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过程轻目的的故事

 罗宵山的雨滴 2024-10-16

‌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和书法家,出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他是王羲之(书圣)的第五子,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王徽之以其高傲不羁的性格著称,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甚至辞官,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徽之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被评价为“徽之得其父之势”,并传世作品如《承嫂病不减帖》和《新月帖》等。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东晋时期一位独特的人物‌。

     王子猷住在山阴,某夜,大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浩然,万籁俱寂。他独之酌酒。咏西晋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隐士戴逵。戴逵住在剡县(今浙江嵊州),在山阴以南几十里,徽之即便夜乘小船去拜访戴逵。船行一宿,才到剡县,徽之来到戴逵家门口,却止步不前,转身返回山阴。别人问他何其缘故,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指原本是出于高兴或兴趣去做某事,当兴致过去或达到目的后,就自然停止或返回。这个成语形容人做事随心所欲,不循规蹈矩。强调的是一种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

超脱于物象化的本体与时空之外。‌

     这就是“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的典型例子,展示了王子猷率直任性、不受传统理性思维束缚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重过程轻目的人,亦是晋人唯美生活之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