmadan;首见《汉书·西域传》,位于今且末县西南。玄奘《大唐西域记》称折摩驮那故国,即沮末地也。折摩驮那亦是calmadana的译音。《洛阳伽蓝记》作左末,《隋书》作且末,《新唐书》卷四三下载贾耽记《入四夷道》作播仙镇(于阗文Parrūm,粟特文Pr'wn),《元史》作阇里辉、阇鄽,明代行纪中作址昌,清代作车尔成,现为且末县,维吾尔语称之为Čerčen。由Calmadana产生回鹘文Sarmadan(土古舍娃《玄奘传回鹘文译本残卷》页29),和阗文Cal音转为回鹘文Sar。且末在敦煌五代于阗语写本钢和泰藏卷中写作tsabadac-音转为ts-(相当于汉语的精母,《汉书》将cal译为且qiě清马、精鱼),mada音转为bada(中亚地名后缀巴德bād很可能出自末madmal);tsabada被译为左末。在且末一词中汉语已经以清(精)母对译和阗文之c-。若将tsabada中的bada视为中亚地名后置巴德bād,那么tsabada就是Ca巴德。左末*Camada中的c音转为y即是炎摩多。藏文文献称且末为Čar-čhenĆerćen,其第一个音节ČarĆer)为Cal之音转,第二个音节čhenćen)或是藏文Nob-ched(小罗布)中的ched(小)或是-dan(即伯希和给出的于阗古音*Godan中的后缀-dan)之音转。《突厥语辞典》Čärćän即藏文ĆerćenCalmadana之简*Caldan中的cd音转为sh)、l音转为n即是鄯善。鄯善一名未见目前发现的佉卢文书,但是见于米兰古城出土吐蕃简牍,写作čerčen。这个地名显然就是今天塔里木盆地东南作为河流名称的车尔臣charchen daria)及汉文史籍所谓鄯善。车尔臣河实际上就是汉魏之鄯善河。Cal重叠后之*Calcal当是藏文文献Čar-čhenĆerćen、《突厥语辞典》Čärćän之来源。和阗文Cal音转为回鹘文SarCal重叠后之*Calcal可音转为*Sarsar,此即汉语鄯善*Sansan的来源],其中的-善即是地名后缀-shan。石泰安称北部的吉尔吉特或钵露(Bolor,汉籍中称之为'勃律,而藏文中则作Brusha”(《西藏的文明》第60页)律*rud对译藏文之rusha)。不律*brud(郑张尚芳筆为prud)的词尾发生-d-sh音转而变成英语brush[brʌʃ]'毛刷,刷子;画笔,毛笔。支谶译pūrput、支谦译puṣ为弗(帮物);勃定没,越南语bột;康巨译duṣ为突(定没),梵语-ṣ和汉语-t相对应。高地德语迟至公元八世纪发生了下面的音变:前期日耳曼语t>高地德语ts(拼写为z;在元音后>ss)。例如,英语tongue,高地德语Zunge;英语water,高地德语Wasser。英语字母组合th-(源自古英语字母ƥ,古英语字母ƥ可和古英语字母ð互用)读[θ]与前期日耳曼语t>高地德语ss相当。这一音变类似于汉语的”t-音变为tʂ-ts-。氏(禅支)gje?(承纸)、(章支)kje(章移)、(精清)skeŋ(子盈),中古ʐe?tʂetsim,摄摩腾、竺法兰译tye、支谶译ke、支谦译ci为支(照支);氐(端齐)tiil(都奚)、(知脂)til(丁尼),中古teetri;坻(端齐)tiil?(都礼)、(章支)tjel?(诸氏)、(澄脂)dil(丁尼),中古teetʂedri,坻字字音存在t音转。王充《论衡·乱云篇》云: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说之曰:焉提,即阏氏也,古书氏、是通用,提从是,故亦与氏通。阏氏之称,最初见于《史记》,在《匈奴传》有云:单于有所爱阏氏。司马贞索隐曰:阏氏,旧音曷氐,匈奴皇后号也。《广韵》五支:氏、章移切为照纽字。如依司马贞引旧音读氐(《广韵》十二齐:氐、都奚切),则属端母,于音似隔。钱大昕谓今音舌上、古音皆舌头,无所谓类隔也。又舌齿之音,鸿细相变,则氏字古读归端,与氐同母,旧音之说是矣。氏氐在汉代即已混用,如大月氏一作大月氐。祇(群支)ge(巨支),中古ge。《说文·示部》: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巨支切。氏*lagr*lag*lag*ʂa?>氏*ʐe?(禅纸),氏*lagr*glar*clar>氏*tʂe(照支),氏*lagr*darg*targ>氏*tseng(精清);氏*lagr*dagr*tijr>氐*tee(端齐),氏*lagr*lar*dar*dra>氐*tri(知脂);氏*lagr*gakr>祇*ge,氏*lagr*glar*gar*gen-(英语gens,拉丁语gen,拉丁语genus)。氐出自大:大*daar*tiir>氐*tee(端齐),*daar*dar*dra>氐*tri(知脂)。汉语以氐人为低是巫术心理在作祟。汉语中曾经发生d-t-s-/sh[ʂ]-音变。如裻只有一个意义衣背缝,却有两个反切冬毒切(端母沃韵)、先笃切(心母沃韵),第二个读音为ts音转造成的。裼,先击切(心母锡韵)、《集韵》他计切(端母霁韵),也存在ts音转。头(tóu定侯)与首(shǒu审有)之间亦存在dsh[ʂ]音转。《易·大畜》:舆说(脱)輹,《左传·僖十五年》车说其輹。说即脱,两者上古音相同。说从兑得音,说为审薛、审祭、喻薛(康僧会译śud为说),兑为定泰,说、兑两字读音的分化亦反映出d-sh[ʂ]-的音转。汉语中发生过d-t-s-/sh-音变还在汉字的越南语读音中得到反映。检阅《越汉辞典》可以发现汉语的s-声母字绝大多数在越南语中读t-声母、汉语的sh-声母字绝大多数在越南语中读th-声母,这种转换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的、成体系的。中古汉语的知、彻、澄为trthrdr,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中的知组在上古的拟音正是trj-thrj-drj-。现代英语drtr的发音接近于汉语的zhu-chu-,它们最终将变成汉语的zh-ch-。英语之dr-将发展成汉语zh-、英语tr-将发展成汉语ch-。由于汉语中曾发生dsh音转,因此可将汉语的兽(shòu审宥,郑张尚芳(書尤)qhljus(舒救),中古ʂuus,越南语thú)比对成古英语dēor'野兽。古英语dēor'野兽中的词首辅音d-音转为sh-、流音衬音尾-r音转为-s后即是汉语的兽。dēor在英语中演变为deer'鹿,可见dēor和鹿亦是同源词,汉语的鹿同样和兽同源。鹿来屋,郑张尚芳(来屋)b·roog(盧谷),中古lug,越南语lộcdēor*dor*log>鹿*lug;古英语、变体rāha,古北欧语,古撒克逊和古德语rēh、变体rēho;汉语的鹿和日耳曼语之鹿亦是同源词:rā+-r=*rār*rag>鹿*lug。樹shù常句切(禅遇)、臣廋切(禅麌),郑张尚芳(禅虞)djo?(臣庾)、(禅虞)djos(常句),中古ʐu?ʐus,支谦译dhra为阇(端模、禅麻)、摄摩腾、竺法兰译dhyan为禅(禅腺、禅仙),英语tree(古英语treotreow,古弗里斯兰语和古诺斯语tre、古撒克逊语trio、哥特语triu;梵语dru'tree,wood,’daru'wood,log’古教会斯拉夫语drievo'tree,wood’、塞尔维亚语drvo'tree,’drva'wood’、俄语drevo'tree,wood’、捷克语drva、波兰语drwa'wood’、立陶宛语derva'pine,wood;’、希腊语doru'wood,spear’drus/drys'oak’、古爱尔兰语daur、威尔士语derwen、阿尔巴尼亚语drusk'oak’),回回文波斯语树,得勒黑忒”dirakht、肉桂的波斯名字dār-čīnīdār-čīn意为中国木或树皮(阿拉伯语dār-ṣīnī),原始姬语的树可拟作*dru:*dru(r)*dyu(g/s)>樹*ʐu?*ʐus。橡树可能因为其高(2530米)以及树枝展延面积大而源自博大:大*daar>古爱尔兰语daurdrus/drys'oak’,博[(帮铎)paag(补各),中古pag,越南语bác]*pak*ak>古英语ac'oak tree’、古诺斯语eik、古撒克逊语和古弗里斯兰语ek、古高德语eihd也可音转为z。如回回文波斯语古得儿gudar*通过、*流动,这个词常写作guzar;古得儿·噶黑guzar-gāh';这个词中存在dz音转。又如比剌则儿birāzar',梵文作bhradar'兄弟,今波斯文正字法作barādar;其中的z也是由d音转来的。dz音转和高地德语的tz音转相类似。

屈产可以解释为屈+伊朗语复数属格词尾-an。烈维在《龟兹国语及其研究之端绪》中称:中古波斯语有复数属格之语尾'an’(与梵语之āmān相当),此可于中央亚细亚之地名Afghan(阿富汗)等语之形见之。伊兰语及梵语皆有Aryān ām bija,而Ave-ta语亦有Airyāncm vacjo,皆以住民之名之复数属格示地名,亦中古波斯语之例也。”“以住民之名之复数属格示地名的典型例子是伊兰Iran。这一名称以古代波斯人的自称阿尔泰夷Artaei的族名词根Ar加复数属格词尾-an来表示地名,经AI音变,演变成了现代国家名称伊朗(伊兰)Iran。屈产亦可以解释为屈+窴(即汉语田)。于阗Khotan在司马迁《史记》中作于窴,它音转为*Khutan亦是屈产。窴tián定先、定霰,为的本字,中古汉语deandeans;汉语中田、填、阗同音,越南语中田、填、阗均为điền。《辞海》中收录有窴之异读chǎn(与同音),窴之异读chǎn同单[支谶译tat为单(端寒、禅仙、禅狝、禅腺)]之异读(chán)一样都是由舌头音音变而来的。伯希和称:总之,和阗一名的古音(公元前二世纪)当为*Godan。到公元初又有作*GostānaGostana的,与前一名称同时存在。二者都为'*Go地(国)之意。*Go是和阗地区地名中常见的成分,如……*Go可能为该地区民族之名称。。窴(即田)相当于伊朗语之stāna、梵语sthāna(国土、住处),屈窴亦是屈地之意。

希罗多德《历史》中的粟格多伊人(Sogdi)缀加后缀-ana产生地名索格地亚那Sogdiana(但索格地亚那山作Sogdian Rock),这地方的人又称之为索格地亚那人SogdianiansSogdians。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中的后缀-ana相当于梵语-ala'…之地费尔干纳(Ferghana)具有相同的后缀。屈*Kuṣ*Guṣ缀加伊朗语后缀-ana或复数属格后缀-an*Kuṣana*Guṣana*Kuṣan即是贵霜。贵霜Kuṣana一名最初以Guṣana的形式出现于阿泽斯纪元122年的潘季塔尔Panjtar石铭和迦腻色迦时代的马尼卡拉Manikyala铭文中。Kuṣana即贵霜Kuṣan今写作Kushan。贵霜Kuṣan意为的,KuṣanaGuṣana意为屈地贵霜Kuṣan即晋地之屈产。屈产变成了大月氏之贵霜表明月氏起源于晋地。徐中舒称:大月氏、大夏即中国史乘上虞夏民族西徙后之称。再论小屯与仰韶《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第168页)余太山称河西及临夏的大夏即吐火罗人迁自晋南。(《古族新考》第7页)生长于龟兹之鸠摩罗什在附注中说:兜呿罗(Tukhāra即吐火罗的梵文名)即是小月氏。烈维又谓求那跋摩在公元431年译出之同样名录,以月氏名称代替吐火罗名称。伯希和称:如此看来,四五世纪的中国人曾将印度名称吐火罗之民族名曰月氏。(《吐火罗语与库车语》)如果吐火罗确是月氏,那么吐火罗人迁自晋南意即月氏迁自晋南

支(章支)kje(章移),摄摩腾、竺法兰译tye、支谶译ke、支谦译ci为支,中古tʂe;支的古音为*li:支*li*dri*tye>支*tʂe,支*li*gi*ci/*ke>支*tʂe。屈支可拟作*Kut-ti(li)*Gut-ti(li)等。屈支*Kut-ti中的-ti音转为氏-si(支谦译sin为是(禅纸))产生古代龟兹语之Kutsi(梵语作Kuci,其尾音-ci按支谦的译法也是支)。龟兹即今新疆阿克苏的库车县,回鹘称该地为käsünküšän,蒙古人称之为küsän、汉语转译为苦先曲先,现代维吾尔语称为库车Kučar)。屈支*Gut-ti正是高本汉(Karlgren)所拟月氏读音之一[高本汉曾告诉柯努,月氏名称始见于纪元前2世纪之史书,其音读大致如*Gwat-ti*Gwot-ti*Gat-ti*Got-ti*Gut-ti],屈支*Gut-ti即月支也。《一切经音义》卷82837页慧琳注:屈支国(夹注)上,君物反。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或名乌孙,或乌櫐,案番国多因所亡之主立名,或随地随城立称,即今龟兹国也。安西之地是也。《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迳称龟兹北山为月氏北山,将龟兹等同于月氏;屈支*Gut-ti实即月氏*Gut-ti,屈*gut实即月*gad/*gar之音转。贵霜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大月氏。《后汉书·西域传》贵霜条称: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屈支和贵霜都是月氏。屈支(即月氏)本是族名,在汉语中被当作地名(国名)。回鹘、蒙古人对龟兹的称呼küsänküšän实即屈产、贵霜。屈支事实上是另一个屈产

《辞源》屈(jué)产条称:地名。春秋晋地,产良马。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见春秋三传僖二年、《孟子·万章上》。地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清阎若璩《四书·释地》'屈产之乘谓即吉州地,汉河东北屈县。石楼为汉西河土军县,非北屈地。《辞海》'称:“⑥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北,盛产良马。《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一说以屈产为地名,因屈产泉得名,在今山西石楼东南。屈产在今山西吉县北和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这两种说法可以并行不悖。古代的屈产可能包括从吉县到石楼县这一片地域。晋献公启狄土筑屈是在公元前666,当时骊姬通过献公的近臣劝说献公:“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蒲与屈是士蔿为二公子所筑(《左传·僖公五年》)。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夏,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史记》记载的时间是晋献公十二年(前665年):晋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史记·晋世家》)蒲(並模)baa(薄胡),中古bo;今之巴里坤湖Barköl(突厥语之köl出自汉语的湖)即古之蒲类海,因此蒲类=Bar;作为禾本科作物名的秦即是古诺斯语barr'barley’。将临近秦*Barr的边防重镇命名为蒲*Ba(r)可以佐证秦就是蒲类Bar。屈在今山西吉县北。吉县,秦为北屈县;北魏置禽昌县,后改为定阳县;隋改吉昌县,五代后改为吉乡县;金置吉州,元入吉州,1912年改吉县。许昌[(昌陽)thjaŋ(尺良),中古tʂhüom,金尼阁cchāḿ;城(禅清)djeŋ(是征),中古ʐim,金尼阁cchîmxîm;昌、城可能存在音转关系。1938年贝利教授在《于阗语杂考》一文中指出,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斯坦因得自敦煌千佛洞的Ch i.0021a,a于阗语文书第11行的gaustami-deśa ranīje jīnive vī“於大宝于阗国。梵文Agnideśa意为焉耆国,-deśa为梵语之国。Gaustami和瞿萨旦那Gostana相对应,昌*stami即斯坦stana也。J.哈尔马塔称:塞人的muruṇḍa-在和田塞语里也有对应词rrund-'拥有权力,君长,国王。已经证明,塞人的muruṇḍa-,和田语术语rrund-rūkya-'指挥者,君主都来自词根*mrav-/*mru-'宣布,命令,分别可以构拟作*mrav-ant-*mrav-aka/*mrau-ka-。古伊朗语的*mr-在和田塞语里缩减为r-,但犍陀罗的塞人的语言仍然保留了起首的mr-张广逹、荣新江《于阗史叢考》第20页称:从著名的于阗语写本所谓《钢和泰杂卷》(学者已考定其年代为925年)中第一次出现Viśa Saṃbhava王(rruṃdä)起,直到1006年尉迟家族的王国灭亡为止,在我们看到的所有于阗语文书中,这一段时期内于阗统治者的称号一直使用'rruṃdä)。这里的rruṃdä即是哈尔马塔之rrund-]又称许田,仿此禽昌可称作禽田。禽qín群侵(巨金切),郑张尚芳(群侵)grшm(巨金),中古gi.m,越南语cầm。支谦译kum为金(见侵)、译kam为今(见侵)、安世高译sim、康僧会译(vśam为深(审侵)。比较:吐火罗语A(焉耆)ku/koṃ、吐火罗语B(龟兹)ku/kweṃ,古汉语ku(狗gǒu见厚。支谦译ku为枸(见麌、见厚、见侯)康僧会译u为沤(影候、影侯)。王力《同源字典》ko),古爱尔兰语con(所有格),古英语hund,吐火罗语之-ṃ当和英语-nd尾、爱尔兰语-n尾相对应。屈*Gud之词尾-d置换为-m*Gum即是禽。禽昌实即屈昌。康僧铠译kṛt为吉((见质)klid(居质),中古kid,越南语cát)、译mit为蜜(明质)、译yat为逸(喻质),支谶译matmadh为蜜(明质)、译rīt为栗(来质)、译sid为悉(心质)和膝(心质),支谦译kīrt为诘(jié溪质)、译(vjit、(vji为逸(喻质)、译mad为蜜(明质)、译tis为蛭(zhì照质、端屑、端质),康孟祥、竺大力译sud为悉(心质)。屈*kud按康孟祥、竺大力来翻译的话可译为吉,吉亦是屈之音转。吉昌亦是屈昌。

《水经注·淇水》: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元和郡县图志·河中府·隰州》(卷十二):石楼县,本汉土军县也,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於此城置吐京郡,即汉土军县,盖胡俗音讹,以军为京也。隋开皇五年又以吐京属隰州,十八年改吐京为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为名也。……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又同书卷十三太原府汾州条:魏黄初二年,乃於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见文)kun(举云),支谦kuñ为军、康僧会译kūr为文(微文),中古kuun;凯尔特语車car;古波斯语kāra'军队;汉语的軍(春秋晚期才出现)可拟作*kuur/*kuun,它源自古波斯语kāra:古波斯语kāra>上古汉语軍*kuur/*kuun。均(见谆)kwin(居匀),中古kun;匀(以谆)Gwin(居匀),中古yun;京(见庚)kraŋ(举卿),中古keom,金尼阁kīm。余太山称:传世铜器既有战国时'土匀(军)量器,知石楼之得名'土均早于汉代,最迟可上溯至东周。'土军’[tha-kiwən]'吐京’[tha-kyang]均得视为Tochari之略译。(第12页)吐火罗,藏语文献作Tho-karTho-garThod-garThod-karThod-dkarThod相当于古汉语的大(王力《同源字典》dat)。藏语Tho-kar音转为*Tho-kun即是土军。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牟融译为大(定箇、定泰),大羯*Daarkar/*Dākar音转后成为吐火罗、土军。羯之声母音转为疑母即是月,大羯吐火罗即大月也。藏语Tho-garThod-gar中的-gar亦可解读为夏。夏xià匣祃、匣马,郑张尚芳(匣麻)graa?(胡雅)、(匣麻)graas(胡驾),中古hwa?hwas,金尼阁hià/hiákià,越南语hạ,日语华、夏皆为ka。支谦译gatv)为曷(匣曷)、译gup为合,摄摩腾、竺法兰译gām、康僧铠译gam为含(匣覃、匣勘),康僧铠译gaṁ+g)为恒(匣登)。郑张尚芳称:匣母上古主要是读塞音*g-*gw-。直到后汉梵译里'恒河'阿含还译g-。不少吴语方言匣母字在口语白读中仍念作g-(《上古音系》第85页)。夏的上古音当可拟作*ga。夏*ga如北欧语一般添加流音尾-r即是*gar。支谦译gal为迦(见麻),支谶译(vpāl为和(匣戈、匣过),康僧铠译(vtar为陀(定歌),康僧会译(vpar为波(帮戈、帮支),都未将-r-l译出。夏*gar中的g音转为晓母h-r音转为-n即是汉,夏*gar发生腭化并将尾音交换到词头即是藏(书面语)rgja'汉族(人)。大夏*Dār-gar/*Dat-gar音转后形成吐火罗Tukhāra/Tochari。因此《新唐书·西域传下》迳称大夏即吐火罗也。支谦译kuñ为军(见文),支谶译munman、康僧会译mudmūr为文(微文);按康僧会之译法,军可还原为*kud*kur等。军*kud即屈也,土军即是土屈,将语序倒过来就是屈土。屈土指的是屈产(即屈地)。

陕北和晋之西部、中部、北部在历史上曾长期是戎狄之地。在晋获得河西地之前,戎狄充斥着整个陕北。《史记·匈奴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穆公为公元前659—621年秦国的国君,在秦穆公之前整个陕北皆是戎狄。《史记·匈奴传》云: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河西即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以西;晋文公即重耳,公元前636—628年为晋国国君。集解引徐广曰:圁在河西,音银。”“正义引《括地志》云:白土古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又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圁即银也。洛,洛河;梁玉绳云当作正义引《括地志》云:璐州本赤翟地;延、银、绥三州,白翟也。延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夏州置;秦、汉时为上郡高奴县地;匈奴为夏后,东夏州的州名反映了白翟与夏的亲密关系;唐治肤施(今延安市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市县地。银州,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置),故城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唐治儒林(今横山东),辖境相当于今榆林市及米脂(亦白)、佳县、横山县东部地。绥州,春秋时为白翟地,战国时属魏,后归秦于此置上郡,西魏始置绥州,隋炀帝废;唐复为绥州。上郡,秦昭王三年置,领肤施等二十三县;汉高祖元年改为翟国,表明该地在汉高祖时期仍是翟地;后仍称上郡。延、银、绥三州,白翟也。整个陕北皆白翟。

《春秋》经文最早提到白狄是在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晋师、白狄伐秦。《左传》最早提到白狄是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晋边境外的白狄进入箕(今山西太谷县),史称箕之役,晋国的大将先轸就是在此役中阵亡的。到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左传·宣公八年》),并随晋军伐秦(《宣公八年经》:晋师、白狄伐秦)。白狄介于晋秦两大国中间,服晋服秦,常无定策。公元前601年它和晋国联合伐秦(《宣公八年经》:晋师、白狄伐秦);前582年,又和秦国联合伐晋(《春秋经·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晋国在前579年(成公十二年)败(白)狄于交刚,至前545年白狄始附属于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

白狄主要分布地在今陕西北部的陕北高原,但也有一部分居住在山西的中西部。《史记·晋世家》谓蒲边秦,屈边狄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北。吉县与宜川相邻。陕北延安地区正是屈之边,屈边狄表明与屈邻近的这个地域是狄人之地。《四书释地》说:山西交城县为狄地,舅犯(狐偃)实生其地。山西中部的交城亦为狄地。《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晋使吕相绝秦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敌,而我之婚姻也。君,秦桓公也。白狄与秦同处一州。秦在雍州,《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当时的秦国仍被作为夷翟待之。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雍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西河或河指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今陕西省渭水以北为古雍州地,秦与白狄同处之,故曰白狄及君同州。此亦证明白狄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君位之后曾提及他从狄君猎于渭滨时,寺人披(《史记》作勃鞮)对他的追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国语·晋语四》13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韦注:滨,涯也。重耳在狄,从狄君猎于渭滨。勃鞮为惠公来就杀之。《史记·晋世家》惠公六年晋侯:欲使之杀重耳于狄。《史记·晋世家》文公元年: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可见白狄的南疆已接近渭水北岸。

晋国拥有河西之地是在晋献公之时。公元前652年晋和狄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据《左传》狄在采桑之役被晋打败后,又在夏天展开了持续一个月的伐晋攻势:《左传·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采桑,古黄河津渡名,在今山西吉县西。《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记载同一事件称: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于齧桑,晋兵解而去。niè桑即采桑,齧当是翟语的译音。齧niè疑屑,郑张尚芳(疑屑)ŋeed(五结),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中古ŋead,越南语niếtkhiết;啮niè(越南语giảokhiết),皆从齿(chǐ昌里切,穿母止韵;越南语xỉ)却念niè;齧当和英语gather同源。《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gather(v.1.集合;聚集,累积.2.收集,采集,搜集.(从地上或平面上)拣起,拾起.收割(庄稼).采摘植物或水果等(作为食物).拉在一起,把拉向自己.用针线(将织物或衣服的一部分)打褶裥.3.推测,猜测;以为.4.增加,积聚.n.织物的打褶裥处)Old English gaderian,of West Germanic origin;related to Dutch gaderen, also to TOGETHER.《培根词汇》gather(v.)Old English gadrian,gœdrian'unite,agree,assemble;gather,collect,store up,’used of flowers,thoughts,persons;from Proto-Germanic *gadurojan'bring together,unite’(cf.Old English gœd'fellowship,companionship,’gœdeling'companion;’Middle Low German gadderen,Old Frisian gaderiaDutch gaderen'to gather,’gade'spouse;’German Gatte'husband;’Gothic gadiliggs).from PIE *ghedh-'to unite,join’see good(adj.).古英语gœd'fellowship,companionship’源自古汉语的俞*gla((以虞)lo(羊朱)金文象以锐器刳木为舟、(徹尤)lhus(丑救),中古yuthruu空中木为舟也。古英语gadrian*gadr*grad*gnead>齧*ngead。这一年晋狄之战的结果是晋人占有了河西,因此司马迁说: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秦国早就觊觎晋之河西地,夷吾以赠送晋之河西地换来秦国的支持。在秦国的扶持下夷吾继承了君位。但晋惠公夷吾一登位(公元前650年)马上遣使到秦毁约: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惠公元年)《左传·僖公十五年》亦称:晋侯(即夷吾)之入(入晋登位)也,……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秦国在三百年以后才得到河西地。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传》)魏之上郡、河西是三家分晋时魏之所得。秦惠文王,公元前337-311年在位。《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魏纳河西地十年(公元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县义渠(更元后)十年(公元前315年)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后来秦以义渠地置陇西、北地郡。

晋在初封之时,仅为晋南的一个方百里的弹丸小国。《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杜注:大夏,今晋阳县。然《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间,主参星。又《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注:夏虚,大夏,今大原晋阳也。然《史记·郑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冀城县西二十里。唐叔所封夏墟当在冀城。据《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时为弹丸之地。晋阳则在汾水之西,不符合司马迁之描述。而冀城正在二水之东、汾浍之间,知冀城曾是唐叔之封地。杜注将唐叔所封之夏墟注为太原晋阳,其依据是《汉书·地理志上》太原郡: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然霍山以北,至悼公以后始开邑县,前此未见所传。唐叔不可能封在太原。在晋献公的时代,晋国四周尚处在戎狄的包围之中。《晋语一》:狄之广漠,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又《晋语二》:宰孔谓其御曰:'晋侯(献公)将死矣,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涷、澮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汪是土也……’”晋国实处在诸戎之中。姬姓之晋又与狐姬婚姻,狐姬之子夷吾(晋惠公)、重耳(晋文公)先后成为晋国国君。

晋献公通过和狐突的联姻而使成为晋之属地。《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史记·晋世家》晋献公十二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可,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晋公子重耳的母亲为大戎狐姬,其舅父为狐偃。狐氏本狄姓,为狄人;在古代,狄与胡可通,狄即胡、胡即狄。胡匣模,越南语hồ,日语ko;狐匣模,越南语hồ为同音字。古代同音字往往可以假借、能够相通,如《史记》中重耳的舅父狐偃因其字子犯而被称为舅犯,有时却写作咎犯,咎犯即舅犯也;因此可视为。狐即胡也,正与狐氏出自狄(胡)相符。狐氏即胡氏,胡氏清楚地表明他们的胡(狄)人血统。正因为狐突出自胡(狄)而被称为狐(胡)氏。胡氏表明狐氏之所出(狄)。胡标明了狐氏所属种族。到春秋时,狐氏(即胡氏)的主体依旧在狄地。由于与晋国婚姻,个别狐氏(如重耳母亲狐姬、舅父狐偃)生活在晋国,已经华夏化了。狐突辅佐的是太子申生,其儿子毛及偃辅佐的重耳。他们都深深介入晋国的国务活动,是晋国的外戚、谋士和将领。晋惠公死后,太子圉继承君位是为晋怀公。但晋怀公登基后不久,却干了件大蠢事——弑杀了自己的祖祖。《史记·晋世家》晋惠公十四年: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怀公怒,囚狐突。……怀公卒杀狐突。怀公是惠公(夷吾)的太子,夷吾母是重耳母亲的妹妹,狐偃是重耳之舅父也是夷吾的舅父;狐突既是狐偃之父,自是重耳和夷吾的外公。怀公所杀的狐突是自己父亲的外公。翟之狐氏是白狄。公元前578年晋厉公遣吕相绝秦说: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讐,而我之婚姻也。”“我之婚姻当指晋献公(公元前676—651年在位)娶狐姬一事。由此可知晋献公所娶狐姬为白狄女,狐氏当是白狄。狐突意为胡公爵或胡王子。狐突一名中,带有宇文周王子小名后缀-突。《周书》卷四《明帝纪》:讳毓,小名统万突,太祖长子也。……永熙三年太祖临夏州,生帝于统万城,因以名焉。宇文泰因长子生于统万城而取名统万突。统万突之统万是其出生地,后面的是一个后缀。此外太祖诸子:武帝邕曰弥罗突,齐炀王宪曰毗贺突,宋献公震曰弥俄突,卫刺王直曰豆罗突,赵僭王招曰豆卢突,谯孝王俭曰候幼突,陈惑王纯曰堙智突,越野王智曰立久突,冀康公通曰屈率突等。当有王子之意。突陀骨切(定没),郑张尚芳(定没)duud(陀骨)、(透没)thuud(他骨),中古dodthod,越南语đột,康巨译duṣ为突;毒徒沃切(定沃),郑张尚芳(定沃)duugl'uug(徒沃),中古doog,越南语độcduṣ”墨毒(《汉书·匈奴传》注:宋祁曰,冒音墨,顿音毒,无别训。)之。夏德Hirth、白鸟库吉、方壮猷等将冒顿比拟为突厥语的莫贺咄Baghatur,突对译tur。上古音职德本是收舌根,但是和质屑等谐声混用一部分,现代闽客话都收舌头。今福州话touktuk,发音甚近,都收-k音。当即古法语的duc'duke’,该词和拉丁语dux'领袖同源:拉丁dux'领袖>古法语duc'duke公爵,大公,领袖>中古英语duk。在匈牙利王朝早期历史中,dux王子公爵的头衔。狐突胡毒:胡人领袖、胡公爵、胡王子。

胡公爵狐突带给晋献公的礼物除了狐姬,还有所属的狐氏和狐地。此狐地即晋之狐厨或狐。平阳的狐谷亭曾是狐姓的王庭。《魏书·地形志上》载晋州平阳郡平阳县有晋水,《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河水,一名晋水。《水经注·汾水》: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其水东迳狐谷亭北,……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狐谷亭之谷即吐谷浑之谷,也就是突厥语之吾尔gur';狐谷亭就是狐姓亭(庭),这表明狐氏曾分布在临汾;晋之地当在附近。临汾与吉县中间只隔了个乡宁县,临汾到吉县以北这一带在晋献公娶狐姬之前都是狐突之属地。齐桓公时代,山西临汾西仍是白狄秦夏之地。《管子·小匡篇》载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踰太行与卑耳之谿,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此西河是指晋之西的黄河。同书封禅篇亦称: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縣车,上卑耳之山。《国语·齐语》所载与小匡篇略同,唯卑耳辟耳西虞西吴。古虞、吴字通,铜器中有虍头字无虍头字多通用,《史记》周仲章封于北虞,亦作北吴。西河即晋之西的黄河。此大夏(或秦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左传·僖九年传》称: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讨晋乱也。令不及鲁,故不书。杜注:高梁在平阳县西南时年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立夷吾为晋侯,他没有必要跑到滕格里沙漠。平阳县附近的白狄当是狐氏,晋献公的死亡使他们卷入拥立新国君的纷争中。

公元前644年,白狄攻晋之狐厨(今山西临汾西南)、受铎、昆都(均在临汾南。后来吐火罗人将昆都这一名称带到阿富汗,称为昆都士Qunduz)。厨chú澄虞,郑张尚芳(澄虞)do(直诛)后又转注为橱,中古dru,越南语trù;安世高译ma为无(微虞),支谶译ha为于(于虞);厨可拟作*dra*tra。安世高译tra为多(端歌),支谶译ta为都(端模)、支谦译为多。厨*tra即巴克特拉Bactra之后缀-tra,意为。州zhōu照尤,越南语châu;支谶译tyu为舟(照尤),康僧铠译cu、康僧会译cyu为周(照尤)。厨*tru中的r音转为y*tyu可译为州。狐厨意即狐都或狐州。狐从瓜得声,狐州即瓜州。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秋将居于瓜州允姓之奸迁到伊水流域。允姓所居的瓜州当为狐厨,而非杜预所注的:瓜州,今敦煌。鲁僖公时代,是戎狄异常活跃的时期,此时陕北和晋之戎狄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频频和中原国家发生战争。《春秋》和《左传》所记录了这一时期戎狄和中原诸国的冲突有: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传:虢公败狄于桑田。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经:夏,狄伐晋。僖公十年经(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僖公十四年经(公元前646年):狄侵郑。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传: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经:冬,邢人、狄人伐卫。同年《左传》补充道:狄师还。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经:春,狄侵卫。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经:夏,狄伐郑。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经《春秋》:夏,狄侵齐。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经: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经:狄侵齐。”“晋人败狄于箕。在中原诸国包括晋国自己深受狄人侵害这一大背景下,晋惠公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敦煌将那里的戎狄迁到中原。晋惠公所诱迁的定是晋国本土及其西北的戎狄。

《左传·襄十四年》: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此瓜州并非出美瓜之州。狐从瓜(guā见麻)得声,瓜州应即狐州。瓜衍之县可证明瓜州就在晋之西北。《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瓜衍之县。瓜衍之衍即朐衍之衍、呼延、居延之延,是胡名中的男子名、部落名之后缀,或相当于汉语的胤;延、衍为粟特语-y'n(阿维斯陀经作yana-,yāna-,古波斯语作yāna-)的音译,在粟特语中意为礼物,兼有荣典、庇护之义;瓜衍之县即瓜(胤之)县就是瓜州。戎子驹支表明驹支是戎人之君。驹支可还原为*Koti/*Koci*Kuti/*Kuci等。驹见虞,郑张尚芳(见虞)ko(举朱),中古ku,王力《同源字典》kio;英语coltfoal。支谦译gu、康僧会译go、竺律炎译gro为俱(见虞),支谦译ku为枸(见麌、厚、侯),支谶译ko、康僧会译go为瞿(群虞、见遇);驹可还原为*gro*go*ku等。支zhī照支,王力tjie;支谦译ci、支谶译ke、摄摩腾、竺法兰译tye为支;支可还原为*ti。仿照月支即月氏,驹支即驹氏也、colt氏也;colt之元音弱化为e即是凯尔特人Celt。姜即羌,戎即胡,姜戎氏即羌胡氏;羌胡,小月氏也。吾疑模、《集韵》疑鱼,王力nga,郑张尚芳(疑模)ŋaa(五乎)、(疑麻)ŋraa(五加)允吾,中古ŋoŋa,越南语ngô,金尼阁û/ùgû/gù;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离,金尼阁chci;支谦译rili、康僧会译re为离(来支、寘、霁、《集韵》彻支);离可还原为*ri*rā等。吾离可还原为*Guri*Gari*Gurā*Garā等。驹支、吾离、姜戎氏和屈支、月支、狐氏*Gati(模韵古音为a,华、夏、胡、狐在上古同音)、*Goti实为同一族名的不同汉译。驹支也就是月氏、狐氏原本在晋之屈产,在晋启狄土筑屈之前后,一部分月氏向西迁移,并将瓜州之名带到了甘肃敦煌市。月氏的原居地并不在祁连、敦煌间,而是在陕北和晋西北。秦、晋的扩张导致陕北和晋西北的月氏向西迁徙到祁连、敦煌间。向西迁徙的月氏甚至有一部分翻越葱岭进入巴基斯坦。《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位于科芬河、科斯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古拉亚就是因吾离而得名的。科芬河Cophen的词根Co为胡(日语ko),词尾-phen为突厥语的后缀-pan也就是汉语的番蕃。古拉亚人Guraeans的词根Gurae)即是吾离*Gurā。吾离*Gurā在公元前327年初夏亚历山大远征该地之前就已抵达该地。《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没有提到犍驮罗,以地望而论古拉亚就是犍驮罗。犍驮罗Gandhāra,《魏书·西域传》译作小月氏、《高僧传·曇无竭传》译作月氏国。Gandhāra一词和汉语的月、梵语的Candra'有关。烈维在《龟兹国语及其研究之端绪》中称:而语末之ara,与中央亚细亚殊如帕米尔附近多见之TukharaGandhara等语之语尾ara同例,其起皆不明语尾-ara可能和Sogdiana中的-ana以及梵语之-ala'…之地相同,若然,Gandhara意即Gandh之地。Gandh中的-n脱落后之*Gadh以及n置换到词头之*Ngadh都可比对为汉语之月。月yuè疑月,郑张尚芳(疑月)ŋod(鱼厥),中古ŋüed,越南语nguyệt。利玛窦于万历三十三年末(1606年初)付刊于北京的《西字奇迹》同时用ngg来表示汉语的疑母,如悟疑暮,郑张尚芳(疑模)ŋaas(五故),中古ŋos,金尼阁ú,越南语ngộ,王力nga)、吾疑模,郑张尚芳(疑模)ŋaa(五乎),中古ŋo,金尼阁û/ùgû/gù,越南语ngô,王力nga);卧gúo疑过,郑张尚芳(疑戈)ŋwaals(吾货),中古ŋuas,金尼阁,越南语ngọa,王力);艾gáiài疑泰、疑废,郑张尚芳(疑废)ŋads(鱼肺),中古ŋueis,金尼阁ígái,越南语ngẚi,王力ngat);我ngò疑哿,郑张尚芳(疑歌)ŋaal?(五可),中古ŋaa?,金尼阁,越南语ngã,王力ngai);礙ngáiài疑代,郑张尚芳(疑咍)ŋшшs(五溉),中古ŋais,金尼阁gái,越南语ngại,王力ngə)。另有一些非疑母字也标为gng,如为gûɛywéi于支、wèi于寘,郑张尚芳(云支)Gwal(薳支)、(云支)Gwals(于伪),中古üeües,金尼阁gôéiûéi,越南语vivị,王力hiuai);穢gúeihuì影废,郑张尚芳(影废)qwads(於废),中古eas,金尼阁goéiuéi,越南语uế,王力iuat);爱ngáiài影代,郑张尚芳(影咍)qшшds(乌代),中古ais,金尼阁,越南语ái,王力ət);闇ngánàn影堪,郑张尚芳(影覃)qшшms(乌绀),中古u.ms,金尼阁hángán/gàn,越南语ám,王力əm)。巴黎国民图书馆手稿部收藏的《回回馆杂字》的无名氏标音者对汉语疑母字的标音法和利玛窦相同,即有的字标为ng、另一些字标为g。金尼阁则只以g来表示汉语疑母,在他的汉字表音体系中并没有ng这个字母组合。在后汉三国时期,就已存在汉语疑母字对译梵语g的情形,如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g译为疑母在当时只有这一例。波斯文ghğ)和汉语疑母ng相当。回回文波斯语五巴儿ghubār'、五儿发ghurfa'、五勒恩ghulām'(源自阿拉伯语,和突厥语qul'同源)、额即即ghazīzī'、额日克ghijhak'、额则卜ghazab'、阿儿ghār'、安ghamm'、矮勒忒ghairat'发志。额é疑陌,金尼阁,威妥玛êngê,越南语ngạch,王力《同源字典》ngeak;五,金尼阁ù,威妥玛wu,越南语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阿ā影歌,金尼阁ō,威妥玛anga,越南语a;安ān影寒,金尼阁gān,威妥玛anngan,越南语an;矮ǎi影蟹,金尼阁iài,威妥玛aingai,越南语nụyoải。金尼阁以g的手写体表示汉语疑母,日语gŋ自由变读,汉语疑母和波斯语gh即(ğ)相当,因此ng可以写作gğ;从利玛窦的疑母ngg二重表示来看,实际上就有ng=g。安世高译(vpat为越(于月、匣末),支谶译gargatv)和gadh为竭(群月)、译varvaravartrāt和(vvat为越(于月、匣末)、译bhad为颰(并末、帮月)、译haṭh(或)为曰(影月),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译ghāt为竭(群月),支谦译kargad为竭(群月)、译gulv)为掘(群月、群物)、译hul为越(于月、匣末)、译gatv)和kap+ph)为揭(jiē见月、薛,群月、薛,溪月,溪祭)、译bat为颰(并末、帮月)、译vat为曰(影月),康僧会译(vpāt为越(于月、匣末),康孟祥、竺大力译vas为越(于月、匣末)。按支谶的译法,'可还原为ngadhgadh;犍驮罗Gandhāra可解释为'月之地

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秦、晋两国诱而徙于周之郊甸伊川的陆浑为浑人的六个部落。陆浑即六浑。陆浑戎,《春秋公羊传·昭十七年传》作賁浑戎,《经典释文·春秋公羊音义》称”“音六,这是陆即六的最显明证据。陆浑是一个类似于十姓回纥九姓乌古斯的部落联盟的称呼。这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六个部落,此六浑即所谓的陆终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六浑还被称为允姓、阴戎、陆浑之戎。迁徙之前的陆浑(即六浑)部位于秦、晋之西北,瓜州当是指山西吉县西北的陕北、吉县之北的晋北,甚至包括晋之屈在内的广大胡地。晋地的澮水流域是因陆终第4子会人而得名的。《史记·魏世家》: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78年),翟败我于浍。《索隐》:于浍,于浍水之侧。《正义》引《括地志》:浍高山又云浍水,在绛州翼城东北二十里,浍水出此山也。其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會(匣泰)goobs(黄外)金文从合甑 合亦声 说文古文作祫 皆表与合同源、(见泰)koobs(古外),中古hwāiskāis,越南语hộicối;澮(见泰)koobs(古外),中古kāis,越南语khoái。王力《同源字典》匣母之會繪为huat,见母之禬襘为kuat,见母之羯为kiat;去掉介音后,會*kat即是羯*kat也。康僧会译vat、支谶译(v)bhās为会(匣泰、见泰),见泰之会可拟为*kat。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kad(居竭),中古küed,越南语hạtkiệt],羯kar的尾音-r音转为-t即是会。会人即羯人也。《魏书·石勒传》称石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于上党武乡羯室。西晋所置的武乡县,治今山西榆社北。十六国时,石勒称赵王(公元319年),以武乡县为其故里,置武乡郡。榆社离汾澮之间的翼城不远。石勒所属的羯人当出自澮水流域。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以上郡地立秦降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孝文帝三年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秦置高奴县治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废。王力《同源字典》高为,怒弩砮皆为na,奴当亦是na;所谓的东伊朗语后缀-na实即汉语之奴。梵名Kokālika,又作高迦离伽、孤迦梨迦、孤迦利迦等,高对译梵语ko。高(见豪)kaaw(古劳),《汉书·西域传》以高附对译Kabul/喀布尔Kābul,中古kau;奴(泥模)naa(乃都),中古no。高奴可还原为*Kana*Kona。高奴*Kana*Kona意为高人。高奴可能与皋(通高)落氏有关,也可能与古公亶父之古也就是胡(胡为古声)有关。高奴和翟王之名表明这里是翟地。到东汉许慎(约58-147)的时代,北洛水的发源地仍是北夷之地。《说文》称: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此洛水又称北洛河;源出陕西定边县东南部,东南流经志丹、甘泉、富县,至洛川纳沮河,又流经蒲城,到大荔合渭河后东入黄河。到了隋代仍有说汉话的白狄生活在陕北。《太平寰宇记》卷三《丹州风俗》条引隋《图经杂记》云:俗谓'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即言其状似胡而语习中夏。白窒即白翟语讹耳,近代谓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这句谚语也表明迟至隋《图经杂记》时代丹州仍有白翟(狄)。丹州原名汾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为丹州,治义川(今陕西宜川东北),隋时属延安郡,辖境相当今宜川县地。宜川与山西的吉县隔黄河相望,屈边狄之屈在今石楼与吉县间;宜川离洛河不远;隋代宜川之白窒(白翟)当是古代就生活在这里的白狄之遗孑。

自北魏以来,下迄北宋,分布在并州汾水以西北和雍州(原本就是白狄的活动地域)安定以东北的胡人,概称之为步落稽胡,或简称之为稽胡步落稽胡之名初见于《魏书·尔朱荣传》,云:步落坚胡刘阿如等作乱瓜、肆……荣并灭之。步落坚胡即部落稽胡。《魏书》在别处称此族为山胡、汾胡、河西胡,有时以此胡所在之郡、县名之,如西河胡、离石胡、吐京胡、石楼胡、五城郡胡等,《北齐书》大致因袭之;至《周书》始名之曰步落稽胡或稽胡,如《周书·杨忠传记》保定二年[公元564]忠约稽胡酋首于帐中突厥已到并州,约我共破稽胡。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之为部落稽胡。《周书·稽胡传》详细记载了当时稽胡的分布和习俗: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俗好淫秽,处女尤甚。将嫁之夕,方与淫者叙离,夫氏闻之,以多为贵。既嫁之后,颇亦防闲。有犯奸者,随时惩罚。又兄弟死,皆纳其妻。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居阻险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稽胡分布在离石以西,安定以东的地域,也就是今天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稽胡居山谷间,因此又被称为山胡、山戎。其时稽胡尚语类夷狄,因译乃通。到了隋代丹州稽胡已经说汉话了,并由此产生俗语丹州白窒,胡头汉舌丹州白窒也就是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他们自古就生活在丹州这一片土地上,是尚保留部落状态的姬姓。姬(见之)klш(居之)、(以之)(與之),支谦译ke为基(见之),中古kiiyii,上古cil(=kil);稽(见齐)kii(古奚)、(溪齐)khii?(康礼),支谦译ke为稽(见齐、溪荠),中古keekhee?,上古cel(=kel)。姬Kii中的元音弱化为e即是稽*Kee,稽即姬(狐姬)也。稽胡就是姬姓之胡、姬姓在白狄者,狐姬、鲜虞亦是姬姓在白狄者。鬼*Kul=*Cul/*Clu>姬*Cli>姬*Cii(即梵语中国Cīna的词根)>稽*Kee,周*Cul中的元音弱化为e即是凯尔特人Celt;周*Cul中的元音音转为yl音转为d后缀加词头s*Scyd,由此产生斯奇提亚Scythia;或者西周*Sicul/*Secul*Scul*Scyd>斯奇提亚Scythia。古(即胡)*ka+r=*Kar>鬼*Kul=*Cul、胡*Gal、月夏*Gar>月氏/哥特Goth、日耳曼German。中国北方和中国西部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欧人,而到了有史时期陕西北部和山西更是成了戎狄(即印欧人)之地。周人和夏族原本就生活在戎狄之中。《史记·匈奴列传》: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夏灭亡后,其族人四散迁徙,一部分进入陕西,并将洛河带到了陕西。中原诸姬自称诸夏、华夏,以夏人自居,表明他们实为夏之后裔。《史记》明确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中原诸夏(诸姬)和匈奴皆是夏之苗裔:他们都是夏人之后。周姬进入陕西后成为戎狄的一部。《史记·周本纪》: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到了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家室,而邑别居之在秦穆公之后,漆、梁山、岐之北仍旧是戎狄之地。古公亶父乃贬戎狄之俗是革命性之举,从此以后周姬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早期周姬四周全是戎狄,姬人本身就是白狄。姬姓为白皮肤,在远离陕西山西的东南沿海的吴地,白狄姬人的后裔之一吴儿(也就是吴姬)即使到了唐代仍保存着皮肤白皙的特征(李白李太白诗二五越女词二: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劇。)。部落稽胡是未改变习俗(戎狄之俗)的白狄姬姓,部落稽胡的习俗就是部落姬人的习俗,部落稽胡的习俗当是古公未贬戎狄之俗前周姬的习俗。唐时,稽胡是为国戍边的精兵。陈子昂称今国家为契丹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而缘塞空虚,灵、夏独立。(《陈伯玉文集》八《上军国机要事(八条)》)但稽胡也曾发生叛乱。弘道元年(683“[四月]甲申,绥州部落稽白铁余据城平县反,命将军程务挺将兵讨之。(《旧唐书·高宗纪下》111页)白铁余者,延州稽胡也(《朝野佥载》三,第73页)唐以后不再有稽胡的记载,稽胡当在唐时融入到汉族之中。至此,白肤色深目高鼻金发碧眼的白狄在其发源地完全消失。

Massagetae

Massagetae,王以铸译希罗多德《历史》译作玛撒该塔伊人,李活译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译作马萨革太人,徐文堪、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 第二卷》译作马萨革特人。在希罗多德《历史》中载有GetaeMassagetaeThyssagetae三个族群。这三个族群彼此相隔较远:Getae人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的地方;Massagetae人在里海以东、Araxes河对岸的大草原上;Thyssagetae人在Tanais河那边。Getae族的存在,表明玛撒该塔伊人MassagetaeMassa-getaeThyssagetaeThyssa-getae,其中的Massa-Thyssa-是前加的修饰部分。阿里安将马萨革太地区称作马萨革太西徐亚,斯皮塔米尼斯带着从索格地亚那逃出来的人跑到西徐亚一个叫马萨革太的地区躲避去了。(《亚历山大远征记》卷四16)马萨革太Massagetae是西徐亚Scythia的一个地区。希罗多德称:有一些人说他们(Massagetae)是斯奇提亚(Scythia)的一个民族(《历史》卷一201)既然马萨革太是西徐亚的一个地区,马萨革太人当然是西徐亚的一个民族。玛撒该塔伊人穿着和斯奇提亚人相同的衣服,又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历史》卷一215)波斯人将不同的斯奇提亚人统称为萨迦(Sakā,汉译为塞)人,色诺芬将玛撒该塔伊人称之为玛撒该塔伊·萨迦人,玛撒该塔伊语和塞语(斯奇提亚语)当有相同或相近之处。马士拉塞语-masa“巨大khara/khala'辉煌的,强大的Khalamasa“光辉伟大;和田塞语mase“巨大Massagetae中的Massa当即塞语的masa/mase'巨大Massagetae意为'-getae’

Getae=月氏

yuè疑月,郑张尚芳(疑月)ŋod(鱼厥),中古汉语ŋüed,日语ゲツ[getsu](日语以音节来对译汉语韵尾“-t”,汉音用而吴音用),越南语月、刖nguyệt,王力《同源字典》刖(疑月)ngiuat。在汉语中,见溪群疑同为一组,皆是舌根音;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汉语的疑母来自上古之舌根音,从汉字的读音中仍能发现疑母的来源。如诡guǐ过委切(见母纸韵),从危;危wēi鱼为切,疑母支韵。豜jiān古贤切,见母先韵;yàn吾甸切,疑母霰韵。趼yán五坚切,疑母先韵;jiǎn古典切,见母銑韵。仡鱼迄切(疑母迄韵)、许讫切(晓母迄韵)、,从乞得音;乞去讫切(溪母迄韵)、去既切(溪母未韵)。齳yǔn鱼吻切,疑母吻韵;喗:《唐韵》牛殒切,《集韵》牛尹切、牛吻切,《广韵》鱼吻切,皆为疑母;軍jūn举云切,见母文韵。釿jīn举欣切,见母欣韵;yín宜引切,疑母轸韵,《集韵》鱼巾切,疑母谆韵。锜渠羁切,群母支韵;渠綺切,群母纸韵;鱼倚切,疑母纸韵。鐖居依切,见母微韵;ái《集韵》鱼开切,疑母咍韵。隗wěikuí五罪切,疑母贿韵。隗,《唐韵》《正韵》午罪切;《集韵》五贿切、吾回切,高貌;《韵会》五贿切、鱼回切;又《集韵》、《类篇》俱为切,音龟。汉语疑母字在日语中的吴音、汉音均读作[g],如语、倪、元、饿、芽、仰、硬、玉、月等。疑母字在日耳曼语中也是g。鹅é五何切(疑歌),越南语nga,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古英语gōs'goose、古诺斯语gás'goose;《高昌馆译书·鸟兽门》:“ghas,鹅,哈思,维语ğαz、裕语、撒语Gαz、阿语gαz、土库语gα:z;回回文波斯语qāz'源自突厥语qαz'。利玛窦于万历三十三年末(1606年初)付刊于北京的《西字奇迹》同时用ngg来表示汉语的疑母,如悟疑暮,金尼阁ú,越南语ngộ,王力nga)、吾疑模,金尼阁û/ùgû/gù,越南语ngô,王力nga);卧gúo疑过,金尼阁,越南语ngọa,王力);艾gáiài疑泰、疑废,金尼阁ígái,越南语ngẚi,王力ngat);我ngò疑哿,金尼阁,越南语ngã,王力ngai);礙ngáiài疑代,金尼阁gái,越南语ngại,王力ngə)。另有一些非疑母字也标为gng,如为gûɛywéi于支、wèi于寘,金尼阁gôéiûéi,越南语vivị,王力hiuai);穢gúeihuì影废,金尼阁goéiuéi,越南语uế,王力iuat);爱ngáiài影代,金尼阁,越南语ái,王力ət);闇ngánàn影堪,金尼阁hángán/gàn,越南语ám,王力əm)。巴黎国民图书馆手稿部收藏的《回回馆杂字》的无名氏标音者对汉语疑母字的标音法和利玛窦相同,即有的字标为ng、另一些字标为g。金尼阁则只以g来表示汉语疑母,在他的汉字表音体系中并没有ng这个字母组合。在后汉三国时期,就已存在汉语疑母字对译梵语g的情形,如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g译为疑母在当时只有这一例。波斯文ghğ)和汉语疑母ng相当。回回文波斯语五巴儿ghubār'、五儿发ghurfa'、五勒恩ghulām'(源自突厥语qul')、额即即ghazīzī'、额日克ghijhak'、额则卜ghazab'、阿儿ghār'、安ghamm'、矮勒忒ghairat'发志。额é疑陌,金尼阁,威妥玛êngê,越南语ngạch,王力《同源字典》ngeak;五,金尼阁ù,威妥玛wu,越南语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阿ā影歌,金尼阁ō,威妥玛anga,越南语a;安ān影寒,金尼阁gān,威妥玛anngan,越南语an;矮ǎi影蟹,金尼阁iài,威妥玛aingai,越南语nụyoải。金尼阁以g的手写体表示汉语疑母,日语gŋ自由变读,汉语疑母和波斯语gh即(ğ)相当,因此ng可以写作gğ;从利玛窦的疑母ngg二重表示来看,实际上就有ng=g。安世高译(vpat为越(于月、匣末),支谶译gargatv)和gadh为竭(群月)、译varvaravartrāt和(vvat为越(于月、匣末)、译bhad为颰(并末、帮月)、译haṭh(或)为曰(影月),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译ghāt为竭(群月),支谦译kargad为竭(群月)、译gulv)为掘(群月、群物)、译hul为越(于月、匣末)、译gatv)和kap+ph)为揭(jiē见月、薛,群月、薛,溪月,溪祭)、译bat为颰(并末、帮月)、译vat为曰(影月),康僧会译(vpāt为越(于月、匣末),康孟祥、竺大力译vas为越(于月、匣末)。在后汉三国时,汉语月韵对译梵语atadadharātul等,上古汉语月韵应是*at/*ad。上古汉语月的读音是*gat/*gad。伯希和称柯努君承认Arśi/Asioi之声比对,然将月氏屏除,缘高本汉Karlgren君曾告其月氏名称始见于纪元前2世纪之史书,其音读大致如*Gwat-ti*Gwot-ti*Gat-ti*Got-ti*Gut-ti);可是Arsi/Asioi与月氏之事实上的一致仍然存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柯努君是对的,伯希和断言“Arsi/Asioi与月氏之事实上的一致仍然存在是错误的。后汉三国时期,汉语以影母字对译梵语的零声母;上古的月不是零声母,月不可能对译arArsi实为焉耆(自称Argi/ArkiArśiArśi可视作Arci之音转)。高本汉给出的*Got-ti*Gut-ti*Gwat-ti*Gwot-ti均是月氏*Gat-ti的音转读音。月氏*Gat-ti中的a弱化为e即是*Get-ti(日耳曼语中存在ae交替。如德语a之变体ä[e],英语字母a[ei],都是ae音转造成的。又如:古英语为gār,而古弗里斯兰语、古撒克逊语、古高德语均为gēr)。

盖塔伊(Getae)人中的-tae是一个常见的族名后缀,希罗多德《历史》所记阿黑门尼德王朝第十一总督区中的达列依泰伊daritae人、第七总督区中的撒塔巨达伊人Sattagytae和阿帕里塔伊人Aparytae都带有这一后缀。塔塔儿部落名+tāï中的-台是同样的后缀。凡出身于塔塔儿秃秃黑里部落的人,如果他是男人,他就被称为秃秃黑里台(tūtūqlītāï);如果是女性,则称为秃秃黑里真(tūtūqlīǰïn)。古代波斯人自称阿尔泰夷Artaei中的-taei是同一后缀。PadaeiArtaei具有相同后缀-daei/taei余太山《嚈哒史研究》称:“Chionitae一名中的(itae在北部伊朗语中,是接在族名后面的复数词尾,词根是Chion--Chioni(第62-63页)认为-tae是北伊朗语中接在族名后面的复数词尾。“Ammianus Marcellinus所载Chionitae一名是中古伊朗语词根xiyōn(意为'匈奴),加上希腊文后缀-ιται(意为'部落)构成(第256页)则认为-itai为希腊语的'部落。劳费尔称在波斯语里称'中国ČīnČīnistānČīnastān。在中古波斯语里除了ČēnČēnastān之外,我们看见过'弗尔瓦尔丁(神)赞美诗里的Sāini和帕拉菲古经《创世记》里的Sīni。带有当头腭音的字,一方面亚美尼亚语的Čen-k'ČenastanČenbakur'中国皇帝),Čenazneay'开始于中国),čeniḳ'中国的)等字已为之证实了;在另一方面,又为粟特语的ČynstnČīnastān)所证实。(第403页)SāiniSīni(源自梵语Cīna),āiī之音转。taei源自tāi,在《Artāi-vīrāf-nāmak》一书中Artaei正是作Artāi。与此相应,daei源自dāidāitāi可视为之音转。英文字母Ii读音为[ai],英语中存在广泛的iai音转。在汉语中也存在iai音转,如支谦译ci为甾(照之、zāi清咍),这个字的双读中存在iai音转。又如:钛dài徒蓋切(定泰)、特计切(定霽);台与之切(喻之)、táitāi土来切(透咍);隶dài羊至切(喻至)、《集韵》待戴切(定代);偲cāi仓才切(清咍)、息才切(心之);思息才切(心之)、相吏切(心志)、sāi《集韵》桑才切(心咍);棣特计切(定霁)、dài《集韵》待戴切(定代)、《集韵》他计切(透霁);淠匹備切(滂至),pèi《集韵》普蓋切(滂泰);糲力制切(来祭)、落蓋切(来泰)、卢达切(来曷);艾ài五盖切(疑泰)、鱼废切(疑废);菑侧持切(庄之)、zāi将来切(精灰);蕢kuì求位切(群至)、《集韵》kuài苦会切(溪队);螮从带得音,螮都计切(端霁),带dài当盖切(端泰);蹛dài当盖切(端泰)、zhì直例切(澄祭);詒与之切(喻之)、dài徒亥切(定海);逮dài徒耐切(定代)、特计切(定霁)。遞只有一个反切徒礼切(定荠),却有两个读音dài,这两个读音间存在iai音转。厲力制切(来祭)有又音lāi:《庄子·齐物论》:厲与西施释文:如字,恶也。李(轨)音赖。司马彪云病癞。《方言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也注:声如宰。明焦竑《俗书刊误》十一《俗用杂字》:江湘吴越呼子曰崽。音宰……”即里切(精母止韵)、;仔即里切、子之切,原意为胜任,被西南官话借用为儿子和动物的小称,音变为zǎi。崽zǎi山皆切(审皆)、山佳切(审佳)又《玉篇》子改切,音宰,义为儿子。仔、崽之zǎi音显然是子的音转。会huì黄外切(匣泰)、kuài古外切(见泰)亦存在aii音转。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凯尔特人Celti,在凯撒《高卢战记》中作克勒特人Celtae,在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Celts,《历史》中的词尾-ti变作《高卢战记》中的词尾-tae。又如希罗多德《历史》中的盖塔伊人Getae,在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仍是Getae'革太人,在贺拉斯Horace成书于公元前24年的《颂诗》中则为Gêtes'基提人。哥特人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希腊、波斯人所说的Getae人,罗马人也是这样看的。罗马人认为哥特人与Getae基特人是同种或是一个名称的两种拼写法。为哥特人写历史的约但尼斯没有区分这两个名称和这两种人,故名其书为《基特史》(Getic History)即《哥特史Getica》,由此哥特Goti=Geti=Getae-ti=-tae。而-ti即焉提之-提。提定齐、shí禅支,中古汉语deeʐe越南đề,王力dye。安世高译(vtidedvī、支谶译dya、(vdha、支谦译(vdina、(vtin、(vdadṛdridhṛ、康孟祥、竺大力译tradradhī、康僧铠译dhi提。-提实即汉语的氏。《论衡·乱龙篇》: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金日磾的父亲是匈奴休屠王,其母亲自是休屠王阏氏,《汉书·金日磾传》:日磾以父(休屠王)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七矣。,所以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说:焉提,即阏氏也。钱氏又说古书氏、是通用,提从是,古亦与氏通。焉提即阏氏,也。族名后面的后缀-tae-taei-daei和汉语'相当。

shì承纸切(禅纸)、zhī章移切(照支),中古汉语ʐe?tʂe,越南语thị。氏的第二个读音正是汉语支的读音。支zhī照支,中古汉语tʂe,越南语chi,王力tjie;摄摩腾、竺法兰译tye、支谦译ci、支谶译ke为支。支:枝条;一本旁出,或一源而分流曰支,《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作为支系、支派、分支的与作为部族名后缀的其含义是相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支。作为古代少数民族支系称号的shì”如鲜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段氏等,与作为部族名后缀的zhī”如月氏、乌氏等,本无二致,其读音上的区别是由于年代上的差别造成的。司马贞索隐曰:阏氏,旧音曷氐。《广韵》五支氏,章移切,为照纽字;如依司马贞引旧音读氐(《广韵》十二齐氐,都奚切)则属端母,于音似隔。钱大昕已经证明今音舌上,古音皆舌头,在上古不存在类隔;氏字古读归端,司马贞旧音之说是也。颜师古音氏为支,《广韵》支、氏同音,皆有古今二读。古支读亦是舌头。钱大昕曰:古读支如鞮。晋语曰'以鼓子苑支来。苑支即《左传》之鸢鞮也,亦读如多,《说文》引杜林说,芰作茤。此证支古音鞮(现代普通话中鞮和氐的读音相同,都读为'dī)或音多也。又《说文》女部:姼,或从氏作忯。《诗》亦作媞媞。姼chǐ尺氏切(穿纸)、shí是支切(禅支)、承纸切(禅纸)又音多,是氏有多、媞二音,古音亦皆读舌头也。习凿齿、颜师古音氏为支,当依古音读之。氏、氐今音不同,然其形相近,其古音亦当不分。《说文》云:巴蜀名山岸之自旁著欲堕落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有云秦谓陵阪曰阺。此二字本相引申,后人欲为别异,故歧其形体耳。然在汉代,二字即已混用,如大月氏一作大月氐。《汉书·杨雄传》云:响若坁隤,《文选》解嘲作坻隤,皆可证也。《说文·氏部》:氐,至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凡氐之属皆从氐。”“显然是从得音的,造字当初两者的读音是相同的。之上古音当是。后汉三国时期,康僧铠译(vca、(v、康僧会译ja、支谶译(ccha、支谦译jyajhādhra、竺律炎译(v、无名氏译(vtya为阇(端模、shé禅麻),康孟祥、竺大力译(vjan、摄摩腾、竺法兰译dhyan为禅(禅線、禅仙,越南语thiềnthiện),康僧会译(vjīv为涉(禅葉,越南语thiệp),支谶译(vju为殊(禅虞,越南语thù)、康僧会译为周(照尤),安世高译jet为逝(禅祭,越南语thệ),支谦译sin为是(禅纸,越南语thị),支谶译ṣu为授(禅宥)。此时的禅母,应是j-jh-dhy-dhr-之一。汉语禅母事实上和舌头音关系十分密切,禅母在越南语中作th-。《广韵》禅母反切上字的读音:市(shì,越南语thị,王力)、是(shì,越南语thị,王力zjie)、时(shí,越南语thìthời,王力zjiə)、常(cháng,越南语thướng,王力zjiang)、承(chéng,越南语thừa,王力)、视(shì,越南语thị,王力zjiei)、署(shǔ,越南语thự,王力zjia)、殊(shū,越南语thù,王力)、氏(shì,越南语thị,王力)、寔(shí禅职是。通'’”,越南语實thựcthiệt,王力zjiek)、臣(chén,越南语thần,王力)、殖(zhí,越南语thực,王力zjiək)、植(zhí,越南语thực,王力zjiək)、尝(cháng,越南语thướng,王力)、蜀(越南语,王力)、成(chéng,越南语thành,王力)。从提(定齐、禅支)、阇(端模、禅麻)、单(dān端寒、chán禅仙、狝、腺,越南语đớnthuyền;支谶译tat为单)三字的读音中同样可以发现舌头音和禅母的关系。上古禅母可拟作*dh-*dhr-*dhy-。树shù常句切(禅遇)、臣廋切(禅麌),越南语thọthụ;比较英语tree,上古汉语禅母当是*dhr-,原始姬语树为*dhrā。禅纸之氏的上古读音为*dhri,后音转为*dhyi*dhi以及提等。禅母*dhr-在后汉三国时有dhyjjhs等音转读音。

古代翻译家在将外语音译成汉语时,第一个音节常以第二个音节的开头辅音收音。Getae可对译成Get-tae,其中Get为月*gat的语音弱化形式,-tae为汉语氏或支的音变形式,Get-tae即月氏也。另一方面,古汉语月氏*Gat-ti的音变形式*Get-tae可作*Getae。据说,最先发现哥特人的是希腊殖民地马赛Marseilles旅行家彼泰阿斯Pytheas。他告诉当时的人们,在夫利什哈夫Frische Haff附近,即东普鲁士一带,有一种人叫哥顿尼斯人Guttones,常在波罗的海海岸寻找琥珀,进行交易。此后差不多有四个世纪,欧洲人不知道这些从事琥珀交易的人的消息。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提到Guttones居住在波罗的海海岸附近,是西方著作确凿的对Guttones的第一次记载。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初的罗马史家塔西陀在著作中再次提到这种人名字,但他拼为Gottones(马雍、傅正元译《日耳曼尼亚志》作Gothones)。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沿着多瑙河叙述那里的部族时称在鲁给夷Lugii人之外为哥托内斯人Gothones”44)哥托内斯人即后来的哥特人。Goth源自哥特语gutþiuda "Gothic people"(《培根词汇》)、Gutthiuda 'the Gothic people'(《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峨特语þiuda=奥斯干语touto“人民”(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313页),哥特语gutþiuda意即“gut人”:月/屈人(也就是月氏)。瑞典的哥塔兰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兰岛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GothonesGottones相比可知两个相邻的tt可以合并。月氏*Gat-ti的音变读音*Get-tae可简写为*GetaeMassagetae即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大月氏

    Massagetae=大月氏

Massagetae不仅可以音译为大月氏,而且两者在地域上也是重合的。希罗多德称:玛撒该塔伊人……住在阿拉克赛斯河(Araxes)对岸和伊塞多涅斯人(Issedones)相对的地方。(《历史》卷一201)此Araxes河并非阿塞拜疆和伊朗之间的阿拉斯Aras河(在阿庇安《罗马史》的现代插图庞培处理东方诸国事务图中作阿拉克西斯Araxes河)。这个被称为卡斯披亚的海,它的西方是高加索山脉。在它的东面日出的地方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这一广阔的平原的大部分属于居鲁士现在很想征讨的玛撒该塔伊人。(《历史》卷一203)玛撒该塔伊人在里海东面的广阔平原上。居鲁士渡过Araxes河后,在索格地亚那修筑了居鲁士城Cyropolis。里海东面的这条Araxes河实为希腊人所称的Oxus(乌浒)河(即今阿姆Amu河)。希罗多德所记玛撒该塔伊人当在阿姆河以北地区。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中马萨革太Massagetae 是西徐亚Scythia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和索格地亚那、巴克特利亚毗邻。于是亚历山大就率领一部分部队进入索格地亚那。……斯皮塔米尼斯带着一些从索格地亚那逃出来的人跑到西徐亚一个名叫马萨革太的地区躲避去了。他们在那里搜罗了六百名马萨革太骑兵,然后又开到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一座堡垒(四,16)马萨革太位于索格地亚那之西、巴克特利亚之北。克拉特拉斯带领部队快马加鞭,在距沙漠不远处追上他们,另外还遇上一千多其他马萨革太骑兵(四,17)这个沙漠就是泽拉夫善河所流入的那个沙漠。当他们到达位于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的一个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时,……马萨革太西徐人吃败仗后,抢劫了跟他们一起打仗的巴克特利亚人和索格地亚那人的运输队,然后跟着斯皮塔米尼斯逃到沙漠里去。后来他们了解到亚历山大已率大军出发朝沙漠开来,于是他们就把斯皮塔米尼斯的头割下来送给亚历山大,为的是转移亚历山大进军的方向,不再进攻他们。位于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的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Baga在泽拉夫善河下游,在现今的布哈拉Buchara附近。马萨革太地区在索格地亚那西边的两河间地上。斯特拉波引Eratosthenes称:玛萨革泰位于巴克特里亚附近,沿Oxus河而西。Ⅹ28)西应改为北。《亚历山大远征记》附图亚历山大远征图将马萨革太人Massagetae比定在米欧提斯湖(咸海)以东,奥克苏斯河(阿姆河)以北,雅克萨提斯河Jaxartes以南,索格地亚那之西。在托勒密的《地理志》中伊塞顿人Issêdôns位于赛里斯国阿斯米拉亚Asmiraia山脉以南一直延伸到卡西亚Kasia山区(16.5)。托勒密《地理志》记载塞地Sacae也有Massagetae人。塞地上的大月氏Massagetae人和Issêdôns人相邻。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牧移徙,与匈奴同俗。……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guī见支,中古汉语ke,越南语quì;支谶译ke为羁(见支,越南语ky)、支谦译为稽(见齐、溪荠,越南语)、基(见之,越南语),支谦译kye为羁。妫、姬(见之、喻之,越南语,中古汉语kiiyii)、稽皆可拟为*ke,妫水当是因稽氏*Kelti(即凯尔特Celti)而得名。月氏为支姓,在中国的月氏人皆以支为姓而不是以月为姓,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Cīna(支那)人,这也是月氏出自Cīna(中国)的明证。支谦译ci、支谶译ke为支(照支),妫当源自支。波斯语对阿姆河的称呼纪浑河Jíhún(阿拉伯语Jayhun)、东伊朗语细浑河Ceyhun之词根Jí/Cey实即妫水之妫。妫(*Ke)水即今阿姆河(Amu Daria),大夏即巴克特利亚,大宛即费尔干纳,安息即帕提亚,康居即锡尔河以北之西徐亚国(西徐亚国王在亚历山大渡过锡尔河打败聚集在岸边的西徐亚军队后派代表来见亚历山大,对已发生的事情表示遗憾。)。大月氏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两河之间,东为大宛(费尔干纳),南为大夏(巴克特利亚),西为安息(帕提亚),北为康居。大月氏所在的这一地域正和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的附图亚历山大远征图中标注的马萨革太人(地区)相当。大月氏和Massagetae在地域上重合。

Massagetae和大月氏都是游牧民族,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据希罗多德《历史》,Massagetae居住在卡斯披亚海(里海)的东面,穿着和斯奇提亚人相同的衣服,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司马迁称大月氏行国也,随俗移徙,与匈奴同俗。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据此,大月氏、匈奴、乌孙同俗。《汉书·西域传》称:休循国……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捐毒国……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故塞种也。塞种和乌孙的民俗衣服类同。大月氏和塞种具有相同的游牧习俗。古代波斯人将所有斯奇提亚人(Scythians)都称为Sakā(汉译'塞种),大月氏和玛撒该塔伊人同俗。

Massagetae、大月氏对待性交的态度相同,他们在性交上都很随便。希罗多德称:“Massagetae男子感到有性交需要时在妇女乘坐的车前挂一个箭袋,他就可以不怕任何人在中间干涉而任所欲为了至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则他们是每人娶一个妻子,不过他们的妻子却是随便和别人交媾的(《历史》卷一216)。结婚后可以和异性随便交媾的婚姻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每个男人娶一个妻子不能排除一个妇女可以拥有多个丈夫。Massagetae的婚姻状况不是一夫一妻制,更象是群婚制。大月氏种的嚈哒的兄弟共妻制源自Massagetae随便性交的习俗。B.A李特文斯基称:一妻多夫制是嚈哒最引人瞩目的社会习俗。兄弟共娶一妻,孩子被认为是属于长兄的。已婚女子头饰上'的数目表示她丈夫的数目。这种风俗在古代见诸于中亚塞克人的一支玛撒该塔伊人(Massagetae,希罗多德,216);在中世纪则见诸于阿富汗斯坦(根据比鲁尼的记载);在当代则见诸于西藏人。(《中亚文明史》第三卷P107-132“嚈哒帝国)希罗多德的《历史》并没有说玛撒该塔伊人实行一妻多夫制。但由于玛撒该塔伊的男人可以任意和妇女交媾,他们的婚姻关系是混乱的,这种可以任意和妇女交媾的婚姻制度更象是群婚制。中国史籍载嚈哒为大月氏种。《魏书·嚈哒传》: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其俗兄弟共一妻……其语言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大月氏种的嚈哒的兄弟共妻制与Massagetae的随便性交相比是一种进步。Massagetae随便交媾的习俗导致中亚两河流域婚姻杂交。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开元中期)和杜环《经行纪》(天宝中期)称中亚两河流域极恶风俗,婚姻杂交,纳母及姊妹为妻,及蒸报于诸夷狄最甚。月氏俗性多淫。《新唐书·龟兹传》称:葱岭以东,俗喜淫,龟兹、于阗置女肆,征其钱《魏书·龟兹传》也说: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官。龟兹,月氏也。《一切经音义》称:屈支国(夹注)上,君物反。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或名乌孙,或乌櫐,案番国多因所亡之主立名,或随地随城立称,即今龟兹国也。安西之地是也。(卷28,第837页)龟兹曾名月氏、月支。

小月氏在性关系上一度也是很随便的。小月氏因保南山羌而被称为羌胡。羌胡即羌中之胡或羌地之胡,是指保南山羌,号小月氏的小月氏。《汉书·赵允国传》: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又说: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羌渠亦羌侯也。小月氏保南山羌,世为羌人之侯,故称为羌胡。他们在饮食、言语方面都和羌人接近了。《后汉书·西羌传·湟中月氏胡》: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亦以父名母姓为种。羌胡有一个很奇怪、很野蛮的习俗羌胡尚杀首子。据《汉书》卷98《元后传》,西汉成帝时,帝召问京兆尹王章,对以大司马王凤颛政故致灾异。王章所列举的王凤的过失之一是凤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于礼不宜配御至尊,托以为宜子,内之后宫,苟以私其妻弟。闻张美人未尝任身馆也。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师古注云:荡,洗涤也。言妇初来所生之子或它姓。”“羌胡尚杀首子与新狮王咬死幼狮相仿,这一习俗令人发指和不人道;它和Massagetae人杀死年龄太大的人并由亲戚们食其肉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初生子,一个是年龄太大)。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既反映了小月氏婚前性关系自由,又反映了男性之子为继承人的父系制的确立。女子婚前淫乱,婚后贞节的所谓女淫妇贞之习俗同样反映在稽胡身上。自北魏以来,下迄北宋,分布在并州汾水以西北和雍州安定以东北的胡人,概称之为步落稽胡,或简称之为稽胡。照支谦译ke为稽(见齐、溪荠,中古汉语keekhee?,越南语)、基(见之,越南语)之译法,稽可还原为*kel稽胡同周(*Cul)姬(*Cil)一样实为凯尔特人。步落稽胡之名初见于《魏书·尔朱荣传》,云:步落坚胡刘阿如等作乱瓜、肆……荣并灭之。步落坚胡即部落稽胡。《魏书》在别处称此族为山胡、汾胡、河西胡,有时以此胡所在之郡、县名之,如西河胡、离石胡、吐京胡(汉有吐军县,在今山西石楼县。胡音讹军为京,称吐军土京)、石楼胡、五城郡胡等,《北齐书》大致因袭之;至《周书》始名之曰步落稽胡或稽胡,如《周书·杨忠传记》保定二年[公元564]忠约稽胡酋首于帐中突厥已到并州,约我共破稽胡。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之为部落稽胡。《周书·稽胡传》详细记载了当时稽胡的分布和习俗: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俗好淫秽,处女尤甚。将嫁之夕,方与淫者叙离,夫氏闻之,以多为贵。既嫁之后,颇亦防闲。有犯奸者,随时惩罚。又兄弟死,皆纳其妻。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居阻险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稽胡分布在离石以西,安定以东的地域,也就是今天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稽胡居山谷间,因此又被称为山胡、山戎。其时稽胡尚语类夷狄,因译乃通。但隋代丹州稽胡说的是汉话,并由此产生俗语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太平寰宇记》卷三《丹州风俗》条引隋《图经杂记》: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即言其状似胡,而语习中夏。白窒即白翟语讹耳。近代谓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丹州白窒也就是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他们自古就生活在丹州这一片土地上,是尚保留部落状态的姬姓。稽胡就是姬姓之胡、姬姓在白狄者,在春秋时被称为狐姬。《史记·周本纪》称公刘在戎狄之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古公亶父革除了姬姓中的一部分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室屋变成了定居之民。古公亶父所革除的戎狄之俗可能包括戎狄的丧葬习俗、婚姻习俗等。仍保留着部落状态的姬人被称为狐姬(即稽胡)、步落稽胡。部落稽胡的习俗就是部落姬人的习俗,这些习俗也是陕北时期周姬的习俗。

在群婚制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家庭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妇女的地位高于男人。这种社会其实是母权制社会。《史记·大宛列传》: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大宛以西至安息的地带正是大月氏Massagetae。《大唐西域记·序论》亦称:黑岭已来,莫非胡俗。……婚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月氏人中的妇女地位高还体现在其妇女可以担任国王。《汉书》卷六十一《张骞》记载:康居传至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大月氏的可敦可以为王,至少延续到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当时统治布哈拉的也是可敦(女王)。Massagetae人也有立国王的夫人为王这一习俗。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打败居鲁士大军,令居鲁士死无葬身之地的正式一个在丈夫去世后即位的女王托米丽司。

Massagetae与大月氏,语音上完全对当,所处地域相当,风俗习惯相同,诸上理由表明Massagetae人就是大月氏。Massagetae/大月氏在希波战争爆发之前的居鲁士时代就已经分布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了。从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发动对马萨革太人的战争战死在马萨革太人地区到公元前328年冬亚历山大征服两河间地的202年中,历史记载并未透露出Massagetae所处地域发生变更的信息,也没有大的事件促成这一变更。但《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大月氏是在被老上单于击败之后从中国新疆迁徙到中亚两河流域的,似与很早之前就已生活在这里的Massagetae无涉。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外地月氏人的再次迁入。司马迁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牧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里大小月氏之分在于人数的多少,大小是指月氏分离后群体的大小。小众不能去者被称为小月氏大月氏则是指大众迁徙者。大小月氏之别,在司马迁看来并未有本质上的不同。从张骞将希腊巴克特里亚称作大夏来看,张骞抵达这一地区时,吐火罗人已经侵占希腊巴克特里亚。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表明大夏就是月氏。吐火罗人正是侵入希腊巴克特里亚的月氏。

按斯特拉波的记述,巴克特里亚(Bactria在《阿维斯塔》中作BakhdiBakhdiSogdi中的后缀-di要么是汉语的氏、要么是汉语的地)被入侵的四族即阿色尼Asioi、帕色尼Pasianoi、吐火罗Tocharoi和塞伽罗Sakarauloi所摧毁,此四族都来自锡尔河以远。AsioiPasianoiTocharoiSakarauloi中的-oi在拉丁语中作-i。东汉译经师以乌弋山離对译Alexandria,按此阿色尼Asioi中的A应译作乌,si可译为氏,Asioi即乌氏夷。鸠摩罗什注称兜呿罗(Tukhāra为吐火罗的梵文名称)即是小月氏,吐火罗Tocharoi可译作小月氏。Pasianoi或即希罗多德《历史》中的Padaei。有的学者认为帕色尼Pasianoi为伽色尼Gasianoi之误,若然,伽色尼Gasianoi可比对为姑师*Kasi-a/车师*Chasi-a。托勒密《地理志》中所记位于伊麻奥斯山(外侧)斯基泰和赛里斯国的卡西亚kasiacasia)山就是因姑师而得名的。塞伽罗Sakarauloi当应作萨迦劳卡伊Sacaraucae(拉丁语为萨劳卡伊Saraucae);其中的raucae为罗阇*rāja的音转,相当于古罗马的勒克斯rex、高卢-日耳曼之ric、梵语之罗阇rāja、克什米尔之拉雅rāya/拉依rāySac可译为塞,Sacaraucae意为塞王(夷)。印度语称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塞人为Śaka-muruṇḍa-“塞人君主,《汉书·西域传》塞王南君罽宾的塞王,都表明Sacaraucae意为塞王。斯特拉波称:最有名的游牧人就是那些从希腊人手中夺得大夏的阿息人(Asii,或作Asiani)、吐火罗人和萨迦劳卡伊人(Sacaraucae)。他们从遥远的药杀水畔前来,逼近萨迦和萨迦人早已占据的索格底亚那。Ⅺ.8.2)特罗古斯(Pompeius Trogus)《序章》ⅩLI述及斯基泰人的塞伽罗克族和阿西亚尼族Asiani,在ⅩLⅡ又说到阿西亚尼是吐火罗人Tochari之王。特罗古斯称:塞种萨劳卡伊部(Saraucae)与阿息部夺得了大夏与索格底亚那。”“阿息人成了吐火罗的国王,而萨劳卡伊则败亡了。按特罗古斯的记载,阿西亚尼是吐火罗人的君长,他们征服了塞伽罗克人。《汉书·西域传》乌孙称: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乌孙可视为乌氏As缀加复数属格词尾-an后的音转,即As-anAson;或者将孙视为汉语的孙、英语之son'儿子;子孙、后裔,乌孙即乌之子孙;乌孙也是Asii乌氏夷。阿西亚尼族Asiani中的a音转为uo*Asioni*Asiuni都可音译为乌孙。塞王即萨迦劳卡伊Sacaraucae,大月氏应是吐火罗Tocharoi。按《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先是吐火罗Tocharoi破走塞王Sacaraucae而居其地,尔后乌孙又击破大月氏Tocharoi而居之,因此乌孙民有塞种Sacaraucae)、大月氏种Tocharoi。乌孙Asii和其所占有土地上的Sacaraucae人、Tocharoi人以及Pasianoi人共同组成了以乌孙Asii为首的四部落联盟。中国史书记载乌孙西与大宛相接,以乌孙为首的联盟离阿姆河和巴克特利亚并不遥远。这个以乌孙为首的四部落联盟可以经大宛而南下到阿姆河。

据查士丁(ⅩLⅡ.1.5)的记载,在公元前128年帕提亚国王弗雷埃蒂兹Phraates率领军队与洗劫帕提亚东半部的游牧人发生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帕提亚军队中的希腊人倒戈投敌,帕提亚军队被歼灭,弗雷埃蒂兹被杀。弗雷埃蒂兹的叔父阿尔塔巴奴斯Artabanus当选新王后试图向他们发动进攻。但结果徒劳无功,在与吐火罗人(查士丁在这里给出了精确的族名,以代替他先前使用的含糊的斯基泰人)的战斗中,阿尔塔巴奴斯受了致命的创伤(查士丁ⅩLⅡ.2.2),死于公元前124年或123年。在公元前128年洗劫帕提亚东部的游牧人中当有吐火罗(即小月氏)人。大夏即吐火罗,进攻帕提亚东部的吐火罗人当是以大夏为出发基地的。据《史记》和《汉书》,张骞是在建元中为郎出使月氏的,汉武帝建元为公元前140—135年。张骞前往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扣押十余岁后逃走;然后在大月氏、大夏留岁余,还;途中又被匈奴扣留岁余;一去一回竟经历了十三年。张骞归汉是在汉元朔二年。《史记·大宛列传》: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军臣单于是在汉之元朔二年冬天死的,随之匈奴发生争夺单于的内乱(《史记·匈奴列传》: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其后冬匈奴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於单。),张骞就是在这期间即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冬天至春天成功从匈奴脱逃归汉。张骞在大月氏、大夏逗留了岁余,归国时在匈奴滞留了岁余;他到达大月氏、大夏的时间在公元前130年或129年,离开大月氏、大夏的时间在公元前128年。在张骞抵达大夏前,巴克特里亚已被吐火罗人占领。吐火罗人占领巴克特里亚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29年。

乌孙在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39129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故址在今伊塞克湖东南。希腊巴克特里亚正是在这一时期灭亡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的灭亡与乌孙的这次西迁密切相关。巴克特利亚正是被西迁的乌孙联盟所摧毁的。乌孙领导的联盟从帕米尔高原进入大宛-索格地亚那,最后越过阿姆河,灭亡巴克特利亚。希腊巴克特利亚灭亡的时间当和乌孙的西迁同年或稍晚一点。

《汉书·西域传》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匈奴给予大月氏致命打击,迫使他们西徙,从而西君大夏的。同书乌孙国却称: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击破大月氏并迫使大月氏徙西臣大夏的是乌孙昆莫。这两种记载看似矛盾,实则一也。据《汉书·张骞李广列传》,乌孙昆莫小时由匈奴单于爱养之;单于在昆莫长大成人后又将其父民众给予他,使昆莫将兵。昆莫为报父仇自请于单于,遂西攻破大月氏。据《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8年给汉皇帝的信中提到匈奴定乌孙等二十六国并为一家(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同书大宛列传称乌孙素服属匈奴日久矣、匈奴对乌孙采取的是羁属之的政策;乌孙在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时期是匈奴的属国。冒顿攻击月氏是匈奴的重大军事行动,乌孙当会参与。但这些行动都是匈奴主导的,乌孙仅以属国身份参加,因此《史记》未提及乌孙等附属国参加了对月氏的战争。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乌孙昆莫当参加了匈奴老上单于在位时的对月氏的这场重大战争。老上单于在位时间是在公元前174160年。《史记·匈奴列传》:至孝文帝初立(前179年)……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曰:'……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冒顿破月氏在公元前178年。冒顿死于孝文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老上稽粥单于死于孝文帝后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当在公元前174年至公元前160年间。此时正是乌孙昆莫的青壮年时期。匈奴老上单于和乌孙昆莫所破月氏当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及的位于尼壤(今民丰县)和沮末(今且末县)之间的国久空旷、城皆荒芜的覩货逻故国覩货逻故国被匈奴、乌孙攻破后,覩货逻人也就是月氏人只得向西翻越葱岭或窜入南山中,未逃走的月氏人则成为昆莫的部众和属民(《汉书·张骞李广列传》:昆莫略其众,因留居)。乌孙昆莫攻破了位于南疆绿洲线上的月氏后,占据了丝绸南线。乌孙昆莫为匈奴老上单于长守于西,他长守于西城之西城当即于阗之都城西城。此时的南疆和北疆皆被乌孙昆莫掌控。乌孙民不仅指伊犁河、北疆上的乌孙属民,也包括南疆昆莫为匈奴代管之塞种、月氏种。老上单于死后,昆莫和继位的军机单于产生不和,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史记·大宛列传》)。昆莫将自己的牙帐迁到了赤谷城,但仍和南疆的城郭诸国保持着密切关系;乌孙王子、公主或为城郭诸国之王或为王后。如《汉书·西域传》称: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为莎车王;次曰大乐,为左大将;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翎侯妻。莎车在南疆西部,乌孙王子万年为莎车王,表明莎车此时仍控制在乌孙手中。乌孙昆莫从南疆城邦国家撤离后,统治中心转移到赤谷城。《史记·大宛列传》所记乌孙的位置过于简略: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大宛在匈奴西南……东北则乌孙《汉书·西域传》乌孙国给出了乌孙大致的疆域: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大宛即现代的费尔干纳。乌孙在费尔干纳的东部和东北部,当囊括了今天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大部分区域。城郭诸国是指新疆境内的城邦诸国,城郭诸国之北当是北疆(新疆北部)。从现代地图上看,吉尔吉斯坦最南部的萨雷塔什可能是乌孙联盟向西移动的前进基地。由萨雷塔什向东翻越葱岭后即是新疆的乌鲁克恰提,向南可抵克勒孜拉博特(进而可抵达瓦罕走廊的兰加尔)、霍罗格(渡过喷赤河后可达法扎巴德)。乌孙在吞并古塞种的捐毒、休循后,自休循越过Talduk山隘,西北向经Gulcha可至费尔干纳的Ush(奥什);沿Surkh-āb河(即苏尔汗河Surkhon Daryo)河西行,经karategin可抵Bactra。这两条道路应即以Asii(即乌孙)为首的四部落联盟入侵索格地亚那、巴克特里亚的进军路线。以Asii为首的游牧人联盟分巴克特里亚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五部翎侯。翎侯为乌孙官名、靡(密)为乌孙语的,翎侯、靡(密)等乌孙官号在原巴克特里亚的出现表明Asii就是乌孙。《史记·大宛列传》曰: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亦清楚表明乌孙和大夏的关系非同一般。张骞将游牧民占领下的巴克特利亚称之为大夏,可能是因为攻打、占领巴克特里亚的游牧民主要是吐火罗人。

《新唐书·西域传下》迳称大夏即吐火罗也。吐火罗,梵语Tukhāra,希腊语Tochari;藏语文献作Tho-karTho-garThod-garThod-karThod-dkar。藏语Thod相当于古汉语的大。大(定歌)daads(唐佐)、(定泰)daads(徒蓋),王力《同源字典》dat,中古汉语daasdaais,《西儒耳目资》tͨótáiͨtái;牟融译为大(定箇、定泰),大的上古读音为*dār。夏(匣麻)graa?(胡雅)、(匣麻)graas(胡驾),中古汉语hwa?hwas,《西儒耳目资》hià/hiákià,越南语hạ,日语华、夏皆为ka。支谦译gatv)为曷(匣曷)、译gup为合,摄摩腾、竺法兰译gām、康僧铠译gam为含(匣覃、匣勘),康僧铠译gaṁ+g)为恒(匣登)。郑张尚芳称:匣母上古主要是读塞音*g-*gw-。直到后汉梵译里'恒河'阿含还译g-。不少吴语方言匣母字在口语白读中仍念作g-(《上古音系》第85页)。夏的上古音当可拟作*gar/*gār。夏*gar中的g音转为晓母h-r音转为-n即是汉,夏*gar发生腭化并将尾音交换到词头即是藏(书面语)rgja'汉族(人)。大夏可拟作*Dārgar,大夏*Dārgar音转后形成吐火罗Tukhāra/Tochari。大夏*Dārgar音转形成藏语吐火罗Tho-karTho-garThod-garThod-karThod-dkar。夏*gar中的a弱化为e后缀加日耳曼语之man即是日耳曼German,夏人即日耳曼人。夏*gar加氏ti*garti意为夏氏,大夏*Dārgar缀加氏ti*Dārgarti意为大夏氏,它音转为*Datgatti即是大月氏。虽然Thyssagetae可能源自大月氏*Dat-gatti,但是由于Massagetae意为大月氏,Thyssagetae当是小月氏;thyssa当是塞语或某种语言的“小”。thyssa也可能是哥特语thiuda'人民’的塞语译音,若然,Thyssagetae就是哥特人。生长于龟兹之鸠摩罗什在附注中说:兜呿罗(Tukhāra)即是小月氏。烈维又谓求那跋摩在公元431年译出之同样名录,以月氏名称代替吐火罗名称。伯希和称:如此看来,四五世纪的中国人曾将印度名称吐火罗之民族名曰月氏。(《吐火罗语与库车语》)。不论吐火罗是大月氏还是小月氏,吐火罗是月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大月氏的王庭

按《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的王庭在大宛之西二三千里(按今1=汉唐1.279古里换算,约为781 —1173公里)的妫水北,可能在今布哈拉之西。《汉书·西域传》载:大宛国……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又载休循去大宛和大月氏分别为九百二十里(约359公里)和千六百一十里(约629公里),后者恰为前二者之和。由此可知,自休循赴大月氏乃经由大宛都城。SamarkandKhojend约七百里(约273公里),Khojend又正处在自Alai高原赴Samarkand的必由之途上,可证大宛都城贵山即Khojend,此时大月氏王庭似在撒马尔罕Samarkand附近。《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康国条记述了月氏在中亚两河流域的分封: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当作匈奴)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月氏人的昭武九姓(又称九姓胡、粟特胡)包括了锡尔河之北的石国(塔什干)、索格底亚那的中心康国(撒马尔罕Samarkand,即索格底亚那的首府马拉坎达Maracanda)和阿姆河下游的火寻(希罗多德《历史》称为Chorasmii、《阿里安史》作Chorasmia、中古波斯语作Khwārizmik、亚美尼亚史料作Khorozm)。原索格地亚那地区的月氏,既可能出自大月氏Massagetae,亦可能出自大月氏(按鸠摩罗什注应是小月氏)吐火罗[生长于龟兹的鸠摩罗什于402-406年所译《大智度论》卷二列举的国名兜呿罗Tukhāra)下注云:小月氏(《大正新脩大藏经》T25No.1509p.243]

希罗多德称中亚的马萨革特人不播种谷物,而是以放牧和捕鱼为生……他们也饮牛乳。克兹尔·库姆(Kyzylkum)沙漠西北境的吉列克-拉巴特(Chirik-Rabat)是一个大的设防驻牧地,与马萨革特人有关,根据对这一驻牧地的研究,可以确切地否定他们过纯粹的游牧生活的论断,他们的经济是古老的渔业传统与土地耕种和半游牧的家畜饲养的结合。吉列克-拉巴特的这个设防驻牧地可能就是大月氏的王庭。张骞从大宛到吉列克-拉巴特以渡锡尔河在康居境内行进最为便利,这大概就是张骞从大宛到大月氏需经康居的原因(《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

Thyssagetae=小月氏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有三种月氏:GetaeMassa-getaeThyssa-getaeMassagetae既已比对为中国史书里的“大月氏”,Thyssagetae就只能比对为中国史书里的“小月氏”。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月氏Getae位于色雷斯多瑙河旁,大月氏Massagetae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两河间地,小月氏Thyssagetae在塔内河(锡尔河)之东。

大流士一世为了扫荡斯奇提亚人而渡过的塔纳伊司河Tanais只能是今锡尔河,因为大流士一世不可能带着大军穿过色雷斯伊斯特河彼岸的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经罗马尼亚、乌克兰抵达欧洲塔纳伊司河顿河的这条路线无法解决波斯大军的后勤补给。大流士一世也毫无必要深入如此之远。大流士一世在多瑙河的举动多半和他的效仿者——亚历山大一样,仅仅是渡过多瑙河把那里的斯奇提亚人吓跑而已。

希罗多德《历史》和阿庇安《罗马史》中的Tanais河都被译者标定为顿Don河。《罗马史》的现代插图全盛时代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在亚速海东北向尖角旁有一座城市叫塔纳易斯;这个塔纳易斯大概是因Tanais人而得名的。阿里安已经意识到了有两条Tanais河,他写道:这事办完后,(亚历山大)就率部向索格地亚那地区的皇城马拉坎达前进,从那里又进抵塔内Tanais河。据阿瑞斯托布拉斯记述,当地人给这条河另起了个名字叫雅克萨提斯。这条河发源于高加索山,也流入赫卡尼亚海。历史家希罗多德所说的塔内河是西徐亚第八条河,它发源于一个大湖,流入一个叫米欧提斯的更大的湖。他所说的恐怕是另一条塔内河。(《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三30)中亚索格地亚那地区的塔内河为今锡尔河,当地称呼雅克萨提斯Jaxartes(药杀水)为波斯语词义为珍珠。塔内河在《历史》中是斯奇提亚地区中最东边的大河,如果将斯奇提亚地区中最东边的大河比定为顿河,那么斯奇提亚地区是狭小的。中亚塔内河以北地区也是西徐亚地区,《历史》中斯奇提亚地区最东边的大河塔内河当是指锡尔河。希罗多德由于不知道有两条Tanais河,而将欧洲的Tanais河(顿河)和亚洲的Tanais河(锡尔河)相混。

希罗多德称叙尔吉司Syrgis河是塔纳伊司河的支流(还有另外一条叫做叙尔吉司的支流也是注入塔纳伊司河的。《历史》57),这也证明塔纳伊司河就是今锡尔河。锡尔河之词根Sir出自叙尔吉司Syrgis之词根SyrSyr缀加-es后缀之Syres即是Seres赛里斯。Syr可视为汉语的丝和英语的Silk'丝,丝织品Syrgis河和Sir河都是丝河之义。丝和珍珠在古代都极其珍贵,将Tanais河称为Sir(即丝)河同伊朗语称其为Jaxartes(珍珠)河的用意是相同的,都是对Tanais河的礼赞。Syrgis河可比对为锡尔河的支流克伦河,因为克伦河一带属于Seres赛里斯之国。若将Syrgis中的s视作c之音转,那么Syrgis河就是今奇尔奇克(Chirchik该名与吉尔吉斯很接近)河。希罗多德《历史》卷四所记述的大流士一世所渡过的塔纳伊司河当非顿河,而是今锡尔河。希罗多德将大流士一世渡过多瑙河和渡过锡尔河这两次不同的行动搅到一起了。

大流士一世渡过锡尔河穿过撒乌罗玛泰伊Sauromatae人的土地而进入布迪诺伊人Budini的土地。越过塔纳伊司河之后,便不再是斯奇提亚了;渡河之后,首先到达的地区就是属于撒乌罗玛泰伊Sauromatae人的地区,他们的地区开始在麦奥提斯湖的凹入的那个地方,向北扩展有十五天的路程。在这块地方是既没有野生的、也没有人工栽培的树木。在他们的上方的第二个地区住着布迪诺伊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到处长着各种茂密的树木(《历史》21)这里的Tanais河只能是被当地人称作Jaxartes雅克萨提斯河、今天称作锡尔河的亚洲Tanais河,绝非今天称作顿河的欧洲Tanais河。大流士进入色雷斯的目的是为了进攻希腊绝非是为了荒凉的达西亚。他横渡色雷斯多瑙河仅仅是威吓那里的Scythians,把他们吓跑,免除他们的骚扰,巩固色雷斯这个前进基地。这种策略后来被亚历山大效仿。亚历山大也是满足于将多瑙河对面的Getae人吓跑,他渡过多瑙河后并未与Getae人发生战斗。大流士毫无必要从巴尔干半岛打到顿河流域,那里既无财富又无大流士追逐的目标,那里的土地对大流士毫无用处。同时大流士也无法将几十万军队从色雷斯带到顿河,因为渡过伊斯特河,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历史》9)这一大片荒凉广漠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波斯大军。当时色雷斯多瑙河对面的荒漠地带只有穿着美地亚服装自称为美地亚移民的Sigynnae人并没有Scythians人;他们或许是跟随大流士渡过多瑙河后被大流士安置在那里的;从这里渡过多瑙河后大流士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带领大军穿过荒漠的罗马尼亚、乌克兰抵达顿河流域。

亚历山大效仿大流士一世,跟随他的足迹并极力想超越他。亚历山大横渡多瑙河就是典型一例。亚历山大横渡多瑙河的目的并不是要与已经生活在那里的Getae人交战,而是将他们吓走,彻底解除后顾之忧,确保自己后方基地的安全。他的作法和大流士横渡多瑙河如出一辙。大流士一世至少有两点比亚历山大伟大:大流士征服了勇敢善战的GetaeSacae人并越过亚洲Tanais河对那里的游牧部落进行了大纵深的扫荡。亚历山大和Getae人以及Tanais河彼岸的游牧部落只发生了短暂的接触。大流士一世要么是从一直存在到马其顿人东侵时期的居洛波里斯Cyro-polis(在今之乌拉-丘别Ura-tyube)附近,要么是从最远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 Eschate”(今俱战提-列宁纳巴德)附近渡过锡尔河的。

布迪诺伊人的活动地是在这些可能的渡河点之北的。大流士一世渡过锡尔河后先穿过撒乌罗玛泰伊人的土地然后进入布迪诺伊人的土地(《历史》122)。布迪诺伊人距渡河点有相当的距离。布迪诺伊人是当地的土著。他们是游牧民族,在这些民族中间,只有他们是吃樅果的;盖洛诺斯人是务农的,他们吃五谷而且有菜园;在身材和面貌上,他们和布迪诺伊人完全不同。然而希腊人却仍旧称布迪诺伊人为盖洛诺斯人,但这是不对的。他们的国土到处都茂密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在树林的深处有一个极阔大的湖,湖的四周是长着芦苇的沼地。109)布迪诺伊人的这个极阔大的湖只能是伊塞克湖。

《汉书·西域传》乌孙国颜师古注: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乌孙具有异常的种族特征青眼、赤须、状类猕猴,是西域诸胡中其形最异者。希罗多德《历史》108109记载的Budini都有非常淡的青色的眼睛和红色头发在身材和面貌上和根源是乃希腊人的盖洛诺斯人Gelonus“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种群。这一种群的人都是青眼红发。青眼赤发的族群是一个极其稀罕的种群。所有赤发青眼的人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和祖先,他们在种性上是同一的。黄头发白皮肤的人亦是一样。这些特征是遗传变异所致。遗传上的变异加上人为的选择产生了青眼赤发的种群。乌孙与Budini具有大致相同的独特种族特征(颜师古说的是赤须而非赤发)。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太稀罕了。这种独特的种族特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乌孙与Budini应是同一族群。乌(影模)qaa(哀都),中古汉语o;东汉译经师将Alexandria译作乌弋山離,将a译作乌;康僧铠译po为布(帮暮),汉时乌的读音为a/o。孙(心魂)suun(思浑),中古汉语son;支谦译sunchan为孙。乌孙的汉代读音为*a/o-sun,它演变成吉尔吉斯坦地名奥什oshBudini>*wusin>Osun乌孙。

布迪诺伊人北面有一个宽度为七日行程的荒漠地带。在这个荒漠地带的那一面则住着杜撒该塔伊Thyssagetae人;从他们那里流出了四条大河流,它们流经麦奥塔伊人的土地而注入所谓麦奥提斯湖。这四条大河的名字是吕科斯Lycus河、欧阿洛司Oarus河、塔纳伊司河、叙尔吉司河。(《历史》123)由于锡尔河位于伊塞克湖的南面,在布迪诺伊人北面的杜撒该塔伊Thyssagetae人地区不可能有锡尔河流过。此处的“北”当为“南”之讹。Thyssagetae人的地域当在伊塞克湖以南的奥什州、纳伦州、阿赖谷地等,通过吐尔尕特山口通道、伊尔克什坦山口通道同新疆紧密相连。此时的南疆(很可能包括北疆)到敦煌、祁连山都是Thyssagetae人的地盘。Thyssagetae(小月氏)是塞人的称呼,吐火罗(即大夏)是自称,“月氏”则是汉人的称呼。Thyssagetae人的统治中心(都城)在新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在尼壤城(遗址在今民丰县北六十五英里的沙漠中)和沮末(今且末县)之间有“国久空旷,城皆荒芜”的覩貨逻故国。这个覩貨逻故国即是Thyssagetae人的都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所作《琅邪台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其中的地名“大夏”当是吐火罗人留下的。

紧接着Thyssagetae人的同一地区还住着玉尔卡依Iyrcae人。Thyssagetae人和玉尔卡依Iyrcae人的东面又是斯奇提亚人居住的地方,希罗多德称这些斯奇提亚人是谋叛了王族的斯奇提亚人之后才来到这里的。和Thyssagetae同在一个地区的玉尔卡依Iyrcae人即Arci(焉耆)人也,在小月氏Thyssagetae(即吐火罗Tochara=大夏)和Iyrcae(焉耆)之东的谋叛了王族的斯奇提亚人就是匈奴。

小月氏Thyssagetae(这是塞人的称呼,自称为吐火罗(即大夏),中国称之为“月氏”)的势力曾十分强大,它曾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迫使匈奴送人质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前130年,乌孙人(即伊塞克湖四周的Budini人)在匈奴人的支持下,彻底打败小月氏Thyssagetae,占有了小月氏Thyssagetae的地盘。《汉书·西域传》称: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乌孙(即伊塞克湖四周的Budini人)的统治中心原本就在伊塞克湖附近,而小月氏(杜撒该塔伊人Thyssagetae)就在乌孙之南。这场大战使月氏彻底丧失了对吉尔吉斯坦南部、新疆的控制而沦落为乌孙的属民。“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中的“大月氏”实为小月氏Thyssagetae(这是塞人的称呼,自称为吐火罗(即大夏),中国称之为“月氏”)。《汉书·张骞传》亦称:“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汉书》的记述值得商榷。在希罗多德《历史》成书之前,小月氏Thyssagetae就已经占据吉尔吉斯坦南部、新疆、河西走廊(敦煌、祁连间),这些地区的塞种都是他们的属民。

塞种出自中国西部,塞种在极早的年代就已生活在新疆。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尖顶帽(刘文锁著《尼雅 静止的家园和时间》P87)和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中塞人首领斯昆哈(Skunxa)所带尖顶帽如出一辙。这表明塞人首领曾在且末一带活动。戴尔·布朗编著的《早期欧洲:凝固在巨石中的神秘》刊载了这一斯昆哈式尖顶帽:这个13英寸高、由棕色羊毛织成的尖帽与波斯浮雕中看到的帽子非常类似,也像中亚游牧部落经常戴的一种帽子。斯基台人(古代伊朗高原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波斯历史上就被称为'戴尖帽的萨卡人。这顶帽子和另外12顶公元前1000年左右、不同风格的帽子于1985年被维吾尔族考古学家多尔衮·康伯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车尔臣发现的。这顶塞王斯昆哈式长圆锥尖帽表明塞人在公元前1000左右就已经生活在且末了。塞王斯昆哈所戴尖顶帽就是且末县所出土的那种尖顶帽。如果考古学家所定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年代不假,这顶塞王帽将意味着且末(车尔臣)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是塞种的统治中心。小河墓地木杆上的骨雕人像(陈健文《汉代长鼻胡人图像初探》,《欧亚学刊 第九辑》第241页)。骨雕人像所戴高圆锥帽确凿无疑地表明他们就是塞种。依据2007年的发掘报告,其碳十四年代数据显示,该墓葬年代最大之可能是在公元前1650至前1450年之间。如果这个碳十四年代准确,那将意味着塞种在公元前1650至前1450年之间已经生活在新疆小河墓地一带。即使时代如此久远,但小河墓地葬式头向仍能指出这些塞人原始家园的所在。小河墓地木棺内所葬均为一人,头向大致向东,均仰身直肢头向大致向东表明小河墓地的主人也就是塞种出自东方(即中国西部的甘肃、陕西、山西)。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200~前2000年)陶器上出现的圆锥尖帽(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第17马厂期陶器上之人状纹 图版193”)表明马厂文化的主人就是塞种。青海、甘肃当是塞种的原居地、起源地。楼兰的称呼Krova可比对为陰(地)。陰(影侵)qrɯm(於金).中古i.m。今(见侵)krɯm(居吟),支谦译kum为金(见侵)、译kam为今。今*kram/*krum/*krimkr-脱落后形成陰,陰*kram/*krum*krow+后缀a=*krowa即是楼兰Krova。楼兰遗址出土的两具男性头骨鉴别,又与南帕米尔塞克头骨很相似属欧洲人种的地中海类型(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19863期)。古楼兰人与南帕米尔塞克头骨很相似表明古楼兰人就是阴戎——塞种允姓。

于阗(Khotan,佉卢文Khotana,婆罗谜文Hvatäna,和田语Hvamna)即今于田、和田,玄奘译为瞿萨旦那Gostana。瞿萨旦那当为梵文化的名称,原文应为Gostana(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Kustana)。原注中的汉那即为当地古代和阗塞语文献中的HvamnaHvana(华人、夏人)。豁旦应为穆斯林传统之*HuatanHotan(《突厥语辞典》作Hotan,它显然出自Khotan)。所谓印度谓之屈丹当然非指梵文,而应指印度俗语。汉代于阗古音似为*Ódan,匈奴之于遁当因其原始阿尔泰语圆唇音谐和规律之影响变为*Ódun。回鹘文作udun(土古舍娃《玄奘传回鹘文译本残卷》页16)。现代维吾尔语称为Hotan。清代由于某些考据家的错误,误置于阗於今之克里雅县;遂有于阗(克里雅)、和阗之分。此外,唐代龟兹人礼言所著《梵语杂名》中,于阗矫引[口栗]二合Korttana”,也即古代突厥碑铭《暾欲谷碑》十四行中的qortan。藏文文献中通常称和阗为Li-yül,意为李国。至于此处玄奘所说的唐言地乳,当为对梵文化名称Gostana的解释。过去,人们将Gostana解释为大地的乳房,实际上,在梵语中go意为亂牛Gostana当作牛地。伯希和对和阗一名的含义曾作下列解释:总之,和阗一名的古音(公元前二世纪)当为*Godan。到公元初又有作*GostānaGostana的,与前一名称同时存在。二者都为'*Go地(国)之意。*Go是和阗地区地名中常见的成分,如梵文化的Gomati(按即《法显传》中的瞿摩帝,和阗地区寺院名),Gośṛṅga(按即《西域记》中之瞿室[食夌]伽山,玄奘注'唐言牛角),*Gomasālagandha(按即《日藏经》中之瞿摩娑罗香)等,但目前尚不能解释。*Go可能为该地民族之名称。(《马可波罗注》,页420*Go+ti即哥特Goti也。戈岱司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导论中说到:毫无疑问,同样也得在突厥斯坦去寻找那位博物学者向我们所谈到的那些红头发、亮眼睛的人。由德国考察团最近在中亚所发现的一些奇特的壁画也绝妙地表明了普林尼这段记载的准确性,并且使之更为鲜明突出。戈岱司是根据勒柯克《吐鲁番考古记》说这番话的。德国阿尔伯特··勒克科Albert von Le Coq在其《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注释中说:我们把吐鲁番壁画上的蓝眼睛红头发的头像,归入这种被称之为'吐火罗人之中。并且我们还认为,这个'吐火罗人与中国史学家笔下的'月氏人是同一个民族这些蓝眼睛红头发的头像确实是吐火罗(即大夏)人也就是中国史学家笔下的'月氏人,他们其实就是留在中国境内的哥特人。

于阗的名称虽然与哥特/月氏有关,但面目特征类似华夏,语言却是塞语。玄奘《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国语异诸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在和阗及其周围地区以及敦煌千佛洞等地发现一种古代婆罗米文写成的大量写本残卷。这种语言为一种东伊朗语,它在结构上具有更多的古代伊朗语的特点,但在词汇方面有许多印度语借词。1914年挪威的斯坦·寇瑙(Stan Konow)发表题为《和阗语研究》的论文,证明了这种语言为古代和阗地区当地居民的语言。由于它是一种古代塞(Saka)语,所以也称之为和阗塞语。现存古代和阗塞语文献多属三至十一世纪初。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长圆锥尖顶帽和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中塞人首领斯昆哈所戴长圆锥尖顶帽如出一辙,由于且末县出土的长圆锥尖顶帽的断代时间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塞人首领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在且末一带活动。考虑到于阗语的塞语性质,塞人当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充斥这里了。于阗到且末这一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曾属于塞人,这一片地域当是塞人比较早的主要活动地域之一。后来月氏和乌孙先后侵入这片塞地,塞人成为了当地的底层。正是由于这里遗留有大量塞人,莎车*Saca才可能在这一地域中崛起。《汉书·西域传》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后汉书·西域传》称:于窴国居西城。于窴国之西城在今和阗附近的Yotkan一带。考订年代为公元925年的于阗语文献《钢和泰残卷》为于阗出使沙州使臣的文稿,其中记录有西州大城(secumista kamtha),西州对译secu、西对译se。考虑到塞克斯坦Sakastan/Segistan演变为锡斯坦Sistan,于阗西城可以解读为塞克城。而西州secu本身既可解释为中国的西州(照尤)也可解释为塞克Sakak-在后汉三国时期可以译为照母)之音转。

《汉书·西域传上》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故塞种位于疏勒之西北。源自捐毒者的河流应是葱岭北河即kashghar河,捐毒应在该河源头kizil su(克孜勒苏)河流域之Irkeshtam。经该处越Terek山隘可至费尔干纳。一说在Taghadum bash附近山谷。 休循便在Alai高原(鸟飞谷)东部以Taum murun山隘与捐毒相接。自休循越过Talduk山隘,西北向经Gulcha可至费尔干纳的Ush(奥什),沿Surkh-āb河(即苏尔汗河Surkhon Daryo)河西行,经karategin可抵Bactra。虽然《历史》並未提及位于伊塞克湖南面、锡尔河上游、吉尔吉斯坦南部的杜撒该塔伊人Thyssagetae(小月氏)地区及周边有塞种,但在月氏强盛时期,休循、捐毒可能已被月氏占有,在那里游牧的塞种已臣服于月氏。

公元前130年乌孙对小月氏Thyssagetae(这是塞人的称呼,自称为吐火罗(即大夏),中国称之为“月氏”)的兼并是一次重大事件,它迫使休循、捐毒的塞种“南越悬度”,而未遁走的塞王部与臣服乌孙的Thyssagetae(即吐火罗)人一起加入了以乌孙为首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军事)联盟成立后随即开始了对巴克特利亚的征服。斯特拉波称:最有名的游牧人就是那些从希腊人手中夺取巴克特利亚的阿息Asii人、吐火罗人和萨迦劳卡伊Sacaraucae人。他们从遥远的药杀水畔前来,逼近萨迦和萨迦人早已占据的索格底亚那。”Sakā人早已占据索格底亚那Sogdiana。粟格多伊人Sogdi的词根Sog本身就是Sakā之音转。阿息Asii即乌氏+波斯语属格后缀-an后为*Asiian,音转为*Ason即是乌孙。阿息Asii实即中国史料中的乌孙。Sacaraucae之词根为Sacarauca相当于梵语的罗阇rāja、克什米尔的拉依Rāy/拉雅Rāya、罗马的勒克斯rex、高卢-日耳曼人的ric-e为夷后缀,Sacaraucae意为塞王人。Sacaraucae当即《汉书》中的塞王、《历史》中的王族斯奇提亚人(即帕辣拉泰伊族Par-ala-tae)。斯特拉波的记载和《汉书》的记载可互相佐证。到了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en Marcellin(公元330-?年)时期,塞种人仅仅是索格迪亚纳附近的小部族,人口已经稀少,索格迪亚纳Sogdiane附近的塞种人Sacae是一个残暴的小部族,分布在一片为开发的不毛之地上,唯有畜群方可以在那里生存,因此人们不会在那里遇到城市。(《事业》ⅩⅩⅢ660-68)索格迪亚纳是塞种的早期活动地之一。大流士所征服的尖帽塞克人大概就在索格迪亚纳,或者是大流士一世把所征服的尖帽塞克人安置在索格迪亚纳的。尖帽塞克人后来成为波斯的盟友,参加了大流士一世远征希腊的大军。

司马迁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里的月氏是指Thyssagetae(即吐火罗Tochara),其原义就是小月氏。后来的史书却基于“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而把大众西去的月氏称之为“大月氏”。于是塞语之小月氏Thyssagetae(自称吐火罗Tochara=大夏)变成为汉语史料的“大月氏”。

Getae人的迁徙

在希罗多德时代,盖塔伊人Getae尚在色雷斯(色雷斯人Skudra可视为是鬼*Kul缀加词头s-、阴性后缀-a*Skula的音转。周*Cul=*Kul缀加词头s-*Scul音转为*Scyth再缀加-ia即是斯奇提亚Scythia)地区。希罗多德《历史》卷五3除去印度人之外,色雷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所有这些色雷斯人的风俗习惯都是相同的,例外的只有盖塔伊人(Getae)、妥劳索伊人和住在克列斯通人上方的人。”Getae人属于色雷斯(地区)人的一种。卷四93“在他(大流士)进抵伊斯特河之前,他首先制服了自信是长生不死的盖塔伊人。……在一切色雷斯人当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盖塔伊人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因此也就立刻被波斯人奴役了。盖塔伊人是在大流士进抵多瑙河之前被征服的,表明盖塔伊人居住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的地方。他们被波斯人征服之后,就随着波斯人的远征队伍一同前进了。96大流士偕同他的陆军进抵伊斯特河,他便下令全军渡过该河…”97)当时在色雷斯地区多瑙河对面并没有Getae人。渡过伊斯特河,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我所能知道住在伊斯特河彼岸的,只有那穿着美地亚人的服装的称为昔恭纳伊Sigynnae人的一种人。……他们自称是美地亚人的移民,但是我自己却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是美地亚人的移民。(《历史》卷五9

到了亚历山大时代,Getae人已移动到色雷斯地区多瑙河的对岸。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称:这次战役之后又过了三天,亚历山大就进抵伊斯特河。(卷一3因此,亚历山大把部队撤走,并决定渡过伊斯特河攻击定居在对岸的革太族。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看见革太族有一支很大的部队集结在对岸(大约有四千骑兵和一万多步兵)(卷一3)当时亚历山大并没有征服Getae,也没有消灭一个Getae人,仅仅是把他们赶跑了。Getae)逃走时,尽所有马匹所能驮载,把妇孺驮在马屁股上,离开这条河到遥远的荒凉的地方去了。亚历山大占领了城市,夺取了革太人未能带走的一切。他命令迈立杰和菲力普把这些俘获送到后方,把全城夷为平地(卷一4)强悍的Getae人并未跟亚历山大交战,Getae人未有人员上的伤亡。在亚历山大的威吓之下,Getae人暂时退却了。亚历山大在第二天天亮以后,就率领全军安然无恙地返回营地(卷一4)伊斯特河对面仍是Getae人的地区。阿庇安在其《罗马史》中说:在多瑙河之外,有些叫做达西亚人的基提人(Getae(序,4)在伊利里亚的战争中阿庇安说:克勒特(Celts)民族西姆布赖人Cimbri人(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中的青布累Cimbri人则是日耳曼人)他们走了二十三天之后,到了基提人的一个无人居住的沼泽地区,他们定居在那里,与巴斯塔尼人为邻Ⅰ.4以便于对伊斯特河那一边的达西亚人和巴斯塔尼人进行战争,在那里伊斯特河被称为多瑙河(Danube),但是稍微下来一点,就是伊斯特河Ⅳ.22)多瑙河应是Getae人对这条有名大河的称呼。按阿庇安的记述可知当时的Getae人并不在多瑙河下游,因为多瑙河下游仍叫伊斯特河。

希罗多德说: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居住的地方(《历史》33)伊斯特河(Ister)即多瑙河(Danube)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德国西南部多瑙河流域在很长时间内被西方历史学家当作凯尔特地区。阿里安称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地区,然后流经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地区、自称长生不老的革太族地区和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地区,最后经西徐亚族地区分五支入黑海。(《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一3)在阿里安的记述中,凯尔特居于多瑙河的上游,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和革太族地区处于中游,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和西徐亚族位于多瑙河的中下游。

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有关Getae人的记载,可以得到Getae人的移动踪迹。在希罗多德写作《历史》时,Getae人尚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地区;在亚历山大攻击他们时(公元前336年),他们已经移动到色雷斯地区多瑙河的彼岸;在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罗马史》中,他们处在多瑙河对面的中上游地区。Getae人也就是哥特人Goti人在向多瑙河上游的扩散中和那里的凯尔特人Celts相混合,语言也变成了人数占优的凯尔特人的语言,因此哥特夷Gotini讲的是高卢语(即凯尔特语)。阿提拉的王庭设在多瑙河的泰斯Theiss与喀尔巴阡Carpathian山之间,在上匈牙利的平原即布达佩斯Budapest的右侧附近,或是旧城布达Buda之西约百里。凯尔特人曾居于此而称之为阿克利克Ak-Rik,意为多水。讲高卢语的Gotini人大致就在这里。

GotiGotiniGothonesGetae也。Getae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最早活动地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一带,Getae人从这里越多瑙河进入欧洲腹地,然后向北、向西扩散。哥特人是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向匈牙利以及维斯瓦河、聂斯德河移动,最终扩展到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哥特人在他们占据的地区留下了一批以哥特为词根的地名。瑞典的哥塔兰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兰岛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在古代地名往往来自占据该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随便在那里定居修筑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们所居之地都可称为Gota-la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