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景德路262号,面积仅为3亩。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为中国明清江南园林建筑。环秀山庄以山为主,水池辅之,建筑不多,因山而成名,在苏州湖石假山中当推第一,素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幅千里”之誉。 环秀山庄,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8月加入首批《苏州园林名录》(苏州园林编号004)。 ![]() 建设背景 环秀山庄占地不大,但其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环秀山庄亦因此而驰名,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其后屡有兴废。清代乾隆(1736-1795)以来,蒋(楫[jí])、毕(沅[yuán])、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掘地为池,叠石为山,造屋筑亭于其间。道光29年(1847)成为汪氏宗祠“耕耘义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又称“颐园”。 环秀山庄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 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 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的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 历经事迹 环秀山庄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王旬、王珉[mín]兄弟舍宅建景德寺,后成为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乐圃,其后屡有兴废。 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kuí]筑蘧[qú]园。 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并造屋筑亭于其间。 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后人孙均雅号林泉,于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戈裕良在半亩之地所叠假山有尺幅千里之势,从此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7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此园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后多毁损,1949年时,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苏州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并由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 主要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大规模重修的园林。 ![]() 建筑特色 园内景色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有诗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将园内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园内最佳当属戈裕良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异。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园林艺术 环秀山庄是以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山景园的代表作。此园本来园内陆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造景颇难。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壮;入其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 其中,假山和房屋面积约占全园四分之三,水面占四分之一,园西北部为精巧的石壁,北部是临水的“补秋山房”,东北部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步移景转。园中另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为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所建,其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其湖石大部分有涡洞,少数有皱纹,杂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 ![]() 布局结构 主山分前后两部分,其间有幽谷,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峰峦,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左右的距离内,构成洞谷,谷高5米左右。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 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建成后的假山能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山体仅占半亩,然而咫尺之间,却构出了谷溪、石梁、悬崖、绝壁、洞室、幽径,建有补秋舫、问泉亭等园林建筑。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情,通过合理安排山石、树木、水体,体现深远与层次多变的画意。 园林大师陈从周称:“环秀山庄假山匀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 环境布置 湖石假山占地仅半亩,而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而于磴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青天,俯瞰有几曲清流;壮哉,美哉,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全山处理细致,贴近自然,一石一缝,交代妥贴,可远观亦可近赏,无怪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全园布局是池东为主山,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山虽不高,却如巨石磅礴,很有气派。 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给人有悬崖峭壁之感。其间植以花草树木,倍觉幽深自然。山脚止于池边,犹如高山山麓断谷截溪,气势雄奇峭拔。构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几个低峰衬托,左右峡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仰望,仰则青天一线,俯则清流几曲,形成活泼生动的园林艺术空间效果。 池在园之西、南,盘曲如带,又有水谷二道深入南、北假山中,蜿蜒深邃[suì],益增变化。水上架曲桥飞梁,以为交通。北面之补秋舫,前临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浓荫蔽日,峰石嵯峨,是为园中幽静所在。环秀山庄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咫尺园景富有生机。 主要景观 小花园北面有一歇山顶半方亭,亭开一门,由此门入园。 ![]() 有穀堂 ![]() 进门后又有一小花园,花坛内栽朴树和广玉兰各一株。左右茶壶挡廊轩通第一进厅堂--有穀堂。 ![]() 正面有穀堂横陈于前,其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前后步川,抬梁穿斗式。其正门为一排雕花长窗门。堂上悬挂“有穀堂”匾额,为徐运北所题。寓意是“政治清明出仕食禄”,表明园主有出仕为官的愿望。此厅为1964年重修,做法简单,算来也有60年了,半新不旧。 ![]() ![]() 四面厅 ![]() 穿过有穀堂便来到四面厅,堂内悬有红学大师俞平伯所书“环秀山庄”匾额。四面厅周边环植青松翠柏、紫薇玉兰等园林花木。不得不说古人就是很有雅兴。该厅也是解放后重修,歇山顶,面阔三间,圆作五界梁,前后左右四翻轩,规模较大。 ![]() ![]() ![]() 假山 绕过环秀山庄厅,映入眼帘就是这个园子最值得一看的假山了。站在庭前观此山,山不在高,自带一分险峻味道。 ![]() 环秀山庄被列为苏州名园主要是因其假山。此假山面积占全园之三分之一,位置偏向园之东,其尾部伸向东北方向。园的东侧围以高墙,石壁缘墙如云,与外界隔断,好比一个画框,高墙上端开有漏窗。西面是贯通南北的廊子,一侧靠墙,一侧面向假山敞开着,略有凹凸收放。廊上起楼,高低错落。廊南有一座半亭,和四面厅成对景。全园空间紧凑,布局巧妙。构成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小天地。 今之假山是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1764~1827)所堆。他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1641~1710)的“笔意”,因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正面山形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应。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断之状,使主山不仅有高耸感,又有奔腾跃动之势。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水池。 ![]() 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架,叠成垂直状石壁,收顶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倾劈有直插江边之势,好似画中之斧劈法。山脚与池水相接,岸脚上实下虚,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个个泉水之源头,与雄健的山石相对照,生动自然。 ![]() 主山之前山与后山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另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前后山之间形成宽约1.5米、高约6米的涧谷。山虽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 ![]() 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尽,被墙所截。据认为,这是清代“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之叠山手法。山涧之上,用平板石梁连接,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有主、有宾、有层次、有深度。更由于山是实的,谷是虚的,所以又形成虚实对比。山上植花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使山石景观生机盎然。 ![]() 假山后面有小亭,依山临水,旁侧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在亭中观山,岩崖若画。周围林木清荫,苍枝虬[qiú]干,饶有野趣。出亭北,缘石级向下,山溪低流,峰石参差,有路通往园北的“补秋舫”。舫得南面临水。此建筑面阔三间,与池南的大厅遥相呼应。 ![]() 沿西山墙廊轩而走,移步换景,可通过各个方向细细品味假山的雄奇险峻。假山主峰于东南,次峰位西北,池水涧谷缭绕于两山之间,湖石大部有涡洞,少数有褶皱,杂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山径盘旋上下,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气象万千。 ![]() 各种不重样的花窗,花窗下有石碑,都是名人提的词。其中有“吴中四子”文征明书写的《前后赤壁赋》,唐伯虎画的梅花。 ![]() 问泉亭 ![]() 再往背面有座亭子叫问泉亭,“问泉”匾额,为近代学者、书法家潘受所书。亭下西北侧假山下有一泉眼,相传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在此处建“求自楼”,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造屋筑亭于其间。 ![]() 飞雪泉 环秀山庄西面是秋山,临池石壁上刻有“飞雪”两个字,也曾经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名泉。环秀山庄在明代曾一度归申时行所有,到清朝乾隆年间,刑部员外郎蒋楫(字济川)购得重修,掘地得泉,水质优美,蒋楫以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意思题名为“飞雪泉”。 飞雪泉年久淤塞,现存遗址,后人巧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山涧中有险巧步石,雨后瀑布奔流而下,进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却洞壑涧崖毕备,构筑自成一体,与主山一主一从,一正一副,极富神韵,壁间有蹬道和边楼相通。从楼上循山岩而下,可直抵水边,路径极其险峻,妙的是在岩壁合适的位置上都设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而又不留痕迹,不能不令人惊叹造园家非凡的匠心。山道尽头临水石矶随水波隐现,富有自然意趣。 ![]() 补秋舫 环秀山庄在清末太平天国时期受战争破坏严重,49年建国后仅有一池一山一舫保留,此舫为清代遗存。补秋舫硬山顶,面阔三间,圆作五界梁,四面花窗。是古人赏秋天枫叶建的,东西两门上的砖额分别写“凝青”“摇碧”,结合风景很有意境。 ![]() ![]() ![]() 坐于舫内透窗观四时风景,焚香抚琴,对弈烂柯,临池丹青,烹茶品茗,岂不快哉。 ![]() ![]() 补秋舫花窗 王鏊祠 ![]() 小花园南面三进建筑为王鏊祠,江苏省重点保护单位。王鏊明代苏州人,成化十年24岁中解元,十一年中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右左侍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后因宦官当道,朝政糜烂,辞官还乡。 ![]() 追求乡村生活公众号 24.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