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婚丧嫁娶风俗之丧葬习俗(七)

 W行走在人世间 2024-09-22 发布于陕西
【前言】出殡仪式,是对生命旅程终点的一种庄重告别。在这一天,我们以最深的哀思,送别我们的亲人。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但他们的爱与教诲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共同缅怀,以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息。

婚丧嫁娶风俗之丧葬习俗(七)

乾州蕞娃

出殡 安葬:关中人安葬故人不叫埋人,叫“安顿”,有尊奉之意。乾县各地安葬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些是早晨六七点吃完饭以后,举行祭奠仪式,八点左右起灵。有些是早晨不吃饭,祭奠、起灵,安葬结束后回来吃饭。
安顿老人当日早晨所吃的早饭也不完全一样,有吃面的,有吃豆腐汤的,还有吃羊肉泡的,真是“十里乡俗不同”。
按照《乾县志》(2003版)《宗教 民俗 方言》第二章《民情风俗》第三节《丧葬习俗》记录:
出殡及埋葬 葬日,鸣锣召集邻里,按已定时辰起丧,抬起棺材后,孝男孝女一齐痛哭,将灵柩送出大门。现在极少使用传统的丧车,大多用汽车,棺材移上汽车后,孝男要“扯牵”布。灵车到村口或十字口,一人(亡人为男即由外家人,亡人为女即由娘家人)手举用黄或白纸裱过的瓦盆(其中些许纸正在燃烧叫金盆或银盆),在逝者的长子头上一晃,迅即使劲摔得粉碎,这叫做“摔纸盆”,纸盆在谁的头上晃过,就表示谁具有继承权。摔过纸盆后,车队才稍稍加速驶向墓地。
棺材置于墓穴后,送埋的邻居即铲土掩埋,这时乐队演奏唢呐,守孝的放声痛哭,直到人们叠起坟堆,哭声才渐止息。
《陕西民俗志》第三编《人生仪礼民俗》第四章《丧葬》第三节《出殡 下葬》记载》所记载的内容相对于《乾县志》(2003)更为详细一些。我结合乾县实际,在原文的基础上做适当删改。
扫墓:礼宾先生(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手提木斗(内置五色粮食、高粱扫帚一个)引导扫墓之人,下到墓穴之中清扫墓室。主要是防止墓室中出现不干净的东西。据说以前有逝者的仇家把死猫死狗死猪死鸡扔到墓穴里。扫墓完毕后,要带一把墓里的土回来的,而且扫墓回来不能和送葬的人碰面,要走不同的线路回家。
关中各地风俗不一样,扫墓之人也有多种说法:有说女婿、外甥扫墓的(根据亡人的性别不同,男的是外甥,女的是女婿);有说大媳妇、大女儿扫墓的;还有外甥和长媳妇扫墓的;更有女的是娘家人,男的是舅家人的说法。乾县是女婿、外甥扫墓。
出殡乐队奏乐,众乡邻按照阴阳先生卜定的时间,将灵柩移于门外,安放在棺罩内。哀乐声中,男女孝子痛哭涕零,哀伤欲绝。棺材出门时,有人(乡邻或户族中的长者)将发好的面涂在棺底,将发好的面水撒在主家门前,寓意后辈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棺罩又称“丧轿”,以木为架(现在是钢管),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抬棺的木槓称为“龙槓”,意为死者乘龙升飞,送往西天遨游去了。棺罩上有顶盖,四周有布帷,意为送死者“驾鹤仙游”。
祭奠:发丧前对亡灵的祭祀仪式。在丧车之前设置香案,全体孝男孝女跪于两旁,亲友于案前祭奠,有上香、奠酒、跪拜等环节。祭奠的顺序同晚上一样。全体亲友祭奠结束,孝子化纸。
起灵:阴阳先生卜定的时间一到,由丧葬活动最重要的客人(亡人的舅家或娘家人)点燃纸糊的车、马后,象征着亡人死后有车马可乘坐。礼宾先生宣布起丧,乐队奏乐。
灵车前系两条白布,长约丈余,孝子、孝孙手持哭丧棒,按辈份及长幼分前后顺序,弯腰牵引灵柩,古称“执绋”或“执引”。其他孝子男扶丧轿左,女扶丧轿右,徐徐前行。一路上哭声载道,送丧队伍浩浩荡荡,直送坟地。
乾县等地讲究棺轿由十六人抬着,路上可换肩,但不能着地,且要平平稳稳,徐徐行进。途中灵柩不能落地,如必须停柩时,要停在离地约二尺高的两条长凳上。遇到十字路口,要烧化纸钱,名为“祭路”,据说是为死者烧买路钱。
灵柩前边有人打着引魂幡,有人抱着金童玉女紧跟其后,扛举铭旌、花圈、摇钱树等的亲友紧随其后。有些地方还边走边撒纸钱,说是向鬼神买路。来往亲戚朋友较多的主家,这些纸扎活越多,有时一个送葬队伍长达近百米。现在大多数地方把这个做法已经简化了,把纸扎活用农用车拉到墓地去,这样就省了很多人力。
长子手持哭丧棒,头顶纸灰盆,于出村后第一个十字路口将用黄金纸裱糊的瓦盆(叫纸盆)摔碎。这个头顶纸灰盆者,一般是主管家产的继承人,其他人不可随便充任。
灵柩送于墓地后,卸去棺罩,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将灵枢吊入墓穴。棺木进入墓室后,由长子进入墓穴,按方位摆正位置,擦净棺木,棺上放铭旌,点燃香烛,再用土坯堵严窑口。
墓室,也叫做黑堂,或者阴堂。近年来,乾县时兴砖箍墓,还有墓室贴瓷片、铺地砖(必须留空隙,通地气),黑堂、明堂彩绘(人工绘图,比较昂贵;比较便宜的,做成喷绘)的做法。
封好黑堂之后,便是填土。填土时,如果死者是男,先由舅家填土三锨;死者是女,则由娘家先填土三锨,接着由孝子填土,然后再由乡邻填土。现在的打墓、填土大多数都外包出去,由周边开挖掘机的人完成。
坟墓堆砌之后,众宾客、孝男孝女跪地,焚化香蜡纸表、花圈等物品。孝男孝女放声痛哭,烧纸完毕,哭声停息。土堆封好后,孝子紧赶慢跑,跪在乡邻回村的大路两旁,向送葬的邻居、亲友磕头,以示感谢。
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吃送葬饭:葬后从坟地返回,孝子家准备好午宴招待众宾客,众宾客回到村中后立即就餐。孝子身着孝服,逐桌招呼亲友乡邻,名为“谢孝”或“谢客”。关中有“八碗一品”或“十三花碟子”席;陕北有“四碗” “五簋” “八盘子”等讲究;陕南有“八盘八品”或“十全花”席等名称。
亡人若年过八旬(耄耋之年),尤其是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去逝,就谓之喜丧。喜丧,不是说亲人尤其是儿女们不悲伤,而是他们认为老人摆脱了人世间的疾病和痛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一般来说,老人年过七旬以后,身体机能下降,都会有一些病痛,有些是现代医疗技术可以解决的,而有些是医生无法改变的,看着他们痛苦,儿女们也会很痛苦的。无疾而终,是所有做儿女最大的心愿。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