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最爱的一首小诗,说尽人生大智慧!

 lemon0520 2024-09-1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英】兰德《生与死》(杨绛 译)

这首小诗,
深受杨绛先生青睐。
在整理作品集时,
多次将它置于卷首。
简单质朴的文字,
几乎成了
她平生心境最精妙的诠释。

正如她在《我们仨》中说的,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她的一生,
如同一首淡雅而深邃的诗,
缓缓铺展在我们面前,
于平凡中见悲喜,
于繁华里见真淳,
先生风节,是处世的最好态度。 

图片

图片
不争不抢,是内心的宁静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这句不仅道出了兰德的人生态度,
也深深契合了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
这几乎成了她一生心境的写照。

1949年,钱钟书和杨绛受邀
到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
在那个特殊时期,
杨绛只能担任兼职教授,
课时少、工资微薄,
但她却乐在其中,
享受着这份自由。

当有机会升任专职教授时,
她却婉言谢绝,理由是:
“临时工不用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
也不用一天到晚都待在学校,
最关键的是可以逃会”。

图片

面对升职的诱惑,
她选择了保持那份难得的
淡泊与自由。
她深知,真正的价值,
不在于职位的高低,
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自由。

这种不受拘束,逃避繁琐,
不争不抢的态度,
并非消极避世,
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高远情怀,
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坚守。
因为她心中自有一片天地,
无需与他人争一时之长短。

图片

图片
以简驭繁,是生活的艺术

杨绛先生曾言: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句话不仅是对她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她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信仰。

虽然夫妇两人都是大学教授,
但在她们的家中,
并没有奢华的装饰,
只有水泥地、坐椅、书架、书桌等
简单的家具和堆满了房间角落的书籍。

杨绛先生自己,
也总是穿着朴素,
与校园中追赶潮流的时髦女性相比,
一身上海旗袍,
干干净净,简洁而雅致,
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人,
却将夫妇俩全部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
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
以鼓励寒门子弟安心读书。

图片

她的简单,并非物质的匮乏,
而是一种内心的富足与从容。
她深知,真正的幸福,
不在于物质的堆砌,
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与满足。

在杨绛先生看来,
生活的简单与精神的富足
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内心充盈的人,
才能拥有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图片
从容坚定,是智者的人生

杨绛先生的一生,
并非一帆风顺。
1997年,女儿钱瑗因病离世;
1998年,钱钟书也离开了她。

图片

这种打击对于任何人来说
都是难以承受的。
然而,她却没有沉溺于悲痛之中,
而是将心中的悲哀全部付诸文字,
整理编订丈夫的手稿,又含泪写下《我们仨》。
这本书不仅是对家人深深的怀念,
更是对生命、爱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
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
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晚年,依然坚持笔耕不辍,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她曾说:“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这种面对生活困境的从容与坚定,
让人深感敬佩。

杨绛先生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生活的悲喜本无可避免,
唯有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才能沉淀出生命的真谛。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磨难与挑战,
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

图片

图片
以通透之心,无愧余生

杨绛先生,
以超然的态度,
面对世俗的纷扰;
以简朴的方式,
追求精神的富足;
以平静的心态,
面对人生的起落,
走过漫长岁月,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个纷扰复杂的时代里,
我们或许可以从她身上学到些什么——
放下名利的束缚,简化生活,
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
以一颗纯净而坚定的心,走过漫长的岁月,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如此,我们才能像杨绛先生一样,
拥有一个无悔且精彩的人生。

图片

本文「古典书城」原创,作者:古典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