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么多人学《周易》,真正学透的有几个人呢? 我就知道一位,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的文化继承自夏商,礼乐制度繁盛,孔子极力赞美周礼。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位老爷子只赞颂周礼? 为什么不赞颂夏礼和殷礼呢? 答案的关键,就是这个“文”字。 文,甲骨文是一个人身上刺有花纹,也就是现在的纹身,显然这个字与人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现在我们人文并称,有人才有文,给人用的才叫文,所以又有了文化、文明等等。 孔子这句话赞颂的其实正是周礼的人文精神,用现在话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只有以人为本了,礼乐才开始围绕着人来设计,而不是围绕着鬼神设计。 只有当礼乐围绕着人来设计,它才能“郁郁乎”地繁盛起来。 否则,如果都是为了鬼神而设计,根本不管人的感受,他还可能繁盛吗? 谁没事会用他呢? 而奠定了周之“人文主义”的正是《周易》,这也是为什么《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的原因。 如果不是《周易》开了这个头,就不会有后续的孔孟、老庄、法墨…… 那么对于这样一本“人文源头”的著作,我们要怎样学习呢? 在开始学之前,咱们先来看看“易”是什么? 甲骨文中,易就是一只蜥蜴的形状,也就是变色龙。 变色龙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外部条件而改变颜色,所以也用来指代变化。 但是“易”与“变”是有区别的,否则为什么要单独造一个字出来呢,对不对? 区别在哪儿呢? 易是有规律的变化,是在有限的几种状态之间切换。 最常见的就是在两种状态下切换,所以才有了“赐”这个字,赐就是将作为钱的“贝”在主从二人之间切换。 另外“交易”也是在两种状态下切换,就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而变则没有规律,随意变化。 这种二元切换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什么叫“易经”呢? 所谓经,原意是纺织时的经线,不论织什么布,经线永远不动,动的是纬线,所以“经”就指代那些记录了亘古不变道理的书。 易经就是记录了不同状态间切换规律的那一本经。 易分为三,《连山》、《归藏》和《周易》,前两本已经失传,我们能看到的是《周易》。 夏用《连山》,殷用《归藏》,周用《周易》,用来干嘛呢? 用来辅助卜筮,这三本书既是当时卜筮的教科书,同时也记录了历代卜筮结果,是一个“题库”。 虽然都是用龟甲卜,用筮草筮,但是三代的解读方法却完全不同。 怎么不同呢? 夏代已不可考,殷人信鬼,他们对卜筮结果的解读方法是要严格遵照卜筮来。 例如占卜祭祀,龟甲上出现了十条裂纹,他们就奉献十头牛。 如果龟甲出现了一个类似人的形状,他们就奉献一个活人,而且必须是血统高贵的人。 这是不是与西方蒙昧的中世纪很像? 人在神秘主义面前毫无地位,更无尊严。 但是到了周文王,这种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易”做了整理,并且主张由人来解读占卜结果。 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落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面,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听天由命。 这就一举奠定了中华文明人文主义的基石,中国人自此与宗教绝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