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是以,自孔孟以来,师道,师德,师恩,师情,总是沉重地萦绕在国人的价值观里,成为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个部分。 从前的“老师”这个职业,大多归宥于文化部分的课程里,因大多数年龄极大,是以也称作“老夫子”。 夫子有降伏学生的道具——戒尺,能换来学生的恐惧,却未必是敬畏。 而今老师的范围,已经不限于四书五经、宥于学堂一隅了,各行各业,都有“老师”冒出。 譬如,我们茶圈,这些年也是涌现出了很多的,老师。 其实回想十几二十几年前,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候茶圈是没有老师这一说的,顶多是尊从北京人的习惯,见人都称老师的后遗症造就的,那一声声名为“老师”的尊称。 陈老师,李老师,王老师....并非该人在何种行业哪个领域有极大的建树与贡献,只为尊称而生出的敬语。 就像叫李哥,张姐....一样,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一个尊称。 而今,茶圈老师们的存在,除了确实实至名归德高望重的那几位之外,大多数的老师,都是自封。 是的,自封为“师”。 自以为是地传道授业,兼卖茶。 《2》 当下茶圈的老师们,都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一切都源于新媒体的兴起与兴旺发达。 最初的最初,在新媒体尚未盛行的时代,在电商平台刚刚搭建起来的年代,人们卖茶,流行的是拗茶农人设。 一个小女生举着身份证和父亲合影,旁边配着大字:爸爸种茶我卖茶。 一个浓眉大眼的男孩子,站在茶园里做振臂高呼动作,呼吁广大茶友爱茶助农。 还有人举着牌子站在茶园,牌上大字,自产自销。 这些卖茶套路,潜台词皆是,茶农上阵卖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茶很值得买。 因了这些原产地人设、茶农人设,那些年的电商平台上,“女儿”把“爸爸”种的茶卖了好多出去。 消费者也自觉拿到第一手货源,省下不少钱,开心极了。 可以说,这种“拗茶农人设”的销售套路,算是早些年比较成功的销售方式,它不但让茶农赚了钱,也让消费者开了心,实实在在的,实现了双赢。 斗转星移,到了直播带货的时代,茶农这个人设就没那么吃香了。 毕竟,茶农这个职业里,沾了一个“农”字,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不那么有说服力。 这时候,“老师”横空出世了。 《3》 不得不说,茶界的“老师”们,出现得很草率。 他(她)们原来从事什么职业,不详。他们有没有考过教师资格证,不详。 唯一能详的是,他们没有拿到茶学老师的教师资格证——嗯,当然也没有这个证——所以你只可以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是茶学老师。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良善似鹿的消费者们,是不懂这些的。 茶圈的“老师”们,只需要化上浓妆,穿上茶服,在直播间里,在视频里,在公众号里,为自己起一个“XX老师”的名号,就成“老师”了。 在拍视频时,让对手戏的演员,一声声唤着老师,在留言区用马甲一遍遍请教着老师,“老师”的名声就吆喝出去了。 自此,老师的人设就立起来了。 自此,老师的话就管用了。 自此,老师推销的茶就能大量卖出去了。 这些营销老师人设的策划者们忘却的是,“老师”是能不带货的。 谁见过学校里的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卖零食糖果的吗?那还配称作老师吗?不怕被家长群的板砖拍死? 但为什么当下的人们不能接受学校里正经授课的老师边教语文课边卖糖果,边上英语课边卖代购保健品,却可以接受茶界的这些老师们边讲茶边卖茶呢? 足见,大家亦没有真的把这些自封的茶老师们,认作“老师”,认作应该具有师德师风师貌的,老师。 因为达不到老师的标准,是以不会用老师的标准来要求之。 宽容度,高多了。 《4》 有一位曾经在某音茶频道很火的女“老师”,特别爱装。 装成一个懂茶的“老师”。 动不动就发布此类的视频:“XX老师”告诉你们,选茶该怎么选?“XX老师”亲自示范,黑茶白红红茶岩茶怎么冲泡? 但其实她连握茶杯的手法都很业余——如果硬要用“老师”的标准来衡量的话。 并且她提倡的许多冲泡茶的手法、注水的姿势,除了好看之外,没有别的用处,甚至还会把茶泡得更难喝。 她曾经推荐过一款老黑茶,竟然泡出粉红色的泡沫,而她还惊为天人地在视频里娇呼,呀,这颜色也太好看了呀~~~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泡茶有多么地恐怖,迅速替她胃痛中。 某一次写冲泡,我提倡的注水观点,与她的有相当大的出入,其实我并没有针对她,也没有去看过她的泡茶观点,那时候我还没听过她。 但她的粉丝看到了那篇文章,并且她的粉丝还留言了。 留言的内容由于太奇葩,至今村姑陈还记忆犹新:
无脑粉丝的角度总是无脑,所以我回了她一句,XX老师是谁? 这位粉丝迅速把XX老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用的是汪分女朋友自我介绍的那种“体”: XX协会的副会长;XX促进会的副委员长;XX交流会的副交流长;XX团的副团长..... 然后我问了这位粉丝一个核心问题,XX老师有教师资格证吗? 粉丝呆了许久,才回复:她是我的老师,她就是老师。 又是一个唯我独尊派。 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 好似所有真理都在她那一边,她就是天下共主。 经过这位粉丝的一番提点,我才去寻找了这位XX老师的视频和直播间,看到了她本人。 四十四五岁左右,打扮老成,确实像一位“老师”的样子,难怪茶友们没有人质疑她的老师身份。 后来很久都没有再关注她的动态了。 直到年初,某一次不小心刷到她的视频,李麻花说,XX老师怎么变嫩了? 仔细一看,果然,脸变得更小了,脸上的皮肤更白了(身上还是很黑),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脸颊鼓了起来。 原来去医美了。 连服装都换了风格,从前喜欢穿宽大的茶服袍子,现在,也学小陈茶事团队的姑娘们,穿起了修身的旗袍。 整个人的形象一下子年轻了十五岁不止。 凭良心说,XX老师医美之后,是比之前好看太多了,脱胎换骨一样,从沉稳风一下子转换成了甜美风。 只是,茶友们习惯了一位风格老成的茶老师之后,还能接受一位清新甜美的茶老师么? 这人设,估计会崩。 《5》 还有几位老师,也是自封的老师。 在茶圈里横行了多年了,但一直不温不火,其间并非没有发出一些出格的言论,但火这件事,得讲玄学,命里不带火,怎么折腾出尽百宝,都火不起来。 只能不甘不忿在村姑陈身后跟着,千年老五老六当着。 其间的一位A老师,据说从前是在某学校当过老师的,据说是有教师资格证,据说是在全日制的学校的教室里,授过课。 但他的学历,一直成谜。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个人简介写的是,XX大学博士。于是他自称A博士怼人的时候动不动就说,哎,我一个博士,还不比你懂茶? 无法用专业知识来压倒对方,只能用学历来砸人,这套路一看就色厉内荏,不学无术。 其间还有一位B老师,生得五大三粗,大学念的是师范类学校,出来之后估计在某个乡镇小学里上过几天课,当过几天班主任,动不动,就是XX老师告诉你,这种茶一定要买。 好为人师又令人生厌的,也就这种了。 你一个非茶学专业的老师,硬要跨界来茶学里自称老师,这种行为本身,就够不专业的了,居然还想要利用自己老师的身份,来强迫人家买茶。 强迫人家买茶就算了,在人家质疑你的山场的时候,竟然还拿这个老师的身份说事,说什么“我一个当老师的还会骗人吗?”“B老师家里什么山场的茶都有!”“今天B老师就请大家喝10块钱一泡的马头岩肉桂”..... 韩愈老先生要是复生,听到这番以“老师”这个身份为依仗所发出的胡言乱语,估计要在《师说》开篇加上一句: 无德行者,不得为师。 《6》 老师这个称呼,应该是神圣的。 老师这个职业,应该是祟高的。 就像“先生”,鲁迅是先生,杨绛是先生,茶圈里谁要是想要自称先生的,请拿出与周杨二位先生等身的著作来,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惹人耻笑。 老师这个称谓,应该是受众们,粉丝们,拥趸们,自动自发地给加上去的。 比如方守龙方老师,这一位,虽然不见他晒什么教师资格证,也不见他一口一个“方老师告诉你什么茶应该买”,但称他为老师的人,满茶圈都是,认可他的人品与茶品的人,也满茶圈都是。 真正的老师,不必自己给自己上尊称,人家主动就给你加上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让假老师鱼目混珠坑蒙拐骗,也不会让真老师明珠蒙尘泯然众人也。 既要自称为老师,其行,其语,其品,其德,必定要符合国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定与期许才是。 其实,拗什么老师人设呢,这个套路都被某音的人玩烂了。 现在流行的是立独立女性人设,爽文大女主。 这种套路的核心理念就是宣扬不婚、宣传单身的好处、最最核心的是,骂男人。 随便来一个女茶人,穿上茶服,套上几串手串,焚上一枝香,就可以开直播输出理念了: 小女子年方三八,为了研究茶,错过了终身大事; 我昨天刚离婚,现在没有了男人,更加要努力赚钱了; 我的妈妈爸爸种了一辈子茶,我决定终身不嫁,延续他们的茶生命..... 当然,上述这些文案都太平庸,不够狠。 最狠的应该是一位女壮士,头上勒着必胜的抹额,穿着葛色短打走进直播间,哗一下拔出手中的宝剑,眼睛瞪成个铜铃,嘴里大喊: 臭男人只会影响我拔剑的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