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诩兵不血刃灭蜀的毒计,现在成美国杀手锏,瓦解一个超级大国

 莫为天下先 2024-09-15 发布于湖南
内容图片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内容图片

《——【·前言·】——》

三国时期,谋士贾诩以其冷酷毒辣的计谋闻名,他的一计让蜀国无声无息走向灭亡,无需一兵一卒,敌人便自乱阵脚,最终败亡。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古老的计谋竟然在现代再次被运用,并成为美国的一大“杀手锏”。如今,这套“兵不血刃”的策略,正悄然瓦解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

它是如何被巧妙地转化为现代政治手段?贾诩的古老谋略又是怎样与当今世界局势产生共鸣?

内容图片

谋略初现 机智过人

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天下大乱。年轻的贾诩在回家途中被一群氐人劫匪拦截,眼看同伴一个个倒在冷血的刀锋之下,千钧一发之际,贾诩脱口而出:'你们可知我外公是谁?他可是当朝太尉段颎!'段颎的威名让劫匪心生忌惮,贾诩侥幸逃过一劫。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贾诩临危不乱的机智,更体现了他对当时复杂政局的敏锐洞察。在那个权力更迭频繁的年代,一个名字就可能成为保命的关键。贾诩深谙此道,他的谋略之路由此开启。

内容图片

这个故事,是贾诩一生谋略的缩影。他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在乱世之中,他总能寻找到生存之道。贾诩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临场应变上,更在于他对局势的把控。

他深知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单凭武力难以立足,唯有运用智慧,才能在乱世中游刃有余。这种洞察力和应变能力,为他日后在政坛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逃过劫难后,贾诩投靠了董卓的女婿牛辅。董卓被诛杀后,西凉军中一片混乱,李傕、郭汜想要弃军而逃。贾诩深知,若军心涣散,必将为世人所欺。

内容图片

他出谋划策,散布谣言,让西凉军士兵坚信留在军中才有活路。十几万大军,在谎言的驱使下杀入长安,血洗城池。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哀鸿遍野,长安城内尸横遍地。

这一计策不仅挽救了西凉军,更改变了整个局势走向。贾诩利用人性中的恐惧,巧妙地操纵了军心,展现出他高超的心理战术。

内容图片

权谋之下 天人交战

面对这般惨状,贾诩并未流露丝毫悔意,他只在意自己能否全身而退。当李傕、郭汜要封他为侯时,他再三推辞。

他深知,真相若被揭开,自己难逃群众的口诛笔伐。贾诩的这一举动,展现了他深谋远虑的特质。他明白在动荡的局势中,功高震主往往是致命的。

通过谦辞不受,他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为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正是贾诩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内容图片

此时的贾诩,是个标准的唯利是图之徒。在权谋面前,道德、良知、人性,统统可以抛诸脑后。他的谋略是强大的,但他的人格却日渐被权力侵蚀。

贾诩的行为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在乱世中,为求生存而放弃道德,是否可以被原谅?他的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也为后人留下了深思的空间。贾诩的故事,成为了权力与道德博弈的典型案例。

内容图片

进谏曹操 料敌先机

转眼间,贾诩已经成为张绣帐下谋臣。曹操与张绣交战之时,贾诩的锋芒渐露。宛城一战,贾诩先设计曹操,让其折损大将,继而又以'追兵二出'之计,让张绣在穰城一战中抢得先机。

曹操对这个年轻的谋士刮目相看。贾诩的这两步棋,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更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善于利用对手的心理弱点,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中创造转机。

内容图片

之后,曹操与袁绍相争,贾诩再次展现其谋略的深度。他婉言张绣投靠曹操,理由是:'曹操有三胜:名正言顺、心胸宽广、重视人才。'果不其然,张绣归降后,曹操厚待张绣,甚至与之结为儿女亲家。

他明白,在乱世中,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选对明主更是关键。这种洞察力,使他能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赤壁之战前,贾诩曾进谏曹操,劝其巩固根基,安抚民心,不要贸然南下。然而曹操胸怀天下,岂肯停下征伐的脚步?

内容图片

最终,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若曹操听从贾诩之言,或许历史将会改写。贾诩的这一建议,体现了他对大局的深刻理解。

他明白,一个政权的根基在于民心,而不是一时的军事胜利。这种远见卓识,超越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内容图片

谋定天下 隔岸观火

曹操身后,曹丕与曹植为争夺继承人之位明争暗斗。曹丕找到贾诩,贾诩却出其不意,让他'不争而争'。在贾诩看来,明争只会让曹丕失了贤名,不如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果然,曹操犹豫不决,终是立曹丕为王世子。贾诩的这一建议,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在权力的博弈中,有时不作为反而是最好的作为。

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不仅确保了曹丕的胜利,更保全了他的声誉。贾诩的这一谋略,为后世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容图片

曹丕即位后,想要灭吴蜀,一统天下。贾诩却泼了他一盆冷水:'何须动刀动枪?但凭我大魏国力日盛,待到民富兵强之时,吴蜀二国岂不是唾手可得?'曹丕年轻气盛,哪肯听从?

他发动江陵之战,结果铩羽而归。贾诩的这一建议,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他明白,真正的强国之路不在于一时的军事胜利,而在于国力的持续增长。

内容图片

这种观点,超越了当时普遍的征服思维,为后世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直到曹丕驾崩,贾诩的谋略才最终应验。魏国用了四十年攻下蜀国,又过了近二十年才灭了吴国。

若魏国真的能凭民心感化,兵不血刃,或许三国的天下就会提前统一,百姓也能免于战乱之苦。贾诩的这一谋略,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思考,更反映了他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战乱年代无疑是超前的。它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统一思路,即通过和平发展而非武力征服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内容图片

谋略远播 延续至今

在冷战时期,美国采取类似策略,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让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解体。

苏联虽然军力空前强大,却输在了民生落后上。这一现代案例,恰恰印证了贾诩'以国力取胜'的谋略。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实力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经济和民生。贾诩的思想,穿越千年,仍然对现代国际政治产生着深远影响。冷战后,美国更是驾轻就熟,在多个国家煽动'颜色革命',利用民意推翻在位政权。

内容图片

从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到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再到白俄罗斯的'牛仔裤革命'......美国将贾诩的'以民意瓦解敌国'的策略运用到了极致。

这些现代政治手段,与贾诩当年的谋略如出一辙。它们都利用了民众的心理,通过舆论和宣传来达成政治目的。这种软实力的运用,正是贾诩谋略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内容图片

《——【·结语·】——》

千百年来,权谋与道德的角力从未停止。在乱世之中,谋略常常充当着正义的幌子,而道德却被无情践踏。

贾诩的故事也警示后人,任何脱离道德约束的权谋,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让我们以史为鉴,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莫忘铭记人性的尊严。

内容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