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为什么三代而衰,是否有机会走出战略困境?

 炫叶楓雪 2022-05-04 发布于广东

1、郑国是什么样的历史存在?

郑国曾经是一个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周朝诸侯国,立国于西周晚期,崛起于春秋初期,灭亡于战国初期,传国共432年。郑国建都新郑,主要国土在今天郑州境内,是东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国。

今天的郑州、新郑等地名都是郑国遗留在历史中的证明,郑氏三公塑像依然屹立于荥阳市中心,那深邃的目光一直俯视着这片大地。

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成就。

前期有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中期有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期有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郑国鼎盛于郑庄公在位的四十三年间,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卅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显然这并不是周朝忠贞老臣的模样,而是一副“中原小霸”的面孔。

郑国的第一个百年,是锐意进取、开疆拓土的百年,整体国势蒸蒸日上,以一个强国姿态矗立于春秋初期,那时齐、晋、楚、秦春秋四强都还没有崛起,如果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窗口,郑国能突破时代的桎梏,难说不能力压群雄,长期雄霸天下。然而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却迅速陷于长期内斗,国势也日益颓废,逐渐被后起的春秋四强所压制,后来虽苟延残喘三百余年,但再也没有重新崛起的可能。

郑国以鼎盛时代迅速衰落,陷入内斗而不能自拔的原因是什么呢?

2、郑庄公之后,郑国迅速衰落的原因?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用来形容郑国的历史,似乎非常贴切,然而这是历史的必然吗?

“富不过三代”本意是指,家族崛起初期,一般都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心态,家族崛起后,子孙往往失去先辈们的进取心,开始躺在祖辈功劳簿上肆意挥霍,多是纨绔子弟,造成的结果也往往是一朝返贫。

郑国桓公、武公、庄公三代之后的郑国子孙似乎就是这样,长期陷于内斗,更注重于内部争权夺利,而失去了向外发展的进取心,从而逐步落后于周边大国。

历史学家们对郑国衰落的原因大多归结于以下三点:

一是内乱,郑庄公之后连续四代国君执政时间都没有超过两年,郑庄公之后连续六代国君都是同一代人,数度兄弟相残;郑穆公之后,更是进入了“七穆”时代,七穆轮番登场,内乱长期不止,政治动荡,直至被灭国。

二是形势,前期的郑国以其独有的敏锐,意识到诸侯国生存方式的变化,并且积极拥抱这种变化,在其它大国没有完全清醒时,得以独领风骚七十年。庄公之后的第一次内乱近三十年间,齐国迅速崛起,狄戎之乱汹汹来袭中原,再之后秦、晋、楚几乎同步崛起,春秋也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作为中型诸侯的郑国也只有沦为配色。作为春秋先行者,郑国占了先机,却没有延续辉煌,亲手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大幕,最终也只是历史的看客,时也,势也。

三是地理因素,居于中原的郑国,在狄戎肆虐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到了大国争霸时期,却是四战之地。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只能时而依附楚国,时而依附晋国,靠大国的庇护获得生存空间,完全失去了政治独立性,失去了大国地位。

这是大多数人对郑国衰落的理解,对吗?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这仍然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这个根本需要从郑国迁移中原说起。

3、郑国迁移中原的秘密

一个诸侯国,创始人的政治选择和执政理念,将会极大影响后世的发展,甚至为国家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那么,郑国创始者的郑治理念是什么呢?

郑国首任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周宣王时,姬友被封到郑地,位于今天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周宣王和周幽王时代,姬友极受重用,被任命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成绩斐然,周朝百姓和睦相处,在黄河、洛水流域建立了很大的威望。

随着周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犬戎作乱,诸侯不朝。郑桓公预见周朝将有大乱发生,决定迁徙郑国以躲避关中大乱。注意,此时郑桓公作为王室股肱成员,并没有像当年周公、召公、太公一般扛起匡扶天下的己任,而是选择逃避,先保证自己封国的安全和自己了孙的安全。

至于迁国的地点,太史伯为其选择了一个绝佳宝地:济(济水)、洛(洛河)、河(黄河)、颍(颍河)之间,虢(东虢)郐(郐国)之地。那里没有大国,虢、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先是恩威并用,迫使虢、郐各献五座城池以立足,后来又彻底兼并两国。

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最为安全。

郑国迁移中原是规避危机,本无可厚非,大厦将倾,非人力可为,连王叔桓公这样的人都选择保全家族,何况其它人。只能说明国家形势已然无可挽回,必将步步滑入深渊,政权崩溃是早晚的事情,周幽王是亡国之君,郑桓公作为周朝司徒虽有治国之才,却也无法力挽狂澜,或许是能力和格局都还不够吧。

郑桓公虽将自己族人迁至中原安全地区,本人却尽了保家卫国的职责,他追随周幽王一起战死镐京,可谓壮烈,郑国第一代创始国君对得起他的王室成员身份。

郑国第二代创始国君是郑武公,桓公死后,武公的选择在我看来,是有点颇不寻常的。

周幽王死后,登上王位的是废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周王,此时是二王并立的时期,另一个位周王是周携王。

周幽王的死,废太子宜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说主谋也不为过。原因并不复杂,但复杂的是此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周幽王废了太子宜臼,太子的外公申候很不爽,潜在的国仗身份没了,更为可怕的是,将来很可能被清算,于是选了一个非常阴狠的办法,勾结犬戎进攻镐京,结果是镐京城破,幽王身死,郑桓公陪葬,大周王朝数百年的都积累便宜了犬戎。

这种情况下,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支持下继位为周平王。但是,这明明就是弑父,在极为注重宗法制的周王朝,怎么能容忍这样的周王?所以,支持周幽王一方的西虢公扶持周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继位,是为周携王。这样就同时出现了两位周王,从宗法上讲,周携王更为正统,弑父的周平王先天合法性不足。

各路诸侯们会怎么选择呢,郑国会怎么选择呢?似乎大家都应该选择周携王,对周平王应该诛之后快才对,但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几乎所有大国都选择了周平王,郑国也选择了周平王。

诡异吗?站在宗法制角度是的,但从利益角度却是非常合理,甚至对各方来说都算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周携王要坚守关中,驱逐犬戎,致力于恢复大周荣光;周平王要东迁洛邑,把关中留给秦国和晋国。

曾经的周幽王种种作为让各路诸侯人人自危,大家不约而同的需要一位弱势的周天子,周平王几乎是不二选择。周携王虽然试图振作周王朝,奈何时势已不在,当诸侯们有了话语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小算盘,而不是周天子的利益。周平王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政客,本已出局,有了机会就可以抛弃一切,整个关中都可以不要,个人生死事大,管他事后洪水滔天,也的确是个狠人,所以他赢了,但却是以终结大周国运为代价的赢。

那么郑国为什么支持周平王呢?郑国并没有得到关中的一丝土地,而且郑桓公还死于犬戎之乱,和周平王之间算是有杀父之仇,为什么没有和虢国一样扶持周携王呢?

当然是利益,郑国的利益不是土地,而是权利,郑武公亲自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与郑国紧邻,近水楼台得到了周朝执政卿士的位置。郑国立国初期,可以顺利兼并周边数国,以周天子为旗号东征西讨,执政卿士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这个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几乎所有重量级参与方都选择了冷冰冰的利益和算计,致家仇国恨于不顾,周平王如此、晋国如此、秦国如此、郑国也如此。郑武公这个颇不寻常的选择,当然是利益使然,时代终究是变了,那个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的大周王朝没了,以后的东周王朝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郑武公的选择不能算错,郑桓公尽了郑国的守卫祖宗、保家卫国的责任,郑武公就该为郑国谋取将来发展的空间。这个时代的大事件既然都是政治交易,那么郑国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开局,所以有了郑国小霸天下七十年。

然而,再好的开局也掩盖不了郑国迁国的本质:逃避历史责任。郑桓公谋划迁国,说明内心是逃避王室责任的,虽然做出了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事迹。郑武公和郑庄公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强力推动了郑国的发展,但在失去了家国大义的前题下,做任何事情都是打补丁。即便国势一度鼎盛,没了家国大义作为凝聚力,内部争权夺势几乎成了必然,三代而衰也就不奇怪了。

4、立足中原后,郑国的路在何方?

经过三代经营,在郑庄公时代,郑国已经在中原稳固立足。但是在郑国立足中原的过程中,却充满了阴谋和权术,还和周天子直接发生过战场上的冲突。

郑国在中原最初的土地,是虢国和郐国借给的十座城邑,郑国借城邑的目的显然并不纯粹,也并没有感激虢、郐两国,后期则是选了择机吞并,虢、郐两国的国君该是有多么捶胸顿足,后悔当初的引狼入室。

在吞并郐国的过程中,郑国设计让郐国国君亲杀了自己的一众贤良大臣,贤臣良将不在,安能立国,所以就被郑国轻松灭掉。

吞并虢、郐两国后,郑国又先后吞并了祭国、鄢国、许国、胡国等周边一众诸侯。在灭胡国的过程中,又是阴谋十足。先是嫁女胡国国君,然后千方百计的麻痹胡国,让胡国感觉到郑国非常亲近,对郑国丝毫不设防,郑国见火候已到,则出兵轻松灭掉胡国。

在郑国征伐他国的过程中,还经使用“尊周”的旗号,但郑国并不是真心“尊周”,只是利用这一旗号为征伐找个理由而已。需要时就“尊周”,不需要时甚至可以与周天子兵戎相见。

经过二三十年的野蛮成长,郑国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大国,数次无故灭国,频发使用阴谋,让郑国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引发了宋国、卫国、蔡国、陈国、鲁国等诸侯国的多次联合打击。

如果说早期郑国积极开疆辟土是为了勃勃大国野心,到了郑庄公时已经有了小霸之势,大国地位已然得到,这时是否需要改变策略呢?我认为是应该改变,应该缓和与宋、卫等大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应该与周天子之间直接发生战争。周桓王是年轻气盛,郑庄公却是老成持重,如果郑庄公努力花些心思,我想避免与周桓王之间的战争,应该是很有可能性的。

郑国之前打着周朝执政卿士的招牌,干预他国内政,征伐他国,实际上是利用了周天子的合法授权,而与周公开作战之后,这一合法授权自然不再存在,“尊周”权谋的外衣也自然脱落,天下诸侯自然看清了问题的本质,郑国的霸权也无法再维持下去。

郑国以术迁国、以术强国,从当年太史伯为郑桓公的谋划,还有郑国后来的一系列发展,都可以看出,郑国以一贯之的特点是杮子专挑软的捏,关中犬戎做大时,避险迁居中原太平之地,避开了晋、齐、楚、秦等边陲大国,郑国周边小国弱国居多,郑国的发展就是一步步把周边的弱国小国吞并的过程。

郑国发展至郑庄公时期,术之一道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是否该有更大的战略考虑?

中原虽然繁华富庶,然而却是一堆军事弱国,郑国在中原立足三十余年,已经完成了国土的扩张,也够得上一个大诸侯国,而且地位超然,此时的目光仍然关注在中原之内,政治上是否足够合格?政治都是走钢丝,称霸和尊周之间极难平衡。有没有合适的战略能让这两个目完美融合呢?

答案是有的。

东周的社会矛盾最主要是两个方面:狄戎入侵和诸侯争霸。

如果利用好这两个社会矛盾,并且有所作为呢?数十年之后的齐桓公不正是这样成功的走向霸主之路的。

在打击狄戎方面,郑国其实是有一定成就的。郑庄公时的郑国兵锋正劲,恰逢北戎来犯,郑庄公利用伏击之计,尽灭敌军,大败戎师。不仅如此,郑国还曾派兵帮助齐国抵抗北戎,也取得了极大胜利。

郑国在和北戎的战争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数次大败戎师,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沿着这条路再深入走下去,我认为郑国的局面其实是可以豁然开朗的。

我们再回头总结一下,郑国最初三代国君的作为:

郑桓公,保卫西周镐京城,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郑武公,立足中原,开疆拓土,连灭数国。

郑庄公,巧施外交,纵横捭阖,初试小霸后,将要走向何方?

5、小霸之后,郑国应该如何发展?

郑国发展至郑庄公时期,权术之道游刃有余,而战略层面却很欠缺,我们接下来就尝试着为郑国谋划一个合适的战略构想。

学着谋士的样子,今天也来为郑国的战略发展献计三策:

上策,会盟诸侯,打回关中,收复旧土,难度最大,政治超前,最利于周。

中策,北过黄河,进攻赤狄,以绝戎乱,难度适中,政治正确,最利于郑。

下策,固守中原,与周争利,内部争雄,难度最小,小富即安,表面利于郑。

以上三策而言,最能获得赞誉的肯定是上策,西周败于犬戎手上,就从犬戎手上赢回来,当初郑国在关中的封是也能收回来,这似乎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万一做成了,那倒是天下的功劳,周朝将会彻底复兴,但是郑国呢?更重要的是难度却极大,关中土地已被周平王许诺给了秦国和晋国,秦国与犬戎激战数十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晋国也已经牢牢控制了河西土地,郑国如果同时与两个西部大国争锋,不智。

三策中的下策是郑国事实上选择的道路,走下去结果如何,已经被历史证明,一条错的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为他国做嫁衣而已。

只有中策,对郑国而言是最合适的,打击赤狄,是帮大周分扰、帮中原诸侯分扰,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一个历史性任务,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顺势雄霸天下,谁能阻止?

当时郑庄公不可能知道的是,赤狄虽然已经开始侵扰中原诸侯,但不远的将来北戎们会以汹汹之势泛滥中原,河内陆区会完全被赤狄和北戎控制,即便处于河外地区的郑国也是损失惨重。如果郑庄公提前出手,中原诸侯便可以避免这场浩劫,将会为华夏文明做出巨大的历史贡击献。

赤狄盘踞之地是一块高原,如果郑国控制,将会俯视中原,甚至晋国,这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战略优势。这块土地的西侧是晋国,赤狄也经常侵扰晋国,打击赤狄也是为晋国分扰,晋国应该也乐意郑国的行动,此时,郑国不拿,日后晋国就不会手软,目前晋国关注的重点暂时是河西,还顾不上赤狄的地盘。最巧的是,赤狄盘踞之地紧邻郑国,不需要远距离作战,便于运送给养,这简直是为郑国量身打造的一块战略宝地。

说了这么多,赤狄盘踞之地到底在哪里?

其实这时的赤狄盘踞之地,基本上就是后世秦赵争夺的上党郡,秦赵两国以国运为赌注而爆发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

以后世秦国和赵国争夺的激烈程度,可知这块地域的重要性,如果此时的郑国获得这一块儿高地,那将会奠定万世根基,也提前根除了赤狄和北戎之患。

说了这么些好处,那么坏处呢?历史上的郑国并没有朝这方面努力,也一定是有原因的,最不利的因素就是困难巨大,春秋初期诸侯控制的地盘都在平原,而山区都被狄戎所控制。诸侯进军山区,并占领和控制大片山区,这并没有先例。可能是生产力原因,农业文明的诸夏们开发山区的能力并不强,但是这并不难做到,数十年后,晋国就大范围占领并控制了山区。

狄戎之乱为什么这么难根除,原因就在于他们盘踞在山区高地,劫掠时从高地呼啸而下,劫掠完了就聚众而返,诸夏们往往是望山兴叹,如果只被动防御,不去进攻他们的老巢,又怎能毕其功于一役呢?

历史会奖励第一次尝试者,郑庄公有对赤狄和北戎多次作战胜利的经验,如果进军赤狄老巢,并非不可能完成。从郑国方向向北,翻越太行山最便捷的道路是太行径,赤狄肯定会对交通要道严防死守,但赤狄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实体,如果郑国有心从太行径进攻,我想,以有组织对无组织,一定会有机会的。

郑国的行动步骤,可以先占领赤狄一隅,翻过太行径之后是今天的晋城一带,先控制好一个点,逐步以点带面向赤狄盘踞之地全面进攻,可以按十年为单位来完成这样事情。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郑国进攻赤狄的好处:

  1. 进军狄戎,符合家国大义,周天子和其它诸侯没理由不支持。

  2. 解决历史难题者,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如此郑国才会真正成为霸主。

  3. 避开大国竟争,实现战略错位,主要是当时的晋国。

  4. 赤狄邻近郑国国土,便于实现军事行动,保证军队给养。

  5. 控制后,可以从高地俯视中原,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军事优势。

  6. 如果成功,提高根除了赤狄之患,将对华夏文明贡献巨大。

  7. 外部目标将增强内部凝聚力,可能会改变郑国日后内乱的历史。

如果郑国真有这么一个战略,小霸之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想历史一定会有巨大的改变,郑国的辉煌也应该在郑庄公之后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深度和广度也应该更大。

郑国本不该这么快衰落,紧邻周地,最方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郑国能以历史任务为战略,积极进军赤狄,或许齐桓公的伟业可能会在郑国提前出现。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友们,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