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诺卡菌:你不知道的“隐形杀手”

 板桥胡同37号 2024-09-12 发布于天津

近日,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一例少见的诺卡菌感染病例。后经与临床沟通,该患者确诊为诺卡菌感染。经过有效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到底什么是诺卡菌,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神秘的诺卡菌

图片

图片

诺卡菌


图片

图片


图片



诺卡菌属于分枝杆菌目诺卡菌科诺卡菌专性需氧、革兰阳性、弱抗酸性丝状菌。诺卡菌属菌种可达100余种,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植物、动物排泄物、空气、江河湖泊、游泳池等自然环境中,参与有机物质的腐败。我国主要以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为主星形诺卡菌自病房空气和尘埃中均可分离到。不同国家的主要致病菌株也不同诺卡菌科多年来因为它们分支成细丝,错误地认为菌丝,而错误地分类为真菌。菌丝是真菌胚芽管的延伸,是真菌特有的特征。根据其细胞壁成分,特别是其胞膜脂质和肤聚糖组成,原核的放线菌是无可争辩的需氧细菌。

诺卡菌病为诺卡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多数为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少数为肉芽肿性疾病。可侵袭皮肤和内脏,以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本病已被认为是晚期艾滋病患者的一种机会性感染。诺卡菌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播的需氧放线菌引起的局部或播散性感染,最常通过呼吸道传入。人类的肺部感染可能是自限性的、短暂的或亚临床的可能进展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类似于结核或真菌感染或恶性肿瘤。

◇◆◇◆◇◆◇◆◇◆◇◆◇◆◇◆◇◆◇◆◇◆◇◆◇◆◇◆◇◆◇◆◇◆◇◆◇◆◇◆◇◆◇◆◇◆◇◆◇◆◇◆◇◆◇◆

高风险人群

诺卡菌不是人体正常菌群,不呈现'内源性感染'。为条件致病菌,2/3患者为免疫功能低下者。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

(1) 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肿瘤放化疗、广谱抗生素等医源性因素;

(2) 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注射吸毒;

(3) 基础病:糖尿病、艾滋病、SLE、结核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COPD、饮酒、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患者等。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1) 高龄;

(2) 肺部结构变化;

(3) 感染性职业暴露。

◇◆◇◆◇◆◇◆◇◆◇◆◇◆◇◆◇◆◇◆◇◆◇◆◇◆◇◆◇◆◇◆◇◆◇◆◇◆◇◆◇◆◇◆◇◆◇◆◇◆◇◆◇◆◇◆

诺卡菌的感染方式



1.呼吸道

吸入诺卡菌孢子或断裂的菌丝片段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约75%的诺卡菌病有肺部病变

2.外伤感染

经皮肤创口侵入引起感染,如车祸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开放性手术、破损的皮肤等。可播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眼部等诺卡菌病。

3.其他

医源性因素,尤其是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长期或频繁使用类固醇、抑制细胞免疫的药物者。

◇◆◇◆◇◆◇◆◇◆◇◆◇◆◇◆◇◆◇◆◇◆◇◆◇◆◇◆◇◆◇◆◇◆◇◆◇◆◇◆◇◆◇◆◇◆◇◆◇◆◇◆◇◆◇◆

诺卡菌病有哪些?

诺卡菌病常通过呼吸道侵入,是最常见受累部位,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部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几乎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尤其是中神经系统, 即使给予适当的治疗,仍易复发或进展。



肺诺卡菌病

常通过呼吸道侵入,是最常见受累部位,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诺卡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多样,最常见为新发空洞和实变灶

皮肤诺卡菌病

主要由病原菌经受伤皮肤进入或经血行播散引起,多发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亦可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者,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在创口部位出现溃疡性斑块后,可经淋巴管扩散,形成淋巴管炎和沿淋巴管走形的皮下红斑结节,破溃后可有脓液、硫磺样颗粒排出,伴深部淋巴结肿大。

眼部诺卡菌病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常经眼部创伤侵入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由血流播散引起。可导致脉络膜炎、角膜炎、视网膜脓肿以及视网膜脱落等疾病,严重时可致失明。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畏光、疼痛、眼睑痉挛及肿胀等。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

多由肺部感染后经由血液播散至脑,脑脓肿是其最常见表现。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痴等,少数也可迅速进展至昏迷、脑病。需与颅内结核及脑肿瘤等疾病鉴别。影像学可表现为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多发异常信号和环状强化。

播散性诺卡菌病

当诺卡菌感染累及非相邻的2个器官或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即可诊断为播散性诺卡菌病。主要经血流播散至其他器官或由肺诺卡菌病侵及胸膜、心包、纵隔和腔静脉,最常见播散器官为脑。免疫缺陷的患者更易出现播散,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

如何诊断诺卡菌病?



1. 提高警惕:有肺、脑、皮肤迁延或慢性炎症而病原体不明者。

2. 抽丝剥茧:在临床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与基础病重叠难辨。

3. 病原学证据是诊断的关键:肉眼观察+传统检测+新技术:

(1) 肉眼观察'硫磺样颗粒'

(2) 涂片+培养:初代生长缓慢,一般至少培养72小时。菌落难挑起或移动。血液、肺泡灌洗液、脓液、组织液、分泌物等。

(3) 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MLSA/质谱、PCR/gPCR/PCR-RELP/等温扩增技术/RELP/RAPP/脉冲场凝胶电泳。

(4) 病理学:常规染色、抗酸染色、银染。

(5) 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

◇◆◇◆◇◆◇◆◇◆◇◆◇◆◇◆◇◆◇◆◇◆◇◆◇◆◇◆◇◆◇◆◇◆◇◆◇◆◇◆◇◆◇◆◇◆◇◆◇◆◇◆◇◆◇◆

诺卡菌病的治疗

1.治疗方案:依照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免疫状态、菌株感染部位、菌药敏结果选择。

2.药物选择:抗感染治疗应遵循规范、足量、足疗程原则。磺胺类药物是目前公认的诺卡菌感染一线治疗。此外,多项研究显示临床分离的诺卡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的总体耐药率低,因此亦可作为诺卡菌初始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3. 抗感染疗程:免疫功能正常且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建议治疗至少3个月,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建议治疗至少6个月,脓肿严重时,需要切开、引流、清创、移植等治疗措施。

◇◆◇◆◇◆◇◆◇◆◇◆◇◆◇◆◇◆◇◆◇◆◇◆◇◆◇◆◇◆◇◆◇◆◇◆◇◆◇◆◇◆◇◆◇◆◇◆◇◆◇◆◇◆◇◆

预后



及时、规范、正确的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预后主要相关因素包括机体免疫情况、有无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治疗是否及时、所选药物敏感性等。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病死率最低,肺诺卡菌病约14%-40%,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播散性诺卡菌病高达50%-80%。免疫抑制患者常病情重,病死率更高,更易出现播散性诺卡菌病。
◇◆◇◆◇◆◇◆◇◆◇◆◇◆◇◆◇◆◇◆◇◆◇◆◇◆◇◆◇◆◇◆◇◆◇◆◇◆◇◆◇◆◇◆◇◆◇◆◇◆◇◆◇◆◇◆

[1]叶涛,杨杰,黎小香.诺卡菌病的诊治进展[J].内科, 2023, 18(2):158-160.

[2]The Complexities of Nocardia Taxonomy and Identification.Conville PS, et al. J Clin Microbiol. 2017. PMID: 29118169                                       [3] Updated Review on Nocardia Species: 2006-2021.Traxler RM,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2022. PMID: 36314911 Microbiol. 2017. PMID: 29118169

[4]The Complexities of Nocardia Taxonomy and Identification.Conville PS, et al. J Clin Microbiol. 2017. PMID: 29118169.
[5]How do I manage nocardiosis?Margalit I,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1. PMID: 33418019.
[6]李彩霞,王洪生,刘维达.皮肤诺卡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37(6):3.DOI: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1.06.014.

 [7]许萌,熊辉.对肺诺卡菌病患者临床治疗特点的分析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3.

 [8]张海琴,李丽,程齐俭.难治性哮喘合并播散性诺卡菌病1例[J].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2022,04(01):E03753E03753.DOI:10.3760/cma.j.cmcr.2022.e03753. 

[9] 郭笑延,王智群,陈可心,等. 诺卡菌角膜炎的临床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2023,59(4):279-287.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21001-00480.

 [10]廖承瑾,陈君,龙丽媛,等.诺卡菌病24例的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10):5.DOI:10.3760/cma.j.cn311365-20210205-00045.

▊▊ 标本要求

使用无菌管采集体液标本、尿液标本、伤口脓液及组织标本、脑脊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导管标本以及眼耳标本等。

▊▊ 送检和报告时间

标本送检地点:

门诊楼(3号楼)4楼医学检验科标本接收室


编辑:王子琪 | 审核:余汉忠 | 批准:王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