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和晋国宗祠。 晋祠建成年代说法不一,目前所知最确切、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祠前身名为唐叔虞祠,供奉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被封唐国诸侯(唐国,即后来春秋时期晋国)的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随时间流转,唐叔虞祠主要的祭祀对象从唐叔虞变为晋水之神圣母,该祠也更名为晋祠。 一、 整体布局与环境 绝大多数的祭祀性祠庙建筑群,处于极其规整的布局方式——笔直的中轴线+整齐的院落。晋祠的不同在于整个建筑群经过千百年建设,逐渐形成了拥有几十座建筑、亭台楼阁俱全的庞大群落。 ![]() 晋祠平面图
观图可见,晋祠中轴线自西向东,略带弧度。大致的核心区分中路、北路、南路三个系列,且三路建筑朝向各不相同:
这一布局使祠庙建筑群的秩序感多了灵动和浪漫气息。 晋祠依托悬瓮山,因此无需置假山景。它是中国古代最丰富的一座祠庙建筑群,也是一座优美的中国古典园林,有独特的个性。 ![]() 蓝标为晋祠水系,由点、线、面组合而成。
整套体系,是高明的水景创造和水利设施,采取相对接近几何形的方式,强调人对水的约束作用。 ![]() ![]() ▲ “难老”/“善利”匾 “难老”匾,长1.45、宽0.7米,位于难老泉亭内 (西向),清雍正五年(1727)立,上款:丁未菊月东垣王原朗重立,下款:真山书;“难老”,句出《诗·鲁颂·泮水》:“在泮饮酒,……永锡难老”, 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 此外,晋祠内树木茂盛,多古木。比如圣母殿左边一棵半倒半卧的古柏,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 ![]() 二、主要建筑 从中轴线出发,我们一路向西游览。 ![]() 首先是水镜台。“水镜”一词,一般认为出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的典故。“清水明镜不可逃形”,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 从功能上看,水镜台为戏台。 戏台是中国古建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多见于祠庙、道观,通常正对主殿,目的是为神演戏。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 水镜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后台(建于明代)、一个前台(清代补建),两部分拼接而成,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 另外,水镜台的屋顶形制也很特殊,东半部为典型“重檐歇山”顶,舞台部分则为“卷棚歇山”顶。 ![]()
往后是会仙桥。因传说有仙人于桥上相会,故名。为保护桥面,上加木头地板,下面仍是石板。 ![]() 桥下为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 ![]()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名智伯渠。 “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社会由所谓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过了会仙桥,即为金人台。 ![]() 金人台建于北宋,是一露天台基,四角各站立一尊铁铸神将,守卫整个晋祠。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 ![]() ![]() ![]() ![]() 四尊金人均是宋朝作品,后有一尊丢失(上图最后),民国时期重铸。金人们空握拳头,本应握兵器,后遗失。 金人台中央放置一个琉璃小阁,明朝所建,用途不详。 ![]() 金人台后,为对越坊。“对越”出自于《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颂扬,表达对于神灵的尊重。 对越坊为明朝补建。明朝多建牌坊,留存的石牌坊居多,木头牌坊较少,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 ![]() 牌坊本身是一种仪仗,以示隆重,常在重要建筑前面设置。此外,每座牌坊都可看作立体画框,通过牌坊的柱子和横梁看去,往往呈现优美立体的画面,对越坊同样有此功能,增加了观景层次。 ![]() 对越坊后为献殿。金代大定年间所建。从形式和构造看,应是一种殿堂性质的建筑物,四周无围墙和门窗,用栅栏围合(《营造法式》称为“叉子”),更像放大的凉亭。 ![]() 中国古建筑的主体靠木结构承重,包括竖向的柱、横向的梁,及其他构架,共同组成建筑骨架。墙更多时候起保护和围合作用,并不承重,所谓“墙倒屋不塌”,无墙并不妨碍建筑的稳定性。 ![]()
再看献殿的斗栱。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极具魅力的一种构件,由若干个散件拼合组成,像是人用一只手托着屋檐,使其能更多向外面悬挑。 每一组斗栱都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因此在《营造法式》中,斗栱的单位叫“朵”。 ![]() 斗栱在唐朝时候尺度最大,唐后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献殿是金代建筑,斗栱还保持相对较大的尺度。对比建于明代的对越坊,其斗栱是典型的较晚期斗栱,数量多且非常密。 斗栱在宋朝被称为“铺作”,根据位置一般分三种:
![]()
献殿的“献”为奉献、祭献之意,功能相当于用来摆放祭品的供桌。整个晋祠主神圣母供奉在主殿中,举行献祭仪式时很多祭品放在较为宽敞的献殿。 ![]()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水母诞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祭祀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 若站在献殿向两边看,戏台为起点,中间是进香空间,有金人守卫;对越坊是仪仗,在献殿供上祭品,最后进入主殿。 可见晋祠中轴线上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但整体祭祀的大功能彼此嵌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 ![]() 从观赏角度看,从戏台到圣母殿这条线中间没有遮挡,献殿开敞的结构带来独特的感受。如果中间任何一个建筑封闭,圣母就看不到戏台演戏了。 ![]() 献殿后,有一方水池,名为“鱼沼”;池上有桥梁飞跨,名为“飞梁”;合称“鱼沼飞梁”,即跨在鱼池上飞跃的桥梁。 ![]() ![]() 水池近方形,飞梁平面呈十字型,中轴线笔直,两侧为斜坡,其造型是目前中国现存古建筑当中的特例,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 鱼沼飞梁下方,用八棱形的石柱模仿木头柱子,做主要的竖向支撑构件,并在上面加木质斗栱和梁枋共同支撑,是石头和木材混合结构的典范。 ![]() 从空间来看,鱼沼飞梁建在圣母殿前,既有实体建筑又有开敞空间,视野中的景观上下起伏变化,起到视觉的过渡作用。 穿过鱼沼飞梁,即为整座晋祠最主要的建筑——圣母殿,也是现存宋代建筑中最出色、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 观察中国古建筑大致可从三部分入手。下部即基座,好比人的脚;中部有屋身,包括梁、柱等所有构架,好比人的躯干四肢;上部有屋顶,好比头戴的帽子。 各部分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约束,在《营造法式》中涉及诸多数据计算及原理,一方面保证了技术上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保证了视觉上、审美上的高度和谐。 ![]()
圣母殿,面宽七开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屋顶,规制相当高。 中国古建筑的“间”指外立面柱子中间的空间,两根柱子为一间。圣母殿八根柱子中间有七个空间,即为七间。九间规格最高。 ![]()
圣母殿整个进深方向有六间的尺度,前廊保持了两间宽,较少见。建筑学将这种前廊空间称为灰空间,作为一种过渡性空间,介于室外和室内之间。 ![]() 晋祠圣母殿平面
除了尺度和开间数,中国古建筑还通过台阶高矮、屋顶及斗拱形制、油漆彩画色彩来表现等级,但不排除一些特殊建筑,如亭榭、戏台,虽等级不高,但为了美观仍采取较高形制的重檐歇山顶。 站在殿前,可以发现圣母殿前廊的八根柱子微微倾斜,且越往边上倾斜角度越大,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侧脚”。 ![]()
侧脚的出现,是为了保证上部的梁架挤压更为牢固,同时使整个建筑轮廓显出微上收的姿态,视觉上更加端庄。 另外,从中间两根柱子开始,两边的柱子高度依次加高,柱头上的额枋不是水平线而是两边翘起的弧线,使得屋檐具有灵动之感,这一结构称为“生起”。 ![]() 具体来看,圣母殿前廊明间上方有匾“显灵昭济圣母”,立匾加饰白云朵式花边,显系北宋流行纹饰。 ![]() 明间左侧副阶乳栿“灵源惠泽”匾,左次间副阶乳栿“泽被河汾”匾,右侧副阶乳栿“万汇含孳”匾,右次间副阶乳栿“灵爽式凭”匾,均为清代匾。 ![]() ![]() 圣母殿二层檐下匾额“圣母殿”,系1952年摹以《颜真卿法帖》而加工放大,延请太谷雷起宵师傅施工雕刻,边上升降二式龙与瓦当上团龙、行龙合观并视,则殿上龙的势法应有尽有。[5] ![]() 檐柱上有八条造型不一的龙,为后来装在柱上,与以往将龙雕在柱子上的做法不同。学者认为放龙柱可能与水有关,因为圣母是晋水的主神。 ![]() ![]() ![]() ![]() ![]() ![]() ![]() 圣母殿内部的空间并不很大,未再设任何柱子;也没有任何天花板的遮挡,此做法在《营造法式》里称为“彻上明造”。 ![]()
殿内,正中的木龛为后代所加,龛中塑像为圣母。 ![]() 关于圣母原型有不同说法,通常认为圣母名为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也是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一说圣母为其他女神化身;还有猜测为宋仁宗母亲刘太后,尚缺文献佐证。 ![]() 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身高平均一米六左右,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6] ![]() 她们各有专职,手持不同器物,有人捧印、有人拿笔、有人拿梳妆用具等。年龄从16至40岁不等,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6] ![]() 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其中一尊女塑深受梅兰芳喜爱,常来观摩。该尊女塑正面看去是含笑的表情,侧面看又有点含悲,被评为“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 ![]() 三、北路南路 晋祠北路主要是祠中之祠,每组庭院有自己独立供奉的神灵。 ![]()
![]()
![]() 往西,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一组建筑,分两进院落,关帝庙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即为玉皇阁。 ![]() 关帝庙前有一座戏台,名钧天乐台,清代乾隆年间所建,过去专门为关帝唱戏所用。 ![]() 再往西有一组祠庙——唐叔虞祠,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现在的祠堂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 ![]() 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再往西边走,地势慢慢变高,出现台地,上面开凿一些山洞。北部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等,巧借山势,错落有致。 ![]() 南路建筑体量小,显得更灵活,既有祭祀建筑,还有景观建筑。著名建筑有水母楼、公输子祠、三圣祠等。 ![]() - 为何晋祠保有许多古建筑,贾珺提到了3点:
![]()
晋祠肇始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扩展于明清。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祠庙式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 漫步其中,沉醉于独好的山水,惊叹于林立的殿阁,更感慨于前人的智慧,使这座宝库超越时间与我们相见。 ![]() 返回东大门,回望明间门楣上方“晋祠”匾额。想陈毅曾于1959年在晋祠宾馆居住期间,数次游览其间名胜古迹,并写下著名的《游晋祠》诗: 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 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帝王兴废长已矣,人民世纪金不换。 请君凭栏听黄鹂,请君细数春来燕。 请君随流望菽麦,请君再看大修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