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原铸史》第二四集:尾声之幽平纷纷

 览古阅今 2024-09-22 发布于北京

(本系列文章中左右带有“周原铸史”标题及说明的照片、图片均为本人原创拍摄制作,如非商业需要,可随意引用,无需版权授权)

根据史书记载,周宣王总计在位时间44年。虽然宣王前期废黜厉王时的“乱政”并利用诸侯及公卿的反击而在与猃狁的战争中获得了多次胜利,以至有了“宣王中兴”的美誉。但西周王朝此时已经病入膏肓,财政已经陷入匮乏之境,仅有一点点传统上的军力优势还算勉强支撑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但这最后一线,也最终在宣王晚期崩塌。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国语·周语上》也记载“丧南国之师”。

随着周王朝掌握天下的资源耗竭、财力消失、军事沦丧,原本控制诸侯、公卿,乃至夷人与戎人的怀柔、震慑之法全都消失不见了。于是,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北,叛乱再起。纷争之下,原本周王室最忠实的支持者郑桓公、西虢国君也开始暗暗谋求封地东迁。而宣王之子宫湦,就是在这样一个局面之下继承的周王之位,它就是西周末王:周幽王。

根据现已出土的材料来看,暂时还未发现可确认为幽王之世的铜器与铭文,这也说明,当幽王即位之后,原本注重王命、以王赐为荣的时代已经消失。

根据《国语·周语》和《史记·周本记》的记载,周幽王二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导致"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关中凋零一片,随后“亡国”的谣言纷纷而起。

图01

  



随着周王室的军事能力的崩溃,来自西方戎人的威胁更趋严重,如郑、虢这种有能力迁徙他处的诸侯纷纷东行辟祸,而没有能力逃离采邑的公卿则加固城防、困守族地。但也有不同者,那些本身就有戎人血统的封国却开始纷纷向戎人靠拢,一为生存,二为寻机占取利益。

申国,姜姓戎人所建之国,因为地处宗周以西,所以处于周王室抵御西戎的前线。但在宣王末期,随着戎人势力越发扩大,周王室再也无力顾及,因此申国开始与戎人越走越近,也开始不再听从于周王室的政令。但申国的这一行为却让幽王极为苦恼。幽王的王后正是来自于申国的申姜,而其所生之子“宜臼”因为是为嫡子,所以也早早被幽王立为了太子。但随着申国逐渐背离幽王、亲近西戎,不仅遭到幽王的厌恶,同时也让周室公卿对其侧目。于是,出于公私两方的思考,幽王作出一个更易太子的决定。

从周幽王与来自褒国所娶的褒姒所生之子名为“伯服”来看,伯仲叔季排序应为长子。但因褒姒只是幽王宠妾,所以只是庶出之子。幽王废宜臼而立伯服,一方面可能考虑到乱世将起,而国赖长君,所以需要一位年长的君王来带领周王朝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幽王对申国的势力和野心都极为忌惮,如若申侯的外孙为王,那么周王朝真可能万劫不复。而地处今天汉中盆地的褒国,与周王庭所在的关中较近,又有汉中之险,获得这个夏禹之后的封国支持,不仅能为幽王提供支持与退路,而且作为伯服外祖,也可以成为新王的依靠。

但时间却没有留给幽王更多的准备机会。当宜臼被废、后又逃至外祖的申国后,申侯随即联合犬戎叛乱。原本申国所处的位置,正是抵挡犬戎进入关中的隘口,现在,申国反而成了“带路党”。

图02

  



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幽王、伯服率军攻向申国,但未想联合的戎人的申国却一击反杀,更是自西向东追至镐京。而后,惊慌失措的幽王、伯服,以及那个可能是曾经大破犬戎的郑桓公多友,全部都在骊山之下殉国。

畿内公族见幽王已逝、伯服已死,而原太子宜臼这位杀父引贼的申人外子更是遭到厌弃,于是在已经东迁的西虢领导下,随即将幽王之弟余臣立为新王,是为周携王。但因镐京已失,所以不得不迁至西虢新迁的封地之上,也就是今天河南三门峡市。而逃往关中西部申国的宜臼,也在申侯与秦人的簇拥下成为了周平王。至此,开启了西周末年二王并立的时代。

而曾经广袤丰沃的关中平原,随着戎人战马的肆虐驰骋,成为了侵入戎人放牧的田野、劫掠的乐土。那些原本世卿世禄的周王贵族们,也不得不舍弃累世侵占的林土、仓促埋下代表家族荣耀与世祖光辉的青铜礼器,随着众多逃亡在尘埃中的“国人”们向东不返。

随后的20年中,扼守着函谷东出之口及成周洛邑的晋国、虢国、郑国,以及掌控向南的褒国都是携王的支持者,等同于自东封锁了关中之地。平王虽有秦人的帮助,但本身却仍处于戎人旋涡之中,而且申国反叛的行为更是遭到诸侯及公卿的唾弃,手中的实力也无法让平王平定王畿的战乱,反而让侵入的戎人常驻了下来。这位弑父篡国的新王,在众叛亲离之下只能猥琐的躲避在申国之内踌躇不前。

图03

  



没有了王的钳制,各地诸侯开始撕下了原本和善的面纱。曾经以借居的形式暂住东虢、郐国之间的郑国,不仅鸠占鹊巢,而且反并二国,并实际上控制了成周周边的领土。晋国也在晋文公的手中四散侵占,最终将山西南部肥沃的盆地掠为已有。

西虢则用手中的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便宜,开始对各个诸侯指手画脚。而虢国这种以王的代理人自居的态度,慢慢的让原本支持携王的晋国与郑国产生了反感。进而,因为携王也同样希望恢复王权,因此开始逐步通过虢国去压制、威胁周边诸侯,首当其冲的便是虢国以北的晋国,以及身处其东的郑国。此时,深谙政治之道的晋文侯与郑武公,开始对虢国以及虢国所掌握的携王产生了敌视。

当无序的混乱随着时间增长而蔓延,各地诸侯开始突破自己的领地去争取更多的利益之时,各地的纷争乃至战乱随之发生。当这种混乱逐渐划向失控之际,最需要一位所谓的“仲裁者”及时发声,哪怕他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可以管束,但他的“发声”仍然可以将利益一致者汇集到一处。因此,在20年东西二王并立之后,各地诸侯虽然获利极丰,但仍然需要一个“王”,一个至少上是可以表现为“仲裁者”的王,让时已凌乱的秩序变得稳定一些。

那么,当时已经称王并实际拥有了部分周王之权的“天子”,一个是为幽王之弟,另一个则为幽王的逆子,他们还同时受到所驻之国的影响,选择哪个成为“仲裁者”便成为了摆在诸侯面前的疑难。

图04

  



如若推以携王,那么在虢国的支持下,携王必将再次返回关中并重塑王权,那时的携王不仅占以大义的名分,更有虢国强劲的军力作爪牙,这些已经享受到弱王好处的诸侯怎能甘心?

而若选择平王,其外祖申侯处于西戎之地,又是幽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无论从政治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角度讲,都是可以忽略的。与此同时,迎立平王,还可以打击虢国,让其失去政治高地,免得它成为众诸侯头上的无形“伯主”。

而对于身处虢国身侧的晋国与郑国而言,如果虢国削弱乃至被肢解,晋国可以获得南下与东出的通道;郑国则可以完整的控制东方最大的都邑:成周。而作为原本弱势的平王及其支持者来说:秦国作为平王的盟友可以获得土地的赐予及地位的提升;平王则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失势天子,再次回到“权利中心”。至于申国以及那些处于王畿之中的旧有公卿们,一个罪责未审的“带路党”以及一群连采邑都不曾保住的失势者们,他们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如此巨大的利益,怎能不让谋划者垂涎?!

图05

  



于是,晋、郑、秦及平王的利益点达成了:

首先,晋文公实然南下突袭携王并将其杀死,侵入河西得到芮国、梁国等国的依附,打通与平王之间的陆路交通;

继而,郑国将成周洛邑腾出,让平王迁至自己掌控的东都,再以占据的河洛盆地以作监控;

最后,秦人派出人马从申国护送平王出境,并得到了许以岐周之地的王诺。

……

当平王筋疲力尽的到达洛邑之后,虽然仍然以重塑的周王为名号,但一个被后人记述为“春秋”时代名词,也就此开始了。

图06

  



全剧终

敬请期待下一主题文章:《去江南,寻找“上品寒士”》



关于下个主题《去江南,寻找“上品寒士”》


《上品寒士》是一本网络穿越小说,2015年时第一次读,因为文笔非常优美,所以直到现在已经反复涮了6、7遍。


小说写的是穿越到东晋中期,一个位居下品的低等士族努力争取的故事,涉及了东晋中期的一些历史史实,并同时对东晋时期的王、谢、桓及江南顾、陆、朱、张等大族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涉及了东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艺术等内容。虽然不是很深刻,但却是我第一次接触东晋时期历史的内容,所以有一些启发性。


这次以《上品寒士》为线索,在8月下旬的时候先后开车去了南京、当涂、苏州、杭州、绍兴、嵊州、上虞、上海等地,行程1400公里。主要是走访了这些城市中关于东晋时期的一些历史遗址与遗迹,有的是在小说中曾经出现过的,比如南京瓦官寺、乌衣巷;当涂(晋时为'姑孰’)古城、苏州玄妙观(晋时为'真庆道院’)、杭州抱朴道院、绍兴兰亭等。


同时,走访中也涉及一些书中提及人物与今天的遗迹,比如南京在南京大学、富贵山及北崮山三处曾经东晋帝陵所在的区域;书中主角在苏州入学的:狮子山;主角在杭州的家:九曜山;嵊州金庭观的王羲之墓;曾在书中出现的上虞曹娥庙,以及故事中主角兴建家邸时参考的苏州同里退思园等等。


因为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所以才一时兴起做了这个主题,也算是这么长时间里做历史纪录片中一个插曲吧,虽然仍然以历史的遗迹为主,但人文内容会相对较多一些,其中还会涉及一些东晋时期的艺术领域。


《上品寒士》此书从2009连载开始,至今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作者在写此书时已近不惑,所以文笔上并没有年轻作者那种“冲、冲、冲”的感觉,以及通常穿越小说最后写成的“改朝换代做皇帝”的方式,而是很平静和水到渠成的自然,也有点儿东晋时期的那种出俗洒脱之感。


不过,小说作者已经在2015因病去世,所以我这篇《去江南,寻找“上品寒士”》也算是向作者“贼道三痴”致敬,同时也为《上品寒士》的书友作一个书外扩展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