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曾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不仅受到这个师父很多帮助,也因此与杨开慧结识,并志同道合的走到一起。而除了毛泽东之外,萧子升、蔡和森也是杨昌济的门生,三人一起被人称为“杨门三杰”。 让人遗憾的是,本是一门三杰,可最后三人都渐行渐远,蔡和森不幸英年早逝,牺牲在敌人手中,而萧子升则是投入国党阵营,最后更是背井离乡,定居国外。只有毛主席,始终坚持“救国救民求真理”。 说起来,这三人中,毛泽东与萧子升认识的更早,后来却分歧最大。两人最早是在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堂相识,这所新式学堂,大多数富家子弟在就读,因此穿着朴素,咸菜馒头的毛泽东,成为了异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萧子升没有看不起对方,反而因为对方博览古今,因此对其十分欣赏,经常找毛泽东一起,探讨一些社会历史。那时候两人志同道合,感情十分好,1917年的时候,两人更是一起去推了平头,随后一起徒步游学,走遍的很多的地方,路上饿了就找人家讨点吃的,或者到乡绅家,用学识赚钱路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两人走过一站又一站,遇到农民就聊农田庄稼,遇到教员就探讨革命运动,遇到大师就交流禅宗哲学。等到两人返回学校的时候,口袋里竟然还有余钱。那时候,恰同学少年,两人永远一起出现,一心想救民水火。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两人与蔡和森,一起建起了新民学会,尽管地点是在蔡和森家中,规模寥寥,但他们却很正式的立下宗旨,甚至还有个“五不”守则。那时候,几人同吃同睡,并准备到法国留学。 借着北京大学校门开放的机会,毛泽东更是成为图书管理员,这让他不仅能阅览群书,更有机会和一些有志之士攀谈,为新民学会吸纳成员。而萧子升不用为生活操心,因此更多的是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或许从这里,就能看出两人的差异。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萧子升前往法国,也是在这期间,萧子升开始接触到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义哲学。此后在与毛泽东的通信中,对方开始察觉他的变化,内心隐隐不安。 而徐特立则道出一件事,有些人用着勤工俭学学生的捐款,生活阔绰,增长学历,萧子升也和这样的人走到一起。不久,更有新民学会在法会员,质疑萧子升私吞了章士钊的部分捐款,自己私用,很显然,萧子升已经悄悄变了。而国内的毛泽东,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并且走向了新道路。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毛泽东,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他经历过很多,从五四运动,到领导新民学会,再到组织农民运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彼时的他已经不再是,空喊口号的年纪了。 蔡和森经过社会调研以及理论研究后,认为我国应该借鉴俄国的革命。但萧子升却不支持暴力革命,认为不该牺牲少数成全多数,而他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的出身注定,他也是这个少数中的一员,自然不愿意牺牲自己,并且他主张应该通过教育救国。但毛泽东知道,萧子升的主张,于现实情况是行不通的。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在政治主张三人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从现实看,人民更支持“站起来革命”,萧子升回国后,他们曾针对这个问题,多次交谈,可惜越是说的多,双方的距离就越拉越远,最终,毛泽东明白萧子升已经变了,自此双方正式分道扬镳。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此后双方一直保持联系,但萧子升加入了国党,就预示着他们再也走不到一条路上了。虽然萧子升在国党一路水涨船高,但到底共党走的才是正确的道路,经历过诸多的挫折,内忧外患,但历史的发展,最终就像毛泽东料想的那样,他成功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中国一步一步崛起,再也不是人人可欺,一步一步和世界强国站到了同一水平线。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他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来自: liuhuirong > 《毛澤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