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毓琳,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诗集《风尘旅人》《苍穹之下》《大地之上》《烟火人间》,学术论著《横店传奇——横店影视城发展的探索》,散文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横店的光影流年》《横店的四季恋歌》《明星告诉你》《明星梦工场》《明星集结号》等。 铅山县的“铅”,不少人把它误读为“铅笔”的“铅”的读音“qian”,而实际上应该是读为“yan”。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东连广信区,西接弋阳县、贵溪市,北靠横峰县,南临福建省武夷山市、光泽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隶信州。1949年5月铅山解放后至今,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例如:林兴祖,元朝知州,以其打击地方恶势力的政绩被记载。蒋士铨,清代文学家,以其戏曲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诗曲界之最豪者”。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传唱,影响深远。雷维翰,清朝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因其政绩和文学成就被朝廷嘉奖,建有“词臣”牌坊以示纪念。华祝三,清朝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在地方任职,以其清廉和为民着想而闻名,回乡后资助地方建设。费宏,明朝状元,内阁首辅,以其高风亮节和政治才能著称,深受君主和朝臣的信赖。赵士礽:北宋时期赵宋皇族后裔,因其家族历史和地位而知名。笪继良:明朝官员,任铅山县令期间,以其清廉和为民除害的政绩被民众铭记。杨天明(林本寿),参与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之一,后在中央警卫团服役,1963年因病去世。陈有胜:参与长征的老红军,曾任中央警卫团事务长,晚年回乡定居。大家熟悉的电影女演员陈红,也是铅山人。铅山县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现尚有“瓢泉”、“期思渡”、“斩马桥”、“稼轩府堂”、“秋水观”等名胜古迹。辛弃疾在此写下了“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水龙吟·题瓢泉)、“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等脍炙人口的诗词,瓢泉已经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辛公追崇者“闻词而来”,已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鹅湖书院是我铅山之行的主要目的地。从上饶市区到鹅湖书院,大约3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前一天下过大雨,加上修路,我驾着车与上饶市的朋友黄丽萍、徐飞一起小心翼翼地前行。到达鹅湖书院后,下得车来,望着车身满是泥泞,我们仨禁不住相视一笑。后来,在一家洗车店里洗车时,洗车师傅很不高兴,他说“我从来没洗过这么多泥巴的车!”鹅湖书院,旧名“四贤祠”,又称“文宗书院”。坐落在铅山县城东南的鹅湖山麓,为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周围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在绿林深处,掩映着一群红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物,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极负盛名的“鹅湖书院”。进到书院门里,我们一眼看见了“敦化育才”四个字。敦化出自礼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有郑玄注:“小德川流,浸润萌芽,喻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万物,喻天子也。”育才自不必解释。 鹅湖书院的石牌楼上有四个大字:“斯文宗主”。我们仔细看,上有青石鲤鱼,数数共有十八尾。科举的年代,和孔子、朱子相关的地方,都一定有各种讨口彩的东西。鲤鱼,状元桥,朱笔,香囊一个都不能少。下面一个大大的太极石子图,在一片绿草中甚是漂亮。讲堂进门中间是朱子教条。两边墙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据说是朱熹字体。教条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旁边的碑亭存有明、清两代古碑13块,如刻有《重建鹅湖书院碑记》。换个角度可以看到“道学之宗”的牌匾。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并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鹅湖书院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鹅湖书院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南宋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在此聚会讲学,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祠纪念,因名“四贤祠”。70多年后,即至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便改名为“文宗书院”。至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又增建“会元堂”。待到明代景泰年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这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800多年来,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新筑山门、牌坊、大堂、浮池、拱桥、碑亭、御书楼;两侧更修建厢房数十间,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力“穷理居敬”,联语力“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风云变幻,世代更替,饶是如此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实属难得。鹅湖书院以“鹅湖”命名,是因为该地原有鹅湖寺的缘故。鹅湖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因此,书院由寺而得名,寺又由山而得名。鹅湖山诸峰连绵,“龙虎象狮”四山拱卫。然而,鹅湖山最早原名荷湖山。传说山上原有一湖,夏日荷花盛开,故名荷湖。相传东晋时,荷湖山上居住着一户龚姓人家,养红鹅一对,常年在荷湖中觅食嬉水,后来繁殖达数百只,这对红鹅便带着这批小鹅腾云飞去,终不复返。虽然鹅去湖空,但人们却认为是仙鹅升天,鹅湖之名便因此而来。鹅湖胜迹,名闻天下,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诗人墨客、一代名流前来寻踪探胜。宋代的陆游、辛弃疾、王安石、曾巩,明代的杨廷麟、费宏、李梦阳,清代的蒋士铨等,都曾有鹅湖之行,并留下了他们的文词和诗篇。鹅湖书院培养的第一位状元是南宋徐元杰,他于绍定五年(1232)中状元。据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书院西碑亭石碑记载,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会讲鹅湖寺,各持己见,“相与讲其所闻之学”,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宋淳祐十年(1250),改名为“文宗书院”。元皇庆二年(1313),增建“会元堂”。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共八百多年,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近代也遭破坏,又得保护。饶是如此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实属难得。鹅湖书院之所以出名,自然离不开理学大家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题朱绯塘》的诗,就是朱熹写的。只要四书五经翻过的人,都受过朱老夫子教诲。更不要说旧时候科举,题题出自四书。朱子家训连百姓都耳熟能详。而朱老夫子是功臣乎罪人乎的争论至今仍在。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婺源人,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亲朱松,为宋政和八年进士,曾经担任过福建政和县尉。朱熹出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4岁丧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簿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曾于绍兴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婺源至今留下他的足迹和赞美家乡的诗篇。 淳𤋮二年(1175年),因受吕祖谦之邀,朱熹与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俩相会于沿山县鹅湖书院,交流思想。鹅湖之会的主题实为“论及教人”,实际上是南宋三大各具特色的理学学派的一次“华山论剑”。朱熹身为当时理学集大成者,不搞学术压制;青年陆九渊、陆九龄虽初出茅庐,却敢于挑战权威。这兄弟俩属于主观唯心论者,认为人的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熹客观唯心说的主张截然不同。因此,两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尽管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不能契而合之,会辩最终不欢而散,但会辩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最为难得的是,“鹅湖之会”后,朱陆双方都对来自对方的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几年之后,陆九龄再次与朱熹会于铅山观音寺,双方“相与极论而不猜”,都对自己的理学进行了自我批评。陆九龄承认自己学术方面的空洞疏漏,朱熹也承认自己学术方面的好高支离。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远非今日那些大而不当、空而无物、虚批实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比。批评不留余地,自我批评触及灵魂,才是对学术的敬畏。坐而论道,实事求是,不分长幼先后,是一种颇为理想的境界。古人做到了,值得今人学习。这里,顺便提及陈亮与辛弃疾的友情,也与朱熹有关。陈亮,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国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陈亮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指摘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创立永康学派。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冰炭不相容,曾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其政治抱负,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淳熙九年(1182)正月十七,朱熹来到武义明招山祭拜吕祖谦。陈亮听说后,前往拜访。因为共同好友吕祖谦的关系,彼此早有所闻,但两人还没有近距离交往过。二人在明招堂相见,他们一起交谈、游玩了数日,在同游永康龙窟之后分别。朱熹大陈亮13岁,失去了吕祖谦这一挚友,陈亮便把朱熹当作可以请教的师长。在1182年到1186年这四年间,他们交往频繁,开启长达多年的学术辩论,现存陈亮的《龙川文集》中,收录陈亮写给朱熹的信件8封,后附朱熹给陈亮的回信15封。尽管陈亮我行我素、口无遮拦,但对敬佩的朱憙还是非常尊敬的。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一个寒冷的冬季,46岁的陈亮冒着纷飞大雪从浙江永康出发,到江西上饶铅山辛弃疾的生园探望,并作十日之游。这时辛弃疾已赋闲七年,正生病在床,多年未见的好友到来,让他异常开心,点燃了他久违的激情,他们同游鹅湖,相互唱和。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欢聚,时而微醺,时而酩酊,开怀的笑声在鹅湖上空久久回荡。在毫无嫌隙的密友面前,他们暂时忘却了一切的哀伤、苦闷和绝望。游完鹅湖,两人又兴致勃勃地去紫溪找朱熹玩。尽管之前有约定,朱熹早已答应了,却因临时因公务繁忙没能来。明明说好的,却失约,对于朱憙这种“放鸽子”的行为,陈亮颇为恼火!他二话不说,闷闷不乐地启程回家了。与陈亮分别后的第二天,辛弃疾还有些恋恋不舍,于是沿着陈亮回去的路追了一程。走到鹭鸶林时积雪已很深,地面湿滑无法前行,辛弃疾只好坐在雪地上独自喝闷酒,后海自己没能将陈亮留住,怅然失望了很久。深夜在泉湖投宿,雪后的月光空灵胶洁,远处传来悲伤的笛声,辛弃疾便写下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托情思:“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有不少词也是为陈亮所作,如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鹅湖书院,资深媒体人黄丽萍告诉我,铅山还有个很出名的宝贝,这就是连四纸。连四纸又叫连史纸,不是宣纸,安徽宣城的纸才叫宣纸。值得一提的是,连四纸的历史比宣纸要长。连四纸是最高级的竹纸,做工极其复杂。《天工开物·造皮纸》:“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铅山有石塘古镇,是连四纸的老家。这种纸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是可以保存千年之物。铅山是传承之地。费时费工费料,即便老一辈尽心尽力口传心授,今天也面临无人传承的危险。某宝不知真假的连四纸,一刀也要千元。但卖家寥寥。据说过去大臣若能得到御赐连四纸,那可是不得了的荣耀。返程路上,由鹅湖书院引发了我绵绵思绪。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我们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尽管绝大多数书院已经消失在历史星空中成为背影,但书院的琅琅书声不时从历史彼岸穿越到今天,书院文化以其丰富独特的价值,深深启迪着后人,我们有责任将书院文化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继承历史进而创造新的历史,礼敬文明进而创造新形态的文明,这是今天的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