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别英雄张崇岫/他为志愿军20军摄下大量珍贵镜头

 丹农兵 2024-09-1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不朽的英雄战地摄影师张崇岫

图片

不朽的英雄战地摄影师张崇岫


合肥今日告别英雄战地摄影师张崇岫

    9月12日上午,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英雄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殡仪馆1号大厅举行。张崇岫因病于6日21时逝世,享年95岁。

    张崇岫系安徽巢县(现巢湖市)人,1929年10月生,1942年5月参加新四军巢南游击队,1945年改编为山东军区,后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进入人民解放军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摄影,后被分配到新华社九兵团分社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1月随志愿军九兵团入朝,担任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参加了二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五次战役,记录了许多珍贵战场历史瞬间。

   张崇岫1958年转业到《安徽画报》任摄影组副组长,1961年任《安徽日报》摄影组副组长,1981年任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离休。其摄影作品先后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档案馆等组织和机构收藏。2023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7日凌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这样发文评价张崇岫:他曾是战火中的记录者,以镜头为武器,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是那个英雄时代的不朽印记。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定格了战士们的赴汤蹈火,英雄作战,让后人得以窥见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与壮丽。虽已离去,但他的传奇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一山综合)

图片

  邮电部为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 ,于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 1套4枚。4-3根据张崇岫所摄照片设计制作

图片

  邮电部为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 ,于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 1套4枚。4-4根据张崇岫所摄照片设计制作

   【一山编前】下面的文字部分,节选自张崇岫老人的回忆《照片里的故事不老》一文,其中大部分是与志愿军20军有关内容的叙述;而下列45张照片,均为抗美援朝期间,张崇岫随志愿军20军部队时所摄(应该还有遗漏,还有大量说明词中笼统称“九兵团”“20军、26军、27军部队”之类的,也应有在20军战地拍摄)。这些照片部分参加过展览,部分是媒体引用过的,部分由安徽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先生提供。少量照片虽未直接说明是20军部队,但根据张崇岫文中叙述,或当时战区任务范围划分,判断属于20军部队范围,因而也列其中。如此搜辑之目的,主要是方便关心怀念原20军的战友分享,也方便自己和从事20军军史研究的朋友使用而储存于此。看到这些照片,让我们永远铭记20军、九兵团先辈的荣耀;永远铭记有功于志愿军20军,有功于九兵团的英雄摄影师张崇岫。其文图的引用编辑难免有错,敬请谅解。

照片里的故事不老

——张崇岫回忆录中有关20军的内容和珍贵镜头

    在经历了莱阳战役、兖州战役后,我被调往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没有想到我这没有摄影细胞的人,偏偏被选定学习新闻摄影。新闻训练班一结束,要分配我到兵团宣传科搞摄影。说实话,起先内心是不愿意的。因为我所在的那个团团长叫王培成,对我一直很关心。让我参加新闻培训班,他特意嘱咐一定要回到战斗连队,认为我已经历无数次战斗的考验,又有文化基础,适合干基层政治干部。但兵团政治部组织科女科长何伟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们就是要选你这样有连队生活经验,经过战火锤炼过的人,将来能够冲到战斗一线去拍摄。现在这些搞摄影的,大都是照相馆出身,没有战斗生活经历。所以我们一定要留你!”听她这么一讲,我不好再提什么要求了。

    我是跟着兵团政治部先遣部队进入朝鲜的,当时带了2台相机——1台徕卡、1台蔡司,还有在上海买的20多个胶卷,我还专门缝制了一个装胶卷的布袋子围在身上。很多战士好奇地问我: “记者同志,你这是什么武器啊?”我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武器,威力可大了。我们200多人的队伍,乘火车,从曲阜到沈阳,从沈阳到宽甸,后来又步行到江界,到朝鲜成立了一个战斗指挥部。在这群人中,搞摄影的就我一个。后来我们兵团摄影组才陆续来了季一平、史云、李杰、曹宠、边震遐、任德志、陆大模等。他们多是上海红叶照相馆职员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我是摄影组组长。抗美援朝战争,一共有五次大的战役。我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的前线拍摄。第二次战役就是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分为第一、第二阶段。

    我在朝鲜两年多,经常与战斗一线的官兵打交道,回到兵团总部也能看到兵团首长,但很少有机会给他们拍照片。有一次我和季一平商议要给宋司令拍张工作照。走进兵团指挥所,只见宋司令全神贯注地站在大幅军用地图前,指着图标,不停地向各部队下达命令。听参谋人员说,首长已连续十几小时,不吃不喝地忘我思索。我们只好端着相机匆匆按了两张,悄悄退了出来。长津湖战役打到第九天时,有位参谋告诉我,宋司令整夜站在地图前,突然叫道:“命令20军59师洛阳英雄营(指177团2营)从死鹰岭山峰跳下去,切断美国海军陆战1师的退路!”

  洛阳营营长周文江接到命令后,马上率领部队带头从死鹰岭的一座200多米的山上顺着陡峭的雪坡滑了下去。从柳潭里再往前,就到了鸭绿江边。洛阳英雄营抢占了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的公路,将美国海军陆战1师关在柳潭里。这下惊动了美军,谁也没有想到从山上滚下来300多人,战士们将炸毁的美军汽车、大炮搬到公路上,设置成障碍,阻挡了美军从柳潭里往回撤。宋司令下达这种命令用意十分清楚,当时我们志愿军装备比较落后,无法完成围歼美国海军陆战1师的任务,但是志愿军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军的恐慌,夺路逃跑是美军的唯一选择。经过两天激战,美国海军陆战1师最终向东海岸咸兴港撤退,志愿军主动争取到这一战略态势,正符合宋司令的预计。

    我跟着4连(指27军所属连队),拍他们攻克美军控制的山头;拍他们受到火力压制,保持战斗队形,突破美军火力封锁线;拍他们迂回到敌人背后出奇制胜。

    一直到离元山还有20多公里的地方,长津湖战役也接近尾声。4连接到上级命令要全部回撤,要归队,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但是我还想拍一张反映胜利的照片,反映中朝两军胜利会师的画面,说明美国人从东海岸咸兴港败逃了,胜利最终属于中朝人民的。有一天我挎着相机,揣着手枪独自向前新港方向小心翼翼地奔走了七八个小时。当时大仗刚刚打完,零星的枪声时时响起,还有很多敌人残部四处流窜,路上可能遇到各种风险。可我为了拍好照片,已经顾不上这些了。还算是非常顺利,我赶到东海岸正好碰上志愿军27军的某部侦察队(指当时配属27军的59师侦察队)和朝鲜人民军的海岸部队集结,听说我要给他们一起拍张照片都挺高兴。这幅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中朝人民军队胜利会师东海岸边》的照片,曾被国内外报刊竞相登载。在1952年抗美援朝二周年时,还被邮电部印制成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邮票,全国进行发行。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全面打响,我及时赶到战场前沿,拍摄了志愿军将士全线出击、突破敌人封锁线、迎着炮火前进等画面。我的镜头始终盯着一线的战士,画面浸染着硝烟。由于我军士气旺盛,将士们奋勇冲杀,我拍的画面无论从气氛和瞬间都非常到位。我跟着第20军59师一个团前进。路上,团长好奇地问我:你是哪个单位的? 我说:是兵团政治部宣传部的摄影记者。他惊奇道:“啊,你也跟着上来啦?”这个时候我们已到三八线附近,三八线我来回走了2次,三八线10公里之内一片焦土,过三八线的时候,看到好多大树桩子还在燃烧,树都被炸倒了,要从乱石、炸出的弹坑穿过去。

    4月24日,我们翻越海拔1600米的云岳山。团长把三个营长找到了一起,命令他们抓紧时间,抓住时机,截断公路,把南逃的美军24师的余部全部消灭。老远一看,美军有几百号人和几十辆坦克、卡车,挤在马路上缓慢前进,阵势不小。随着一声令下,军号四起,志愿军战士如猛虎下山,上千人一起向美军直扑过去,这时的美军已是强弩之末,被我军的阵势所吓倒。我抓拍到了美军军官被俘、士兵举手投降的画面。打坦克的照片一直是我最想拍的,这次机会来了。我们的战士爬上坦克,美国大兵从坦克车上往下跳,战士端着冲锋枪命令他投降,我调整站位,抢着跟拍。好几个同行的战士在后面帮忙提醒,生怕机枪子弹把我打着了,不停地示意我说:“张记者,往这边!往这边!”照片拍完后,才知是他们一直在身后牵拉着我,以确保我的人身安全。那张《不得不举起手来》的图片,曾荣获志愿军政治部颁发的二等甲级奖(当时一等奖空缺)。我也因此荣立三等功,并获得一枚朝鲜军功章。此外,在195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我在人民大会堂看到放在那里的大型献礼画册《中国》,其中收录的唯一一张抗美援朝摄影作品《打击侵略者》,也是我拍摄的。

    第五次战役已进入第二阶段,1951年5月16日下午,我一直跟着20军60师178团行动,我随3营8连赶到昭阳江岸边,我军炮火正在向南岸敌阵地轰去。昭阳江是也称北汉江,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敌人有重兵把守。17时40分,我军先头部队开始强渡昭阳江,水不深,是个浅水江,不能渡船,也没有渡船,只能涉水过江。我想方设法避免相机和胶卷沾水受潮,将装胶片的一个布袋子捆在头顶上,1台120蔡司相机捆在肩上,双手举着另1台徕卡相机适时抢拍。17时49分,8连的战士们已冲上南岸,只用了短短9分钟时间,但还是牺牲了一些战友。9连、7连随8连跟进过江,沿富平里以西大山沟向南猛插,18时20分,志愿军完全占领了阴阳里以北一线的敌前沿支撑点,打开了向纵深穿插的门户。这场渡江战斗的整个过程我比较完整地拍了下来。

   当天晚上,我跟随20军60师178团2营5连执行穿插任务,连长叫毛张苗,浙江奉化人,勇敢机智,做事果断。他未把我当作记者,说:“哎,你不要跟我后面跑,我们一路危险得很哩!”我说:“毛连长,团里告诉我,你们是尖刀连,我就是要跟着你跑。”我们一夜急行120里路,经常碰到小股的敌人,有时强行闯关,有时绕道而行,边打边走,整整穿插了12小时,穿越大小山头100多个,打了13场仗。在前进过程中还出现一桩奇事,一小股敌人错把我们当成自己人,跟在5连后边走了很长一段路,被后卫6班和炊事班发现,突然转身向敌人猛烈开火,还抓了18个俘虏。有的战士因太累了,停下来不想动了。毛连长就向他们吼道:“我必须把你们带走,不然留下来非常危险。”我们一路狂奔,5月17日清晨7时,到达县里五马峙。发现山下公路上全是车子和南朝鲜士兵及少量美军,车头方向对着我们,据说这是南逃的李承晚王牌部队首都师,想从这条路往汉城(今首尔)逃。5连官兵毫不迟疑,指导员胡衡指挥两个排迅速占领两侧高地,毛张苗连长率一个排直扑公路截击敌人。我军的突然出现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我紧挨着毛张苗连长。边摁快门儿边冲下公路。我军势如猛虎、顽强冲杀,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卸甲,都被我一一拍摄。敌我双方短兵相接,也被我收进了一个画面。

图片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政治部主任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杨根思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英雄,生前系该连连长。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阵地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张崇岫摄 

图片

  志愿军20军58师英雄“杨根思连”在授章典礼大会上,战士们一致高呼:我们要保持荣誉,多杀敌人,争取抗美援朝最后胜利,来回答祖国人民。张崇岫摄

图片

  死鹰岭位于长津湖西南,是一座海拔1500多公尺的高峰。夺下一个阵地,战士们顺着雪坡直追下去。张崇岫摄

图片

  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踏着深雪猛扑死鹰岭。死鹰岭位于长津湖西南,是一座海拔1500多公尺的高峰。张崇岫摄

图片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20军部队占领咸兴电厂。张崇岫摄

图片

  1950年冬天,由于长津湖战斗的胜利,志愿军20军59师先头部队侦察队,在咸兴港与前来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在港内胜利会师。摄影/张崇岫

图片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侦察队与朝鲜人民军把敌人打下海之后,坚守在东海岸。张崇岫摄

图片

  志愿军一级英雄于泮宫(左,时任20军58师174团3连排长)、谭秉云(右,时任27802397连副排长)合影。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即将开始了,强大的志愿军步兵炮兵作战部队,源源开往前线。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沿着公路向南线发起攻击。张崇岫

图片

  1951年4月,反复争夺,顽强搏斗。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的前沿,就是侵略者的坟墓。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3日,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们遭遇敌人炮火和小股敌军袭扰,冲下云鹤山开展自卫反击。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3日,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们把美军24师的后续部队截于抱川以东、加平以西地区,并实施围歼。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们向敌军投掷手榴弹。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某部在抱川通往汉城的公路沿线痛击敌军。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4日。第五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某部反坦克小组(康水荣、王林、汪永生)拿着枪榴弹和手雷向敌坦克逼近,将手雷向敌坦克抛去。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4日,朝鲜江口洞,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某部的猛烈进攻下,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坦克队士兵举手投降。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朝鲜江口洞,美国士兵从装甲车上走下,举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们示意投降。张崇岫摄

图片

  志愿军20军60师178团坦克英雄潘泽明(中)率领他的战斗小组,一举击毁美军3辆坦克。张崇岫摄

图片

  被20军60师178团火箭筒连潘泽明击中的美军坦克。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勇士们,在歼灭伪六师一部后,继续协同兄弟兵团主力会歼美军24、25师。 张崇岫摄

图片

  江口洞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大批美军士兵。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正在翻越云岳山,挺进抱川至汉城公路。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4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将士们翻越云鹤山,追歼逃敌。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沿华川至汉城公路英勇前进。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24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在三八线南抱川山区向云鹤山江口洞方向挺进。图为行进中的某部电话班战士和在路边休整的年轻战士。 张崇岫摄

图片

  朝鲜麟蹄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们在昭阳江北岸顽强阻击敌人的进攻。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下午5点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的战士们开始为强渡昭阳江做前期火力压制。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们冒着炮火和敌人的阻击,强渡昭阳江。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下午5点4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第20军178团3营8连的勇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和枪林弹雨向昭阳江对岸冲去。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下午5点40分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8连的战士们在昭阳江中,向南岸守敌攻击。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下午5时40分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8连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疯狂的阻击,冲向昭阳江对岸。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9连、7连随8连跟进过江,沿富平里以西大山沟向南猛插,至18时20分完全占领了阴阳里以北一线小高地和第600、704.2高地等敌前沿支撑点,打开了向纵深穿插的门户。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冒着炮火,向敌人发起冲锋 。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20军60师178团2营5连连长毛张苗带领下翻越云岳山。张崇岫摄

图片

  美军和南朝鲜李俊万部队正在浩浩荡荡进入志愿军的伏击圈。1951年5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120华里,赶到朝鲜金刚山县里地区设下埋伏。战士们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路溃逃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 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从两侧的高地扑下公路。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冲去。张崇岫摄

图片

  金刚山县里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战士们杀进敌阵。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近战。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战士们追击敌人。张崇岫摄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战士们俘获了大批南朝鲜士兵和部分美军顾问。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12小时内经大小战斗13次 ,歼敌500余名,缴获汽车70余辆,及时占领了五马峙合围要点 ,截断了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向砧桥方向之退路 , 为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并肩作战的中朝部队在东线山区胜利会师。张崇岫摄

图片

  1951年6月初,朝鲜阳德,第五次战役接近尾声,中朝部队胜利会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女战士与朝鲜人民军女战士女战士们高兴地跳起舞来。张崇岫摄

【微主简介】 资深媒体人,退役军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