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一句说:会花钱才会赚钱,钱是赚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有些人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于是每个月工资刚到账,就开始疯狂消费:
去超市买下一堆吃的、喝的、用的;去电影院看一场最新上映的爆款大片;去清空购物车里的衣服、鞋子、包包…
才过十几、二十天,钱就已经不够用了,或者已经花完了。
为什么钱总是不够花?为什么总是存不下钱?
美国著名的金融专家、作家戴维·巴赫和约翰·戴维·曼恩在《拿铁因素》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不是因为你赚的不够,而是你花的不对。
未来三年,好好存钱,才是一个人顶级的自律。
不经意的小钱,正在慢慢掏空你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看似无害、实则消耗钱包的消费习惯。
这些小钱,就像白蚁一样,悄无声息地掏空你。
想象一下,每个清晨,你走进街角的咖啡店,习惯性地点上一杯咖啡,这已成为你开启新一天的仪式。
再比如,进入直播间,主播的卖力吆喝总能让你情不自禁地掏腰包,买下一堆其实并不需要的商品。
或者是那些躺在你手机里的各种订阅服务,每个月自动扣费,你却很少使用。
这些不经意的小钱,就是影响我们消费习惯的 “拿铁因素”。
什么是“拿铁因素”?在《拿铁因素》一书中给出了诠释。
佐伊是一家杂志社的副主编,收入不错,但她总是处于财务紧张的状态。
每天上班路上,她都会习惯性地购买一杯拿铁,这对她来说似乎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确幸,也是她一天的开始。
然而当她想要买咖啡店墙上的一幅画时,却发现自己买不起。
她很懊恼,也很沮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买不起。
这时,咖啡店的老板亨利告诉她:你不是买不起,而是你把钱都用来买咖啡了。
一杯咖啡4.5美元,每周工作5天,每天1杯,一年下来需要花费1200美元,刚好就是这幅画的价格。
佐伊终于明白,不是没钱,而是把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比如:
买了一年多还没开封的咖啡机、花了很多钱订阅没空看的电视节目、挂在衣橱里一次也没穿过的新衣服…
这些生活中所有的非必要消费习惯,都被称为“拿铁因素”,它才是财务外漏的根源。
原来并不是缺钱,而是掉入了'消费陷阱’中,没有把钱有效利用。
在面对市面上各种“拿铁因素”的诱惑时,选择启动支付键。
随着无意识支出的增加,个人的财务状况日益紧张,从而引发焦虑和不安。
当收入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时,人们可能会诉诸于信用卡透支,最终陷入债务的泥潭。
只有当我们开始关注并控制这些小额支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财务的自由和独立。
存不下钱,消费陷阱让你步步沦陷
《拿铁因素》里说:每一分钱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未能深刻理解这一点,他们让"拿铁因素"悄然侵蚀着自己的经济基础,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陷阱。
在记录片《聪明生活经济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Arianna习惯了超前消费,从小就刷信用卡。
她非常享受这种消费带来的快感,每周在餐饮上就要轻松花掉100美元,买明明无法负担得起的衣服...
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超过自身能力的消费当中,还告诉自己这是“应得的”,从而走向债务深渊。
这种即时满足心理,让我们忽视了长远规划,忽视了储蓄的重要性。
而另一方面,社交压力也会让我们陷入“消费陷阱”无法自拔。
一位网友分享,她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月薪中等,但她总觉得自己需要跟上周围人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她的同事们大多家境殷实,经常分享各种高档餐厅的美食、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以及海外旅行的照片。
聚会时,她也会和同事一起去打卡最新的网红店,她知道网红店都消费不菲,但她又不想在同事们面前显得“掉价”;
当同事换了最新款的手机时,她想着如果自己也换了这款手机,就能在同事面前更有面子,也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圈子”;
就这样,她逐渐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消费旋涡中,每次遇到社交场合或看到别人拥有的好东西时,她都会忍不住想要跟风消费。
最终,她越来越负担不起,只好通过透支信誉借贷,利滚利欠下几十万的欠款。
为了不被“圈子”淘汰,为了保持“体面”的生活,不得不跟随潮流,不断消费。
这种社交压力下,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误区,从而加剧了“拿铁因素”的影响。
正如高尔基所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钱,不是挥霍的资本,而应该成为一种自律。
把微不足道的"拿铁因素"叠加起来,足以拥有一份行走人世间的底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消费的浪潮中保持清醒,避免步步沦陷,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
重塑消费习惯,迈向财务自由
70%的人都自称“月光族”,甚至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开支要依靠信用卡。
当被问及为何不多存钱或及早制订退休计划时,几乎所有人都给出同样的答案:收入不够。
而实际上并不是收入原因,而是消费习惯,只有重塑消费习惯,才能迈向财务自由。
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养成新习惯,而不是去赚更多的钱。
在《拿铁因素》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重塑消费习惯的5个步骤,帮你拒绝月光:
明确目标
设定具体、可量化且可实现的财务目标,并将其作为日常消费决策的指导和激励。
无论是购买房子、偿还债务,还是为退休储备,一个清晰的目标将为你的理财之路提供方向。
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非需要很多钱,只需要先清楚的知道该用钱去做什么就行了。
制定预算
制定预算应从追踪和分析个人支出开始,然后有意识地调整非必要开销,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实现财务目标。
通过记录每月的收入和支出,你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并据此进行调整。
预算的制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能为未来储蓄。
优化消费决策
“拿铁因素”实际上是对非必要支出的一种提醒。
优化消费决策意味着在面对诱惑时,要学会问自己:“这真的值得吗?我真的需要吗?”
通过减少或消除那些非必要的小额开销,你可以为更重要的目标释放资金。
培养储蓄习惯
储蓄是财务自由的基石,从小额开始,逐渐培养储蓄的习惯。
哪怕是每天省下的一杯咖啡钱,长期积累也能成为一笔可观的储蓄。
通过自动转账等方式,让储蓄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有助于你更快地实现财务目标。
投资自我
投资自我不仅仅是提升职业技能,更是提升你的理财智商。
《拿铁因素》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既然工作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换取金钱,那就先把每天工作第一个小时赚到的收入先投资自己吧!
然后再把其他时间赚的钱拿去支付房租房贷、交通、日常生活等开支。
如果每天存10美元,假设年收益率为10%,40年后就会有190万美元。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你可以更明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坚持上述五个步骤,我们可以逐步摆脱“拿铁因素”的困扰,重塑健康的消费习惯。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实践。
写在最后
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小额开销,它们汇聚起来,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每天的小小牺牲,累积起来,就能成就未来的大不同。
让我们从减少一杯不必要的拿铁开始,逐步摆脱那些无意识的消费陷阱,将“拿铁因素”转化为储蓄和投资的种子。
通过重塑消费习惯,我们可以为未来播下自由和富足的希望,让生活不再为金钱所困,而是让金钱成为实现梦想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