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郁证,出血证,痰饮及消渴病的深度解析

 花无缺3myj1j3d 2024-09-1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气血津液病症——郁证

郁证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脏燥,梅核气也属于此类病症。
郁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体质偏颇。

病机:气机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在肝,涉及心脾。

郁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主症: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懣等情志内伤病史。

3.多发中青年女性。

辨证要点:辨受病脏腑;辨证候虚实。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的鉴别

共同点:咽部异物感。

不同点

郁证:痰气郁结证,情志不畅,异物感,多发青中年女性。

虚火喉痹:慢性咽炎,因饮食吸烟,有异物感,咽干咽痛咽痒,青中年男性。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加减: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半夏;女子经前乳胀腹痛者,加当归,丹参,益母草,红花。

气郁化火

症状: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

加减:若口苦,便秘者,加龙胆草,大黄清肝泄热;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加黄连,吴茱萸。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

加减:若湿郁气滞,见胸脘痞闷,嗳气,苔腻者,加香附,佛手,苍术;病久入络,见胸胁刺痛,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心神失养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息怒无常,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喊叫打骂,舌质淡,脉弦,多见女性,因精神刺激诱发。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

加减:若血虚生风,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黄,珍珠母,钩藤;喘促气逆者,合五磨饮子解郁降气。

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代表方:归脾汤。

加减:若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合欢皮,郁金,佛手行气解郁;舌红,口干,心烦者,加生地黄,麦冬,黄连清热生津。

心肾阴虚

症状:虚烦少寐,惊悸,健忘,多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盗汗,口干咽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加减:若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合交泰丸;遗精较甚者,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气血津液病症——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血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或热病。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血证的辨病

鼻衄:鼻腔;齿衄:牙龈;咳血:肺及气管;吐血:胃;便血:大便;尿血:小便;紫癜:皮肤。

血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首辨病症不同;次辨病变脏腑,最后辨证候之虚实。

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鼻衄与经行衄血: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

齿衄与与舌衄: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

咳血与吐血,口腔出血:咳血由肺而来,咳血前多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痰中带血。吐血来自于胃,吐血前多胃部不适,胃痛恶心,痰中无血。口腔之血,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量少,有口腔,鼻咽部病变。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伴食物残渣,多胃病史。

便血,痢疾,痔疮:痢疾为脓血,且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血无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痔疮,大便下血,便时便后出血,肛门异物感疼痛。

远血与近血:是指血部位距离肛门的远近而言。

肠风与脏毒:两者均属近血,肠风血色鲜泽清稀,属风热为患。脏毒血色暗浊黏稠,点滴不畅,因湿热所致。

尿血与血淋,石淋:三者均有血随尿出,尿血与血淋区别是痛与不痛。石淋是尿中带砂石,小便涩滞不畅,小便中断,尿道窘迫疼痛。

紫癜与疹: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紫癜与温病发斑,丹毒:温病发斑急骤,高热烦躁,昏狂谵语,四肢抽搐,病情险恶多变。丹毒,皮肤色红如丹,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局部皮肤灼热疼痛,紫斑无灼热肿痛。

鼻衄——热邪犯肺

症状:鼻燥衄血,其色鲜红,口干咽燥,伴恶风身热,咳嗽头痛,口干痰少,舌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

加减:若肺热盛无表证,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黄。

鼻衄——微热炽盛

症状:鼻干衄血,血色鲜红,兼齿衄,口渴欲饮,口中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清热通腑;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鼻衄——肝火上炎

症状:鼻衄,血色鲜红,伴口苦,烦躁易怒,两目红赤,耳鸣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去车前子,泽泻,当归,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甲,地骨皮,知母。

鼻衄——气血两虚

症状:鼻血淡红,时作时休,兼齿衄,肌衄,伴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心悸,夜寐不宁,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齿衄——胃火炽盛

症状:齿龈出血,血色鲜红,伴齿龈红肿疼痛,口渴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加减:若身热口渴,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齿衄——阴虚火旺

症状:齿龈出血,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伴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加减:衄血重,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加强凉血止血作用;虚火甚低热,手足心热,加地骨皮,知母,白薇。

咳血——燥热伤肺

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鼻燥,身热,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

加减:若发热,头痛,咳嗽,咽痛,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咳血——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

加减:若肝火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加牡丹皮,栀子;痰黄黏稠,咯之不畅,加鱼腥草,肺形草。

咳血——阴虚肺热

症状: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反复咳血,血色鲜红,伴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

加减:反复咳血,量多,加阿胶珠,三七养血止血。

吐血——胃热壅盛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食物残渣,伴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加减:若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

吐血——肝火犯胃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暗,伴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若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吐血——气虚血溢

症状: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便血——肠道湿热

症状:大便状若柏油,色红黏稠,大便黏滞不爽,或腹痛,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

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卫阴已亏,应清热补益阴血双管齐下,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便血——热灼胃络

症状:便色如柏油,或稀或稠,常有饮食伤胃史,伴胃脘疼痛,口干尿赤,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清胃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加减:若出血较多,增加大小蓟用量,加仙鹤草,白及,地榆炭,紫草,三七。

便血——气虚不摄

症状:便血淡红紫暗不稠,伴倦怠食少,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便血——脾胃虚寒

症状:便血紫暗,色黑状如柏油,反复发作,脘腹阴痛,素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平素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

尿血——下焦湿热

症状: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伴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加减:若热盛而心烦口渴,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较甚,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尿中血块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

尿血——肾虚火旺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时作时止,伴头晕耳鸣,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

加减:若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尿血——脾不统血

症状:久病尿血,量多色淡,兼齿衄,肌衄,伴食少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花,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加减:若气虚下陷少腹坠胀,加升麻,柴胡。

尿血——肾气不固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伴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加减:若尿血较严重者,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

紫斑——血热妄行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斑色偏红,甚则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加减:若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

紫斑——阴虚火旺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斑色偏暗,兼鼻衄,齿衄或经量色红质稠,伴颧红头晕,口渴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代表方:茜根散。

加减:若阴虚甚,加玄参,龟甲,女贞子,墨旱莲养阴清热止血。

气血津液病症——痰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饮停胃肠:痰饮(狭义上)

胸胁饱满,饮流胁下:悬饮。

不得平卧,饮邪支撑胸肺,支气管:支饮。

肢体疼痛,沉重,水肿,无汗,肢体:溢饮。

痰饮的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

病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机体某部位而成。

病位:为肺脾肾,三焦,以脾首当其冲。

悬饮与胸痹的鉴别

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

溢饮与水肿风水相搏证

共同点:水肿

不同点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

表实: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与水泛肌表溢饮基本相同。

表虚: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与溢饮有异。

痰饮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辨饮停部位;辨标本的主次;辨病邪的兼杂。

治疗原则:以温化为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脾阳虚弱

症状: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水声,伴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加减:若胸满,心下痞,加薤白,瓜蒌祛痰宽胸消痞;苔白滑而灰,气短重者,加制附子加强温阳散寒化饮。

痰饮——饮留胃肠

症状: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虽利但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排便不畅,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加减:若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心下痛者,加木香理气止痛;利下腹满反复者,加干姜温脾助阳,加黄芪,白术补中益气。

悬饮——邪犯胸肺

症状:咳痰胸痛,咳甚气急,伴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心下痞硬,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

加减:若痰饮内结,肺失肃降,咳逆急者,加白芥子,桑白皮;咳嗽而痰难出者,加浙贝母,鲜竹沥清化痰热。

悬饮——饮停胸胁

症状: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伴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加减:若痰浊偏盛,胸部满闷,加薤白,杏仁宽胸宣肺;咳喘不减者,加桔梗,枇杷叶,杏仁宣发肺气。

悬饮——络气不和

症状:胸胁疼痛,如灼如刺,伴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暗,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

加减:若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蒌,陈皮行气化痰;病久多正气伤,加人参,黄芪。

悬饮——阴虚内热

症状:咳呛时作,胸胁闷痛,咯吐少量黏痰,伴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偏红,少苔,脉稍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加减:若潮热甚者,加鳖甲,功劳叶清虚热;虚热灼津成痰,咳嗽咯痰者,加百部,川贝母;神疲气短易汗,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气敛阴助肺。

溢饮——表寒里饮

症状: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伴恶寒无汗,或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解表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

加减:若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发热,烦躁,苔白黄者,加石膏;表寒不显著者,用大青龙汤;喘息痰鸣不得卧者,加杏仁,舌干,葶苈子。

支饮——寒饮伏肺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伴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身体阵阵瞤动,舌苔白滑,脉弦紧。

:宣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

加减:若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者,加甘遂,大戟峻逐水饮。

支饮——脾肾阳虚

症状: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咳而气怯,痰多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肿,吐涎沫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加减:若痰涎壅盛,食少痰多,加半夏,陈皮化痰和中;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饮邪上犯,虚中夹实,用五苓散。

气血津液病症——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症的疾病。(西医中的糖尿病)

消渴的病因病机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病理因素:虚火,浊瘀。

消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应考虑消渴可能。

消渴与口渴症的鉴别

共同点:口渴

不同点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随其所患病症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特点。

消渴与瘿病的鉴别

共同点: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

不同点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不同,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症。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三消的脏腑病位。

多饮——上消,肺燥津伤。

多食——中消,胃热炽盛。

多尿——下消,肾虚。

再辨标本;辨本症与并发症。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

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中消——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

加减:若大便秘结不下,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口渴难耐,舌苔少津,加乌梅滋阴生津。

下消——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加减:若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下消——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加减:若尿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益肾收涩;肢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气血津液病症——汗证

汗证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汗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位:心,肝,脾,胃,肺,肾。

汗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

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汗证与脱汗的鉴别

共同点:都有汗出

不同点

脱汗: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脱汗等于绝汗,情况比其他汗证严重。

汗证与黄汗的鉴别

相同点:都有汗出。

不同点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表现。可为汗证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程度较重。

汗证与战汗鉴别

共同点:都有汗出。

不同点

战汗主要表现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汗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治疗原则

虚证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虚实夹杂者,拒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玉屏风散。

加减:若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健脾补肺;阴虚舌红,加麦冬,五味子;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合甘麦大枣汤。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加减:若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收敛止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热退虚热。

心血不足

症状: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

加减:若血虚甚者,加制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黏,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若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用四妙丸;胃火上攻,头部蒸蒸汗出,用竹叶石膏汤。



图片

沅来,高级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师承名老中医,进入中医之路,潜心学医。本号为学医笔记分享,供大家学习参考,以此勉之。我始终坚信学好中医,能够造福你我。

本文作者|沅意

感谢关注 点赞 转发 在看

学好中医,造福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