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志来采写《三易院墙让出六米宽阔路》的一点感悟

 李元外文艺评论 2024-09-13 发布于湖北

  

我撰写的通讯《白莲河示范区李家垸村六组村民李伟华——三易院墙让出六米宽阔路》获得了黄冈日报2023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这让我十分惊喜。回望采写经过,仍历历在目。

巧合得知新闻线索  迅速确认真实性

2023年12月9日,回老家探亲的我从村干部口中得知,村里有一户人家,16年来主动三易院墙,让原本狭窄的“三尺巷”让成宽阔“六米道”,此事在十里八村被传为佳话。

李伟华的房屋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房外仅有一条一米来宽的“羊肠小道”, 因其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被村民戏称为“三尺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李伟华分别于2007年、2013年和2023年,先后三次拆除院墙,最终让出一条六米多宽的路面,让过往车辆畅通无阻。

得知这一新闻线索后,我迅速到实地核实故事的真伪,并找到故事的主人翁进行采访。当我来到李伟华家,看到新砌的围墙已经完工,地上的旧砖印还清晰可见,就确认线索是真实的。随着采访深入,农民群众淳朴的心、憨厚的情以及弃小利明大义的胸怀,让我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以往在农村有些地方,出现邻里之间为庭院争“地盘”、因土地闹纠纷而邻里失和的事情数不胜数。对李伟华而言,三易院墙,既缩小了庭院面积,又给自己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但为了方便群众生活,美化村容村貌,李伟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让“地”于民,铺就了当代“六尺巷”,这体现他深明大义的思想境界,彰显出当代农民朴实善良的精神风貌。

于是,我连夜写好了一篇新闻稿向《黄冈日报》投稿,编辑看到原稿后,和我进行详细沟通,了解我采写稿件情况,并多次核实细节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稿件原标题为《16年三易墙 让出六米宽阔路》,编辑对原稿逐字逐句打磨,精心修改,并将原标题修改为《白莲河示范区李家垸村六组村民李伟华——三易院墙让出六米宽阔路》,让主题更鲜明。

主动出击的新闻才成新闻

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主动性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新闻作品的写作质量。全媒体时代,等新闻的通讯员“颗粒无收”。等来的新闻是新闻的作业,只有主动出击的新闻才是新闻的作品。

就基层通讯员而言,要写的新闻信息很多,关键要处处留心,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捡拾“珍珠”。因此,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必须发自内心的热爱,主动找素材。写作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越顺、越写越有方向。为了尽快学会写稿,写好稿,我每天必看《黄冈日报》等报刊,学习、模仿《黄冈日报》等报刊上优秀稿件的写作技巧。

时间之水永在流逝,生活故事永在继续。回顾《三易院墙让出六米宽阔路》的新闻线索获取及具体采写经过,“有心”一直贯穿始终。对于一名基层党报通讯员来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既要“有心栽花”,也要“有心插柳”,因为机会往往只垂青“有心”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