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落入消费主义陷阱之中,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曾有经历过沉浸于“买买买”的时刻。 但有些人可以短暂脱身,还有些人却长期沉浸在购买欲中。对于穷人而言,落入消费主义陷阱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富人。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还体现在对于金钱的消费观上。 具体而言,有4样东西富人很少买,穷人却经常买,并且越买越穷! 一、暴富型消费 穷人对于财富有着天然的向往,他们渴望一夜暴富,因此常常购买彩票。 在《金钱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摩根·豪泽尔深入分析了:穷人为什么热衷买彩票? 2007年的美国,大部分买彩票的人都是穷人,低收入群体每年在买彩票上大约花费412美元,比高收入群体整整多了三倍。 而根据数据显示,有40%的美国人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 相比于将钱用于存款或是改善生活质量,他们更愿意把钱花买彩票上,哪怕中奖率只有百分之一。 穷人之所以热衷于买彩票,是因为他们想通过捷径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 对于富人而言,百万、千万乃至于上亿的目标,都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达成可能性,他们不需要将希望寄托在中奖概率极低且难以回本的的彩票上。 对于穷人而言,这辈子通过努力赚到五百万的概率渺茫,相对而言买彩票是可实现梦想和希望的最低成本途径。 尤其是拿着微薄死工资的打工人,即便中奖概率再低,这也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希望。 他们愿意为此花钱,与其说是购买彩票,不如说是购买通往未来梦想生活的入场券,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穷人的一项精神寄托。 二、冲动型消费 诺贝尔奖得主阿比吉特·巴纳吉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
穷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弱,他们常常因为心理因素而放弃延时满足,选择更为冲动化的即时满足。 “反正我又买不起房子,还是买个包包吧。” “存钱有什么用呢,我这辈子又不能变成有钱人,还不如把钱花掉吧!” 相对于买房和存蓄这种刺激性较弱的延时满足而言,穷人更喜欢冲动型消费。 比如,购买一个大牌包包、奢侈品的项链、满身大logo的衣服…… 这些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带来短暂的获得感。 当然,穷人购买奢侈品的背后,不仅是被情绪所迷惑,更是低自尊心的一种表现。 低自尊心者对商品自身的价值没有合适的判断力,他们更专注于品牌的知名度和外界的评价。 仿佛只要买了一件昂贵的商品,就能借此跨越阶级,刷新大家的看法。
而穷人恰恰相反,他们很容易被外界洗脑,导致远远超出自身收入的冲动型消费。 三、网络营销消费 相对于富人而言,穷人更容易受到网络营销的影响,落入消费主义者的陷阱中。 2024年的立秋,我相信大家的社交圈都有出现“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梗。 商家就是利用网络营销绑架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变成一个浪漫的标志,引诱消费者掏腰包。 绝大部分的穷人都乐意为这种消费买单,因为一杯奶茶的价格不至于影响日常生活,所以稀里糊涂为此花钱了。 就像神仙姐姐刘亦菲在《去有风的地方》中所说:
资本家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推出新的消费噱头。 越来越多的节日与仪式感捆绑,利用情绪绑架,催促着消费者买单。 而穷人一旦被消费主义绑架,就会不知不觉中成为月光族。 在《拿铁因素》一书中,作者曾明确指出:
所以,无论是一块钱,还是五块钱,你都可以将它们存起来,投资到未来的生活中。 四、促销型消费 超市的产品“买一送一”,你心不心动? 购买一辆车只需要低首付加免息贷款,你想不想买? 这一切听起来多么慷慨啊。 可商家并非慈善家,这都是精心为穷人准备的消费模式。 看似是在帮助消费者省钱,实际上却是在引诱他们持续消费。 我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他本身赚钱能力一般,但很期待过上世俗眼中的幸福体面生活。 前两年,他家附近的楼市清盘,房价打折,他在销售的鼓动下决定买房,事后顺便把车给买了。 当了一段时间的“人生赢家”后,他的经济出现了问题。他根本无法偿还高额贷款,导致新房断供被法院拍卖。 穷人在面对促销型商品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抵抗力,他们总想着能因此捡便宜,却没有认真计算过背后的风险和不可控性。 贫穷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要我们可以克制不理性消费,就能保证自己不成为消费主义陷阱下的受害者。 从现在起,我们要富有地生活,掌握富人的心态,想象自己的账户上的金钱正在不断地积累,所以你可以从容且有计划地支配手中的钱。 就像《拿铁因素》书中所提到的: “财富如同健康,我们的健康不会凭空而来。所以不能将健康托付给别人,财富也是如此。它们只能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不是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