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雅轩书屋图书馆 2018-09-05

应该怎样理解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一个人的话语跟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有关。

1、这句话的来源

是英国诗人兰德(W.S.Landor)的同名小诗《生与死》 中的句子,杨绛将其翻译为: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是有着良好文化修养,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被称为先生的女人。有书君在下文中称之为杨绛先生。

2、生活中的杨绛先生

1)热爱生活,有包容心和善良

任何时候都以家庭为重。丈夫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长辈敬重,对丈夫扶持,对小辈培育,做一切家中务事,但她又不是一般的女人。

她说:"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2)有确定性,尽本份做好自己

先生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生活得通透、笃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除了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的角色,先生还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凡是自己的事都认认真真做,做出色,不是为了追名逐利。

3)坚强乐观,保持内心的平和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文革中下放时的磨难、《我们仨》中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却说自己不能离开,是因为要留下来打理好才能走。

她的内心是平和的,晚年的她说:"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了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了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3、杨绛先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有思想、有学识、有涵养,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有自己生活的标准,过的是自己的日子。不让自己流于世俗、不攀比、不争。

杨绛先生生活充实,活得清明,不用争。情有所托,夫妻为友、恩爱、包容,不必争。为人善良,做事坦然,不去争。

目标明确、心有所属、遇事豁达、生活圆满。也就不争,不屑于争。不争是淡然面对现实生活的品质,不屑于争是文人"不要有傲气,却要有傲骨"的坦然体现。

她还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她内心的强大力量很少有人能比,但她的内心又是柔软的,她的文字是简洁、平和、质朴自然的。

有书君觉得:从杨绛先生的"我和谁都不争"和"和谁争我都不屑"中,我们是不是也来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质?生活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快乐!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和谁都不争",调整成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模式,让自己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这对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不争自己得不到的,感恩自己所拥有的。

"不争",对于家庭来说也很有意义。不争,才会有家庭的和睦相处、幸福美满,才能家和万事兴!

"和谁争我都不屑",有些事情上是不是可以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的传统,选择为暂时遗忘,不去争,不做无谓的争。

不争,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做好自己,遇上事时,对自己有信心,有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不必争强好胜。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事不放在心上,也不争个一二。

01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的这句话,是处理人生事情时的态度。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个烦心事,而杨绛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有时你做得事情,别人总会有意见,总有风言风语。

就如:杨绛女儿死了这一件事,对她来讲是个悲痛的事情,但有些人会指指点点的说:“是不是曾经做过坏事啊,不然女儿怎么就死了。”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杨绛身上。俗人总是会这样猜测这种事,而对于这样的闲话,她的态度应该是没有把别人的闲人闲语放在心上,也不跟别人争论这些事情。

02

而她老公在女儿去世一年多左右,也去世了,这就更加惹人闲人闲语了。我想她的内心是极大悲痛的,而有些人就是爱讲闲话,肯定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会引起争论。

而杨绛先生选择的是不争不抢的态度。

在一些事情上,杨绛先生占据道理一方,但她还是不去争论事情。只是看淡这些事情,不去争辩,这就是她的处事态度。

03

杨绛先生晚年能说出这句话,应该是她的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从来不争,不记挂在心上,就如她想念女儿和先生,是放在梦里想,但却不为此而自杀或者不好好生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因为人会有功利之心,就会有与人争的想法,但杨绛先生却说:“与谁争都不屑”,就如写文也有人有争第一的感觉,而杨绛先生却是爱好文字才去写,才去做,而不是为了名利等才去写。

所以她的这句话,就是她的生活态度。

这不是杨绛先生说的,是她翻译的作品里的一句话。

这首诗叫《生与死》,作者叫瓦特·兰德,英国诗人,此诗作于1850年,当时诗人已经75高龄了,这句话更像是这位诗人自身的写照。

因为瓦特·兰德在世的时候,写了很多散文,诗等文学作品,但是并没有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他很多作品也没有出版,为人也比较急躁,得罪了很多人。

当然,杨绛先生应该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她在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里特意引述此诗,表达她的一种心境,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时间是1991年,当时杨绛先生已经80岁了。

《生与死》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杨绛先生的译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还有一篇散文《隐身衣》,其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解: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

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老鼠屎-千年防贼难

嗨,杨先生一生,可谓是一地鸡毛里起舞,一早已半疯了,冲淡平和中磨刀,为了自杀,却做了一百年准备。这其实是可观的,也算人生的一种动魄的演绎,精彩的令人不寒而栗。可她既不能像苏青那样真如,敢在泥浆里做爱,又不及张爱玲的通脱,能在尘埃间显圣。她只是嫌脏怕灰,所以关上窗户,在密室里自言自语,做着见不得人的事。


作为她的远房校友,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杨绛了,我对她有偏见,这可不是玩话,因为她自己都不曾正眼看自己,所以她偏看着人再被人看偏也是自然的了,一不做二不休,我索性偏下去,要说杨这一辈子,也是做戏无法,扮个菩萨,匡几个善男信女粉粉拜拜,她虽食不甘味,也算有漏而善终了。
杨绛作为先生看,她的这封书信是极不名誉的一颗老鼠屎,真真坏了她这“清高素雅”的一锅老靓汤,而在体面人看来,此中被“毁谤”最深的也恰恰是她自己。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毕竟刚还俗的姑子,还光着头就转发育儿经,那她的话就大不靠谱了。还是比喻,女人站在自己给自己立的牌坊下面,就得时时顾忌着,有些话就不好说得太满,不然被人下蛆嚼舌根,单说那牌坊是假的,都是极难听的脏话。毕竟女人和牌坊的关系任何时候都是快要崩断的弦,要是再不避嫌,就是把自个放在火上烤,自讨苦吃。所以啊,在汤里搓泥放屁,自己不多嫌着自己,可这样洗澡,还是不雅的,得关起门来,那封信也该一早丢进灶膛烧掉才合适,毕竟收信人也不是了色箱。
再偏回到杨先生的这封私信,一般看来,要是一个人的言行没有一些一贯的东西,不要说几页信,就是只言片语的破绽都说明此人思想的虚伪,行为之邪恶,杨敢于冒充白女王凯兰崔尔在这封信里戴上魔戒,露了嘴脸,也就不枉张爱玲担待她几句,不为自己解释,倒也是张的一贯之处,不回应就是广大的回应,杨在其中气急败坏找不到北,既失了策也失了态,完败收场,何苦作孽,而张什么也没做,极可能都根本不知道这封信,她对胡兰成都说过不要再来信,寄来她也是不看的,说到做到,这似乎才是真的不屑,可杨如此自作多情,上杆子没脸又为什么呢?要回答,我还得继续偏下去,争取偏绕着杨先生兜一兜。
话说当年,张爱玲还是对并没有直接冒犯过自己的冰心不咸不淡的施舍过一句,说是与之并列,不能引以为荣,这让我倏然想到林黛玉对刘姥姥的评价,但张爱玲显然还是太客气了,而我在这里也没有贬低姥姥的意思。
可是张对杨就还真的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过,正好像林黛玉也从没有对妙玉说过一个不字,当然看到有人拿妙玉比杨绛,不少人又要肤浅屁颠着高兴地笑出来了,可但凡细读细品过红楼梦的,哪怕是初段小白,都可以多少看出妙玉是故事里一个多么尴尬的大坑,满满的差评,不消说李纨生平唯一一句快人快语“我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愿意理她”,就连闲云野鹤般的邢岫烟也不以为然地评议她师傅“放诞诡癖,不男不女,不僧不俗,”,曹雪芹也不客气的盖棺定论了“欲洁何曾洁?”。同样的设问抛给杨绛,也无不妥,只怕她道行不够含不住这千斤的橄榄。
可是妙玉毕竟是个极美的存在,虽然做作,却还可以玩赏,好比西施想些什么,还是可以引起兴趣的,毕竟那是美丽的人的想法,但相形之下,杨先生就有点不僧不俗不女不男的作怪了,想法本身也可以很美丽,杨也很聪明,很懂得营销心理,故作不争不屑地在人前玩着“戒之在得”的把戏,此地无银三百两,俨然成了全天下东施们的领袖,却又打心底瞧不上那些丑陋又愚蠢的拥趸,杨自己的话,多看一眼都是对彼此的残酷。
所以浅似于妙玉,杨绛个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要在人前不自量力地活成自己在他者心目中臆造出的自以为的完美形象,搞好搞砸,就都是个鬼影罢了,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杨意淫着,西洋画洛可可样性感的,媚惑女人味的,又淑女般不屑的,优雅冷傲的,等着大圣腾云驾雾来找她,可如此强求而不得要领地胡子眉毛一把抓,把自己玩成了西门无恨,又穷酸撑不起阵仗,可见杨也是个远比苏文琬还自以为是又缺乏天资的戏痨,不过这贪渎的戏码让她着实难做,试想一个并无姿色的女人偏不信邪还要从心里搔首弄姿,既要妖娆,又得淑女,像十八岁还要发情的雌狸猫,尽是卖弄短处,反骂别人不识货。殊不知这般粗鄙的一厢情愿是最难堪下贱的一种人际强求,那上杆子反没脸的尴尬可以杀死灵魂。
如妙玉在梦中,一个万众簇拥等待出阁的王公闺秀,极美丽,极高贵的,杨只是等待中意淫着,在昏晦的铜镜里陶醉着自己畸形的影,她不堪忍受自己所有的平凡,除了虚伪又自作多情,有的只是平凡,那是比山崩地裂还可怕的灾难,杨如坐针毡,就像妙玉打坐着走火入魔,她装睡着透过珠帘瞥出去,却傻了眼,直观里只有一众令她自己都嫌恶心的拥趸,在那交头接耳,对她评头论足,锱铢必较,而她在意的和她自以为在意她的,一个也没来,鸽子飞了,她还囚在笼里,春梦里没人爱她,更没人迎娶她,这下真的尴尬了,这何等的绝望,杨恐怕从此彻底厌世了,人也怨毒了,似一个变态者,忙不迭的就要劈杀他人,制造恐怖,好像张爱玲笔下被杨自己称为性饥渴的女人一样,若不是切身的遭际,绝分泌不出这般的恨毒。
不过杨实在恨错了人,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无论外貌上还是才华上,都没有得到自己意淫中的行情-异性的青睐,同性的嫉妒,无差别的众星捧月。可见杨实在是幼稚的。自己死活卖不动,又不争,还不屑,如果不是策略,这不是心智还正常的人该有的反应,此外尽管杨淑女般的始终按耐着,内心却像个外围女一样期待着,却也没等来什么望外的惊喜,没有胡兰成,没有徐志摩,也没有吴文藻那样“不碍事”的老实人,这倒也罢了,可连个能宠络自己的土鳖金龟婿都没有,到头来,只有个克莱登的“副博士”套牢在手里,却又知根知底,无奈帮夫命,嫁狗随狗,忍着隔应作了枪手,就打心眼里更瞧不起他,索性把自己的难言之隐都发泄在了方鸿渐和苏文琬的身上,人生看似个笑话,谁知笑话里的人生却严肃起来,两公婆一出好戏,唱地貌合神离,好一双围城里的困兽,各怀鬼胎。
总之杨做戏作假,做的自己恶心,也还是应者寥寥,连合辙押韵的骂声还听不见几句,不甘寂寞的焦躁中以往所有聊以自慰的东西一下子失了凭,又自欺欺人地装作不屑,只不过张爱玲的文字让杨无法自欺地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去,像自己的手指犯贱,翻开了书,点动了恐怖片,看见镜里的鬼看着自己。
实际上,杨像蚂蟥一样渴求着张所拥有所创造的一切,天资,才华,爱情,闺蜜,特别是张对权力对世俗不屑的冷傲,她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做戏作真,自遣自甘,不问心也无愧,这些,杨虽精明却十辈子也学不来,只嫉妒得把自己烧成了供桌上的肉,这种阴晦可怖的病态崇拜刺激着杨,如芒刺在背气得她身心同时发抖而不能自持的尴尬到现了原形,丢了画皮,一身乌青的毛裘倒刺倒把自己唬了一大跳,以至于灵魂里刚有了光,杨就发疯似的又躲进更深的阴影里去了,她害怕看见自己,她实际上也仅仅只是恨毒了她自己的平庸与不能成功,不能直率地爱,却愚犟着死不肯承认,无奈再也忍不住,索性提起笔,混赖着偏见咒骂起来。
我还是对她有偏见的,为虎作伥,古往今来多少女人都想在卖淫这个最古老的行当里笑得悠然自得典雅端庄,而一个明媒正娶的女人若是在自己丈夫手里都放荡不起来,那她必是个贼,就像在自家厨房做菜偷肉的厨子。
而张爱玲沉默着,想必是看穿了杨绛做贼心虚的机锋,就像她笔下的曹七巧,千年防贼难,一方面,张因为笃行“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缘故,既然心里明白,也就慈悲着不忍再说什么,困兽犹斗,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另一方面,比杨更怨毒,更扭曲的都见惯了,也写乏了,也就懒得再搭理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