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d-Autumn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外卖骑手说。 “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年轻人说。 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 材料对话中的问句都是无疑而问。 外卖骑手在出发的时候就知道有人在大年初一点外卖。 年轻人用手机下单的时候就知道有人在大年初一送外卖。 两人的见面建立在商业契约基础上,完全符合预期,完全没必要有这番互问。 除非提问是在表达情绪。 外卖员调侃年轻人初一还要加班,年轻人反唇相讥。这不一定是底层互害,也可能是借提问他人来自我解嘲。 外卖员关心年轻人初一不能回家,年轻人同情外卖员节日还要工作。这是突破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关系的阶级共情。 以这个对话为基础,完全可以编一个春晚小品,起于相互挖苦,终于相互和解。 当然,材料仅止于提问,而未有回答,表现出打工人面对共同困境的无力和无奈。 如果替换为另一对人物的互问,可能我们更能体会其中的情绪: “中秋节了,你还来上课?”学生说。 “中秋节了,你还来上课?”老师说。 ![]() 以上是我们读了材料的直接感受。命题人的理解显然不同常人。 引导语没有关注材料中人说什么和怎么说,而是关注互问的事实前提:有人在大年初一不能在家吃饭。 再把这一事实的原因归结为“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 关注的事实已经肤浅,归结的原因又无逻辑。——难道是外卖出现造成了有人春节不回家吃饭? 不上班而和家人团聚,是人的生活需求,有可能的话,天天都该回家吃家常饭,连大年初一都做不到这点了,是基本生活遭到破坏,而不是传统习俗被放弃。 大年初一在外奔波,并非现代人的专属。课本里的例子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另外,外卖在《清明上河图》里就已存在,也算不上现代生活方式。 ![]() 从任何角度说,这个题的材料和引导语是割裂的。要写这个题目,就不要管材料所举事例,只写引导语提出的现象。 除非你有本事把某社会群体的生存境遇说成是现代生活方式,而让它的存在显得天经地义;并且有本事把人的基本生活愿望说成是传统习俗,而让它的存在显得不合时宜。 图书推荐 ![]() ![]() ![]()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